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是一套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课内外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百科全书式的青少年读物。每一本书,无论选题取舍、内容确定,还是体例编排、版式设计,均以适合学生阅读为最终的原则。自2008年以来,迄今已达92种,均在图书市场上热销,甚至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读者全套邮购。
本书为其中一册,书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中外爱国者形象: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心为国而饱受屈辱的苏武、大败法军的冯子材、抗日英雄杨靖宇;杰出的苏军统帅朱可夫、爱国音乐家肖邦、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
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中外爱国者形象: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心为国而饱受屈辱的苏武、大败法军的冯子材、抗日英雄杨靖宇;杰出的苏军统帅朱可夫、爱国音乐家肖邦、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他们的爱国故事,将激励和鞭策我们前行。
他不但这样说,而且是这样做的,所以,不久就被冠以“铁血首相”的绰号,并且以此绰号闻名于世。
据说,对俾斯麦这样的行为,国王曾对他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什么不死得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
而他这个抗争,指的其实就是一件事情:要使千年以来四分五裂的德国走向统一。这当然也是国王之所愿,因此,威廉一世从此不惜代价地支持自己的首相和他统一德国的大业。
俾斯麦的计划大体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建立更加强大的普鲁士军队,这乃是统一之根本。俾斯麦深知,所谓“铁和血”,铁就是枪炮,血就是军人,没有锐利的枪炮、能战的军人,一切都是废话。
有了强大的军队作基础,俾斯麦那“有魔鬼般智慧”的办法就出笼了。 俾斯麦深知,在统一的道路上要拔掉两颗钉子:一是奥地利、二是法国。他的计划就围绕这个而展开。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德国北面有个小国叫丹麦,论实力而言,当然不是普鲁士的对手。俾斯麦这个老狐狸就决定老太太吃柿子——拣软的捏,从打丹麦开始。
但打国家像人打架一样,得找个借口。也是俾斯麦的运气好,在他当上首相的第二年就找到借口了。原来德意志北部有两个小邦,它们一向是丹麦国王的私人领地,不过并不是丹麦领土,而是德意志诸侯之一。在这个时代,领地与领土是有区别的。丹麦国王这年干脆把它们并到丹麦了。俾斯麦一看,立即把这作为借口向丹麦开了战。
不仅如此,俾斯麦在这里显露出了他的不世雄才。他不是自己单独去同丹麦作战,而是以德意志同胞的名义邀奥地利一起参加,并且许诺胜利后各分一邦。奥地利当然知道就是不用它帮忙,普鲁士打赢也会易如反掌,他只要随便派几个兵就行了,送到手上的便官如何不捡!
结果当然是丹麦战败求和,献出了两邦。普鲁士就把一个叫霍尔斯坦的给了奥地利。
我们马上就会看到俾斯麦是多么的狡猾了。
奥地利一拿到霍尔斯坦,俾斯麦立即开始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分别向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三个大邻邦,包括法国、俄国以及这时候已经基本独立的意大利大肆献媚,例如,帮俄国镇压被沙俄吞并的波兰的起义;又对法国说,他不反对法国把卢森堡占过来;又对意大利说,他一定帮忙把威尼斯从奥地利手里夺过来。
这样,这三个国家都答应在未来的战争中与他站在一边。
这一切安排好后,俾斯麦开始向奥地利挑衅了。他的法子直截了当:要奥地利人把霍尔斯坦让给普鲁士。因为在霍尔斯坦与奥地利之间隔着一个普鲁士呢。奥地利当然不答应平白无故地丢掉一大块领土。俾斯麦当然也知道,他要的就是奥地利人不答应。
他便把这个作为借口,向奥地利宣战。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萎靡不振的奥地利人哪是雄纠纠气昂昂的普鲁士大军的对手?萨多瓦一战,奥军被普鲁士军打得惨败,意大利这时也来个趁火打劫,从背后向奥地利杀来,奥地利只好忙不迭地求和了。这时距战争开始才两个月。
普鲁士也见好就收,答应了奥地利的求和。双方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割让霍尔斯坦,并同意普鲁士在北部德意志建立联邦。不过普鲁士只象征性地要了一点战争赔款,本来它可以要得更多的。这让奥地利很高兴,甚至心存感激。下文我们会看到,这也是俾斯麦的妙计。
这是1866年8月的事。 第二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在这个联邦里当然一切是普鲁士说了算:普鲁士的国王是联邦的世袭首脑,普鲁士的首相是联邦的当然总理。
德意志由此统一了一半。
但对于俾斯麦,这只意味着另一半德意志尚未统一。
是谁阻碍了统一?当然不是奥地利,它已经没这能力了。我们前面说过,有两个大敌在阻碍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一个是奥地利,已经不能阻碍了,另一个大敌就是法国。
俾斯麦寻找着向法国宣战的借口。
这时法国正处在路易·拿破仑,即拿破仑二世的独裁统治之下,而且他也正渴望用一场战争来平息人民对他的不满呢。他也把目光投向了尚未完全统一的普鲁士。普鲁士这时候还是羽翼未丰,要打得趁早下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叫“此刻或者永不”!
后面的事我们已经说过了,双方都如愿以偿,找到了战争的借口。结果就是1870年7月的普法战争。
战争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拿破仑二世做了俘虏,法国彻底失败。现在我们来讲讲大致的过程。
这次是拿破仑二世主动宣战的,所以他也想主动进攻。
拿破仑二世是法国的总司令,他定了一个美好的计划,即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攻人南德意志,迫使南德意志诸邦保持中立,然后再攻普鲁士。
这个计划听上去很好,可惜的是他不了解现在的法军,还以为同他叔叔时的法军一样地善于急行军呢。但实际上,这时的法军与从前的法军已经判若两军了,直到7月底才把22万军队运到边境。
普鲁士军的总司令是威廉一世,实际指挥是总参谋长老毛奇——以后还有个小毛奇。老毛奇是个出色的统帅,他制订的战略计划简单实用,即集中优势兵力,将法国主力聚歼于德法边境,再乘虚直捣巴黎。
这时的普鲁士充分显示了其经济与军事的双重优势:它有比法国更稠密的铁路网、更迅捷的军队。到7月底,普军已有装备整齐的近五十万大军集中边境,等待决战。
8月2日,法军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随即被击退。4日,普军转入进攻。
4日、5日、6日,普军三日三战三捷。
这时,法军两大统帅之一巴赞连败之后,没有迅速退兵,被行动极速的普军四面围困于麦茨要塞。
另一路法军由麦克马洪指挥,本想退往巴黎固守,然而拿破仑二世命令他去救巴赞。于是他率军冒险北进,他自己也随军行进。随即在色当被普军重重围困。
9月2日,拿破仑二世孤注一掷,与普军决战于色当,惨败。
次日,拿破仑二世率全军投降,共计10万余人、39名将军。P42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