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部蕴含丰富处世哲理的传世经典,《中庸》,让我们哪怕身处钢铁城市,也能获得倦鸟归林的自在和逍遥!
让生命成为一种艺术,少一点怨言,多一分和气,做人不偏不倚,做事手到擒来。
《中庸智慧心得》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智慧的精华全部展现到读者面前。本书由袁岳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庸智慧心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袁岳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庸》,一部蕴含丰富处世哲理的传世经典,《中庸》,让我们哪怕身处钢铁城市,也能获得倦鸟归林的自在和逍遥! 让生命成为一种艺术,少一点怨言,多一分和气,做人不偏不倚,做事手到擒来。 《中庸智慧心得》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智慧的精华全部展现到读者面前。本书由袁岳编著。 内容推荐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治国、修身,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既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就是人们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规矩和道理。 翻开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一句句的妙语连珠映入眼帘。它实际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庸智慧心得》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智慧的精华全部展现到读者面前。 《中庸智慧心得》由袁岳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上下通达——《中庸》的持中 1.妙在恰到好处 2.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3.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4.利害大小,不可不虑 5.到位而不越位 6.一定要避免过激 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 8.做人过慎,良机尽失 9.善于给人台阶下 第二章 大爱无涯——《中庸》的仁爱 1.仁者,爱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做一个善良的人 4.孝以敬为先 5.君子之交淡如水 6.以道义结良友 7.施恩,也要有度 8.友善的境界 9.爱,点亮世界 第三章 诚身有道——《中庸》的诚信 1.诚于内,信于外 2.人啊,认识你自己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4.诚信,必须言行合一 5.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6.诚信,需要一份坚持 第四章 自强不息——《中庸》的图强 1.准备,赢得一切 2.不要怨天尤人 3.有一种刚强叫柔弱 4.从低处做起 5.忍一时风平浪静 6.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7.无志者弱,有志者强 8.以退为进,谋取强大 第五章 和而不流——《中庸》的和谐 1.君子和而不流 2.和气才能生财 3.家和万事兴 4.不要过于清高 5.创新先须和俗 6.善待意见不合的人 7.吃亏是一种福气 8.和,要顺应人心 第六章 大智境界——《中庸》的智慧 1.功成而不居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多自嘲,少嘲人 4.智慧源自好学 5.智慧,就在我们身边 6.适者方能生存 试读章节 《中庸》蕴涵着无数人生的智慧,它十分讲究凡事妙就妙在恰到好处。 这种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为人处世过犹不及。 那么,什么是过犹不及呢? 我们可以通过孔子和他的高徒子夏的一段对话,来加以理解。 据说,有一天,子夏跑来向孔子求教道:“老师,您觉得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啊?” 孔子回答说:“颜回呀,他在为人的诚信上要高于我。” 子夏又问道:“那么,子贡这个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贡嘛,他在思维的敏捷度上要超过我。” 子夏再问道:“老师您觉得子路这个人怎么样啊?” 孔子耐心地回答说:“子路,他的勇气,是绝对超过我的。” 子夏追着问道:“那么,老师,您觉得子张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这个人,在态度和举止的庄重上,是远超过我的。” 听完老师的回答,似乎早就按耐不住的子夏,说出了他内心真正想要问的问题: “既然这四个人,在各项德行上,都要超过老师您,那么他们四位为什么全都要拜您做老师呢?” 孔子看子夏说出了内心真实的疑惑,微笑道:“子夏啊,你坐下吧,让我来告诉你原因是什么。” 等子夏跪坐下来之后,孔子缓缓地向他解释道: “在众多弟子之中,颜回是最讲诚信的。可是,他虽然为人十分诚信,却不知道在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讲诚信; 而子贡,是所有弟子之中,头脑的思维最敏捷的,因此,他才能做成大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一个人在世上,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伶牙俐齿; 至于子路,他肯定是当世最英勇的猛士,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知道还应该有害怕的时候; 所有学生之中,子张在言行举止上,是最庄重的。可是,他却过于严肃了,严肃到忘记了还应该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诙谐亲近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四个人才认我做了老师!”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让四位高徒心甘情愿地追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的恰到好处。 换句话说,无论是孔子的哪个高徒,颜回、子贡也好,子路、子张也罢,都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讲究诚信是可以的,但是过了头,就成了迂腐; 一个人在世上没有敏捷的头脑,自然吃不开,可是过了头,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就变成了狡猾、奸诈; 一个人肯定是需要勇敢一些的,可是过了头,勇敢就只是匹夫之勇,那就成了鲁莽; 一个人是要将就一点行为举止的庄重,这样才会显出气魄来。可是,一旦过了头,庄重得太严肃了,就失去了亲和力和幽默感,那还有什么人愿意跟他交往呢? 因此,在《中庸》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凡事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的“中”的智慧。 所谓的“中”,实际上就是恰到好处,凡事不做过头,也不会做得不够。而凡事恰到好处,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一次,像子夏询问孔子关于其他几位同门的看法一样,子贡也来向老师请教。 子贡见到孔子之后,就问道:“老师,在您眼中,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一个要更好一些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 这句话里面的“师”不是老师的意思,而是指的子张,师是他的名字,因为子张全名颛孙师。同样的,“商”则是子夏的名字,子夏叫做卜商。 孔子的这句“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就是说,子张这个人呢,做事情总是做过了头;而子夏呢,则又总是做不到火候。 听老师这么回答,子贡追着问道:“那您的意思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 孔子答道:“过犹不及。” 这就是这句千古名言的出处。 过犹不及,表面上是说,做事情做过头,还不如做得不够火候。而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做事过头,还是做事不够火候,都不是好现象。 因此,子张和子夏,谁也不比对方好到哪里去。那么,怎样才算是最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呢? 很显然,就是《中庸》所讲的“中”,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道理虽然明白易懂,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得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做过了头的事情。 比如,在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这几天来了一个刚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小伙子。 要说这个小伙子,也确实是十分的懂礼貌。见同事十分热情,抢先打招呼,一脸笑容,客气得不得了。 不仅如此,来单位不久,这个小伙子就开始请客吃饭,甚至还买了一堆小礼物,分送给各位同事。 对于领导,小伙子更是尊敬有加,不仅常常送礼,而且还经常去领导家帮助干家务。那叫一个厚道和热情! 然而,很快,领导和同事都对他的热情起了疑心:小伙子这是要干什么呢?怎么热情得十分外道? 没过几天,领导开始找他谈话了。 小伙子刚坐下,领导就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你是不是对现在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小伙子听领导这么说,大吃一惊,觉得自己原本就是想混个好人缘,没想到却让领导起了疑心,以为自己想快点往上爬呢! 这下子,小伙子可说是难以辩解了,后悔得不是一般。可是,谁叫他一来新单位,在待人接物上,就热情得过了头呢? 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这话是有道理,因为人际交往无外乎就是一个“礼”字。可是,一旦做过了头,太讲究礼数了,往往就会惹人生出疑惑来。这个时候,那就不是礼多人不怪了。搞不好,就会像上面那个小伙子一样,吃了过犹不及的亏,让领导起了戒心,就划不来了。P2-5 序言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治国、修身,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 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既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就是人们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规矩和道理。 翻开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一句句的妙语连珠映入眼帘。它实际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 因此,《中庸》并非什么有着“严格逻辑体系”的论著。它就像一位年老的贤人,断断续续地向学生唠叨那么一些人生的道理,教他们如何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们再去重温这部经典,便要像听长者唠家常一样,去体会其中朴素、温暖而不乏睿智的生活态度。 那么,蕴涵在《中庸》里的这种生活态度究竟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中”。所谓中庸之道,持中而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什么才是“中”?又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能明白《中庸》这部经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了。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的喜悦、愤怒、哀愁和快乐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而表现出来但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由此可见,《中庸》所谓的“中”,就是教人如何处理好内心的各种情感,让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和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宁静、幸福的生活。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平衡最好的体现,便是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价。 在《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淫秽,哀愁而不伤怀。这可以说是对“中”的境界绝佳的阐释。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难免喜怒哀乐的。然而,倘若想要活得平静、幸福,最重要的便是人的情感控制能力。不然,一旦乐而忘我、悲而忘形,就不仅容易伤身,更容易损情。 因而,要做到《中庸》所谓的“中”,简单地说,就是“喜怒不行于色”,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由此,我们便可以见到《中庸》的“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是意义非凡的了。 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里,急功近利使得期望满足后狂喜、自满、虚骄,目的落空后沮丧、恐惧、空虚,都在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在这种心态下,成功者难以守成,位低者欲速不达。此时,我们缺乏的正是《中庸》持中而立的智慧。 现代社会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愈发遥远,猜疑、不信任、没安全感,让人际关系更加难以处理。面对不公平待遇,面对亲近的人,我们需要的也是《中庸》的持中而立,把握过与不及的度,让自己内心平和、安宁。 曾有一则寓言说,有一群浑身长满锐刺的豪猪,在天寒地冻时想要挤在一起取暖。可是,它们那一身尖利的刺,让这个美好愿景无法实现。它们要不就是凑得太近,彼此相互伤害;要不就是离得太远,感觉异常冰冷。 最终,它们在很多次的磨合下,才找到了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温暖了自己,也暖和了他人。 其实,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就是《中庸》的“中”。 记得孔子的高徒子游曾经说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倘若有事没事总爱跟领导套近乎,那么他就离羞辱不远了;倘若有事没事总跟朋友亲密无间,那么他就离与朋友疏远不远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就是这个人太不懂得《中庸》“中”的智慧。 实际上,《中庸》持中而立,就是教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把握好距离和分寸,既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亲近。 这就很像禅宗所欣赏的一种人生境界,即所谓的“花未全开月未圆”。 什么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说简单点,其实就是“中”的境界。 你想,一朵美丽的鲜花,一旦全部开放,那就意味着很快就要凋谢;而一轮皎洁的月亮,一旦全圆,那就离缺损不远了。 因此,最美丽的瞬间,便是那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时刻,因为在那时,我们还能够有所期待和梦想。这也就是“中”的境界,人间最好的境界。 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怒火中烧时、狂喜不已时、极度悲伤时、乐而忘形时,不妨想一想这个“中”字,想一想生活的幸福其实更多是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如此一来,自然便能“心远地自偏”,远离了人世的嘈杂和喧嚣。在钢铁城市,同样能获得倦鸟归林的自在和逍遥。这便是《中庸》这部经典亘古弥新的永恒魅力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