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监狱的隐喻(来自铁窗内的人生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明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文学边缘的骡文本体裁,对监狱内囚犯这一群体进行扫描和观照,描述了高墙内的囚犯们的独特生存处境和生活状态。其中包括囚犯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对犯罪经历的反省,灵与肉的纠结,也有对人性的重新审视,所涉及案例包括背叛、乱伦、脱逃、疯癫、倾轧等,分别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和串联,鲜活的故事内容与可读性,让人有读小说的顺畅感,同时可窥见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监狱生活和囚犯群体的生活状态,对世人能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

内容推荐

一份监狱社会的田野调查纪行,一次穿越铁窗的人性探索,一个人文监狱学的骡文本……

为了探寻犯人们的真实生活,主人公深入高墙之内,“卧底”在犯人中间,遭遇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故事:引发深深的震撼与思考。

目录

第一章 入狱

第二章 背叛

第三章 脱逃

第四章 乱伦

第五章 疯癫

第六章 相残

第七章 自杀

第八章 倾轧

第九章 惩罚

第十章 改造

试读章节

苏林在入狱的第一个夜晚难以入眠。仅仅半天时间,他已渐渐感受到了这个监狱社会的氛围。

苍白的月光透过铁窗栅,照在牢房中间的地面上。于是,地面上映出了一个银白色的铁窗栅的投影。噢,苏林真切地感悟到了什么叫“铁窗生涯”。难捱的时光不是白天,而是夜晚。这样的夜晚,在这个高墙隔成的世界里,会有许多个灵魂和他们辗转反侧的肉体扭打厮拼,直到双方都十分疲倦了,彼此妥协,然后沉入到漆黑无知的意识深渊。然而,这时离黎明时分已经不远了。

苏林不知道自己的黑夜会有多么漫长。小时候,每当睡不着,母亲教他数阿拉伯数字的办法总是十分灵验。每次数不过100,他就睡过去了。然而,长大以后,母亲教的这个办法已经失灵了。

在失眠之夜,人的灵魂无处躲藏,无论是回忆还是梦想,我们仿佛看到了灵魂飘舞的皮影戏。苏林躺在牢里的硬板床上,他忽然记起小时候躺在塔山裸露的硬质岩石上,那是映山红盛开的时节,他的嘴里含着那个年代孩子们最稀罕的乐器——一支小口琴,他的背紧贴着坚硬光滑的岩石,仰望蓝天里棉絮般的云团自由地迁徙。

这时,有一位少女手里捧了一大把映山红,随歌声轻盈飘来,她的衣裙在春风里频频掀动,跑到附近时突然跌倒了。她尖叫了一声,叫声惊动了少年。但未待苏林翻身站起,少女已匆匆起身,满脸羞红地跑开了。少女跑远了,远远地消失在山冈的另一边。但是他依然坐着,他的眼睛还停留在少女消失的方向。

苏林记得,那时他的同学们已经开始用隐晦的词语谈论“女人”,一种除母亲之外具有特殊含义的有关女人的印象。

苏林怀疑,是否所有的男人都经历过一个对人之初的想象期。大约7岁时,他对“人是怎么生下来的?”这个问题开始困惑不解。这一年冬天,奶奶从遥远的老家来和他们一起过年。窗外下着鹅毛大雪,他把鼻子贴在窗玻璃上。顿时,那被压扁了的小小鼻尖感到了整个世界的冰凉。然而,这冰凉仿佛就停留在鼻尖上,这是温暖与寒冷相接触的界面,是个体生命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感知。纷纷扬扬的雪花把他带入了并非冰凉而是无限温柔的想象里。

他犹豫再三,终于鼓足勇气,向正在纳鞋底的奶奶轻声提问:“奶奶,人是怎么生出来的呀?”奶奶十分明确地告诉他,是从肚脐眼里生出来的。奶奶有许多孙子,奶奶显然早已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奶奶的回答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他想不出来人身上的这个小洞眼是用来做什么的。奶奶的回答和他的猜想完全一致。可是,当奶奶节后回老家后,他后悔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是从男人的肚脐眼里生出来的,还是从女人的肚脐眼里呢?”他给自己的解释是,男人的肚脐眼生男孩,女人的肚脐眼生女孩,并且一想到长大以后会有男孩从他的肚脐眼里钻出来,他便有些忧心忡忡。但是这个想法没持续多久,就被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因为从来没有看到男人挺着大肚子生孩子的。况且,有一次一位要好的同学跟苏林说,“我妈说了,生孩子是女人的事。”“那么,男人做什么?”苏林执著地问。“男人么”那同学皱着眉头回答,“我想,就是干活挣钱养活女人和孩子。”他大概对自己的回答很得意,摆摆手骄傲地走了。苏林也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

童年的苏林其实并没有从知识上弄清“人是怎样生出来的?”这一问题。然而这倒避免了他早熟的灵魂因为身体的不成熟而备受折磨。但是,成长本身迟早会提出问题,随着身体的发育和阅读能力的增强,少年苏林遇到了第二个与女人有关的疑问。那一天,有人借给他一本掉了封皮的书。那本书中写保尔和冬妮亚的一段让他印象特深。他边读边想,“保尔这个傻瓜,为了革命居然不想要冬妮亚了,这是为什么?革命是什么?革命有这么好吗?还有,这里,这里写保尔坐牢了,有个女人害怕迟早会失身,要把自己的身体给保尔,而保尔因为想到冬妮亚而没敢要……要什么东西?为什么不敢要?”

苏林感到自己的心跳也好像加快了,“失身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脑海里尤其挥之不去。但是,不久以后发生的一桩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了“失身”的含义。

这已经是初二的最后一个学期。

有一天上体育课时,他很崇拜的一个体育老师被换了。消息灵通的同学煞有介事地告诉周围的同学说,体育老师因为把班里某某女同学的肚子睡大了,所以被学校开除了。当通报消息的同学被要求说出女同学的名字时,苏林顿时目瞪口呆。班里的男同学一片哗然,群情激愤。有人恨恨地骂道:“大流氓!”于是,引来一片此起彼伏的吼声。按男同学们当时的心情,如果那时体育老师出现在操场上,那么,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大家肯定会一哄而上,把那老师揍个半死。女同学们脸红红地低下了头。新来的体育老师尴尬地站在讲台上,那表情好像前任的罪错他也有份似的,一点不知该如何应付局面。

那个被睡大了肚子的同班女同学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女孩,完全吻合苏林心目中“美少女”的形象。对她的玷污或毁损,实际上伤害了许多男同学内心的自尊。苏林和她还是校文艺队队员。苏林知道,她就是自己心中的冬妮亚。过了几天,各种消息多得足够编成一本故事集。叙述这个女孩“失身”的经过大体相同。据说有一次,这个女孩被叫到体育老师的房间去谈话,临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本手工抄写的书,那书的名字叫《少女之心》。两天后,当这女孩带了读完的书去归还的时候,走进体育老师的房间大约是傍晚,而离去时已是半夜。从此,她就失去了(或献出了?)自己的贞操。而余下的细节便完全是众说不一的猜想了。有人说她是主动的,也有人说她是被迫的;有人说她去过多次,也有人说只是唯一的一次就怀上了他的种。

传言像瘟疫一样蔓延。

许多年之后,有人还记得,正是从那女孩失身之后,手抄本在那一带开始泛滥。于是,一个又一个有关少女失身的故事广为流传、真假莫辨。

不过,无论哪一个女孩失身,都不如最初的故事给苏林青春骚动的季节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那个女孩在出事之前,恐怕为了她肚里的孩子吃尽了苦头。她用皮带紧紧地勒住自己的腰腹,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可是,作了这样的努力,仍然无济于事。因为她敌不过生长的力量。最后,她孤注一掷将自己的事情告诉母亲,本来希望得到她的庇护。然而,疯了的母亲居然失去理智地跑到学校告了体育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做梦也没想到,她的女儿为此决心去死。在某一个午夜,女儿简单梳理,她在父母亲的卧房门外默默站立片刻,然后,擦干眼泪,走向小镇的南边。在那里,一条古老的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从没有干涸的记载。这条河流比少女的母亲更宽厚,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的投入。对苏林来说,如今想起这些,就像是阅读一张恍如隔世又清晰如昨的旧照片。

一个女人死了,她曾经灿烂如朝霞。

爱一个女人,有时只是心中的一份情愫。

然而,因此,也就有了少年的伤感和痛苦。

这个女人的死,让苏林感到“失身”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可是,他还是无法明白为什么非死不可?

正如二十年前的苏林,断不能想到二十年后的某一个晚上,会因自己的选择而躺在监狱的牢房里回忆往事。他居然需要为了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而自讨苦吃。然而,他感到自己非如此不可!就像跳河少女非选择死亡不可。

其实,这种感情和意志的确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1967年秋天的某个傍晚,苏林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的水井旁,远远看到他的父亲被人反手铐住,推搡着从家中带走了。父亲的身影从他眼前匆忙掠过,他甚至和父亲目光对视的机会都没有。当他不知所措地来到自家的门口,母亲正倚门站着,双颊挂满了眼泪。周围是看热闹的邻人。那个时候,他已能从人们的目光中读懂什么是悲天悯人,而什么叫幸灾乐祸。他默默上前拉住母亲的手,将她从邻人的围观里带回家中。

P11-15

后记

这本写成于10年前的小书《监狱的隐喻》,明眼人从其“思维、语言、文体”可以看出,它既非“科学著作”,也非“文学作品”,却兼有“学术思辨”和“文学叙事”的双重特征。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可从我自编的如下一则寓言“骡子的诞生”有所意会:

有一天,一头老实巴交的倔驴(科学)和一匹风流倜傥的俊马(文学)在黄河之畔不期而遇,撞了个满怀。一番对错争执之后,互不买账,居然过起招来。不过,经过你来我往的几个回合,结果却胜负难分。正相持不下之时,一只蹲在近旁观战的奇模怪样的瘦猴(哲学)忽然走上前来,面带狡黠的微笑,一边劝导倔驴和俊马放弃“非驴即马”的愚蠢纠缠,一边建议双方不如取长补短、握手言欢。听完瘦猴的一通劝诫,驴马双方似乎有所顿悟。于是,倔驴主动上前,低头认错,而俊马羞愧不已,含泪自责。随后,在瘦猴居心叵测的怂恿下,两位不仅冰释前嫌,而且相约一路同行。但数日之后,出乎意料的一幕发生了:驴马牵手进入密林,趁造物主打盹的间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野合”。不久,产下了一匹“非驴非马”的“骡子”。此时,作为推手的瘦猴虽不识“骡”为何物,却闻而大喜,手舞足蹈,四处声称,发现了一个哲学命题:“存在是一头骡!”并反复辩解:“骡子”的诞生虽扰乱了造物的计划,但完全符合造物主的造物精神,故应认定其合法性。

根据上述“寓言”的旨意,我以为解读“监狱现象”仅有“驴文本”(科学文本)和“马文本”(之学文本)不够,还需要“骡文本”(综合文本)。何故?因为科学主要借助“概念”阐明“事实”,文学主要通过“叙述”表达“真实”。但在人的世界里,“事实”和“真实”经常浑为一体,不宜机械拆分。当斯宾诺莎说“一匹马在路上留下脚印,使战士想起了征战的岁月,而在农民的脑海里则勾起了耕作的情景”时,他似乎在明示人们:一个客体性的“事实”,可以引发无数主体性的“真实”。在“事实”和“真实”之间交织了一种以“隐喻”为纽带的意义之网。换言之,正是事实性之“本体”(比如“马的脚印”)和真实性:之喻体”(比如“征战的岁月”或“耕作的情景”)共同构造了“社会人文现象”。的确,瘦猴的发现不无道理:“存在是一头骡!”故此,极有必要整合“驴文本”和“马文本”而产生一种贴近存在实相并具有独立文本价值的“骡文本”。

其实,人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不乏先例。例如,为人熟知的《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爱弥儿》(卢梭)、《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等,甚至《瓦尔登湖》(梭罗)、《沉重的肉身》(刘小枫)等,在我看来,都是驴马交合所生的“骡文本”。只是,这些“骡文本”往往被人以其“出身”的不同,简单分为“驴骡”或“马骡”。其结果是,驴骡者划入“驴文本圈”,马骡者划归“马文本圈”。也就是说,不承认有独立“骡格”的“骡文本圈”。我以为这种处理过于草率,值得商榷。且不说“骡非驴马”的观点,已为世公认。何况,动物习性专家一致认为:相比驴马,骡具有杂交优势,个性独特。比如,骡性比驴温顺,但比马倔强。它活泼、好动,尤其日出、日落时爱撒欢狂跑:它好奇、合群,遇有新奇事物,喜爱集体围观;它胆大、机警,敢于和野兽搏斗等。鉴于上述,我还是坚持本书的“骡文本”立场,并请“驴文本圈”或“马文本圈”的某些“圈内人”切勿强“骡”所难,迫其认祖归宗。

记得10年前的夏天和今夏一样,也是酷热难当。在笔尖和纸张连续20多大的摩擦之下所诞生的这部“骡书”,曾受到诸位好友同仁的催产之助:其写作动议,与皮艺军先生的策划有关。成稿之后,转辗于鲁白、小勇(故世)、绍春、连国、铭锋等好友之手,得其拜读指正。本书的主要章节已由高文先生在其主编的业界刊物予以编发,并有张晶先生惠赐评论。幸蒙学林出版社曹维劲先生的慧眼识“骡”和王后法先生的辛勤编订。现在,这部“异形另类”的“骡书”终于可以结缘人间了。凡此种种,专此一并致谢。

最后,尚须提及爱妻冬青女士以及吾妹小华女士在10年前的炎夏之日协助整理本人潦草不堪的于稿。10年来的亲情之助,润物无声,无以言谢。所谓“十年钱塘梦影录,事无巨细皆心路”。谨此记之,一同留念吧。

郭明

记于2010年中秋前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