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咏华和郭正洪编著的《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中每篇文章的作者都选择了他们与先生相处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于字里行间。这些作者与先生相处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革之前,文革中和文革后。在我国不同政治背景下,作者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无不体现出不同时代特有的师生、同事之友情;无不体现先生教诲学生和提携后辈之真情;无不体现先生严于律己和宽于待人之情操;无不体现先生在坎坷人生中献身于科学之精神。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在表达对先生的学术和人品的敬仰之中透露出对先生的感恩之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戎咏华//郭正洪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戎咏华和郭正洪编著的《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中每篇文章的作者都选择了他们与先生相处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于字里行间。这些作者与先生相处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革之前,文革中和文革后。在我国不同政治背景下,作者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无不体现出不同时代特有的师生、同事之友情;无不体现先生教诲学生和提携后辈之真情;无不体现先生严于律己和宽于待人之情操;无不体现先生在坎坷人生中献身于科学之精神。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在表达对先生的学术和人品的敬仰之中透露出对先生的感恩之心。 内容推荐 戎咏华和郭正洪编著的《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是徐祖耀先生的同事、学生、朋友自发相约出版的一本纪念文集。书中每篇文章的作者选择了与徐先生相处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表达了对先生的学术和人品的景仰,表达了学生对先生培育的感恩之心。作者们以点点滴滴往事,展现了徐先生的大家风范,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凸显了徐先生的“真实,真情”。 《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是一本值得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青年学生一读的好书。 目录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感悟冶学之道 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一代大师 启迪后人 我的老师徐祖耀先生 艰难困苦中诞生的划时代专著 我的导师徐先生 徐先生的教诲让我终身难忘 难忘的教悔 永远的恩师 学者风范 我辈楷模 一颗发光的金子 从徐祖耀院士的风范感悟效实精神 献给相变大师 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勤谨学子知遇恩师 大师的风范学习的楷模 恩师徐祖耀先生对我的影响 先生教我如何做学问和做人 传道授业解惑立德立行立言 天道酬勤 恩师之爱点滴在心头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 永远的楷模 附录1 九十自述 徐祖耀主要经历表 附录2 学界泰斗淡泊名利 不鄙视差生,学生中已有三个院士 著名材料科学教育家徐祖耀院士 《徐祖耀文选》序 《徐祖耀文选(续)》序 试读章节 回首“文化大革命”初期,先生蒙受不白之冤,所谓的“罪行”之一竟然是“理论脱离实际”,当时我参加了对先生的“批判”,这是我一生中一个不可宽恕的重大错误。然而几十年来先生却始终对我十分关心、以诚相待。就我而言则是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反省,并从先生的言行中得到许多启示,方才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上世纪70年代,先生被下放到交大工厂热处理车间劳动,其时我在车间从事技术工作,和先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先生先后多次向我指出交大热处理车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每次按先生的建议进行改进,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起初高速钢刀具回火后二次硬化效果不明显,我们从淬火加热、冷却、回火等环节找原因,采取了加强炉前金相分析、改善盐浴炉温度均匀性、热电偶直接插入高温盐浴炉测控炉温、配置了标准热电偶每班对控温系统进行校验等一系列措施,都未能完全解决。高速钢热处理质量还是不尽人意。先生向我指出:已采取的措施是必要的,但还忽略了一个回火后如何冷却的问题。你们将工件回火后整筐冷却,很不合理,应该分散放在铁板上冷却,必要时还应吹风。按先生的建议,果然二次硬化效应显著,硬度和红硬性都达到该种牌号高速钢的上限,使交大工厂高速钢热处理的质量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先生还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阐述,我感到很有收获。为了能使车间成员都能受益,我建议先生为大家讲讲,先生欣然应允,于是就有了先生穿着带补丁的工作服在校办工厂简陋的教室里讲课的一幕。由于听讲的人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生产工人,知识水平差距很大,要做到雅俗共赏,本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大家听后都感到收获很大,既明白了道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因而很受欢迎,纷纷要求先生以后再多讲几课。可是在当时这事显得非同寻常,受到工宣队的责难,我只好向他们说明并不是先生自己想要讲课,是我要求他讲的,责任全在我,并因事先没有请示而作了检讨。好在当时在车间工作的人员都认为这堂课对搞好生产确实很有帮助,几位正直的党员也尽力庇护,事情也就不了了之。虽然幸好没有招来大的风波,但对我触动很大,促使我认真思考。我想起有次听先生说:你们批判我理论脱离实际,其实早在抗战期间我就在周老领导下搞高速钢生产,正是亲自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高速钢锻造难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从理论上搞明白了,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后来我致力于相变理论的研究。先生的语气平和而又坚定,显然不是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先生这段话当年我只听说一次,却在脑海中反复回响。干我们这一行的人都知道,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上海也只有很少几家厂掌握高速钢锻造技术,那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技术,先生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高速钢生产的难题,能说不重视生产和深入实际吗?先生从实际中领会到理论的重要,因而致力于相变理论研究,怎能给扣上理论脱离实际的帽子呢?先生能准确指出我们车间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确实提高了热处理的质量。如果先生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又怎么可能呢?究竟是先生“理论脱离实际”,还是那些对安排先生讲课横加干涉的人不允许用理论指导生产呢?……在车间相处几年,先生的言行不断引发我深思,使我逐步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端正了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对我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P7-8 序言 值此徐祖耀院士90华诞之际,我们自发相约出版一本纪念文集,以一种真诚的心来叙述作为他的同事、学生与先生相处时的点滴往事,以表达对先生治学和为人的敬意及生日的祝贺。 该书取名“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书名中的“心”表示我们的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我们“目”之所见,其本意是要求本书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凸显出“真实、真情”。 书中每篇文章的作者都选择了他们与先生相处时最令人难忘的事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于字里行间。这些作者与先生相处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革之前,文革中和文革后。在我国不同政治背景下,作者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无不体现出不同时代特有的师生、同事之友情;无不体现先生教诲学生和提携后辈之真情;无不体现先生严于律己和宽于待人之情操;无不体现先生在坎坷人生中献身于科学之精神。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在表达对先生的学术和人品的敬仰之中透露出对先生的感恩之心。 书的附录1列出了徐先生的自述。在他的自述中,没有提到他的学术成就,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成长过程和他的人生观。他对于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给予过他帮助和提携的人和事时时铭刻在心,他对于自己的剖析是那么的中肯,对自己评价是那么的谦虚,这就是一位材料科学大师的素养和胸怀。从他的自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徐先生为什么能在牛棚中“改造”的时候还在不断思考材料科学问题,在病危之际还能坚持著书立说,在清贫和寂寞中还能坚持理论研究,在退居一线之后仍不懈于他热衷的马氏体相变,这源于他科技救国和科教强国之愿。就如同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其职责就是应该把学问做好,其目的一是培养学生,二是服务国家与社会。 书的附录2中还列出部分媒体上关于他的报道,其目的是让读者综合了解徐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如果读者对于徐先生学术成就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在他80和90寿辰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徐祖耀文选》和《徐祖耀文选(续)》。 由于确定编写此书的时间较短,较多的学生和同事无法及时联系到,他们与徐先生之间的交往不能体现在书中,这是我们编者的缺憾,在此表示对他们的歉意!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毅雄院长对该书的出版高度重视,学院和“相变理论及其应用”课题组给予出版费的资助,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写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2010年12月24日圣诞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