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的曙光
——古希腊文学的智慧与辐射
这是一个悲剧和抒情诗的伟大时代。
古希腊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家,是欧洲文明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希腊,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却影响到东至中亚、小亚细亚,西至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等地。其繁荣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约有一千年。古希腊文学大致可分为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既有让人回味不尽的充满神话色彩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有劝导人性的诗人赫西俄德;既有被后人尊为典范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还有“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既有充满机智、幽默的伊索寓言,还有“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的轻盈诗篇。古希腊文学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欧洲大地。
说不完道不尽的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通过幻想、虚拟的方式解释世界成因和社会产生的口头文学,可以分为众神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所谓众神故事是指以宙斯为首按照父权氏族方式形成的“奥林匹斯神统”,主要描述创世的哲学观念:它们认为世界始于卡奥斯(混沌),然后出现盖亚(大地)和埃罗斯(爱)。由卡奥斯生出黑暗,由黑暗生出白昼。盖亚生出乌拉诺斯(天空),乌拉诺斯与盖亚结合生出克罗诺斯等男女众神,成为统治世界的主宰。克罗诺斯又推翻乌拉诺斯的统治,与其妹瑞亚结合而生出宙斯等男女众神。结果,宙斯又推翻克罗诺斯,成为主宰世界大地的神祗并形成奥林匹斯神统。该神统除众神之王、雷电神宙斯外,还包括神后赫拉、兄弟海神波塞冬和冥神哈得斯、子女太阳神阿波罗、智慧神雅典娜、美神阿佛洛狄忒、火神赫淮斯托斯、战神阿瑞斯、月神阿耳忒弥斯、农神得墨忒耳和神使赫尔墨斯等几位大神。所谓英雄传说,旨在描述远古时代英雄们征服自然、造福天下的业绩。它有许多系统,分别以不同家族英雄和事件为中心,主要包括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忒修斯为民除害等。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的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被看成是永生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往往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的好恶对人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神的某些特点表明,在他们被人格化之前,人们曾经走过了从拜物教到万物有灵论的漫长历程。鹰被看做宙斯的圣鸟,天后被称作“牛眼的赫拉”,阿波罗的修饰语往往是“月桂树”的派生词或包含它的复合词,可见这些神都曾与图腾崇拜有联系。英雄传说中有神话化了的历史事件,也有讲述远古社会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传说里的英雄多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每个英雄都是特定的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希腊部落(后来是城邦)崇拜的对象。主要的英雄有赫拉克勒斯、忒修斯、伊阿宋、俄狄浦斯、阿喀琉斯、俄底修斯等。以不同的英雄或事件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传说系列,如关于赫拉克勒斯的传说,关于忒修斯的传说,关于忒拜的传说,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等等。克里特、特洛伊、迈锡尼等地的考古发掘证明,有关这些地方的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为依据的,某些传说中的人物很可能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作基础。总起来看,上述两个部分表明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人崇拜神灵的宗教信仰相关,当然也是用生动的艺术想象虚构的精神图腾。那些被渲染的众神和英雄形象既是超越人世的万物之主,又有普通凡人的性情欲望,这些英雄形象是古希腊人认识自然、寻求命运等历史事件的真实隐喻。由此而来,那些已经被烙上深刻的文化印痕的宗教节日——膜拜宙斯的奥林匹亚节、崇奉狄奥尼索斯的酒神节等,都明显地呈现出流传后世的文学精神和思想。因此,从古希腊神话里,我们一方面可以发现史前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居民多次民族迁徙之后趋向稳定统一的社会组织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感悟到这片被马克思称为“艺术武库”与“土壤”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古希腊艺术宝库的代表,从而成为西方文学获取创作素材的精神源地。有些古希腊神话还成为人们习用的典故。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古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莎士比亚用古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歌德和席勒在不少作品中利用了希腊神话的材料。美术方面,意大利的达·芬奇和提香,都有取材于希腊神话的绘画。
《荷马史诗》的永恒魅力
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一公元前8世纪),相传为《伊利亚特》(又称《伊利昂记》)和《奥德赛》(又称《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史诗的作者。据学者考证,“荷马”为“人质”或“组合”之义,故推断荷马身为俘虏,两部史诗则是他根据已有材料编订而成。又有一说,荷马是一位行吟盲艺人,大体生活在爱琴海东边的希俄斯岛或小亚细亚一带。
荷马史诗的题材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联军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王都伊利亚特城有关,战争起因于特洛伊王子掳走希腊绝代美女海伦。《伊利亚特》全诗分为24卷,有15693行,它集中描写希腊军远征特洛伊第10年中51天的战争,主要叙写阿喀琉斯之怒。主帅阿伽门农强夺主将阿喀琉斯的女俘,激起阿喀琉斯心中的怒火,拒绝出征,致使希腊联军陷于险境。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