四大货币体系的诞生——青铜时代
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入了“青铜时代”的鼎盛阶段。青铜作为一种理想的合金材料可以制成任何一种礼器和实用物,货币自然也不例外。随着短暂的金属伴随着货贝共同流通的阶段结束,到西周末期天然贝开始衰落,铜矿的开采和青铜的冶炼成了历史的主角。初时先是以青铜块充当货币,使用时需要称量计算其价值,十分不便。于是为了便于携带和计数,长期受货贝影响的人们就用青铜仿制海贝制成铜贝,这可以说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端。
其后随着黄河中游农耕经济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种高效能的农具——青铜铲,当时的名字叫“钱”。由于“钱”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常用于交换,便渐渐地转化为典型的实物货币,“钱”也就成了货币的同义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钱”逐渐缩小符号化,但在顶部仍保留有安插木柄的孔,人称“空首布”;其后又渐渐地变成平板状,所以称为“平首布”,这就是“布”币的由来。
几乎与此同时,分布在布币区北方的燕国、东方的齐国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织网、渔猎、伐木并行,于是他们常用的一种生产工具——小铜刀“削”就逐步演变成了刀币。三晋布币
而相比之下更为落后的南方的楚国,它的货币沿袭了商周时期的铜贝,叫“蚁鼻钱”。又因为其形似鬼脸,故楚地的老百姓又把它叫做鬼脸钱。
春秋时地处西方的秦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游牧国家,当别的国家已有货币流通时这里还通行较原始的实物货币——布帛。直到商鞅变法后的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才始发圆形铜质的“初行钱”。
至此,中国四大货币体系已初具规模。而这一进步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次商业大潮掀起的时代,这时社会经济繁荣,商品交换的范围空前扩大,从东海的鱼盐到西方的皮革等皆流通于中原。故货币的发展也从早期货币开始,遵循逐步符号化的思路,经历了实物货币——称量货币——金属铸币的发展过程,最终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唯我独尊——“秦半两”
起初,秦国规定以“两”作为秦币的单位。数年后,外圆内方的重半两的铜钱问世,史称“秦半两”。它的诞生,确定了“孔方兄”近两千年的社会地位。在那百花齐放的年代里,“秦半两”与各国货币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更注重实用、简约。它的方孔穿以绳索,携带便利;二是它上面镌刻的“半两”钱文明示了币值,代表着一种无可置疑的王权。于是在战国后期秦统一六国的漫长战争中,“秦半两”沿着武力征伐的路线逐渐传遍全国。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随着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政策的推行,它作为全国唯一的统一货币而流通九州。
虽然仅短短十余年的秦帝国在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下土崩瓦解了,但其方孔圆钱的定制却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持久生命力,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这是因为统一的货币对消除长期的诸侯割据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秦半两”反映出古代“天圆地方”的重要哲学观念,古人认为“天道圜、地道方”,这样构成的宇宙是稳定不变和天经地义的。小小的半两钱凝聚了古人思想中这样的宇宙观,同时也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另外,从钱币的实用性看,圆形钱相比多角的铲币、易断的刀币和过小的蚁鼻钱而言是最易携带和最实用的。考据中外钱币发展史也证明了这种必然性,最早的西方钱币也有多种形态,但最后都呈圆形。
但遗憾的是,秦虽采取了统一货币、颁布我国最早的货币立法——《金布律》等以利其统治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一步控制全国的铸币权。这无疑是当时帝王御国术的一大败笔,其危害在历史的发展中是显而易见的。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