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创伟业的谋篇布局、群雄并起的雌伏出击、逐鹿中原的运筹帷幄、伴君伴虎的为臣之道、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熔于一炉……司马辽太郎对楚汉兴亡研究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首次从政治、经济、组织的高度,精准解读楚汉兴亡的历史密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项羽与刘邦(第2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司马辽太郎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将开创伟业的谋篇布局、群雄并起的雌伏出击、逐鹿中原的运筹帷幄、伴君伴虎的为臣之道、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熔于一炉……司马辽太郎对楚汉兴亡研究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首次从政治、经济、组织的高度,精准解读楚汉兴亡的历史密码! 内容推荐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精准解读项羽与刘邦胜败兴亡的真正原因!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惊心动魄地解读这对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又最伟大的对手! 两千多年来,关于楚亡汉兴的历史玄机,尚无一部作品能够达到司马氏《项羽与刘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首次全新解读天下大乱的谋篇布局、群雄并起的雌伏出击、逐鹿中原的运筹帷幄、开创伟业的帝王心术…… 目录 第一章 兵发彭城 第二章 丧家之犬 第三章 汉王使臣 第四章 陈平之毒 第五章 纪信救主 第六章 背水一战 第七章 郦生说齐 第八章 半渡之战 第九章 虞姬 第十章 辩士往来 第十一章 平国侯潜逃 第十二章 汉王百败 第十三章 乌江之畔 后记(司马辽太郎) 试读章节 “大王啊!”韩信说,“众人来到如此偏僻的不毛之地,时刻怀念故土,几至发疯。倘若大王能率领他们以正义之名讨伐项王,再昭告天下,直取关中,则士兵必欢欣鼓舞,其势亦不可挡,天下万民,也必将归顺大王。” 韩信反复强调,首先要攻取关中,因为关中民心皆背离新王章邯,必定能大获全胜。韩信还阐述了取关中的作战计划。 在这段时间里,刘邦时而正襟危坐,时而放松腿脚。韩信虽说也是个大个子,但与刘邦无法相比。刘邦的躯体像蟒蛇一样长,上身摇摇晃晃,令人感到滑稽可笑;他脸的下半部被漆黑的胡子遮掩着,从外貌上很难看出贤愚;胡须之中,湿润的嘴唇隐约可见;双眼给人的印象远没有那么充满智慧,厚厚的嘴唇显得有些贪得无厌。 刚开始,韩信内心深感不安,暗想:这样一人,能得天下吗? 可是刘邦一旦露出微笑,立马变成一副令人喜爱的面孔。虽说令人喜爱,却也跟美男子或孩子大不相同。韩信觉得刘邦是一个可亲的愚人。当然并不是说他蠢,而是说他这个人总是一览无余,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袋子。没装东西的袋子形状不固定,也没有自己的东西,唯一的好处是有容量,这反而比贤者更能成为栋梁。贤者自己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有缺陷;袋子却能容纳贤者,为己所用。 在韩信的眼里,随着谈话的进行,刘邦的印象逐渐清晰。最开始,刘邦好像是一团泥捏成的近乎人形的东西,模模糊糊的,可是当韩信讲完话,这团泥一下子变成了大活人。由于兴奋过了头,刘邦挥起右拳,一拳砸到了旁边的小书几上,口里高声嚷道:“将军啊,你我相逢恨晚!” 刘邦通过韩信好不容易认识了自己,至少找到了改造自己的方向,甚至还得到了完整的方针和日程,从明天起就要付诸行动。但贵族出身的张良显得有些顾虑重重。韩信原本一无所有,故能言谈直率真实、无所顾忌,身上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本性,这种洞察甚至有些冷酷无情。刘邦没能通过张良发现自己,而是通过韩信找到了自己。这里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韩信与刘邦是同一阶层出身,韩信所用的语言,对于刘邦来说,就像磁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不久,汉军开始出发了。 时值初秋,山地里的中午热得像火烤一样,夜里则有寒气从山涧谷底袭来,星空都好似凝固了。 当初汉军进入汉中之际,早已主动断绝退路,烧毁栈道,以表明不再重返关中。这件事使远在中原的项羽大感放心,也让专为防备刘邦而封为关中王的章邯,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 “刘邦钻进汉中,就准备老死在那里了。”章邯曾向人这样说。 秦朝末年,章邯曾以常胜将军之名纵横天下,他对刘邦作出这样的判断,无非因为他是秦人,对地理情况了如指掌。汉中与关中之间横亘着要穿越它比登天还要难的崇山峻岭,唯有一条栈道悬在仿佛与天相接的悬崖峭壁之上,狭窄的通道仅能放下一只脚。在汉军进入汉中时,为防备项羽军从背后袭击,早已动手将这条栈道彻底烧毁。只要刘邦长不出翅膀,就休想再回到外面的世界。 岂料刘邦现在得到了韩信。 韩信担负起进入关中的重任,他首先从修复栈道做起。对军队来说,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 “我们即将返回关中!”韩信用这句话激励士兵,让他们砍伐木材,背在身上,踩着裸露的岩石向上登攀,凿开岩石,斜搭起支柱,再在上面修起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这是后世李白咏叹蜀道难的诗句,很多士兵也确实就像土豆一样滚落下去,坠入万丈深渊,丢了性命。 士兵们即使不能返回故乡,却还是希望能回到“人间”,因此不顾艰难险阻,夜以继日地拼命干活。令人很难理解的是,到处都能见到韩信的身影。他出没干所有的工地,激励士兵们,人们甚至怀疑究竟有几个韩信。韩信确有作为一名将军必需的仁强性格。在这项艰巨万分的工程之中,士兵们与韩信之间建起了信任的纽带,与这位将军一同回归故里的期盼,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 关中通常被称为秦地。 项羽将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了三个秦的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此,这块地方后来也被称为“三泰”。P5-6 后记 通过历史上的典型探讨威望的奥秘 谷泽永一 透视《史记》的洞察力 《项羽与刘邦》清晰地展示了人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力学关系。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这出惨痛激烈的戏剧中发光发热,故事在结尾处迎来高潮,然后如弦断一般戛然而止。这部作品的构思体现了我国历史意识的一种传统。众所周知,从文化发展的初期开始,日本就致力“引进汉字、汉书”。通过这种引进,“日本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但“在展示人间世相百态时,比起自己社会的实例,更爱借用汉文典籍中登场的中国古代典型历史人物”。这是日本人历史意识的一大特色。 《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汉书》,很久以来就并称“左国史汉”,作为中国史书的代表被奉为必读之书,日本人并不因它们是外国历史而觉得有隔阂。其大前提在于,对日本人来说,历史本身反映了包罗万象的人间,史书作为具有普遍性启示意义的典籍,为人所敬,为人所亲,故被奉为最重要的古代典籍。 引用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夏目漱石在《文学论》这篇艰难晦涩的序中说道:“我少时好读汉籍。虽浸淫未久,但文学究竟为何物,懵懂之中从左国史汉中似有所得。”也就是说,一流的中国史书本身,甚至代表了日本广义的文学概念。 特别是到了近世,正如中村幸彦。评价的那样,日本的汉诗文才是具有思想性的文学,才担当了与大众文学相对应的纯文学的角色。汉诗文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不用说主要是来自汉籍。最具典型性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甚至成为日本文学的素材。元禄三年作序、七年作跋的《通俗汉楚军谈》,与同为元禄年间成书的《通俗三国志》,并称“中国军事演义双璧”广为流传,并被收入明治末期的《通俗二十一史》、大正时的《有朋堂文库》等,被多次印刷出版。日本民众早已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并通过这些人物角色思考着人类的历史。 司马辽太郎谈到这种现象时说,古代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日本人总觉得,古代中国不是外国,而是自己“曾经隶属的一种文明”。以左国史汉为代表的史书,长久以来成为日本人总结人生哲学的源泉,常常被日本人引以为鉴。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实在无法估量。 因此,司马辽太郎在构思《项羽与刘邦》时,想必是怀有多重探求之心。他在介绍故事大纲时谦虚地说,故事源自《汉书》和《史记》——他在参阅文献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当时的风俗习惯、思考习惯、伦理道德等等进行还原。谨慎的尝试、细致入微的洞察力,造就了这部作品。 这种尝试不仅艰难,而且意味着在直接挑战世界上最杰出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表现手法。通过司马迁的眼睛,透视历史记录的背面,对活跃在《史记》字里行间的“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进行更直接更普遍的人性分析。它不是《史记》的演绎或概括,而是完全意义上的重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 《项羽与刘邦》里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不是与日本人毫无关系的外国人,而是曾启发我们对“什么是人类社会”进行种种反思的“实例”。从古到今,楚汉人物群像,对日本民众来说早已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在作品中,作者看似无意,但一直在探求一个课题:这些典型人物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个体觉醒的时代 司马辽太郎从时代背景出发来考察人物的思考和行动,非常重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澎湃的生命力。“战国这个称呼带着杀气,但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社会的成熟。”这个大趋势并非中国独有。回头来看,“日本列岛因大量人口定居较迟,比中国晚七八百年才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因此战国时代的到来也晚很多。”“尽管历史年代有差距,相似之处还是很多。”司马太郎的这些评论引人注意,是对形式本位的时代划分论猛烈的一击。 司马辽太郎认为,“必须看到,战国出现的先决条件是:与古代社会相比,农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自耕农明显增多,人们从农奴的地位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立精神,由此产生了亚洲式的‘个体’。个体的形成,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发明的不断涌现。战国前的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层出不穷,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绚烂的时代,同样得益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作者一语点破:“经历了战国和秦朝灭亡的刘邦及其属下,正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个体,他们是由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黏合而成,但后来这种精神在中国消失了。”不过,尽管“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史上,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显著特色。 故事落幕之后,司马辽太郎一边感叹一边总结道:“中国历史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后世的文化统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心却减弱了。从后汉末期开始,所谓亚洲型文化的发展开始停滞。令人感叹的是,这种停滞,竟一直持续到近代。”这让我们觉悟:历史不能简单地以发展阶段论。 另一方面,与其后的时代相比,先秦到汉代,中国社会生机勃勃,此期的人和其他时代的人简直不像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时出现的个体典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至今仍焕发着光彩。 《史记》描写了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武田泰淳曾在(《司马迁》(讲谈社文库)中指出,《史记》“重点描绘项羽和高祖这两个对立要素的运动”。司马辽太郎抓住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活力的时期最富戏剧性的对决,深入挖掘,向我们呈现了其周边千丝万缕的细节。 众多探讨对象中,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重要对象之一,是人类建构的所谓思想的功能结构。最原始的一种思想——阴阳五行说认为:“哲理不可说破。”司马辽太郎剔除了一般的逻辑原理。“公理不可证明。因其不能证明,才成为绝对真理。”这才是铁律。 他还观察到,放眼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创建出许多理论体系,并信奉这些体系。其实大多数体系都是建立在谎言这样脆弱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让人相信这些谎言,在此之上建构的体系必须尽可能严密,为此人们殚精竭虑。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所谓理论的核心就是谎言,因此,理论只要抽去一根支柱,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所以,刘邦没有学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学识,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而且学问中那种虚伪的东西,他也没有沾染。 自尊心 谋士范增揣摩项羽的性格时,对自己说:此人缺点很多,但他仍是一块刚出土未经雕琢的璞玉。司马辽太郎看到了项羽其他方面的优点,评价说:项羽比范增想象中更优秀,项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陈平也对刘邦说:项王乃人中之杰。品格高贵,对诸将以礼相待,对部下毫不粗暴,决不因为对方是下人而任意侮辱。 司马辽太郎解释说,事实上,项羽与刘邦不同,他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他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狂暴如虎,愤恨时大肆屠杀敌方军民,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之行,也给人残暴的印象。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受到他灵魂的伟大。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率真。这种率真,使他有时勇敢,有时则流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一样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始终无法控制。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项羽好勇,故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他认为有功之人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将,对在后方做坚强后盾者的功劳不屑一顾。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使人对他灰心失望,招致混乱和反叛。 司马辽太郎明确指出:项羽也有慈悲和恻隐之心,甚至比常人还多。但是如果项羽自己没有感受到对方的好,没有产生爱怜之情,他的慈悲之心就会封闭起来,让人丝毫也看不到。唯有当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且对方完全仰仗他时,他才施予慈悲。项羽对美的认识,就像门缝透出的阳光那样狭隘而微弱。虽然如此,他却并非愚人。他从不为阿谀奉承所动,他的性格真是微妙。是啊,自尊心太强的人都看不见他人这一铁律,也直接左右了项羽在政治和战略上的缺乏灵敏。简言之,项羽习惯把世界分为敌我分明的黑白两部,与此相对,刘邦则把世界看成灰色,灰可为黑色,也可为白色。 虚怀若谷 刘邦这个人物,就个人魅力这个难以捉摸的话题来说,诚是一个难得的事例,这个事例太特别,让人一时不知从何处入手分析。((项羽与刘邦》正面挑战了这个深奥难解的问题,对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解析。全篇散见对刘邦的多角度描写,充满多重复杂而清晰的共鸣音,领域宽广而余韵无穷。聚焦于一个人物,不断转移视点从各个侧面进行描写,这在司马辽太郎的作品中很是罕见。 萧何曾问夏侯婴为何追随刘邦,夏侯婴考虑了片刻,说:“没有我,刘大哥只是一个呆木瓜。”这使萧何发现了刘邦的可取之处。萧何从这个角度评价刘邦:刘邦没有什么德行,却可爱可亲。这种品质,也是世上少有啊。于是,萧何开始认识到,亲和力乃是刘邦的光源,这种光芒掩盖了他的无德无能。 刘邦有个特点,好像生来就不知道有“小我”,这确实是世上少有,而且,他自己不能之事就委托他人,这形成了他独特的优势。不消说,刘邦也像普通人一样有分辨利害得失的判断力,但他藏而不露,像包着空气的大口袋一样虚心。这就是所谓的“虚心使人聪明”。 刘邦在韩信眼里,只是一个可亲的愚人。当然并不是说他蠢,而是说他这入总是一览无余,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袋子。没装东西的袋子形状不固定,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唯一的好处是有容量。这反而比贤者更能成为栋梁。贤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有限度,袋子却能容纳贤者,为己所用。 因此,刘邦总是需要献策之人。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而且,刘邦还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 刘邦年轻时,喜欢刘邦的人和街上的小流氓们都自然聚集到沛县的小酒馆,他们只要看见刘邦就觉得高兴,一起在酒馆吹侃闲聊,刘邦有事离开,酒馆就马上冷清下来,大家也都没了兴致,作鸟兽散。从这里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刘邦那种胸怀宽广的个性。 总之,《项羽和刘邦》乃是一部围绕“人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书评(媒体评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君王。项羽的致命伤是不懂政治,他就注定要付出代价。 ——柏杨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盛世,同时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 ——易中天 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历史所下的功夫令人吃惊。 ——熊召政 一个英明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诈。楚汉风云正是马氏名言的最好诠释。 ——陈文德(作家) 两千多年来,关于楚亡汉兴的历史玄机,尚无一部书能达到司马氏《项羽与刘邦》的全面立体、深刻精准。 ——邹水杰(历史学博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