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大批美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到2008年9月中旬迅速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这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世界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金融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被侵蚀会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上曾雄极一时的巨无霸们。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15日宣告破产,成为这次金融海啸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作为全球金融枢纽的华尔街风雨飘摇,经历了一次“世纪洗牌”,数十家银行倒闭,总资产约400亿美元。当天,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六天后,美国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多年来由投资银行主导的格局不复存在,北欧岛国冰岛甚至因银行业过度扩张而使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将高达1.4万亿美元,而截至2008年11月份已经暴露出了8000亿美元。布什总统对美国金融危机说了一句相当贴切的话;毫无疑问,华尔街是喝醉了,现在正处于熟睡期间。问题是它什么时候才醒过来,不再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资工具。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危机开始在地域、行业间不断传导深化,向实体经济蔓延,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危机,致使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严重减速。
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发生,客观分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始作俑者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国次贷“金融创新”,美国“钱先生”追求最美“利小姐”惹的祸。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资本”永远要追逐最大的利润。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次级贷款是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
精明的华尔街精英很快又将这些次级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且进行不断分级形成形形色色的债券打包重组成金融衍生产品向外出售,牟取暴利,转嫁风险。这些衍生产品估值往往是由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或者是数据性公式和模型做出来的,投资者只能依赖评级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而实际上评级机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也没有采取足够的审慎态度。最终,这类失控的过度金融创新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爆发的祸根。
如果华尔街精英们的贪婪欲望收敛一些,如果金融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责上认真一些,如果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在把关上负责一些,这场灾难或许没有如此大的毁灭性,或许不会发生。总之,这场金融海啸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教训和警示。
警示一: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太远
这次金融危机带给世界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太远。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
2007年底,全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总量的4.2倍,而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则是世界GDP总量的10倍之多。2005~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正是因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离,昔日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冰岛濒临国家破产风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国银行业总资产远远高于全国经济总量,当金融业面临崩溃时,实体经济根本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警示二:需要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美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一直相信市场的力量,普遍认为“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少的监管”。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市场地位,使风险不断加深、失控,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一些投行高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追求短期绩效。
2007年美国五大投行在遭受次贷危机第一波冲击时,那些高管的奖金总额仍然高达400亿美元,2008年一些被收购银行的高管仍可拿着巨额奖金离开。
警示三:金融业风险监管必须消灭空白区
由于美国政府在金融监管上只监管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没有有效监管。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复杂化,美国在金融监管上存着诸多空白,许多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都在政府监管之外。美国一些金融机构的创新就是以逃避金融监管为目标,过度使用杠杆,促进金融投机,通过金融创新获得利润,同时转移风险给普通的投资者。
警示四:必须有效隔离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风险
美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金融风险都因为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各自独立的运行和管理而得以有效控制。但在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风险隔离墙,这很容易使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交叉“传染”,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同时传递、蔓延和放大的原因。
警示五: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
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住房贷款所引发,由于金融业深度介入房地产市场,当房价下跌时,金融业很快遭受重创。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虽然全国次级按揭抵押贷款只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7%~8%的比例,但次贷危机却对美国金融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警示六:重构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在长期繁荣背后所掩盖的市场风险的集中爆发,全球金融市场体系必然面临新一轮的革新,必须建设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发展中国家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的联合监管。
P267-270
也许有人会问:经济危机会不会永远消失、不复出现?其实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只要人还有投机之心,那么经济危机就不会消失。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过度欲望与不良的利益追逐方式则会推动经济的泡沫性膨胀,这样的时期就是经济繁荣期,而等膨胀得够大的经济泡沫破灭时,经济危机便会悍然来袭。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点,就是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将繁荣的景象从天堂拉回地狱,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泡沫成分。这种规律屡屡应验,时至今日亦然,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长期艰苦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危机时期即将来临。
美国现代史上有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结构性危机、21世纪初金融股市危机的冲击,而这些危机之前分别有过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20世纪60年代的繁荣和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可见,繁荣与危机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危机?俗话说“有得必有失”,不良的“得”往往会换来应有的惩罚。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温家宝总理还指出:“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2008年经济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为缺少了基本道德的经济发展,便是不健康的经济发展,那么它定期“病”(经济危机)上一场,实在是对“身体”(经济本身)的有益调整。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经济危机本身不是病态的;相反,它是对先前病态经济的一种调整,使之走上正常和健康的轨道上来。
而对普通百姓来说,金融危机还是一次难得的全民性的风险教育,它用事实教育大家,投资不等于理财,在繁荣时期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理智考虑风险,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合理分配自己所赚取的每一分钱,建立能经历风雨考验、稳定长期增值的账户,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添砖加瓦,才是理财的真谛。
本书全面讲解了自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以来所发生的11次经济危机,综合论述了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过程、造成的影响、各国的应对策略和由其引起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等。论述全面而深刻,分析精辟独到,语言通俗透彻,可谓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并且人人都能轻松读懂,人人都能从中认识和了解经济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它的预防措施。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厚今薄古,在充分讲述历次经济危机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历史经验和众多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重点分析论述2008年以来并且如今仍在进行中的这次经济危机。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危机,本书讲解了它的形成与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普通百姓的应对措施等作出了讲解和预估,故也有现阶段的实用性。希望读者朋友通过本书,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出现有所了解,并在日常理财和工作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决策。
经济危机可谓是近二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治之症”。要“对付”它,就要了解它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下面先就这些问题试论证之。
所谓“经济危机”,就是说经济方面产生了破坏性的情况。它的基础是经济,其表现形式是买卖关系或借贷关系遭到了损害。买卖是货物与货物、货物与货币或货币与货币之间的交易,这几方面一旦出现反常情况,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下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梳理一下经济危机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还处于部落时代的时候,买卖行为就开始了,主要是以物品交换的形式进行的。部落渐渐发展成村庄和城市,买卖行为就频繁起来,这时物品交换对进行大宗货物交易就显得不方便了,于是人们开始以某一种较为稀有的东西作为通用替代品,如贝壳、金、银、铜等,于是形式上的货币出现了。由于人们对这些东西所能代表的货物数量往往不能达成一致,至国家形成以后,又对这些物品规定了明确的价值标准,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诞生了。贝壳由于量大和易碎,最先退出货币市场;黄金由于太稀有,所以一直是价值最高的钱币;青铜和白银曾经在历史上大行其道,占据了迄今为止经济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其中青铜货币比白银在时间上更早和更长。
再从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方面来分析。原始社会大多是个人、家庭或部落之间的货物交易活动,还没有形成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至奴隶社会时期这一职业开始出现,但也大多是以个人或家庭为主,或同一行业的人组成一个大商帮,如丝绸之路上穿越在大漠中的驼队。直至封建社会中后期,上下级等多级关系的商业组织才得到了大发展,有些组织的规模甚至横跨上千里甚至上万里,这样其现金流再用金属货币来运转已非常不便,于是纸制的票据和钞票出现了,并且一直兴盛到现在。而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交流的便利,更催生了账户汇兑、信用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
经济危机并非出现于19世纪时,只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在这个时期。最早的经济危机随着买卖行为的出现便开始出现了。只是开始是小范围的某些行业或方面的危机,随着全球化的出现,它才转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在人类还处于部落时代时,部落中或部落间各种商品量多与少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经济危机。比如一些天灾、战争等,如旱灾、涝灾、蝗灾会造成粮食歉收,致使粮价飞涨,那么以粮食为中心的经济危机便出现了;而动物瘟疫、寒冷天气,会造成游牧部落的牲畜大量死亡,这也会给他们造成经济危机;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带来的危机则是全方位的。因那时的生活条件差,这些危机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死亡威胁。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为造成的经济危机开始多了起来,如个人对某些货物进行投资、垄断、囤积居奇等,这些人的目的无非是大量积累某种商品,造成市场短缺,物价升高,自己则趁高价出手,以赚取更多的财富。他们这样做,便对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自己积累了货物的同时,剥夺了一些人得到该货物的权利;他们赚取更多金钱的同时,别人的金钱正在流向他们手中,这势必会对大多数人造成货物短缺、金钱减少的情况,所以经济危机也就出现了。这时的危机还是相互作用式的,一般只会影响货物垄断者和货物需求者,其危机一般只会影响某些行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则不是太大。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已越来越像一个村庄,政治、经济、文化都越来越全球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经济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国家银行、跨国公司、世界性的金融组织、证券交易所、投资家、金融寡头等大量涌现,大家都只为追求金钱利益而来,于是便会想各种各样的法子,有些人和组织更凭空虚拟了很多的财富,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泡沫经济”,泡沫一旦破裂,经济危机便随之而来。 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在人们多种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经济泡沫往往会很大,而随着信息交流的便利,一个经济行为往往会在瞬间在人群中产生较大影响,股市市值的变动也显示了财富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说,正是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欲行为造成了经济危机。所以,只要是有数量够多、实力够大的人们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欲,那么经济危机就不会消失。
经济危机会造成经济低迷,人们收入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大量公司、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破产或倒闭。那么,它是魔鬼吗?很多人都视其为魔鬼,其实不然,它只是一种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结果。如果不经过它的洗礼,那反倒是不正常的。而经过危机的洗礼,经济形势也犹如经历了凤凰涅槃一般,在浴火后重生。
2008年的经济危机至今让人们深陷其中,更有不少人积累多年的财富因投资不慎而一夜之间大量蒸发。少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中国这次未能幸免,因此国人急需补上经济危机这一课,认识经济危机的规律和一些经济行为的因果关系等,以指导自己的理财计划和生活方式。
本书记录并评述了自1857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的11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讲解了它们的起因、发展、影响,危机中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对策,以及对危机的反思等,意在让读者朋友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经济危机,在理财和投资方面对我们有所裨益。
最后,特别感谢蒋志霞、荣书霞、刘爱姣、刘敬军、董一静、刘杰等人在成书过程中提供资料和信息等帮助,同时也感谢读者朋友们对此书的关注,并寄望读者朋友能对本书给予指导意见,我的电子信箱是:liufengl69@126.com。
刘 丰
2009年8月
本书全面讲解了150多年来所发生的11次经济危机,综合论术了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各国的对策,被其改变的各国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对危机的反思等。可谓是一部视角独特、语言通俗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旨在让读者朋友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经济危机,以在投资理财和日常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对策。
本书记录并评述了自1857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的11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讲解了它们的起因、发展、影响,危机中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对策,以及对危机的反思等,意在让读者朋友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经济危机,在理财和投资方面对我们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