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篇。为了概括全篇的内容,并强化各篇之间的联系,除第六篇外,每篇之前都写有简短的“导言”。第一篇总结的是改革开放之前3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相应的金融发展。第二篇分析改革开放前15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分析的都是1994年以后我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用三篇共11章的篇幅讨论最近十余年的情况,为的是体现“厚今薄古”的治史要求。其中第五篇集中考察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沿革及其主要机制。第六篇是“结语”,讨论的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问题。
前言
第一篇 体系初建:1949~1978年
导言
第一章 短缺经济与计划经济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第二节 过渡时期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三节 “大跃进”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1958~1960年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不断调整:1961~1965年
第五节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第六节 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机遇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发展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金融:1949~1952年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金融:1953~1957年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的金融状况:1958~1960年
第四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金融状况:1961~1965年
第五节 十年动乱时期的金融状况:1966~1976年
第六节 全面调整时期的金融状况:1976~1979年
第三章 实物经济下的金融压抑
第一节 金融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
第二节 贫乏的金融产品
第三节 “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综合平衡”框架下的金融宏观调控
第四节 利率和汇率的作用
第二篇 百废俱兴:1978~1994年
导言
第四章 经济复兴十五年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1978~1993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1978~1993年的宏观经济运行
第五章 现代金融体系框架的确立
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信托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初步搭建:货币和债券市场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初步搭建:股票市场
第五节 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
第三篇 迈入现代:1994年以来
导言
第六章 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三节 中小商业银行机构
第四节 其他银行业机构
第五节 银行业对外开放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繁荣
第一节 保险公司的发展
第二节 证券公司的发展
第三节 信托公司的发展
第四节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第五节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八章 证券市场发展的崎岖之路
第一节 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勃兴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九章 货币市场的兴盛
第一节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总体状况与结构变动
第二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第三节 债券回购及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票据市场
第五节 货币市场基金
第四篇 走向世界:1994年以来
导言
第十章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体制演变(1949~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演变(1979~1993年)
第三节 直面市场化和全球化(1994~2004年)
第四节 成为国际社会更为积极的一员(2005年以来)
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管理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动态
第二节 2001年以来的“双顺差”:成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功能视角的分析
第四节 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第十二章 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坚持渐进战略
第二节 继续完善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所需的金融条件
第三节 积极稳妥推行资本项目开放
第十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前景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安排
第五篇 宏观稳定
导言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
第二节 货币调控中的信贷规模控制及最后贷款人
第三节 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利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四节 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
第五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准备金比率的调整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从无到有
第一节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设
第三节 证券业监管体系的建设
第四节 保险业监管体系的建设
第五节 监管协调与金融稳定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节 政府的储蓄与投资
第六篇 结语
第十七章 面向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发展
第一节 全球金融发展格局:不平衡的金融膨胀
第二节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失衡的增长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