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鳅的悲伤
一天,一条小泥鳅从淤泥里出来游向清水处,一群鲫鱼从它身边游过。小泥鳅友好地向鲫鱼们打招呼:“你们好啊,鲫鱼姐姐!”鲫鱼们用鄙视的目光瞥了小泥鳅一眼,传出一阵哄笑,鲫鱼们继而争相嘲讽小泥鳅说:“你怎么不洗洗澡呢?在泥里待着有意思吗?又脏又臭!还是离我们远点吧!”
小泥鳅正想申冤,其余的鲫鱼又说:“它不属于我们鱼类呀?它整天生活在黑暗的淤泥里,吃的是淤泥,喝的也是淤泥,简直是一条臭虫啊!”语毕,鲫鱼们笑得前仰后合地离开了。
小泥鳅悲伤地回到了家里,闷闷不乐的,就把白天的屈辱告诉了妈妈。它原本以为自己的妈妈肯定会痛骂那些道貌岸然的鲫鱼,为自己出口气。哪知道妈妈不但没有骂它们,反倒微笑着对它说:“我亲爱的孩子呀,你的胸襟也太小了吧?别人的几句话就会令你如此伤心吗?孩子,你要知道,我们的呼吸系统要比鲫鱼发达得多。那些嘲笑你的鲫鱼,它们只能在水中呼吸,而你呢。不光能在水中畅快地游泳,而且在糊状的淤泥里也能游刃有余地生活,这正是你的优秀所在!鲫鱼不能像我们一样,穿梭在泥土里,所以它们是因为嫉妒你,才想伤害你的。你那么优秀,还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吗?原谅它们吧!我的孩子,当再有人嘲笑你时,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别人对你的妒忌和羡慕。试想,它们为什么不嘲笑别人,却单单嘲笑你呢?”
小泥鳅释然地点点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移动的广告墙
有一座房子,坐落在荒无人烟的山野间,能够带给它声音的是每天经过的几趟火车。火车从门前“隆隆”驶过,主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巨大的声音实在使他们受不了,他们急切地想低价卖掉房屋,但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有位年轻人乘坐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火车减速,拐弯处,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他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道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以这座房子为话题聊开了。
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辛劳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不久,年轻人用2万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处在转弯处,地理位置很优越,火车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个地方,在3年租期内,支付了年轻人18万元租金。
鲤鱼不够朋友
鲫鱼和鲤鱼是好朋友,它们在小池塘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池塘很小,食物也不够丰富,但它们把这里当做天堂,过得很愉快。
有一天,鲫鱼出来游玩,没发现鲤鱼,便问乌龟:“你知道我的同伴到哪儿去了吗?”
“听说它搬家了。”乌龟说,“游到一条清澈的小河里了,那里水域广阔,食物精美,它过上好日子啦!”
鲫鱼听了,心里酸酸的,胸口也堵得慌。它想:鲤鱼不够朋友,它没有我厉害呢,为什么我只能待在这小小的池塘里?……它怎么也想不通,一连几天,它睡不好,吃不下,打不起一点儿精神。
“唉,活着真没意思!在这穷地方待着,要什么没什么,一辈子也甭想出头!”它见了谁都这么说。
过了几天,它又碰见乌龟。
“你说,鲤鱼它不比我的本领大,凭什么过得比我好呢?”它问乌龟。
“鲤鱼?”乌龟说,我其实不想告诉你实情,怕你伤心。鲤鱼其实是被人钓走了,这会儿还不知道是死是活。我们大家都在为它担心呢!你也别难过,事事难料呀!”
“真的吗?”鲫鱼一下子高兴起来,“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好消息。中午我请客!”
乌龟目瞪口呆地望着游走的鲫鱼,沉思许久。
金钱买不到的奇效
摩托罗拉公司,美国国家品质奖的得主。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奖只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雕像,但是它却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
1988年,有66家公司参与这个奖项的争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参赛单位,实际上都是大公司的一个部门,比如惠普、IBM等的生产部门。而摩托罗拉则是整个公司参与竞争,最终得到了这个奖项。
事实上,摩托罗拉的准备工作从1981年就开始了,它派遣侦察小组,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生产地去考察,不仅看别人怎样生产,也看别人怎样做到精益求精。
降低生产中的错误率,成了全公司的唯一目标。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工程师将所设计的移动电话零件数目,由1378项减至523项。结果是:错误率降低了90%。但公司仍不满意。
很快,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就移动电话而言,目标是:每产生100万个零件,其中,仅能容许三四个错误,也就是说,要求所生产的电话的合格鞑到99.9997%。
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摩托罗拉的品质变得无可挑剔,连负责评审美国国家品质奖的蓝带小组也不得不叹服。
1988年,也就是评选美国国家品质奖的当年,摩托罗拉因减少了昂贵的零件修复与替换工作而节省了2.5亿美元,而收入更是增加了23%,利润则提高了44%,达到前所未有的纪录。
在这样的结果的激励下,摩托罗拉全公司上下士气高昂。一名主管声称:“得美国国家品质奖,有一种金钱买不到的奇效。”
……
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