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用火枪利炮保万里河山,以大智大勇拒外敌国门之外。在对外战争上,征安南(越南),使其重归中国版图;破倭寇于海上,海水尽赤;征日本,抗日援朝尽显天朝兵威;战荷兰,两战两胜。本书用史上最真实的明朝历史,还原古代战争的本来面目,告诉你真实的明朝战争不完全是刀砍箭射,同样也如现代战争一般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明帝国战争史(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 |
分类 | |
作者 | 李湖光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明帝国用火枪利炮保万里河山,以大智大勇拒外敌国门之外。在对外战争上,征安南(越南),使其重归中国版图;破倭寇于海上,海水尽赤;征日本,抗日援朝尽显天朝兵威;战荷兰,两战两胜。本书用史上最真实的明朝历史,还原古代战争的本来面目,告诉你真实的明朝战争不完全是刀砍箭射,同样也如现代战争一般枪林弹雨、炮火连天。 内容推荐 明朝曾经一度国力强盛。但也始终战争不断:北征蒙古,南定安南,东南抗倭,东北抵挡后金。这个时期,热兵器开始显现其战争威力,火器在明朝的内外征战中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本书是一部讲述明朝火器故事与火器在历次重大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军事历史通俗读本。本书以故事的形式,配合100多幅翔实生动的图片,从火器的应运而生、火器的改造、对战局的影响等方面,系统而有重点地讲述了整个明朝的战争故事,堪称军事版《明朝那些事儿》。 目录 (引子)杀人利器 (一)连续射击 (二)北方阵营 (三)神机铣炮 (四)塞上风云 (五)京师精英 (六)南疆烽火 (七)土木之变 (八)保卫首都 (九)皇族争霸 (十)鞋靼叩关 (十一)西式火器 (十二)沿海倭惠 (十三)兵强将勇 (十四)除恶务尽 (十五)整顿军备 (十六)宁夏平叛 (十七)扰日提朝 (十八)时移势易 (十九)攻坚硬仗 (二十)水上奇兵 (二十一)平定播州 (二十二)后舍崛起 (二十三)战宁之争 (二十四)详人入华 (二十五)精兵良将 (二十六)捕杀崇焕 (二十七)红衣大炮 (二十八)后来居上 (二十九)逐鹿中原 (三十)天下兴亡 (三十一)海外孤忠 (三十二)曲折发展 后记 试读章节 1359年(至正十九年)2月,朱元璋的骁将胡大海向绍兴发动进攻。 防守绍兴的是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他率领守军冒着枪林弹雨、以火筒(即火铳)、火箭、炮石从城上往下射击。接着,他又出奇兵冲出城反击,下令手下将士以数十条火筒对着目标同时开火。很明显,这样的齐射是一次性的,射完之后便难以为继了,那时还没有办法保持连续射击,做到用优势的火力长时间地压制对手。不过,火器在这次战斗中还是有成果的,胡大海的部将蔡元帅就在攻城时被守军用火筒击中而倒地不起。 不久,胡大海也以牙还牙,使用了火筒、铁弹丸、石炮等火器,在弓箭等冷兵器的配合之下进攻。最惹人注目的是,在这次攻城中首次使用了金属弹丸——铁弹丸,这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 胡大海屡攻不下绍兴,在反复较量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只好撤走。在此战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在战争中动用了火器。但是火器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战将士也不懂连续射击的战术。 朱元璋的军队用火器攻城,也必定会用火器守城,这叫“风水轮流转”。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3月,张士诚令其弟张士信、吕珍率军万余反击朱元璋,包围了诸暨,守将谢再兴抵抗了29天之后,援军胡德济终于赶到了,并参与守城。当时到处传闻朱元璋又派出了新的援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张士信、吕珍所部害怕遭到守军与援军的内外夹击,从而军心不稳。胡德济、谢再兴两人决定乘隙出击,他们事先让将士们饱食一顿,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再令将士们一齐出城高声呐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射击铳炮,装作又有大批援军已经来到的样子。张士信、吕珍果然大惊失色,争路而逃,部属自相蹂躏,惨败而归。 这些战例表明那时候已经在陆战中广泛使用火器,那么在水战中是否也使用火器呢?历史记载朱元璋确实在水战中大规模动用过火器,而且过程非常精彩,下面需要详细介绍。不过,有胆量与朱元璋进行水战的不是老对手张士诚,而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渔民出身,乘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机会浑水摸鱼,投靠湖广起义军徐寿辉部,用不了多久,他便削尖脑袋费尽心机钻入了领导层,做了个领兵元帅。按照这个升迁速度顺利地再发展下去,下一步就是弑主自立,另起炉灶了。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经过精心策划,杀死了徐寿辉,在长江边的采石五圣庙中称“帝”,国号“汉”,地盘横跨湖广、河南、江浙、江西的部分地区。但他还不满足,企图顺着长江而下,一口吞并朱元璋。然而,骄兵必败,汉军在应天城下中计受挫,顶不住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接连丢掉了太平、安庆、江州,一直倒退回了武昌。 陈友谅虽败,但实力犹存,他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在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顷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集结在鄱阳湖,参与进攻洪都。这支水师有丰富的攻坚经验,但他们不是凭着当时的先进武器——火器来攻城,而是靠巨舰。巨舰攻城不是天方夜潭,例如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进攻长江边的太平城时,动用巨舰乘水涨之机紧挨在太平城西南边的墙垣而停泊,就这样,一群群的水兵们轻易地从高大的舰上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汉军的巨舰高数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走马栅,可容得下三千余人。这一刻,陈友谅打算故伎重施,力图以巨舰强行停靠在鄱阳湖边的洪都城墙,再重演攻克太平的一幕。谁知,巨舰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吸取了太平之败的教训,事先已经将俯瞰湖泊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 P10-11 后记 《大明帝国的火器战争》至此已经结束。处于公元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明朝,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各种联系空前频繁的时期。从明代火器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明初国力鼎盛,其军队无论是火器的品种、装备数量,还是具体的战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当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步入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朝气蓬勃的资本主义社会时,西式的火器技术也突飞猛进。那些先进的火器也带动了军事制度的一系列的改革,因而脱颖而出,确立了世界军事变革中心的地位。在此期间,随着沟通欧亚大陆的新航线的开辟以及海外贸易的兴起,东西方也摆脱了过去各自的闭塞状态而走向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联系,同时,西方的佛朗机、火绳枪、加农炮等精良的铳炮及制造技术也适时地传到了东方,流入了中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说,从明代中后期起,世界已经由原先的分散状态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已经从昔日涓涓细水汇成了汪洋大海。如果那一个国家的执政者继续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这种逆历史潮流的行为及拒绝开放的做法必将使该国难以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明代中后期,海禁逐渐废弛,国内与世界的接触更加频密。但清朝在17世纪后期取代明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时,强化了中央制权。保守的清朝统治阶级长期墨守成规,没有进一步积极地与西方先进国家进行交流,一直到19世纪中期,仍旧对外采取种种闭塞的僵化措施,这无疑极大地延缓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使火器技术更加滞后,最终酿成了严重的后果,在1840年(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国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书企图通过从明初到明清交替期间火器的发展及其在战史中的表现,阐述这一个历久常新的道理。当然,书中内容很难做到巨细无遗地收录所有与明代火器有关的战史,比如长达数十年的明清战争,几乎大大小小的每一战都与火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全部详细一一叙述,那么连篇累牍,主次不分的叙述恐怕也会使读者产生审美疲惫。作者写作的原则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例,以达到一管窥全豹的目的。就拿武功显赫的明成祖时代来说吧,书中选用的是五次北征,而弃用同时期的南伐,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最能代表火器发展突出成就的神机营全程参与了北征,从而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基于同样的原因,有关农民起义的战例,选用了在崇祯年间颠覆了明朝的那场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而弃用正统年间邓茂七、叶宗留的起义,也没有选用万历年间的徐鸿儒起义。总之,选倒要尽量避免发生内容重复、情节雷同的现象。 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图文并茂。书中采用的大量插图,大部分出自《筹海图编》、《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四镇三关志》、《武备志》、《火龙经》、《神器谱》、《西法神机》、《火攻挈要》、《军器图说》、《清太祖实录》等明清古籍,还有几幅是作者亲手绘制的,而少部分摘自当代火器研究专著,在文中已专门交代了出处。 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说明后人总是得益于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就这样,薪火相承,一代接一代,不断传下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