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宦海存正气/智者智慧智政这样读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枝富
出版社 中国人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朱枝富编著《宦海存正气》中所选的,是在官场上充满正气的好人。全方位地展现和评价历史人物——孙叔敖、屈原、苏武、包拯、文天祥、海瑞、于成龙,力求通俗易懂,更加适合读者口味,引起读者兴趣,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内容推荐

《宦海存正气》由朱枝富编著。

《宦海存正气》是“智者·智慧·智政——这样读史丛书”之一。

天地有正气,民族才振兴!中华民族始终有一种正气充溢其中,与天地共存。这种正气体现在官场上,就是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正气磅礴。孙叔敖、屈原、苏武、包拯、文天祥、海瑞、于成龙,就是这样的典型。为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有德才有望,有为才有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榜样,中华儿女的楷模,永远值得人们尊崇效法。

目录

一代贤相,尽忠为廉

 ——位居高官、持廉俭朴的楚国奉职循吏孙叔敖

 评说:官员楷模孙叔敖

众人皆污,唯君独清

 ——上下求索、卓绝一世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评说:屈原的爱国三境界

绝域坚守,不辱使命

 ——出使匈奴、坚贞不屈的西汉爱国忠臣苏武

 评说:心中自有家国在

刚严峭直,赤心无私

 ——少有孝行,晚有直节的北宋铁面清官包拯

 评说:包拯,“包弹”,“包青天”

铁血丹心,民族之魂

 ——辗转抗元、宁死不降的南宋忠烈英雄文天祥

 评说:“唯有一腔忠烈气”

官之克星,民之“青天”

 ——敢骂皇帝、敢斗权贵的明朝一代清官海瑞

评说:这碑那碑,不如百姓口碑

三举“卓异”,清官能臣

 ——为官清正、廉能第一的清朝绝代廉吏于成龙

 评说:清官能臣于成龙

后记

试读章节

包拯进入朝廷,十几年中,出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转运使、知谏院,主掌全国财赋,开谏弹劾皇亲国戚、酷吏庸官,坚持正义,不畏权势,誉为“包弹”。

包拯虽然出道迟,当官时间短,但公正清廉的名声却传开了,被朝廷大臣们赏识,于公元1043年,即庆历三年调到朝廷,先任监察御史里行(资历浅的称里行),第二年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没有多大实权,但直接参与朝政,对朝廷各个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包拯所处的宋仁宗时代,已不像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有识之士都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

包拯进入朝廷,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改革。

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吏治改革,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斥退冗员,举贤用能。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朝廷决定向各地派出按察使,专门监督地方官吏。

按察使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还是下监狱。

有的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

范仲淹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官员花名册,把不称职的官员一笔勾销。

很多朝臣反对这一举措,认为是一项“苛政”。

包拯是全力支持范仲淹推行改革的,但担心派出的按察使权力过于专断,有可能因人废事。

包拯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小人,曾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

因此,包拯对按察使制度有着自己的见解,给宋仁宗上了《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的奏章,一针见血地对按察使权力过大、为所欲为提出质疑。

宋仁宗开始意识到,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同样有人浑水摸鱼。

后来,新政失败,保守派甚嚣尘上,包拯一连给仁宗皇帝上了七道奏章,提出请调外任。

在矛盾尖锐的时刻,包拯很机智地使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既勇且智,能攻能守。

包拯虽然写了七次辞呈,但仁宗皇帝没有批准。

在这个过程中,仁宗皇帝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改革派大臣处置不当,并采取了一些挽回的措施。

于是,重新调整了范仲淹等人的工作,表彰了包拯的政绩,让他继续留任,并不断给予提升。

既然辞退不准,包拯也不畏缩不前。

新政虽然失败,但包拯仍然利用职务之便深入下层,研究改进官吏作风,上奏了《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要求维持范仲淹对于引朝廷恩典获得任官资格的官宦子弟进行任职考试的制度。

改革派朝臣有不妥之处,包拯敢于提出批评和改进的意见;改革派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些改革措施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包拯照样提倡和推荐实行。

在包拯的眼里,朝臣没有派系党争之分,他看到的只是事实与道理。

包拯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时,还兼任一个官衔,即权三司度支判官、户部判官。

宋朝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主理财赋。

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

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各司名下设有副使、判官等。

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地方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后来,包拯被提拔为三司户部副使。

包拯担任以上工作,前后共有五年时间,从公元1044年到1049年,也就是庆历四年到皇祐元年。

可见,包拯的工作在频繁不断地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段时间主要开展的是财赋和经济工作。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包拯被朝廷任命为陕西路转运使。

当时他是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任转运使,照理说应该更换绣有区别等级标志的“章服”,以示尊荣。

可俭朴实在的包拯并不在乎这些,就穿着平常穿的官服上任去了。

几天后,另一个升任转运使的官员,主动向仁宗提出更换章服。

两人一比较,仁宗对包拯的举动更为赞赏,特地派人骑快马星夜去追包拯,把三品图纹的章服授给他。

在这期间,包拯十分关心民生,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包拯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上书给仁宗皇帝,要求减轻赋税。

包拯在巡视山西时,发现漳河两岸的邢、洛、赵三州(今山西省中南一带)万顷肥沃农田被当成军马牧场使用,不准种粮食,军粮却从外地远道运来,费时费力又耗费国财。

包拯立即上书请求归还耕地,得到批准,结果粮食、马料都得到了解决。

在这期间,包拯常常不辞辛劳,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有一年,江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难以生活。

包拯了解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待批准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

所以,包拯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果断地开仓放粮,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这年夏天,陈州(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的农民按往年的办法,直接用小麦和大麦向官府缴税。

可是,地方官突然改了办法,让农民缴纳现钱。

原来,这里面有“鬼”。

按照市价,一斗麦子五十文钱,地方官却要折合成一百文,另外还要加收运费二十文,损耗二十文。

这样,一斗麦子涨到了一百四十文,增加了一倍还多。  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点粮食,哪来那么多钱!

陈州的百姓叫苦连天,有的为了完税,弄得倾家荡产。

恰巧,包拯来调查了。

包拯了解到地方官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马上报告仁宗说:“陈州地方官任意涨价,搜刮百姓,实在不能容忍。

“您应该下令,让他们一是按公价定出钱数,二是由百姓自己选择是交麦子还是交钱。

P79-82

序言

天地有正气,民族方振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始终有一种正气充溢其中,与天地共存。

这种正气体现在官场上,就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洁身自好,纤尘不染。

这些人的才干,尤其是政治才干,也是优秀的,一流的。

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好人”。

自古以来,好人难做,官场上的好人尤为难做。

官场上风云变幻,陷阱多,诱惑多,干扰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好一时可以,好一生则难矣。

“好人一生平安”,其实好人并不都平安,这仅仅是祝福而已。

唯其如此,我们要大声疾呼,大力提倡做好人,尤其是做官场上的好人,让正气充满官场!

本书中所选的,就是在官场上充满正气的好人。

孙叔敖,官居宰相,好事做了无数,心中无私,襟怀坦白,三次去官而不忧,三次得官而不喜,一生清廉正派,去世后家贫如洗,妻儿断粮。

屈原,是个标准的正派好人,为了楚国江山呕心沥血,但遭到群小的恶意攻击,在朝廷不能容身,惨遭两次流放,直至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绝不变节投降,任凭风浪起,稳坐正义船,在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一蹲就是十九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和精神?

包拯,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秉公无私,德参天地,北宋一百四十八名开封知府,唯独包拯出类拔萃,得到人民的拥戴,其威名与天地共存。

文天祥,在北宋灭亡、国土沦陷、无国可忠的情况下,仍然忠诚于民族,任凭敌人威逼利诱,就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不知古来能有几人?

海瑞,坚守正义,宁折不弯,敢骂皇帝,痛治权贵,即使是提携他的恩人,其家人广占田地,横行不法,也照样整治,俭朴得几乎不近人情。

于成龙,跑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做官,与当地百姓同辛共苦,当地人民真心拥戴,官越做越大,直至封疆大吏,得到的是三个“卓异”,没有给子孙留下半点财产。

这些人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是永远值得人们尊崇和效法的。

在这些人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引领中华儿女弘扬正气,净化官场风气,大步奔向未来。

天地有正气,民族方振兴!

后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文化;中国人民,充满着智慧和谋略。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是开创未来的启示。

借鉴历史,创造卓越人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聪明才智,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使命。

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了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用实践认真回答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热,就要发出什么样的光。

基于此,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套丛书,用今人视角透视历史人物,用历史人物智慧充实今人头脑。

这套丛书,用句段的方式体现,用散文的笔调撰写,用故事的形式介绍,用历史的眼光剖析,全方位地展现和评价历史人物,力求通俗易懂,更加适合读者口味,引起读者兴趣,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并出版,十分感谢我工作单位和出版社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家人。

丛书中的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朱枝富

2010年8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5: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