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89年第一次大选,到刚刚结束的2008年大选,二百余年总统选举的历程不仅是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美国最高领导权的直接对抗,更是美国民主体制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缩影。本书以历届总统选举为主线,放眼二百多年来的美国政治风云,以轻松的笔调将政坛争霸中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勾画出美国政坛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力求以此折射二百余年美国民主体制的演变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京虎子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1789年第一次大选,到刚刚结束的2008年大选,二百余年总统选举的历程不仅是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美国最高领导权的直接对抗,更是美国民主体制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缩影。本书以历届总统选举为主线,放眼二百多年来的美国政治风云,以轻松的笔调将政坛争霸中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勾画出美国政坛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力求以此折射二百余年美国民主体制的演变过程。 内容推荐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写的就是美国选总统的事情,而且一写就从华盛顿写到了奥巴马,洋洋洒洒,把美利坚合众国从丑的到俊的,从白的到黑的,老少通吃。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其实就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用自己的眼睛给我们解释美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能和教科书上写的不一样,也可能带着自己的视角,然而,它的确是作者自己所看到的、所了解的,作者是站在驴子旁边看大象,所以,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1 先有星条旗,后有总统/1 如鸡肋般的国家元首/1 从宪法到制宪/4 量身定做的宪法/7 看似容易的制宪/10 和谐为上/14 是选举总统,还是为总统而选举?/17 先政治后政党/22 一份私心的天下为公/22 当心结遇上心结/26 当阴谋已成定局/29 以至柔化至刚/33 新闻媒体的先天色彩/36 第一次交锋/40 政党之后的政治/44 去庙堂之远/44 阴谋的代价/48 搬起石头砸谁的脚?/51 政治开始了/55 枪响后的谢幕/58 王朝的形成/61 叛逆的少年期/65 在分裂中称霸/65 在独霸中分裂/68 无所不用其极/72 你相信阴谋吗?/76 变幻的格局/79 第二次和最后的辉煌/84 合久必分,分则必合/89 驴象之争的前哨战/89 移民国家的反移民/92 分手的道路/96 那些宿命中有战争的人们/99 赌上一个国家/102 此去无归/106 用战争而成年/111 从庸才变成人才/111 从小人到伟人/114 政坛无君子/117 带你出埃及/121 没有阴谋的行刺/124 废墟中的重生/127 俄亥俄的流金岁月/131 人人爱钱/131 解套/135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138 资格/142 寻常之事/145 丑闻/147 卷土重来/150 扯不断的瓜葛/154 从战争到衰退/157 老子英雄儿好汉/157 肥胖害死人/160 反目成仇/163 西班牙女郎/167 一滴黑血/170 帅哥的下场/173 民主的幌子/180 不破不立/180 开天辟地/183 要治罪,先查税/186 败局已定/189 最不可思议的翻盘/192 变动的前夜/195 翻转的硬币/199 少年子弟江湖老/199 让我们再辩论吧/202 还有未来吗?/206 阴谋/208 凭真本事/212 东山再起/214 美国价值/218 洪水之门/218 只缘身在此山中/221 从老好人到不是人/225 计划赶不上变化/228 诅咒终止/231 政治接力赛/235 又是一场大胜/235 搅局者/238 好在有儿子/241 功高不过被俘/244 你弟弟不能决定一切/247 要不要改革?/250 明天不会有太多的改变/254 可惜了一条妙计/254 八年之功始于钱/257 人才不是太少,而是太多/260 考验的时候到了/263 吃饭才是硬道理/265 后记/268 试读章节 当阴谋已成定局 1783年7月21日,作为美国联邦立法和执政机构的大陆会议再次撤出首都费城,北迁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当年11月,国会迁往马里兰州安那波利斯,一年后迁往新泽西州特兰顿,1785年1月落户纽约。华盛顿执政后,确立在波托马克河边建立新都,在新都建好之前,费城作为临时首都。政府于1790年迁回费城,于1800年进驻华盛顿特区。 自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后,费城一直作为美国的首都,只有在1777年英军兵临城下,大陆会议先迁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后迁宾夕法尼亚州约克,英军撤离后,便迁回费城。到了1783年,英国已经被打败,为什么还要仓皇撤离? 这是因为再一次兵临城下,这次来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80名大陆军官兵几天前离开兰开斯特兵营,来到费城,联合驻扎在费城的大陆军官兵共约400余人将独立宫包围,禁止议员离开。 刚刚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美国,遭到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兵变。 大陆会议是美国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怎么眼看就要被几百个军人推翻了?这是因为根据《邦联条例》,除非在战时,大陆会议无权直接掌管军队,只能通过调动民兵来维持秩序和保护自己,而民兵是宾夕法尼亚的,调动民兵得由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批准。 对这次兵变,大陆会议事先得到消息,会议命令纽约代表亚立山大·汉密尔顿等三人制止这场兵变。汉密尔顿要求宾夕法尼亚州最高行政委员会抽调民兵,被拒绝,只得下令助理战争部长威廉·杰克森设法阻止来自兰开斯特的军人进城,杰克森孤身一人,无能为力,最终导致逼宫。 军人的要求很简单:立即支付拖欠的军饷。军人们名义上是来递交请愿书的,真到了首都之后群情激昂,演变成了以武力相逼。历来政变不乏因为欠饷引起的,到了这个地步,国会应该拿钱先把军人打发了,一共400多人能用多少钱? 可是国会手里连这点钱都没有。大陆会议名义上是联邦最高权力机构,下面也有财政部,可是根本就收不到多少税,各州也不把大陆会议放在眼里,大陆会议政令不出独立宫,从建国那天开始就缺钱,缺到大陆军不仅没有衣服、裤子和鞋袜,连三餐都经常无与为继。即便是东凑点西凑点,打发了这400多人,纽伯格军营还有上万人,这些人也要一视同仁,他们的军饷不是刚刚欠,而是欠了许多年了。除了应该发的薪水之外,大陆军官兵还希望发放退伍金,因为大陆会议曾经答应支付半数薪水为退伍金,可是他们已经八个月分文未入了。他们发现大陆会议根本就没有能力支付。 大陆军官兵如此不依不饶,不是骄兵悍将居功自傲,而是因为没有这笔钱就活不下去了。为了独立浴血奋战,家里的田地荒了,生意也黄了。战争期间通货膨胀,发国难财的大有人在,包括大陆会议的议员先生们,尤其是财政部长罗伯特·莫里斯。许多官兵的土地丢了,还欠下一屁股债,就指望领到军饷和退伍金还债。为独立卖命流血,成功之后凄凉如此,大陆军官兵能不气愤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大陆军官兵中很多人并不是怀有自由的理想,而是为了挣钱当兵。对于穷人来说,大陆军的薪水听起来还蛮不错,谁想到是一场空欢喜。大陆军官兵认为是在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尼古拉上校的劝进信就是这种情绪的表现。华盛顿的拒绝让官兵们另找别人,他们于1783年3月聚集在后来出任战争部长的诺克斯将军麾下,决定采取行动。诺克斯将军派遣以亚历山大·麦克道格将军为首的代表团来到费城,向大陆会议提出三个条件:支付欠饷;支付退伍金;退伍金一次性付清。 当时和谈还没有完成,英军还占据着纽约,大陆军一旦哗变,很可能导致英国卷土重来,大陆会议不能不慎重待之。议员们就军方的通牒开始了车轮式讨论,有一个人并没有参加辩论,而是偷偷找麦克道格的助手约翰·布鲁克斯上校,请他帮自己联络两个人:诺克斯将军和军方第二号人物霍雷肖·盖兹将军,他自己则亲自写信给华盛顿,由此开始了著名的“纽伯格阴谋”。 美国的开国群雄之中,有不少富豪,比如汉考克、莫里斯、伦道夫家族诸人、李家兄弟、华盛顿等,也有很多穷人,但汉密尔顿称得上身世最坎坷的。他是新移民,出生在西印度群岛。他母亲逃婚途中遇见他父亲,生下他和他哥哥。因为他母亲是第二次结婚,教会不承认这次婚姻,汉密尔顿无法进教会学校,在一所犹太人办的私立学校上了几天学,主要靠看家里34本藏书自学。他爸爸又把他们娘仨遗弃,他母亲靠着开一间小铺子养活全家,后来不幸病故。他还有一位同母异父哥哥,依法把家里仅有的值钱的东西如数拿走,那34本藏书公开拍卖。幸亏一位好心的邻居于心不忍,把这些书买下,还给了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兄弟被一位表兄收养,在一家出口工厂做工。没多久这位表兄自杀了,汉密尔顿兄弟只好分开,他哥哥当了木匠,他被一位叫托马斯·史蒂文斯的商人收养,这个人据传说就是他的生父。 在这段期间,汉密尔顿在打工之余练习写作。1772年8月30日,一场龙卷风横扫家乡小岛,汉密尔顿写的一封描述这次龙卷风的信在报上发表了,家乡的父老觉得他是个人才,募捐了一笔钱,供年轻的汉密尔顿到美国受教育。1772年秋,他来到美国,进入新泽西一家语言学校学习。第二年,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新泽西学院被拒,却被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纽约的国王学院录取。 P29-31 序言 “忽然间来了一阵更剧烈的骚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咒骂声,各人手里的旗杆都变成了攻击对方的武器,刚才举着的手现在都变成了拳头,到处都是拳头。街上车辆停止了,四轮马车也动不了了,在这些车顶上人们在激烈地互相殴打。不管什么都拿来当作投掷武器,靴子、鞋子像枪弹一样在空中来回飞舞,同时在人群的叫骂声中好像还夹杂着枪声。” 这可不是美国在进行独立战争,只是儒勒·凡尔纳先生《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一个小小的场景——环球旅游的福克先生在旧金山碰上了美国人在选举一个总司令——哦,不,是选举一个负责调解争端的治安法官。 显然,对于这种激昂的美国式民主,即便来自卢梭先生老家法国的凡尔纳都觉得堪称世界一奇。您想想,这只是选一个法官,要是选总统,那得热闹到什么程度呢?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写的就是美国选总统的事情,而且一写就从华盛顿写到了奥巴马,洋洋洒洒,把美利坚合众国从丑的到俊的,从白的到黑的,老少通吃——只是还没从男的到女的,因为这回碰巧希拉里老太太没能选上,美国要等一个女总统出现,至少还得好几年。 所谓驴和象,指的是美国的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民主党是驴,共和党是象。 这两个绰号从何而来,据本书说是政治漫画家的创意,也就是一个代号而已。有个说法,当年苏联还是老大哥的时候,有个二杆子将军把老大哥当假想敌大谈北方边界的布防问题,一座皆晾。那时候“苏联”俩字和神圣可以挂钩的,大伙儿都看着掌纛的老校长刘伯承,看独眼大元帅如何处理恶攻老大哥的二杆子。结果沉默半晌,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中国元帅却冒出这样一句话:“假想敌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如果你高兴,这个代号叫阿猫阿狗都可以。” 看来,美国人看驴子和大象,就像我们看阿猫阿狗差不多。 阿猫阿狗放在一起,天生不对头的,总会演绎出无数故事。美国的驴子和象也是这样,两党总是轮流上台,每到选举的对决时刻,都有精彩表演。 不过,要按照本书作者的写法,这驴子和象虽然斗得凶猛,但与阿猫阿狗一样,都是圈养的动物——驴子自然是家畜,象到了美国您也别想满街乱逛,只有在动物园吃饷的份儿。所以,真正决定他们命运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饲养员。 这个饲养员就是美国的社会。 这个观点多少有点儿新颖——难道不是驴子和象控制着美国社会而是反过来么? 我们曾经有言必称美国的时代,也有骂必提美国的时代,但是,我们对于美国真正了解多少,却十分可疑。 1994年,萨第一次到美国。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还远不如今天,但美国的繁华并不令人惊讶,甚至有些地方还给人不如中国的感觉。比如美国的高速公路比中国显得陈旧,有些地方还有因陋就简的修补痕迹。而中国从三元桥到机场崭新的高速公路,简直堪称完美。那时候,甚至一度对美国的发达产生了一丝疑惑。 很快就想明白了,那时候整个北京就一条机场高速公路,而美国一个小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四通八达。 追赶一个发达国家,实在不是一个两个工程的事情。 而当时让我深感震惊的,是美国人的爱国之情。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可以看到高高飘扬的星条旗。美国没有居委会,这些星条旗,都是美国老百姓自己挂出来的,其中对于自己国家的自豪清晰可见。 在这之前,我对美国人的认识是多少有些散漫,他们对于金钱和舒适的重视,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爱国者大相径庭。然而,去了美国才明白,追求享受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完全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后来想想实际上是自己的思维不够逻辑,喜欢钱并不意味着不爱国,顶多是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叛国的可能性大一点而已,可是不爱钱的人也可能因为怕死或者天晓得的原因叛国,甚至叛得更快,这中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那时候我深感对于美国了解的肤浅,一如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同样肤浅一样。这两个国家毕竟隔得太远了。 无论你是想爱一个人,想恨一个人,或者想揍一个人,我想最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他。对于美国,也是一样。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其实就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用自己的眼睛给我们解释美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能和教科书上写的不一样,也可能带着自己的视角,然而,它的确是作者自己所看到的、所了解的,作者是站在驴子旁边看大象,所以,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不过,我欣赏这本书的地方,还不在它的价值,而在它的写法。要知道作者再怎么了解美国,也无法和《美国国家年鉴》记载的内容相比,论价值,《美国国家年鉴》无疑比这本书更高。 问题是,看《美国国家年鉴》,你会睡着。而《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可以说是一本能让你秉烛夜读,手不释卷的书。作者是个天生有幽默感的家伙,所以他笔下的美国选举宛若动物园暴动,妙趣横生,文笔灵动。比如他写富兰克林,并没有急着让这位大政治家去大雨中玩触电的把戏,而是让他一本正经地和汉考克讨论,从科学角度分析英国人会在几个绞架上吊死签署《独立宣言》的这帮家伙。 我想,书写了第一个目的就是给人读的,从让人想读这个角度,这本书会颇成功吧。假如再加上参考的价值,给一个好书的评价,或许也就不算过分了。 写这样一本书,作者虽然辛苦,显然自己也会写得眉飞色舞,大快朵颐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去感谢他的辛苦了,而是来感谢一下编辑、校对、封面设计等等所有相关的朋友吧。 萨苏2009年7月1日于日本伊丹 后记 每次书出版后,儿子总会翻到扉页,然后颇有些气愤地质问:这里为什么没有写上感谢我的妻子XX和儿子XX?难道这本书里没有我们的功劳? 我每次也都耐心地解释:虽然你的中文水平还没有到能够帮我校对的程度,但爸爸的每一本书里都离不开你妈妈和你的支持,可惜中美出书的风格不同,你看看书房里那几架子中文书,哪一本这里写了谢谢我的老婆和孩子的? 儿子照例在不满和不理解中回到他自己的天地去了,我也又一次下定决心,在下一本书里一定写上这句话。 这一次,我要让他翻到这里,念这句话: 谨以此书,答谢我的妻子陈筝和儿子棒棒的长期默默支持。 2009年7月1日于美国弗吉尼亚 书评(媒体评论)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其实就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用自己的眼睛给我们解释美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能和教科书上写的不一样,也可能带着自己的视角,然而,它的确是作者自己所看到的、所了解的,作者是站在驴子旁边看大象,所以,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是个天生有幽默感的家伙,所以他笔下的美国选举宛若动物园暴动,妙趣横生,文笔灵动。我想,书写了第一个目的就是给人读的,从让人想读这个角度,这本书会颇成功吧。 ——萨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