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习仲勋同志在西北革命斗争的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记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革命品格;记述了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记述了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谦虚谨慎,生活俭朴;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经历,反映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寄托了老区人民对他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曲涛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习仲勋同志在西北革命斗争的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记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革命品格;记述了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记述了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谦虚谨慎,生活俭朴;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经历,反映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寄托了老区人民对他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内容推荐 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先后到习仲勋的家乡富平县淡村镇习家庄及其生活和战斗过的南梁、马栏、马家堡、阳坡头、三原、下寺湾、志丹县、环县、曲子、河连湾、洪德、兴隆山等地实地考察、走访,采集、梳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对各种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证,反复修改书稿,广泛征求意见,力求资料翔实可靠,事实真实有据,语言准确流畅,成为信史。本书以陕甘边和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主线,以习仲勋同志在陇东老区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为重点,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陇东的革命业绩。全书主要采用中共党史、军史等信史资料、可靠的地方史资料、习仲勋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回忆等,务使言之有据。 目录 第一章 投身革命生涯 一、早年的生活 二、接受革命思想 三、参加革命活动 第二章 陕甘边区的兵运斗争 一、在苏雨生部的兵运斗争 二、发动和领导两当起义 第三章 开辟渭北游击区 一、初见刘志丹 二、开展渭北游击活动 三、在渭北游击区的工作 第四章 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 一、开辟照金苏区 二、全面负责党政军工作 三、坚持陕甘边区斗争 四、主持陈家坡会议 五、浴血保卫薛家寨 第五章 领导南梁政府工作 一、制定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二、莲花寺整编,红二十六军进军南梁 三、重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 四、参与领导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五、支援陕北游击区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六、扩大南梁革命根据地 七、创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各县红色政权 八、制定和实施“十大政策” 第六章 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 一、筹划陕甘边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二、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成立 三、南梁中心区的艰苦斗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移至下寺湾 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第七章 迎接长征红军到陕甘 一、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二、喜迎红二十五军 三、错误“肃反”的阴云,刘志丹、习仲勋等蒙冤 四、迎接中央红军到陕甘苏区,刘志丹、习仲勋等获解救 五、直罗镇战役——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奠基礼 第八章 两赴关中特区 一、纠正“左”倾错误,开展关中工作 二、领导关中特区的反“围剿”斗争 三、主持七界石会议,扭转危急局面 四、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第九章 参加红军西征战役 一、参加西征红军在陇东的战斗 二、领导陇东新苏区的革命和建设 三、山城堡战役爆发,陇东新苏区的支前工作 第十章 创建关中分区抗日民主政权 一、主持关中分区的全面工作 二、开展普选运动 三、建设“三三制”政权 四、实行精兵简政 第十一章 领导关中分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三、从事文化教育建设 第十二章 防守边区的南大门 一、第一次反磨擦斗争 二、第二次反磨擦斗争 三、第三次反磨擦斗争 四、爷台山反击战 第十三章 在绥德分区 一、开展社会调查 二、在“抢救运动”中保护干部和知识分子 三、喜结秦晋之缘 第十四章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主政西北中央局 一、接应三五九旅返回边区 二、指导甘肃的敌后工作 三、正确开展土改工作 四、开展整党运动,加强党的建设 第十五章 在陕甘宁保卫战的前线 一、紧急动员,保卫边区 二、回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挑衅 三、率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出击陇东 四、指挥延安南部的阻击战,中共中央留在陕北 五、赢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i捷 六、挥师陇东、三边 七、沙家店鏖兵,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 八、宜川瓦子街战役——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 第十六章 在解放大西北的硝烟中 一、西北春季攻势,提出新区工作方针 二、西北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提出接管西北城市的方针和政策 三、西安解放,创造榆林方式 四、横扫大西北 五、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 附: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活动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习仲勋后来回忆说:“我国西北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中间就开始了。起初,是由少数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者,在关中、陕北等地的学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和发展了共产党。有了这个条件,就使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期间,西北革命运动以西安为中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我们曾与国民党进步势力结成统一战线,在军队、政权、文化教育和群众运动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党员发展到几千人。” 当时,在富平乃至在整个关中地区,新思想的传播在各个学校早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新思想在陕西开始得到传播。从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地回陕和来陕的一些早期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开始时都在一些学校任教,他们的工作对象和接近的主要群众是学生,他们最先的工作任务是宣传和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运动。习仲勋在这个时期进入立诚学校求学,必然会受到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的进步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这期间,具有新思想的教师在各个学校都非常受欢迎。王尚德在}胃南赤水职业小学、李子洲在三原渭北中学、魏野畴在榆林中学、王复生在咸阳中学,通过讲授历史、语文等课程,批判旧的封建文化,向学生宣传、灌输民主、科学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魏野畴认为:“若用现在出版的课本作教材,那就牺牲光阴多了,那无异把粪给学生吃。”他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聘请王复生来咸阳中学任教。他在给杨钟键的信中高兴地说:“新教员王先生讲一点社会主义,我极力欢迎这样人物来陕。”李子洲、王尚德、王复生等在语文课中选讲《中国青年》、《新青年》、《先驱》、《向导》、《共进》等进步刊物上的一些文章,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青年走向革命道路。他们还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利用业余和假期时间阅读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和文章。在这些革命思想传播者的引导下,各个学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广泛传播开来,从而为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陕西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陕西早期的党、团组织建立于大革命时期。当时,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工农运动,在北方掀起了支持北伐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高潮。根据党、团中央的指示,陕西早期的党、团组织刚刚成立,就积极投入了革命斗争,把陕西地区的大革命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1924年6月-1925年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陕西普遍建立起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安支部、西安第二支部、西安特别支部、三原特别支部、华县支部、澄城特别支部、绥德特别支部、延安支部、榆林支部和安定军队支部等纷纷建立,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青年运动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陕西地区的建立时间早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在1925年底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政治上实际上起着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群众运动的作用,因而在陕西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习仲勋最初就是在立诚学校深受共青团组织的影响而接受革命思想的。P6-7 序言 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5周年之际,中共庆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编辑出版《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一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成果。1934年11月7日,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后来,陕甘边与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拥有30多个县域、百万人口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要条件,使之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0年初,他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任中共营委书记。1932年4月,发动两当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后,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陕甘边区照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和共青团特委书记,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34年11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主席。他参与领导苏区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出生人死,浴血奋战,在不断排除内部“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中,壮大了红军武装,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他以极大精力领导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主持制定了土地、军事、财经、粮食、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十大政策”,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做了许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1935年10月,他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陕甘边领导干部在错误“肃反”中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北后,他们才得以释放平反,从而挽救了这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月,习仲勋受党中央派遣,来到关中特委领导机关驻地新正县,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6月,随红军西征,先后任中共曲环工委书记、环县县委书记。8月,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时间。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西北局党校校长。他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的信赖和人员群众的拥戴。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题词,予以表彰。同年2月,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领导大生产运动,增强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巩固和发展“三三制”政权作出了很大成绩。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抵制和纠正“左”的偏向,保护了干部和群众。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期间,曾担任爷台山自卫反击战临时指挥部政治委员,领导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习仲勋同志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他受毛泽东同志指示,组织策动了国民党陕北保安团队起义,接应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中原突围返回延安,参与指挥了西华池战斗。1947年3月中旬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协同彭德怀同志指挥了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陕甘宁边区的战役,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和陇东、三边等战斗的胜利,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习仲勋同志在西北革命斗争的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一书,记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革命品格。毛泽东曾经称赞他:“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迅速掀起土地改革热潮,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3次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如实报告边区各地普遍发生“左”倾偏差及其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意见。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当即批示:“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运行,少犯错误。”他及时总结推广的绥德黄家川村土改经验,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肯定,明确指出:黄家川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对全国老解放区土改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一书,记述了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被选举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之际,正是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习仲勋和刘志丹等同志一道,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创性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建设,巩固扩大了这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奠定了可靠基础。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一书,记述了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谦虚谨慎,生活俭朴。正如1943年《解放日报》发表的《向领导经济建设受奖同志学习》的社论中所说:“王震、习仲勋、马文瑞等,所有受奖同志,在执行政策上,在个人生活的切实朴素上,尽是模范,他们不夸不骄,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在“南梁政府”时期,习仲勋身为陕甘边区政府主席,住土窑洞,吃黄米饭,穿补丁衣,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大生产运动中,与官兵同吃同住,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他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甘当公仆,深受群众拥戴。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经历,反映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寄托了老区人民对他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同志,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推向前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2009年6月22日 后记 庆阳习称陇东,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西北红军的摇篮,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之后形成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为创建和巩固这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早在1933年10月,习仲勋同志就来到陇东,在刘志丹同志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选举习仲勋担任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陕甘边区18个县的红色政权,管辖地域达2.3万平方公里,这是西北成立的第一个正式红色政权。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并以西北主力红军支援陕北反“围剿”斗争,打开了陕北苏区的局面,终于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红军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和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到达陕甘根据地后,习仲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长期在陇东工作和战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光辉的历史功绩。 为了缅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陇东老区的丰功伟绩,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激励老区人民又好又快地建设现代化的新庆阳,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庆阳市人民政府、庆阳市政协决定编辑和出版一套红色书籍,组建了编辑委员会。《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作为首册,由陇东学院教授曲涛执笔,八易其稿,先行出版。 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先后到习仲勋的家乡富平县淡村镇习家庄及其生活和战斗过的南梁、马栏、马家堡、阳坡头、三原、下寺湾、志丹县、环县、曲子、河连湾、洪德、兴隆山等地实地考察、走访,采集、梳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对各种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证,反复修改书稿,广泛征求意见,力求资料翔实可靠,事实真实有据,语言准确流畅,成为信史。本书以陕甘边和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主线,以习仲勋同志在陇东老区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为重点,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陇东的革命业绩。全书主要采用中共党史、军史等信史资料、可靠的地方史资料、习仲勋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回忆等,务使言之有据。由于一些历史事件比较复杂,我们学识水平有限,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7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