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将主流宏观经济学与中国转型时期货币市场分析相结合的一个尝试。其研究思路承接作者的博士论文以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200504),主体内容是03CJL00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还有部分内容由06BJYll5项目的研究成果补充。除了调研报告和政策评价的部分章节,本书其他内容均已分别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国际金融研究》和《学术研究》。其中一些论文被《中国经济学2001》等转载,获得了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广东省哲社优秀论文奖等。
本书尝试将中国货币市场转型的特殊实践与主流经济学相结合,重新塑造我国货币市场的微观基础理论,讨论货币总量变动,并评价货币政策,设计改革方案,作者分别建立了中国特殊的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结构、货币供给、货币乘数、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定价的行为和总量模型,解释了中国货币市场中的很多特殊的现象,设计了相关制度改革方案,全书依据“方法论—调查—行为和总量理论模型—政策及改革”的安排展开。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方法论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二、为什么要分析转型经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三、如何分析转型经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四、分析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行为的调查
第二章 当前体制下商业银行的微观经营与管理方式的调查报告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改革的回顾
二、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
三、当前商业银行微观经营管理的特点
四、商业银行微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我国银行监管的制度选择以及银行监管偏好和
行为方式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当前我国银行监管的社会环境
三、当前我国银行监管的制度选择
四、我国银行监管偏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第四章 我国外汇市场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我国外汇交易的市场特征
三、人民币汇率的定价分析
第三部分:行为与总量模型
第五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
一、引 言
二、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微观基础与总量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经济转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五、对我国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预测
六、结语
第六章 狭义货币(M)结构
一、引言
二、理论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狭义货币结构波动的量化分解
五、结语
第七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乘数
一、理论和研究综述
二、我国货币指标的统计和计算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五、关于货币乘数的实证估计与预测性研究
六、结语
第八章 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及其微观市场安排
二、我国的外汇需求和外汇供给
三、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均衡与非均衡
四、市场汇率的形成机制、稳定与调节机制
五、结语
第九章 中国货币市场运行:内生性、调整时滞与动态
一、理论基础与比较静态
二、价格一货币动态分析:调整时滞与均衡动态
三、货币供给一价格的因果关系:结论与检验
四、我国商品一货币市场的运行特征与含义
第四部分:政策评价与改革安排
第十章 当前汇率制度的微、宏观效率与汇率制度改革安排
一、微观效率
二、宏观效率
三、汇率制度改革的要点
四、汇率制度改革的短期方案设计
五、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方案设计
六、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方案设计
七、结语
第十一章 固定利率制度的宏观效率与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决定理论与利率的作用
二、管制利率的增长效率
三、我国当前利率制度及其宏观效率、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五、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与安排问题
第十二章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我国货币政策与改革安排——一个评价
一、转型经济总需求分析——均衡分析理论框架
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三、总体评价
第十三章 人民币合意升值幅度的一种算法——兼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一、计算币值变动幅度的方法——兼评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方法
二、估计均衡汇率和汇率错位的新理论框架
三、人民币汇率的合意升值幅度
四、结语
第十四章 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合理性、合法性与改革理念
一、注资的必要性
二、外汇储备注资的合理性、合法性
三、潜在问题与善后
四、改革理念的“退”与“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