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柴育筑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是一部关于著名建筑大师(戴复东、吴庐生)的人物传记,书中分为军旅童年、知愁少年、大学生涯、成家立业、蹉跎岁月、访美取经、收获年华、追求无尽等十章内容。作者柴育筑将阳光伉俪戴复东、吴庐生,这两位成果卓著的资深建筑大师、杰出的教育专家的人生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领略到大师不平凡的生活印迹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内容推荐

《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是一部关于著名建筑大师的人物传记。作者柴育筑以细腻的笔调、平实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阳光伉俪戴复东、吴庐生,这两位成果卓著的资深建筑大师、杰出的教育专家的人生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领略到大师不平凡的生活印迹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适合于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军旅童年

 父亲是黄埔军人

 父亲为儿取名“覆东”

 随父亲迁徙的日子

 师长和儿子在军营

 和将士们一起看戏

 体验天伦之重

第二章 知愁少年

 清华中学是所好学校

 父亲英魂彪炳青史

 刻骨铭心的丧父之痛

 坚强大义的母亲

 在清华中学的最后日子

第三章 大学生涯

 如愿考入国立中央大学

 上课的老师都是名师

 在历史转折的前夕

 班中唯一女生吴庐生

 遭遇前所未有的穷困

第四章 成家立业

 同济建筑系

 举家到上海

 校园建设崭露头角

第五章 小试牛刀

 独立设计有收获

 意外接手东湖客舍

第六章 蹉跎岁月

 父亲英名的起起伏伏

 儿子戴维平

 斗室中的成就

第七章 访美取经

 缩食买相机

 获首次贝聿铭奖学金

 一个人的环美旅行

 至诚之心换友情

 美国政府重制父亲勋章 

第八章 初为领导

 建筑系的教学改革

 设计建造新院馆

 独立的建筑思想

第九章 收获年华

 再创校园佳作

 乡土建筑见匠心

 春华秋实夕阳美

第十章 追求无尽

 做经营管理者

 21世纪的作品

附录A 戴复东、吴庐生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时光倒退至1928年,4月25日一个男孩戴复东出生了。

时间再往前推4年,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戴复东的身世与黄埔军校有渊源。

戴复东出生在广州。他日后长大的面容,宽宽的额头下是大大的眼睛和略微下陷的眼窝,颇有点广东人的模样,这点很像母亲,他遗传了母亲的基因。不过,他的父亲和母亲都不是广东人,祖上也没有广东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安徽无为县人。他的父亲叫戴安澜,这时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日后是彪炳青史的抗日名将。父亲和母亲1927年1月5日在广州结婚。次年,1928年4月25日戴复东出生。

戴复东的母亲姓王,生于1907年,她的家在无为县昆山乡。戴王两家是表亲,婚姻由两家父母定下。王家地处偏僻山区,家境贫寒。母亲小时候与其他女孩一样,缠过小脚。结婚时,她没有名字,目不识丁。结婚后,戴复东的父亲为她取名“荷心”。意思是:作为军人的妻子,今后的生活会像莲心一样,有苦涩的味道,因此必须有含辛茹苦之心和坚韧的精神。

无为县在安徽省中部,行政上曾经隶属于芜湖地区,现在隶属于巢湖地区。该县地处江淮之间,地形平坦,水利方便,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历史上一直是鱼米之乡。

戴复东的父亲戴安澜出生于1904年11月25日,家在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历史上仁泉乡又称练溪乡。

戴安澜有一位关系非常好的堂弟叫戴子庄,他日后是一位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从事水利工作,1949年去了台湾。戴子庄对自己的家族进行过考证,戴家的祖上是由中原逃难到仁泉乡,而后繁衍起来的。

戴安澜的祖父名戴昌淦,是前清的贡生,文章写得好,在乡里很有名气,他以耕读传家。到了他父亲戴礼明,家中则以务农为业,并不富裕。

戴安澜原名戴衍功,6岁的时候,家人把他送到本地私塾里读书,取学名“炳阳”。后来他到黄埔军校,自己起名“安澜”,同时自号“海鸥”,意味着要有海鸥那样搏击风雨、翱翔长空的精神,安定社会和国家。

1918年秋天,安徽桐城县里的晚清名士周绍峰应邀来风和村设塾馆,戴安澜这年14岁,人馆就学,每天读古文,练毛笔字,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基础。先生十分看好这个学生,称赞说:“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

1922年,戴安澜18岁,考进了设在南京的安徽公学,读高中一年级,当时的校长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才读了一年,时局动荡,学校停办,他回到家乡,一面自修高中课程,一面教些孩子读书。当时的生活变得非常清苦。日后,他对妻子说起,有时中午下课回家,掀开灶房里的锅盖,看见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就从旁边的水缸里舀一瓢水,充充饥。

族里有一位叔祖公,叫戴端甫,戴安澜非常尊重他,称其为端公。端公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1924年,在广东建国粤军第四师任团长。他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黄埔军校开办,第一期招生,他写信到家乡,动员族里的戴翔天、戴日新、戴蔚文和戴安澜叔侄四人到广东投报黄埔军校,参加革命。他在信里写道:“我写信让你们来是参加革命打倒列强的,不是来做官享福的,到这里参加革命不仅不能享福,还可能丢掉性命。”

在家乡,由于吃不饱饭,戴安澜体质较差。军校新生考试有一项体能测试,跑长跑,戴安澜没通过。虽然文化成绩优良,仍没有被录取。当时端公有意保荐他,因为黄埔一期经保荐入学的大有人在。但戴安澜不愿意通过关系进军校,于是对端公说,想先当兵,经过锻炼后再进黄埔军校。端公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戴安澜进革命军当了二等兵,在兵营中白天参加操练,晚上站岗值班。军队里有饭吃,他的体格慢慢健壮起来,一年后,1925年,他终于进了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军校中系统学习军事技术和革命道理。在这期间他直接参加了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的东征,战斗中表现英勇(图1—1)。端公也一直对这个年轻后辈给以谆谆教导,使戴安澜快速地融进了革命的洪流,并在日后一直坚持报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1942年2月28日,端公逝世,戴安澜十分悲伤,但这时他即将赴缅远征抗日,不能奔丧,只能写信给堂兄戴蔚文,表达对端公的敬仰和哀悼。信中说:“端公侠义热肠,明志淡泊”;“为人直如光风霁月”;“一生堪称后法者,至少为戴家的家法”;“他的去世是,吾辈失一导师”。

1926年,戴安澜毕业了。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担任排长。第二年结婚,婚后,戴安澜除了自己抓紧时间学习外,还抽出时间教妻子认字读书,妻子勤奋用功,很快摘掉了文盲帽子,,还能书写简单的家信,戴安澜很高兴,就把妻名‘‘荷心,,改为“荷馨”,意思是荷花已经发出了馨香。1928年4月,戴安澜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的连长。这时,妻子即将生产,他安顿好妻子,随蒋介石率领的第一集团军讨伐军阀张宗昌去了。

部队沿津浦线北上,于5月2日抵达山东济南。当时,随军北伐有一位叫蔡公时的干部,是从中国同盟会开始的老革命,被任命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交涉员,也跟着进驻济南(图1—2)。这段时间,日本政府为阻止英美势力向中国北方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张宗昌阻挡北伐军、卖国求荣的需要,借口保护侨民,派兵侵占济南。

5月3日,日军寻衅挑起事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那天下午,日军包围了位于济南商埠经四路小纬六路的山东交涉公署。晚上9点钟,日军50余人持械进人交涉公署内,威逼工作人员交出武器。蔡公时挺身而出,操日语严厉谴责日军破坏国际法、粗暴侵犯中国外交机关及外交人员的行径。日军军官恼羞成怒,命令士兵将蔡公时等人捆绑起来,并举起刺刀,对着他们的头部和面部敲击、刺削。蔡公时的耳、朵、鼻子均被割去,血流满面,他仍怒斥日军兽行。并高呼:“日军决意杀害我们,唯此国耻,何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同仁们听了都放声大哭,痛骂日军。日军更加恼怒,将蔡公时等17人撕去衣服,百般凌辱后全部枪毙在交涉公署院内。交涉公署的人员赴任不到一天,壮烈殉国。司令官福田中将带了3500多士兵在济南烧杀抢掠多日。

戴安澜所在的第一师自发反击了日军。他在1940年纪念“济南惨案”12周年的日记里写道:“余身历此役,故印象特深,至今不忘。”

惨案发生时,正是第一个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儿子满月的那天,特地去照了一张全身像寄给戴安澜(图1—3),她在照片背后写着:“产后,特摄此影,以为纪念,兼赠亲爱澜哥哥存之,荷馨。”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