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以犀利深刻的眼光、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众多出身贫寒低贱、深处苦难无助的困境中的贫苦人士如何通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自救、耐心宽厚、诚实公正,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后走向辉煌成功的事例。其中,许多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回肠荡气。书中充满了许多作者的思想火花所进发出来的睿智的洞见,可谓字字珠玑,令人感悟良多,催人奋进。
本书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在许多西方国家,该书成了人们必读的人生丛书之首,成了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人生教科书。1991年该书在日本出版后,发行达150多万册,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书之一。
《自己拯救自己》是西方成功学的开山之作。全书以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之”贯穿始终,通过历史上各界名人生动而具体的事例,论述了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来自于自我塑造,比如勤勉、勇气、信念、合理的金钱观念以及自身修养等所有年轻人必备的优良品质。
《自己拯救自己》在英国出版以后先后再版达101次,发行量突破800多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图书。英国工业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年轻人就是在本书的精神指导之下,努力奋斗,跻身为成功人士。
《自己拯救自己》在美国出版后,更是引起新大陆的震动,美国人在这种依靠自己的精神指引下,独立建设美国文明。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斯蒂芬·柯维等励志大师都从本书中获取精神力量,指导大家走向成功之路。
“自立者,天助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格言,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自立的精神是个人一切真正的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根源,它体现在众多生活的领域,成为国家兴旺强大的真正源泉。从效果上看,来自外在的帮助只会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必定使自救者兴旺发达。无论你为某些人或某些阶级奉献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讲,到头来这反而会扼杀他们自己为自己尽心尽力干活的进取心和动力;在人们需要极度呵护、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其不可避免的趋势是:这样的人群逐渐走向不可救药的结局。
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给某个人以积极的帮助。也许制度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人们自由自在地去追求他自己的事业从而改善他自身的生存状态。但是,几乎在所有的时代,人们竟然都不加置疑地相信,他们的幸福生活是通过制度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获得的。因而,作为一种促进人类进步之动因的立法价值常常被过高地估计了。为此,人们设立的立法机关的职能部门成千上万,每隔3年或5年就选举一次立法者,然而,无论这项义务被诚心诚意地履行得多么好,它对每个人的生活和性格所起的积极影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更有甚者,每天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明显地使人认识到,政府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而不是正面和积极的,即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护——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法律,如果明智地受到执行的话,它就能平等地保护人们享受他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受任何智力上或身体上的限制,只需人们付出相对来说很小的一点代价(纳税)就行了。然而,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使游手好闲之徒勤奋起来、使奢靡浪费者节俭起来或使嗜酒如命之徒能有所节制。要改变这种现象只能通过个人的行动、节俭和自我克制的方法才能奏效;即通过良好的习惯而不是被更大的权力去改变。
一个国家的政府本身通常只不过是组成它的社会个体性格的复制品而已。一个高于人民素质水平的政府必将被拉回到与它的人民素质水平相同的层次,而一个低于人民素质水平的政府迟早要被提升到与人民素质水平相同的档次。就秩序的性格特征而言,正如水能形象地显示出自己的水平高度一样,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结构内容及其结果也能确切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高贵的人将受到高贵的统治,无知而腐败的人则受无知的统治。确实,所有的经验都证实:一个国家的价值和力量绝非依靠它的制度形式,而是依靠它的人民的素质水平。因为国家只不过是社会个体的集合体而已,而文明自身只不过是组成社会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不断改善个人状态的一个问题罢了。
国家的进步是每个人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和正直诚实的结果,正如国家的衰败是每个人懒惰、自私和邪恶的结果一样。从很大程度上讲,常常被我们痛斥为极大社会邪恶的东西在人类那四处蔓延的堕落生活中俯拾皆是。虽然我们通过法律的手段可以努力减少它们和根除它们,但是,一旦遇上以其他形式出现的新鲜土壤,它们就又会死灰复燃,除非个人生活和性格赖以存在的条件得到彻底改造。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话,那么,接着而来的就是:最高的爱国主义和博爱主义就不应该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在改变法律和改变制度的努力上,而应该帮助人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自由而独立的个人行为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处境。
当一切事情都由来自个人内部的力量所驾驭的时候,一个人如何受外界因素的驾驭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也许就比较小了。最大的奴隶并不是那种被暴君所统治的奴隶(虽然这种统治是巨大的罪恶),而是那种在道义上无知、自私和邪恶的奴隶。一个在心灵上处于如此奴化状态的民族是不可能仅仅靠改变主人或改变制度就能获得自由的;只要这种致命的精神上的奴化迷雾仍然主宰着人们的心灵,那么,人们的自由权利就仍然掌控在政府手中。即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种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曾经身处奴化幻觉中的人们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实际的和持久的效果。自由的坚实基础必须扎根于个人的性格之中,它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进步的唯一可靠的保障。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正确地评论道:“即使是专制主义也不会产生最恶劣的后果,只要在它的统治下允许个性的存在;任何毁灭个性的东西都是专制主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出现”。
在有关人类进步的问题上时常涌现一些古老的谬误。有些人呼唤恺撒式的救星,其他人则呼唤民族作为自己的救星,还有一些人则把希望寄托于议会的法令。一开始我们都准备迎接恺撒式的救星,然后我们发现,“谁承认他并听从于他,谁就幸福。”这一教义简单说来就是,任何事情都由救世主来为人民作决定,而不是由人民自己来做决定。这种教义一旦被采纳为指导原则,它必将毁灭一个族群的自由良知,迅速为任何形式的专制主义铺平道路。恺撒主义是人类救星的偶像崇拜中最坏的形式,它崇拜唯一绝对的权力,其所产生的堕落效果就像崇拜单纯的财富一样。一个值得在人世间大力弘扬的教义是自立的精神,只要人们尽快地完全深刻地领悟了它,并把它付诸行动,恺撒主义就会销声匿迹。自立的精神和恺撒主义这两个原则是直接对抗的,维克多-雨果对笔和剑相互关系的论述适用于上述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其中一个会杀死另外一个。”
至于说民族的力量和议会法令的力量,这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时髦的迷信罢了。威廉·达尔刚,一位伟大的爱尔兰爱国者,他在首届都柏林工业博览会的闭幕式上讲的话,也许非常适合引用如下:“老实说,在我的心目中,在我们自己的国度里和在我们的同胞中,我从未听说过他们提及独立一词。我听得最多的是如何从这里、那里或其他什么地方去获取独立,如何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在我们身边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身上等论调,当我最大限度地衡量着任何一个与我们打交道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的同时,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被这么一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工业独立完全得依靠我们自己。我确信,在利用我们的精力方面缺乏勤奋刻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话,我们就不会拥有比现在更美好的机遇和更灿烂的前景。我们已经迈出了步伐,但切记:坚韧不拔是成功的最大动力;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前进,我从内心深处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将达到一个共同舒适、共同幸福、共同独立的状态,并把这种状态普及到其他的人民。”
所有的民族都是经过无数代人的思想熏陶和辛勤劳动才被塑造成它目前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条件下的人们,如土地的耕耘者、矿山勘探者、发明家、发现者、制造业者、机械工、手工业者、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所有这些不同阶层都为塑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付出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辛勤劳动。他们一代一代地努力,每一代的努力都是建立在前一代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并把这种努力的成果不断推向更高的阶段。这些可钦可敬的劳动者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这些文明的塑造者——终于在混沌状态的科学、工业和艺术中创造出了秩序,故此,它使得我们这个生命种族在自然的进程中成为我们那技艺精湛和辛勤劳动的祖先所提供的宝贵财富的继承者,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到我们手=中用以未来的创造和耕耘,用以承传给我们的后继者,在这个过程中,它非但毫发不损,反而会得到更大的改善和进步。
P2-6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受各国读者极度喜爱的书。自从它首次出版以来,它就以英、法、德、西班牙、丹麦、日、俄等语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而且一版再版,几乎每年在世界各地不断重印。一百四十年来,世界各国的读者对本书的喜爱之情长盛不衰。读者们被书中对生活及生活中蕴含的品味以及对在劳动、在司法审判、在人生奋斗和其他领域所感受到的或多或少的乐趣与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描写和论述所深深地吸引了。其实,本书最初是由作者多年的零散随笔所组合而成,开始是为了作为年轻人的读物而编纂成册的,根本没有打算出版的念头。
从某种程度上讲,本书的书名容易使得某些仅仅从书名的字面含义来判断该书价值的人以为,本书是在对自私自利大唱赞歌。其实,这种猜测与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完全相反。虽然本书的主要目的毫无疑问,是鼓励年轻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正确的追求之中——不要害怕吃苦耐劳、不要不敢于批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依赖他人的帮助或馈赠,而应当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但是,从本书里面所列举的有关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慈善家、传教士、殉道者等杰出人物的事例中,人们也会发现:从最高意义上讲,救助自己的义务中也包含了救助自己邻居的义务。
人们反对本书的另一个理由是,本书把大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在人生中通过自救而成功的人们身上,而对那些大量的失败的人们着墨太少。“为什么不关注失败呢?”人们问道,“难道它不是同成功一样值得关切吗?”确实,没有理由不关注失败,除非某种失败的记录被证明,作为读物是非常令人沮丧和毫无启发指导意义的。然而,本书中也用大量篇幅表明:失败对于真正的劳动者来说是最好的训练,它会激发他不断努力,以焕发出他最大的力量,促使他在自我修养、自制和知识与智慧的成长上不断迈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被毅力所征服了的失败,总是充满了乐趣和启发意义的,这一点,我们会从书中所阐述的大量事例中看到。
至于就失败本身来说,虽然在生命的尽头我们为之掬一汪同情安慰的眼泪是很可取的,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怀疑,把失败作为本书的目标而摆放在生活才刚开始的年轻人面前,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实际上,“怎样才能不要失败”倒是一切事情当中最易于学会的:它既不需要教育、努力、自我克制、勤奋、耐心、毅力,也不需要判断。除此以外,读者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哪位将军打了败仗,哪位工程师的机器运转不灵了,哪位建筑师弄出了废品,哪位画家老是出不了好作品,哪位设计者老是发明不了他的机器,哪位商人没能摆脱破产的命运等等。诚然,最优秀的人也可能会失败,即使是在最好的事业上。但甚至是这些最优秀的人也不是为了要努力去失败,或把他们的失败当作荣耀;相反,他们竭力想取得成功,并且视失败为不幸。然而,在任何高尚的事业当中,失败都是光荣的,而任何邪恶事业的成功都只不过是耻辱。与此同时,高尚事业的成功毫无疑问比失败要更好。
在人间人们无法驾驭成功;
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这样也
就了无遗憾了。
简要地说,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新把这些古老然而却是健康的教训——也许它们通常并不被人们迫切需要——谆谆告诫给年轻人:为了快乐必须辛勤工作——不付诸实践和付出辛劳,任何美好有价值的事情都不可能实现——年轻人不应被困难所吓倒,而应通过耐心和坚韧不拔去克服它——所有这一切教诲当中,首先应当遵循的是,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品性,缺乏它,能力就不值一文,世间的成功就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