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经济的逻辑,你就看不懂这个社会;看不懂这个社会,就无法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为什么有的人纵横江湖如鱼得水,就是因为他们一眼洞穿了经济的逻辑。赶快阅读这本书,它将通过追寻资本的运转,带你找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关联,让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我们世界中经济运行的逻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济的逻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王旸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明白经济的逻辑,你就看不懂这个社会;看不懂这个社会,就无法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为什么有的人纵横江湖如鱼得水,就是因为他们一眼洞穿了经济的逻辑。赶快阅读这本书,它将通过追寻资本的运转,带你找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关联,让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我们世界中经济运行的逻辑。 内容推荐 你知道吗:两个人同时向银行借钱,为什么利率不一样?黄金真的保值吗?高风险、高回报与低风险、低回报在不同环境下该如何选择?公司利润是发放股东红利还是追加投资?所有者与经理人谁更擅长经营公司?为什么品牌价值被称为无形资产的巅峰?定价的两个极端如何选择,是最好还是最贵?……阅读本书,寻求解答。 目录 引言:逻辑的脱节/1 第一章 企业运转的逻辑/6 世界为何而运转——资本/6 同一未知的不同面——风险和不确定性/9 敢冒险才能有收获——风险和回报/11 一个好汉三个帮——公司的模式/13 谁更擅长经营——所有者和经理人/16 居心叵测的外来和尚——经理人/18 不战而屈人之兵——信息/20 挣了钱怎么花——红利和追加投资/22 无形资产的巅峰——品牌价值/24 集团化与否,这是个问题——公司的发展规划/27 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逻辑/30 操控一切的看不见的手——市场/30 未知的世界有更多可能——蓝海战略/32 把自己当作卑微的仆人——企业定位/35 精益求精,方能制胜——企业优势/37 向小猪学习如何生存——博弈论的统计/40 以价格操纵顾客——价格的作用/42 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定价的两个极端/45 广告宣传——一切皆有 可能/47圈地——不赚钱的生意也能做/50 颠覆过去一切的商业规则——网络新世界/52 第三章 经济社会的逻辑/55 我为大家做了什么——企业的社会意义/55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领头羊效应/57 跟着你,有肉吃——劳资关系/60 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62 一根线上的蚂蚱——员工与企业/64 管理“看不见的手”——政府的职责/67 看不见的外部效应/69 什么样的市场能有效率——政府管理下的市场/71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公共设施/73 难于上青天——宏观调控的困难/76 第四章 宏观经济的逻辑/79 什么数据能权威地统计整个经济/79 一切数据皆有破绽——GDP的问题/81 GDP以外的各种指数/84 钱不值钱了可怕吗?——通货膨胀/86 游戏规则制订者——中央银行/88 借钱为什么利息不同——各种各样的利率/91 全球化后的经济是什么样子?/93 各国之间的大富翁游戏——全球贸易体系/95 各种货币如何交换——汇率/97 蝴蝶效应的魔咒——全球化后的关联性/100 第五章 资本市场的逻辑/103 实体经济的另一面——金融经济/103 最被人们熟知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105 一切服务都可以找我们——投资银行/108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兼并顾问/111 面对未知风险的保护伞——保险公司/113 后起之秀——对冲基金/116 老百姓的钱更重要——库克vs罗斯柴尔德/118 老百姓——资本的来源/121 专门投资亏损企业——秃鹫来临/123 不看好一切事件——卖空的乌鸦/126 刀刃上的血——各类游资/128 谁借了钱肯定会还——信用机构/131 各种资产是如何流通的?——资本市场/133 什么都能交易——衍生品市场/135 让虚拟成为现实——证券化手段/138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金融经济的问题/140 第六章 企业收购的逻辑/143 实体与金融经济之间——并购/143 短期与长期利益哪个重要——战略性收购/146 平等——兼并中的不平等/148 集团化的物极必反——自立门户/15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购攻略/153 未雨绸缪——防御性收购/156 收购兼并是不是纸老虎——并购的意义/158 王者的崛起——强势的杠杆收购/160 杠杆收购的帮凶——垃圾债券/163 杠杆收购的两个近亲——MBO和EBO/166 剪不断,理还乱——杠杆收购/168 摧毁一切的力量——邪恶的杠杆收购/171 第七章 个人投资的逻辑/174 小百姓也有春天/174 最关键的因素——信息和信心/176 未来市场的走向——随机vs历史/178 股市的阴晴表——指数/180 阿基米德的骄傲——杠杆效应/181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多元化发展/183 大富大贵的可能性——投资回报/186 不愿意投资怎么办——“保值”的黄金/188 赚钱也是亏——回报的计算/190 资本市场润滑剂——流动性/193 第八章 经济灾难的逻辑/196 避免不了的危机——衰退和萧条/196 直到不美前,看上去都很美——金字塔诈骗/198 家贼难防——内幕交易/200 就是让你看不懂——模糊账本/203 勾心斗角胜过实干——伟大的CEO们/205 泡沫:这一次会不一样/207 自我实现的预言——羊群效应/210 “黑天鹅”的诅咒——市场上的极端事件/212 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挣钱工具——金融经济的问题/215 拉涅里的命门——证券化之殇/217 金融工具=原子弹——被滥用的金融产品/219 华尔街的赌局——投资银行/221 完美风暴——金融危机/223 通用汽车——对实体经济的伤害/224 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经济的崩溃/226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经济的力量/228 结语:未来的世界/231 试读章节 同一未知的不同面——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游戏中,基本上只要好好经商,元禄总有发财的一天。但在生活中,不是每个人做生意都能和游戏中的元禄一样一帆风顺。这是因为,仅仅是有资本起家、有能力经营还不够,做生意还需要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实,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在近代才兴起的。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前,人类一般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而是将这一艰巨的任务完全交给了上天。即使连精通数学的希腊人也坚信命运不可知。如果你问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掷骰子掷出“一点”的可能性是多少,他也会回答说不知道,因为这是由“神灵”决定的。 直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才开始为了赌博而研究骰子的概率问题。由此,我们才开始理解,掷出“一点”的概率是六分之一,而掷不出“一点”的风险则有六分之五。因此,只有在回报高于风险的时候,赌骰子才对我们有利。 慢慢地,这套理论被研究得越来越精细。到了现代,很多人开始认为,基本上一切事情的风险都可以用来计算;因此,我们只要在行动中规避风险或者超过风险的回报,那么就可以战无不胜。这也就是说,如果元禄是数学高手又有万贯家财作为本钱,那么他根本不可能会亏钱,最不济也能保本。 但是,掷骰子的规律真的能用在生活当中吗?当然不能。无论人类多么强大,都不可能从根本上预测未来,和掷骰子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掷骰子无非只有六种可能性,所以掷出任何点数的风险都是可以预估的。但生活不是游戏,并没有游戏规则,且充斥了各种随机性事件,而每一件随机事件都可能包括潜在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可以被称为不确定性,它和可预估、可知、可量化可能性的风险是不同的。 人虽然能够通过周密的计划规避一定的风险,但无法逃脱不确定性。因此,连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也不能确保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所以才会出现滑铁卢的大败。因为,他虽然可以算出怎么排兵布阵、知道什么时候攻击效果最佳,却无法预判自己会在进攻前突然偏头痛、犯痔疮,以至贻误战机:他更无法算到,决战当天会狂风暴雨,以至于他的大炮无法发挥作用,他的军队无法顺利调动。 下雨虽对拿破仑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对其他人来说却是天赐良机。元禄的老前辈、日本战国时代的豪杰织田信长能够成为知名人士就是拜狂风暴雨所赐。在信长成名的桶狭间之战,他就是借着雨势以少胜多,以区区千余人的队伍一举击溃了统率了数万人马的今川义元。虽然信长一上来就战术得当、充分利用了谍报、野战等非常规军事手段,但如果今川没有突然心血来潮在桶狭间安营扎寨又因为下雨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想必他也不至于一下子被砍了头颅。 而即使知道了对方的战术和策略,也不能保证执行起来就百分百成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北方军队与罗伯特·李率领的南方军队在安提塔姆对垒。此时,北方军队偶然捕获了李的作战计划,但即使如此,在之后的决战中也没有获得多大优势。战争中无数的不确定性使得双方计划跟不上变化,因此知道了对方的行踪并能预估风险,对最终的战况也没有多大帮助。 做生意虽然比打仗安稳些,但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一样盛行。在人类自认为对风险有所了解以后,灾难依然一个接一个的来临。从18、19世纪至今,大号的灾难基本上不到十年就会有一次,小号的灾难更是数不胜数。而我们对风险的认识,似乎没有使金融灾难的数量减少。在21世纪,仅美国就造成了互联网泡沫以及次贷危机两次大的金融风暴。而各大银行里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数量的增加似乎不能让金融灾难的次数减少。这是因为,这些数学博士虽然可以把已知事件和已知风险算的精准无疑,但对未知事件却束手无策。归根到底,随机性的事件是无法规避的,如果能够预判到并能预想出相应的对策,那么此类事件也就不能算是随机了。 在诸多灾难面前,即使最成功的企业也难逃一劫,而且有的企业甚至连倒闭方式都非常随机。 巴林银行是和罗斯柴尔德银行一样闻名遐迩的老字号银行,是欧洲金融界的脊柱之一,并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谁又会想到,就是这样一家声名卓著的银行,会因为其新加坡分部一名不到三十岁的小交易员的违法交易而最终倒闭?而导致这名小交易员交易大幅亏本的事件也非常突然:1995年日本神户的地震让小交易员看好的日本股市大跌,最终亏到了巴林银行关张大吉。 所以,元禄能力再强,最后能做的也只是尽人事。他可以看出天下大势,知道该做哪行;他可以风险管理,知道该造多少船、进多少货、留多少现金;他可以对市场了如指掌,知道什么商品好卖;他也可以知人善任,雇佣最能干的掌柜和伙计。但即使这一切元禄都能做到,他也只是规避了已知的风险,对未知的不确定性还是无能为力。因此,元禄最后成功与否,还是要看机遇。 P9-11 序言 引言:逻辑的脱节 当人们在2008年9月18日早上醒来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勇敢的新世界。在这一天,世界上最坚定的支持自由经济主义的美国,决定积极救市。当天,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以及联储会主席本·伯南克一起来到国会,要求政府大开金库,为资本市场注入必需的流动性。伯南克甚至告知国会议员:“如果我们不这么做,下周一也许我们的经济就将不复存在。” 伯南克之所以会如此说,是因为这场累积了近10年之久,2007年显露端倪的金融风暴,在当月达到了巅峰。由于资本市场的枯竭,诸多公司面临着借不到钱的窘境。如果美国政府不出手,那么经济崩溃并不是天方夜谭。而随着美国的经济崩溃,接下来的将是世界各国经济的灾难。 离美国经济毁灭只有一步之遥,是9月18日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想象到的事情。虽然说人们已经知道房价的泡沫和其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不过是海市蜃楼:人们已经知道这次灾难可能会为世界各地银行带来近3万亿美元的损失:人们已经目睹了无敌的贝尔斯通被收购、雷曼兄弟倒闭、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想象,一个和20世纪30年代杀伤力相仿的经济危机会再次降临。 人们本来认为,上次的萧条已经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训。和圣斗士一样,我们不该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中招。更何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坚信,通过各种各样的高深数学,各大金融机构已经对风险和回报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再不会出现大萧条时的种种错误。 但事实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夜之间,仿佛我们了解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掉转了过来;这让人觉得,我们已经离开了1984,来到了1Q84。 *** 当然,我们原有的世界并不是万无一失。经济的运行有其自然规则,所以经济永远会有兴衰,衰退和萧条都是规则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连投资国债都可能血本无归,更不要说投资其他资产了。 除了这些正常的风险以外,我们原有的世界也有着无数“非正常”风险。即使在一个法律和法规十分健全的社会里,贪婪的本性依然使得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前赴后继,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暴利。这些人坚信:“规矩就是为了被打破而产生的。”很多时候,这些铤而走险者会游走于灰色地带,企图在法律边缘舔血。但在利益面前,他们往往会屈服于金钱的诱惑力。安然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家美国最大的能源企业在利用了记账规则的弹性后,最终开始做假账,并因此倒闭。除了模糊的账本以外,金字塔诈骗、内幕交易等手段也让人防不胜防。除此以外,原有的世界还有一个最大的罪魁祸首,那就是人性本身。早在近百年前成书的《股票操盘手回忆录》中就提到,人类的情感,如希望、恐惧、贪婪、愤怒等,才是资本市场和经济中最难以战胜、最恐怖的敌人。就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的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世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经济的大起大落、各种泡沫的出现以及其他极端事件。 即使这几百年的历练让人们对于金融和经济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对以上诸多问题大家还是束手无策。鉴于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只有一种,那就是彻底改变人性,因此即使在未来,这些问题恐怕也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风险源自人性,因此它们已经被大家所广泛接受。这些风险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所有参与到游戏的人们都会遵从一条规则:愿赌服输。除了接受现实以外,人们会尽量理性的行事,以此来尽可能的避免这些风险。 但是,金融危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有世界的每一条准则。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原来熟悉的游戏规则全部都不同了。 *** 在这个勇敢全新的世界里,本应知道见好就收的小投资者,面对已经急速上升了一倍以上的房价却仍然觉得不够。本应神机妙算、熟谙风险和回报的各路投资者们,却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投资毫无价值的金融产品。本应帮助众人平摊和规避风险的各类金融产品,却让风险无限度的增加。本应勤俭持家的商业银行,却愿意贷款数百万美元给无业游民。本应协助投资者获利的投资银行,却自设赌场、里应外合。本应替他人分担风险的保险公司,却选择为了蝇头小利冒比其他人更大的风险。本应监管金融市场的监督机构,却既不能、也不愿旅行职责。本应负责调控一国经济的各类政府机构,却愿意把头埋在沙子里,任由全国人民作茧自缚。 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后导致的就是2007年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毁灭整个世界经济与秩序的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不但投资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监督机构、政府等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最惨的要数普通的平头百姓们。这些只想好好打工挣钱、过上小日子的人们,因为这场危机而经历了失业、流离失所等诸多灾难。而且,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这场灾难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和专业人士所造成的,普通老百姓一点责任都没有。然而,最后受伤最重的依然是最无辜的人们。 真正要体会这场经济危机的伤害,不能仅仅看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的纸上谈兵,因为他们提供的都仅仅是数字而已。一千亿还是一万亿,对一般人来说根本没有区别,因为一般人一生也不会接触那么多的金钱,因此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只是个抽象概念而已。但是,当我们看到哪怕是一个陌生人因为金融危机而惶惶不可终日时,那就是对金融危机的伤害最好的写照。 而这其实也是对人们认知最大的颠覆:为什么一个本来应该起到协助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金融市场,最后反而会差点导致实体经济的破灭,并且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深受其害? *** 即使1Q84的诸多事情听着都是那么荒谬,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却很难指出事情究竟错在哪里。专家们虽然从这个金融危机中获益匪浅,但那只是间接后果。实际上,他们做得每一件事都是天下为公,不但合情,而且合理,同时也符合各种法律法规。而金融危机本身则是一个意外,是任何人都预料不到、阻止不了的。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鉴于他们是专家,说起来自然是头头是道,一般老百姓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他们从内心中可以感受到,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个错误。 其实,专家们究竟为何错了,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之所以说不出来,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经济的逻辑。而世界之所以会改变轨道,将我们带到1Q84,就是因为经济的逻辑发生了脱节。经济的诸多细节和组成部分并没有按照其原定的轨迹运转,而是在很多部分都发生了小小的偏差。而这些小小的偏差积少成多,最终险些酿成大祸。 这就好像电视剧《火线》中说的一样:“游戏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变得更加激烈。”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常见的经济衰退,变成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 虽然我们最终躲避了世界秩序的崩溃,但世界的经济依然受到重创,至今仍未恢复。而要想了解这次灾难性脱轨的根源和来龙去脉,我们需要回到最开始,先去了解经济的逻辑。 *** 在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世界里,对经济了解与否,并不能使得生活变得更好或者更差。在原来的世界里,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即使有商业行为,其规模也都不大,而且简单易懂。回过头去看,我们不得不说,那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坏,是因为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无知,无知带来的则是恐惧。好,是因为世界如此简单,一切皆可眼见为实,而且其逻辑每个人都能理解;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只要努力奋斗,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分,生活就能变得更好。 但现在的生活却不一样。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了。我们不但需要了解我们所能看到的经济(让我们姑且称之为实体经济),还需要了解另一个影子经济——金融经济。金融经济貌似是和实体经济相连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那么平铺直叙。所以,人们才不能理解,为什么公司在赢利时,还要裁掉数以千计的员工。 不能不说,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是脱节的。当大家炒股时,大多只想到股票涨赚钱、股票跌亏钱,而不会去想股价为何起伏,也很少会想到这是一家实实在在的企业,它有着管理层、员工,并且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理,当我们开始每天的工作时,我们不会感受到一股暗暗左右乾坤的力量(虽然它确实存在);我们不会明白,所谓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幻影,生活的轨迹早已由远在千里之外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们决定。 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追寻资本的运转,找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关联,让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我们世界中经济运行的逻辑。在理解了这两种经济后,我们才能意识到所有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紧密相连。作为经济的一分子,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经济所影响,而我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决定也都在影响着经济的走向。即使我们的距离正在变得越来越远,我们之间的关系却在变得越来越近,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无不在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一个人,而我们的存在也在被所有人所影响。 经济中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不尽相同,每一个环节的步骤也是如此。因此,要对经济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就需要对经济运转的每一个利益体、每一个步骤都有初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经济正常的轨迹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现实中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逻辑究竟出了多大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书评(媒体评论) 经济学家永远在寻找人们观察不到的生活逻辑,以及形成该逻辑的看不到、数不清的理性决定。 ——提姆·哈福德,英国经济学家 经济是我们今天努力以求得更好明天的办法。 ——凯文·柯立芝,美国第三十任总统 我们一直知道,无动于衷的自私自利是不道德的,我们现在还知道,它是不利于经济的。 ——富兰克林·F·罗斯福,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 没有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只会让大多数人依然贫穷,只有幸运的少数人能够从物质的丰富中获益。 ——约翰·F·肯尼迪,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 有创造力的经济是伟大的源泉。 ——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美国诗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