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有哪些形态,如何流传?它在小说里是如何演进的,其形象的类剐有多少?又有什么理念呢?敬请阅读《中国神话与小说》。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本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一的《中国神话与小说》分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神话与小说/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刘勇强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话有哪些形态,如何流传?它在小说里是如何演进的,其形象的类剐有多少?又有什么理念呢?敬请阅读《中国神话与小说》。 从选题和內容来看,《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 本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一的《中国神话与小说》分册。 内容推荐 要厘清中国神话与小说的关系,务必先弄清楚两者的定义。因此,本书首先定义了中华神话圈,进而分析神话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得出神话是小说之源、小说是对神话的发扬光大的结论。那么,神话有哪些形态,如何流传?它在小说里是如何演进的,其形象的类剐有多少?又有什么理念呢?敬请阅读《中国神话与小说》。 目录 小引 中华神话圈 一、鬼神混同 二、民神杂糅 三、民族精神 神话与生活 一、典故词语 二、风俗信仰 三、地理环境 四、观念制度 神话与小说 一、神话是小说之源 二、小说对神话的发扬光大 神话的形态(上) 一、上古神话与晚近神话 二、本土神话与外来神话 神话的形态(下) 一、宗教神话与艺术神话 二、不同形态神话与小说的不同关系 神话的流传 一、从孔子的曲解说起 二、文献记录与口耳相传 三、小说家如何运用神话 神话因素在小说中的演进 一、唐前志怪:神话怎样变为小说 二、唐人传奇:三种类型 三、艺术神话小说的成熟 形象的类别 一、神佛 二、鬼魂 三、精怪 神话的理念(上) 一、伦理和哲理 二、阴阳观念 三、生命意识 神话的理念(下) 一、时空观念 二、悲剧色彩 三、神秘的数字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实际上,仙话确与神话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从时间上看,仙话的出现是要早于道教的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与神话相伴而生的。 一切仙话,大都以长生不老为主要内容。而这样的思想,在《山海经》里我们屡见不鲜。什么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不死树、不死药,散见全书,尤其是有着各种神奇效用的灵药嘉果,不胜枚举。《山海经》中还有海中蓬莱山的记载,传至燕齐,民间因海市蜃楼的变幻莫测,幻想出海上仙岛,这就是所谓三神山或五神山的由来。从战国时代的威、宣、燕昭,直到秦汉时代的秦皇、汉武,都曾派遣人到海上去寻找过仙山和不死药,以求长生。 与此相关,神人的升天飞行也引发了仙家对羽化登仙、自由翱翔的幻想。《山海经》中能上下于天的神人很多,如柏高、互人等,以后的仙话更以飞升为最高境界,以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话。《淮南子·览冥训》说: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这里既有不死药,又有飞升。视作神话,原无非议;指为仙话,亦无不可。 仙话与神话的深刻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仙话对神话的大规模改造上。这种改造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原有神话的直接利用和改造。最典型的是西王母的仙化。西王母本是西方一个原始部族的名称,其首领也称西王母,直到清代纪昀还认定“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但《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已由人而成神,《西山经》曰: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头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这个半人半兽的神,执掌着瘟疫和生杀大权,真可谓狰狞可怖。不过,战国《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却自称是天帝之女,一派雍穆气象。而到了六朝,在《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中,西王母被进一步改造为福寿之神,仙气十足。从此,西王母俨然是群仙领袖,并逐渐在道教徒手中成为女仙之宗,而与男仙之宗东王公亦即玉皇大帝并列。道教宣称,此二尊神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民间也无不知王母娘娘。从神话到仙话,再到宗教信仰,一脉相承,可以比较区别,却难以割裂开来。类似西王母这样的神话仙化,不在少数,几成规律。 神仙家和道教徒对神话的改造另一常见方式是仿制。《山海经》记殊方绝域虽略含仙意,却不失古朴。而《神异经》、《十洲记》模仿其体例,已充满神仙道教内容。如《十洲记》中东方朔详述海中十洲等处真仙神官、仙草灵药、甘液玉英、奇禽异兽,全系神仙道教之说。诸如太玄都、紫府宫、太帝宫、太上真人、天帝君、上元夫人、金芝玉草、返魂树、反生香等仙物、仙人比比皆是。作者想通过这些“自神其术”的夸大之语,进行神仙道教宣传。 仙话的发展在道教形成以后更加蓬勃兴旺,唐代出现了一个高峰,仅见于《太平广记》“神仙”、“女仙”两类的仙话作品集或载有仙话之作品集即达40余种。宋以后仍持续发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分元剧为十二科,就把神仙道化戏列在首位,诸如《历代神仙通鉴》这样的仙话总集也陆续编纂问世。直到晚清道教日渐衰微,仙话失去了赖以生长发育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土壤,才走到了尽头。 综观道教神话,兼收并蓄,张皇铺张,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鬼神谱系。南朝梁代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也最系统的神谱。以后历代续有增补改造。其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三清”地位最高,他们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协助“三清”管理天上人间事务的四位天神也很重要,称“四御”,著名的玉皇大帝就是“四御”之一。此外如丰都大帝、太白金星、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日月北斗和风雨雷电诸神以及城隍、土地等等,都是深人人心的,他们不仅是道教信奉的神,而且演化成为具有艺术魅力的幻想形象体系。 道教神话中比较积极的内容是那些表现神灵用各种法术镇压、诛灭邪恶势力的故事。例如许逊斩蛟事流传久远,影响甚大,明《列仙全传》记之尤详。大略是说许逊拜吴猛为师,尽受其秘。晋武帝时曾为旌阳县令,后弃官。闻有巨蛇为害,乃集弟子往诛之。虽灭大蛇,未诛蛟精。老蛟化黄牛卧沙碛,许逊剪纸化黑牛往斗之。蛟党尽化葫芦冬瓜,潜流出境。许逊以剑授弟子施岑,履水斩之,悉无噍类。又役鬼神,铸铁为柱,钩锁地脉,使水妖屏迹,蛟怪永除。这一故事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并表现了拯民济世的积极精神,不亚于神话中降妖除怪的英雄,因而也受到小说家的欢迎。《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就是根据许逊的故事改编的。另外,道教神话中还有许多教人诚心坚信,百折不挠,终登仙篆的故事。抛开它的宗教信仰不说,那种顽强的心志对人们追求各自的理想也不无启发。如《神仙传》卷七记张道陵七试赵升,或荡志摇神,或惊心动魄,赵升心正志坚,终于得道于师,冲天而去。《古今小说》第十三卷“张道陵七试赵升”也敷演了这一故事,结尾有诗为证:“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可以说是把握了故事的精神实质。 与道教神话密切相关的还有大量的人仙恋爱的传说,它们的主题往往因事而异,却又普遍具有优美的意境,感伤的情调,颇能取悦世听。 道教神话关于仙境、冥府也有很多夸饰,影响极大。P68-71 序言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 后记 《中国神话与小说》一书,乃据余1992年五六月间为留学生讲授专题课之讲义修订而成。既为讲义,且面向外国友人,故介绍不免絮烦。唯所涉内容,意义匪浅。盖自鲁迅首倡神话为小说之源,60余年,转成共识。撰著中国小说史必从神话始,亦循为通例。然近年异议渐起,甚而有否认神话与小说之直接关系者。因思历来有关研讨,泛论者众,深究者寡。揆其原因有二,不明中华神话之民族性而作茧自缚,此其一;固定文体特征而画地为牢,此其二。余治稗史未久,师法先哲,又心有旁骛,兼及神话,颇信其确为小说之温床。是以不揣浅陋,拉杂成篇。抛砖引玉,诚所望也。 刘勇强 1994年11月24日于俯仰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