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活法?究竟,是什么力量支配了人一生的命运?你属于哪一种人格?……
本书以独特的方式解析了二十几种情结的形成奥秘,使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洞察自我与他人的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破译命运密码--童话人格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柯云路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活法?究竟,是什么力量支配了人一生的命运?你属于哪一种人格?…… 本书以独特的方式解析了二十几种情结的形成奥秘,使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洞察自我与他人的智慧。 内容推荐 残暴的国王每天要娶一个新娘,天一亮就把她杀掉,第二天再娶一个。这样过了很久,一个聪明女孩为了解救广大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新婚之夜新娘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讲到天亮还没结尾,国王对故事充满悬念,便没有杀掉她。到了第二夜,新娘接着讲故事,讲到早晨又留下新悬念,国王只好又留下她性命,让她在第三夜接着讲。日复一日,一共讲了一千零一夜,这时,国王幡然悔悟,最终和这个女子白头偕老。 这是著名的阿拉伯神话,但从未有人道出它的含义。柯云路首次指出:国王一夜换一个新娘的残暴做法,其实象征着男人在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而聪明女子每天给国王讲一段新奇故事,并不断留下悬念,不过表明女子在丈夫面前维持自己新鲜感的智慧。 本书破译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童话的象征奥秘。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与命运。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某种“童话人格”,它可能是孙悟空、狮子王、贾宝玉、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或是他们的某种“组合”。认清这一切,就可能恍然大悟,顿开慧眼,从此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狼来了 第二章 俄狄浦斯情结 第三章 俄狄浦斯情结批判 第四章 破译《西游记》 第五章 孙悟空情结 第六章 《狮子王》 第七章 贾宝玉情结 第八章 托尔斯泰情结 第九章 叛逆人格 第十章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第十一章 埃勒克特拉情结 第十二章 白雪公主与魔镜王后 第十三章 灰姑娘情结 第十四章 海的女儿情结 第十五章 丑小鸭情结 第十六章 《飘》与斯佳丽情结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让我们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开始,它就是《狼来了》。 这个故事多少年来大多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是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接触最早又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其情节简单到似乎可以一眼看到底,没有任何隐蔽的秘密值得分析。而我们正是要在一个看来如白纸一样简单的故事中,看到深藏在人格中的某些情结。 《狼来了》的故事确实再简单不过。 一个孩子在山顶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很无聊,便突发奇想,站在山顶上向山下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子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听到呼喊纷纷扛着锄头扁担跑上山来。但山上哪里有狼,这只是放羊娃的一个恶作剧。大人们便下山了,这个孩子继续日复一日地放羊。 又一天,他又一次在山顶上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人们听到他一声比一声高的呼救,想必是经过多多少少的犹豫,还是拿着扁担锄头赶上山来。这一次,大人们依然上了当,连狼的影子都没有,放羊娃和羊群安然无恙。大人们只好又纷纷下山了。 这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在山顶上高声呼救,但任凭他喊破了嗓子,再没有一个大人赶上山来。放羊娃与羊群被狼吃掉了。 这无疑是一个实施戒谎教育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人们往往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来解释。然而我们说,这个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原因绝非如此简单。它所蕴涵的触动灵魂的力量,几乎使所有的儿童听到以后都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在对两三岁的子女讲述这个故事时引起的强烈反应:孩子们往往会睁大了眼睛,用掺杂着遐想的惊骇目光仰望着家长。这时的父母就会充分意识到故事震慑儿童心灵的效果。家长威严矗立,幼儿则用惊惧的目光仰望着《狼来了》的故事砌造起来的高大权威。 只要注意体会自己在儿童时代对这个故事的心灵反应,或者认真观察儿童们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反应,就会知道,这个故事的力量并不在于结局的可怕——远比这可怕的童话故事多得很,却远不及这个故事能够触动儿童——而在于它触动了儿童内心隐藏的深刻冲突。 可以说,每个儿童心中都隐藏着放羊娃那种说谎的冲动,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自觉,然而,这个故事使他们隐约意识到自己有与放羊娃同样的危险。 在人类社会中,相当一些童话是劝喻性的,在告诫儿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错误总带来相应的惩罚。对于一个遥远的、轻易不犯的错误,再重的惩罚也不可怕。但对于一个时时可能犯并且经常渴望犯的错误,“被狼吃掉”的惩罚就显得触目惊心了。 说谎的冲动与戒谎的惩罚,是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隐蔽着的深刻冲突。 二 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与《狼来了》十分相似,它就是东周末年的《幽王烽火戏诸侯》。 昏聩的周幽王宠信他的后妃褒姒,而褒姒却终日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姒答曰:“妾生平不笑。”周王便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时,就有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人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启王后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对于这个亡国之计,幽王居然回答:“此计甚善。”往下故事的进展,《东周列国志》这样写道:“幽王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听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闻楼阁内管籥之音。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归。褒姒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 时隔不久,周幽王被敌兵围于城中,这时,又是那位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于骊山举起烽烟,诸侯救兵必至,内外夹攻,可取必胜。”幽王从其言,遣人举烽。结果是:“诸侯之兵,无片甲来者。盖因前被烽火所戏,是时又以为诈,所以皆不起兵也。”在这场战乱中,周幽王与褒姒先后被敌军杀死。 我们看到一个和《狼来了》如出一辙的故事,周幽王受到的惩罚也与放羊娃同样惨烈。 周幽王“举烽火”和放羊娃高呼“狼来了”一样,是说谎的行为。放羊娃说谎,只是满足一种冲动,取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周幽王说谎,也并不是为了任何实际的利益,也是在满足一种说谎的冲动,通过说谎的恶作剧取得宠妃开口一笑的享受。 童话故事与历史故事中隐含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周幽王和褒姒这一自杀性的说谎游戏,蕴涵着与儿童一样的内心冲动。 …… P3-5 序言 一 人活一世,许多人常常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着。这话说来有些惊世骇俗,却符合相当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一位女作家曾在文章中说:她终生都怀着“海的女儿”的情结。这一说法,曾引得一些读者找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以了解故事中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情结。 那么,“海的女儿”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情结,女作家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结?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看到她本人的任何陈述,或许她早已明晰其中的原委,或许她至今也不清楚。她也许会将之归因于童年时代的阅读,从那时起,“海的女儿”情结就成为一粒根深蒂固的种子。然而,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为什么它会生长出影响并支配一个成熟女性终其一生的重大情结?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在怎样一个情结的支配下而懵懵懂懂地旋转,无疑是可悲的。然而,倘若只知道这个情结,但不清楚它的原委,也还是留下了一半黑暗。 穿透人类心灵的帷幕,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人乃至绝对地说是每一个人,都在以极为特殊的、个别的方式生活着。这种特殊的、个别的生活在他人眼里也许毫无道理,但在自己却理所当然,不置一丝怀疑。 用一句格言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不过其中的道理常常既不被他人理解,也不被自己自觉。 有的女作家从年轻时代开始写作,创作了大量的情爱故事,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少女的梦幻。关于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显然不属于本书讨论的范畴,我们只想对这种文学现象所流露的作家人格进行一点探索。倘若一个女作家终生醉心于描写少女的梦幻,只能说那是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的。 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有自己特殊的、个别的活法。她是这样活,还是那样活,都有其根源。 在文学界,我们看到不止一个女作家带有这种倾向。虽然其中有人还写一些看来相当壮阔的社会小说。然而,即使在这类作品中,小说的全部人生情感与惆怅都表现着一个基本倾向:作者在做一个讨人怜爱的小女人。 不仅是作家,在普通人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相当一些女性在步入中年乃至更大的年龄之后,依然没有泯灭少女的梦幻,时时沉浸在小女人的角色中。 深究起来,都有其相类似的根源。 当然,女人和女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女人还在小女孩时,已经露出了小母亲的禀性。当她成年了,更表现出大女人的特征。不仅面对子女有充分的母亲人格,而且对丈夫、对兄弟姐妹乃至一切同龄人都表现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角色。甚而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关怀照顾时,也流露出带有母性色彩的大女人人格。她们不会绝对没有小女人的需要与禀性,然而,她们在总体的人生上是以大女人、母性的角色出现的。 探究这类女性的人生过程,依然发现,她们也有其心理形成的原因。 女人和女人的人格差异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女人喜欢扮演女强人的角色,愿意独闯天下,甚至和男性一争高低;有的女人则柔弱如水,心甘情愿地扮演家庭主妇,做贤妻良母,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有的女人将爱心终生系于一个男人,信仰一般对待这份感情,在忠贞不渝的奉献中得到人生的圆满;有的女人则以对异性接连不断地猎取作为人生成就,以此为金砖铺就自己攀登人生辉煌顶尖的阶梯。 有的女人从少女时代就将恋父情结转化为恋师情结,一生都在寻找男性的老师、男性的保护者。特别爱恋那些与父亲年龄相仿的男性长辈:有的女人却从小就仇恨父亲,乃至敌视一切与父亲同龄的男人。 我们还看到,男人和女人一样,在人生的种种取向与维度上,表现出各种迥然的差异—— 有的男人在成年之后表现出充分的大男人的、父亲的人格,用这种人格对待全部人际关系和世界;有的男人却似乎从未长大,总是用小男人的角色对待周边事物。 有的男人特别喜欢小女人,喜欢对方扮演女儿的角色;有的男人则终生喜欢大女人,喜欢那些在年龄或者性格上都能够扮演母亲角色的女人。 有的男人对女人充满信赖和爱意:有的男人则对女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反叛;有的男人则恰恰相反,表现得十分顺从。 有的男人似乎天生具有领袖素质,善于团聚人群,如鱼得水;有的男人却似乎天生孤僻怯懦,踽踽独行。 有的男人锋芒毕露,哗众取宠,事事乐于竞争第一,终生处在雄心勃勃的进取之中;有的男人似乎天生与世无争,退避而守,愿意扮演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角色。 有的男人似乎生来就有深刻的宗教情结,有检讨和忏悔的精神:有的男人则似乎从无宗教的需要,不知忏悔为何物,我行我素,唯利是图,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有的男人一生谨慎节俭,在以苦为乐的操劳中储蓄自己的信用、人缘、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良心满足以及金钱;有的男人则放荡不羁,在及时行乐的生活中透支能够透支的一切。 数不清的维度,有着数不清的差异。 二 这样,我们就正式谈到一个概念:人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仅因为他现在的处境不同,还在于他有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会对生活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把人格定义为面具,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在生活中像角色一样表演的种种行为:第二层,是在这个面具下隐藏的真实自我。 人格这一概念进入心理学之后曾经有过各种演变,对其有过各种定义。 总的来说,人格可以看成人的一种惯常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B.R.赫根汉曾经在《人格心理学》一书中这样论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个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惯常行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人们的未来行为做出具有一定准确性的预测。当我们看到自以为熟悉的某某人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时,就会无比惊讶地说:‘这不像是他干的。’当人们不再以过去的方式对某种情景作出反应,那么,我们说他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格一词在英文中为“personality”,我们可以引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条目:“人格personality,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一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们提出过种种关于人格的学说,用以解释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同和相异,以及是什么因素把某个人的各种异同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模式。” 如果用中文来注释人格,最妥当的词是个性。 在中国的《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中,对此做了如下注释:“个性(persom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不同的人格具有对环境的不同反应,让人有不同的活法。人格也有相当的稳定性,我们能由此看清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惯性;人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由此又可以把握改造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及决定的,最主要的有: 一,遗传因素。 这是生来就有的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血管中流有他家族父母的血液”。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人格起着或大或小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文化。 一个人的人格无疑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民族区域文化有着极为相关的联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阶层、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家庭环境。 一个人得以诞生和从小成长的家庭——不仅具体地凝缩了社会文化,而且还具有十分具体的子女与父母、与全部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十分直接地、有力地铸造着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逐步形成的人格。 四,学习。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惩罚与奖赏机制下学习着正确的言语法则和行动法则,学着如何说话,如何行为。而在他学习言语和行为的过程中,也便学习了一整套思维乃至心理素质。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习惯的过程,就是建立心理反应模式的过程,就是接受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影响和铸造的过程。 五,潜意识的机制。 在这方面,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深层心理学家关于人格有过最值得探究的论述。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或阿德勒等人,都对人格的潜意识机制做过种种注释。 如果不停留于过分学术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极为深刻地道出了人格形成的重要规律——童年的经历带有决定性的意义。 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 三 当我们怀着要认清自己人格的目的直视遥远的童年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踌躇。童年,特别是一两岁时的童年,朦胧地隐蔽在记忆力难以照亮的地平线下。无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意遗忘,还是岁月的无意遗忘,绝大多数童年经历都是难以回忆的。 即使在记忆可及的地方,我们也还会感到自己有不愿意全盘回忆的躲闪。浮现在眼前的大多是些自己愿意回忆的故事:而那些隐蔽起来躲闪自己目光的故事可能更重要,因为那里含着道德伦理的禁忌,含着羞耻和屈辱,含着创伤和疼痛,含着歉疚和罪恶感,就像不愿触及的伤疤一样。 至于童年的夜梦和昼梦,更是飘飘渺渺地躲在我们搜寻的视野之外。 搜寻童年是困难的;然而,认识自我人格又必须进入童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触及童年回忆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入手。 那些流传广泛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是一切儿童的梦。 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儿童心灵的梦;童话故事之所以也被成年人喜爱,是因为即使已经成年,但其人格心理中还深藏着儿童时代的一切。 对童话故事的解析可以激活童年的记忆,在似乎已被遗忘的遥远的地平线上亮起一片天光,照亮童年时代曾纷纷扰扰经历过的一切。 当一个人将自己今天的所思所为与童年的经历和梦想贯通在一起,就会看清楚自己从生命之初的地平线骑着怎样的一匹马逶迤走来的轨迹。你也便看到了自己人格形成的历史。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成长过程。探究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普通人,无疑过于浩瀚。除了有志于探究心理学的人,一般来说,并不需要穷尽自己人格形成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繁忙的当今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人格中那些自己必须有所知的最重要的方面。 这样,在探究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引入心理学的“情结”概念。 情结(complex)是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精神分析学者以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国王在无意中犯杀父娶母罪的故事,把男孩们“爱母憎父”的本能叫做“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他们还把小女孩“爱父嫌母”的潜在倾向称作“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如此等等。 “情结”既有上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来意思,同时还可以比它们应用得更宽泛一些,譬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海外华人有“落叶归根情结”,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情结”,等等。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着强烈支配和影响的情结,这是认识自我人格的先决条件。 情结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心理运动的一个潮流,是人对外界事物应对的一个程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连绵不绝的梦境,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 明了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主要情结,知道这些情结的由来,才能对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后记 童话故事往往充满了象征意味,本书解析的许多童话就是象征连缀起来的故事。 有些象征比较浅显,是一般读者稍微动动脑筋就能解析的。《佩罗童话》中的《小红帽》或许就是一个象征比较浅显的童话。 妈妈让戴着漂亮小红帽的小女儿去给住在森林中的姥姥送东西,临行前叮嘱她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小红帽挎着篮子出发了,她在路上遇到了大灰狼,大灰狼夸小红帽漂亮,小红帽便忘记了妈妈的嘱咐和大灰狼说起话来,结果上了当,她和姥姥都被大灰狼吃掉了。幸亏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才把她们从大灰狼肚子里解救出来。 在《小红帽》的故事中,“大灰狼”显然是勾引小女孩的坏男人的象征,母亲临行前告诫女儿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正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惯有的教育。 这个浅显的象征已经成为社会通行用语,“大灰狼”成了勾引女孩的坏男人的称谓。 而在有些童话故事中,象征就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譬如著名的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故事是这样“缘起”的: 残暴的国王每天要娶一个新娘,天一亮就会把她杀掉,第二天再重新娶一个。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一个聪明的女孩为了解救广大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新婚之夜,新娘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讲到天亮时,故事还没有结尾,国王不由得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悬念,便没有杀掉她。到了第二天晚上,新娘接着前一天的故事讲下去,讲到早晨又留下了新的悬念,国王只好又留下她的性命,让她在第三个夜晚接着讲。日复一日,一共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这时,国王幡然悔悟,从此和这个女子白头偕老。 《一千零一夜》童话集就在这样的“缘起”后面源源不断地展开了——那其实就是国王听到的故事,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缘起”的含义。 国王一夜换一个新娘的残暴做法,其实象征着男人在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而聪明的女子每天给国王讲一段新奇的故事,并且不断留下悬念,不过表明女子在丈夫面前维持自己新鲜感的智慧。 一切故事都是人类编造的,编故事就和做白日梦一样,似乎是随意的,但又不是没有规律的,都是潜意识的流露,都是在幻觉想象中解决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在童话故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美丽的公主要找新郎,往往提出一些难解之谜,解不出来,试图求婚的男人就要被杀掉,解出来了,便可以得到公主。 这里可能含着这样几层象征意义: 第一,在人类世界中,男人娶女人为妻,一定要有付出,要有能力,解谜之力就是财富与能力的象征。 第二,公主提出的难解之谜,表明了女子与男子的婚前性对抗。女子对最终献出自己的童贞是有很大抗拒心理的,常常表现为初次性生活之前的种种“刁难”与障碍设置。这种心理既可能表现为某些民族婚姻史上的习俗,也可能表现为这样的童话。 第三,我们还看到,难解之谜有时是由国王即公主的父亲提出来的,它不过表明父亲在内心深处对女儿出嫁的不情愿。在生活中表现为对求婚男子的挑剔:在童话中则变成出谜语,失败者死亡,侥幸的胜利者才会成功。 只要这样看,我们便能更加清楚地洞察这类“出谜选婿”的真正含义了。 童话故事中的象征几乎无处不在。打渔人从海底捞起一个瓶子,打开瓶塞,里面竟冒出一个魔鬼。打渔人只好运用智慧,将欲置他于死地的魔鬼再诱回到瓶子里。 在这里,“魔鬼”可能象征人们内心的某种邪恶欲望,也可能象征暴怒的脾气,当然还可能有其他象征,心理学家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家会对这些象征做出更加细致的揭示。 又例如,童话中经常出现森林,按照精神分析学的分析,森林也是人们在梦境中经常出现的图像,它象征着蒙昧;象征着内心深处的欲望:象征着恐惧;也象征着未知领域。 总之,只有将童话中的象征逐一解密,才能真正了解童话的奥秘。 有关童话,许多学者做过各种专门的学术性研究,本书着重从人格的角度、情结的角度解析童话,为的是从中触动人们对内心情结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的发现。倘若这本书能对读者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有所帮助,作者无疑会感到欣慰。 希望本书的解析没有牵强附会之处,也希望读者对本书阐述的道理做出验证。这种验证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只要静下心来深入自己潜意识的联想与体验。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有很大差别,人与人又本质相通。各种各样的人格、情结与心理现象,都会作为片断潜藏在心中。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会体验到优越,也会体验到自卑,会体验到各种心理情结。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句格言在这里同样是真理。 只不过,每一种心理、每一种情结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比重。 善人也并非无一丝恶,恶人也并非无一丝善。灰姑娘的童年并非都是自卑,斯佳丽的一生也并非都充满嫉妒。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可能近似孙悟空:也可能近似托尔斯泰;也可能近似小狮子王辛巴;也可能近似贾宝玉;也可能近似白雪公主;也可能近似灰姑娘;也可能近似海的女儿;也可能近似斯佳丽。于是乎,我们就确认自己为其中某一种类型。 然而,我们又可能在自己身上同时找到许多角色的成分:孙悟空、辛巴、贾宝玉、托尔斯泰的情结或多或少都有: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斯佳丽的情结也或多或少都有。认清这一切,我们就可能恍然大悟,顿开慧眼,从此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一点明白之后的快乐。 柯云路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