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安静”和“幸福”的书;这是一本会让人用轻松的心态拂去心灵尘土的书;这是一本让疲惫的心历经千山万水仍能回家的书。这本书能驱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请你明确地为这些东西排出优先次序,看清世事的真相,走真正该走的路。
我们太容易习惯于心的懒惰,常常被表面的活动所掩盖,看清了世事的本质是时时刻刻的变化,你就不会在它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爱惜光阴,就要不断地努力去做有益的事情,停止无益的活动,修“心”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够自在地创造身心,使你不再成为习性的牺牲品。
第一部分 诚实地对待自己
第二部分 放下——生命中没有任何可以永久持有并保值的东西
第三部分 随缘
第四部分 当下——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
第五部分 修行——在此生,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第六部分 智慧——用智慧解决生命中的问题
我们太容易习惯于心的懒惰,常常被表面的活动所掩盖
你能懂得一沙一世界的道理吗?
事实上,时间之沙是在你的掌握之中的。
你无法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是因为你试着要抓住一大把沙。
而有智慧的人,会凝视一粒沙,聆听它内在的声音。
外在的世界的确很美,但若对内在世界不了解的话,就容易迷失自己。
我们不断搬家,旅游,改变,漫无目标地游荡,到处追寻远在天边的答案,殊不知,解答就在眼前。
我们世俗浅显的想法,是从我们的感官中产生的,并不存有实质意义。而当你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做的事,往往比正式场合的表现对你的影响更深。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努力地想了解自己
自我,天生缺乏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智慧,而是不安全。
“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失去“所有物”和“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别人来了解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来巩固自我的存在。
所以人对“出名”抱有天生的爱好。所以人很怕独处。
各种“关系”还会鼓动强烈的情绪,这些情绪让人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暂时逃避了没有安全感的内在焦虑。这一切,就是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由此产生。
“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份的追寻产生的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太多人努力捕捉一切需要验证它真正存在的“各种关系”,所以产生了让人非常痛苦的现象。
被“自我”奴役的人,被榨取了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无休止地想满足自己,却永远得不到满足。
“无我”境界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事物是不是只有见到的这一面呢?
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根据需要,看到自我的版本。
由于拚命地执着,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所以,要专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欲望及期待,寻找“无我”的埔境界。
肉体是一间我们租来的房子
肉体是我们租来的一间房子,我们的心识则像搬入新房子或搬出旧房子的主人,此生全看我们如何来使用这间租来的房子。我们可以期望搬进好一点的地方,或者坏一点的地方,因此,搬家不一定就是坏事,死亡也不见得就要恐惧。
所谓的“我”只是一种组合,一个肉体生命和心灵意识的组成。因此,我们真正的“我”实际存在只是我们心识作用的延续而已——每一分每一秒,前世到今生,此生到来世。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害怕失去“我”,害怕伤害这个我们极为执着、称之为“我”的生命肉身。
死亡并不是什么值得恐惧痛苦的事,因为它只是像搬换了一间公寓一样——我们这个肉身就像一间公寓,是一间租给我们心识住的房子。
我们只是租了身体这栋房子,不是拥有它。如果我们认为它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必须舍离它时就会痛苦。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把持而不会变迁的东西。P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