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论语学做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清敏//李玉君//崔爱红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论语》被称为中华文明“第一书”。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论语》的思想特征、实用价值进行了描述和延伸性解读,希望在使《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的同时,又能帮助读者从中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内容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我们达不到宋朝宰相赵普那样高的水平,但是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能学到最佳、最实用的做人道理,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论语》在几千年的承传过程中,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荡涤着人们的灵魂。

目录

第一篇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第一节 识海无涯君子当学而时习之

一、端正态度:学者为人,不亦悦乎

二、明确目标:“学”而“思”,“罔”和“殆”

三、方法方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四、善哉圣人:学而知之,困而学之

 第二节 有教无类君子当广授于众

 第三节 学用相长君子当知行合一

一、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实践为先

二、士志于道:谋道忧道,知易行难

 第四节 知者常在君子当活到老学到老

 第五节 圣人无常师君子当以“问”修身

一、虚心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广识之由:问而得思,思而得智

 第六节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篇 修身治国平天下

 第一节 德行操守君子当坦荡荡

一、不拘小节:任人唯贤,方是正道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贵在恒心

三、端正品行:身子已正,不惧影斜

 第二节 以戒为治君子当自律

一、严于律己:约之以己,以戒为德

二、见贤思齐:责己为重,责人为轻

 第三节 着眼大局君子当赦小过

一、配合分工:欲举贤才,必先有司

二、大局为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安分守己:思在其位,不宜越位

 第四节 礼贤下士君子当以德育人

一、正直生存: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交友之德:贤贤易色,事事必信

 第五节 为人立世君子当尽在“乐”中

 第六节 一言尤鼎君子当言寡尤,行寡悔

一、慎言其余:多闻阙疑,禄在其中

二、学会自制:雅言以仁,约之以礼

三、君臣有度: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第三篇 “礼”“仁”“乐”“孝”“智”

 第一节 察事明礼君子当学礼从周

一、礼的滥觞:夏礼殷礼,郁郁周礼

二、治国安邦:政刑法令,有礼好定

三、人格亮点:礼传千古,不卑不亢

 第二节 礼仁即德君子当克己复礼

一、礼即仁道: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二、人生在世:己立立人,推己及人

三、志士之道:明辨是非,以仁为道

 第三节 乐哉人生君子当以里仁为美

一、陋居贫食: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二、礼乐—体:人而为仁,方有礼乐

三、人格修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第四节 忠孝两全君子当知百善孝为先

一、孝悌亲仁:孝顺之母,尊敬兄长

二、弟子问孝:以礼供奉,按礼祭祀

三、君子重孝:行之有道,矢志不移

 第五节 知者不惑君子当学会知人识人

一、上知下愚:唯有自知,方成上人

二、知与不知:知人不易,知事亦难

三、知己知彼:知人者智,自知考者明

第四篇 信义与忠恕

 第一节 无信不立君子当以忠信为生命

一、使民敬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二、君子当守:忠信之德,笃敬之道

 第二节 信近于义君子当以诚信为要

一、信义千金: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二、信是彼此:人而无信,何求他信

 第三节 义薄云天君子当以浩然之气为贵

一、君子当重义

二、义者有仁:古今义者,正气浩然

 第四节 利义同在君子当会择轻重

 第五节 忠恕之道恕字当先,一以贯之

一、宽以待人:一以贯之,一以行之

二、君子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六节 中庸之道君子当以和谐为美

一、致中中一:中庸为德,和而不同

二、以适为合:不得中行,必也狂狷

结语 微言大义,功在千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识海无涯君子当学而时习之

一、端正态度:学者为人,不亦悦乎

【原文一】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对于别人有尚未理解的知识,我并不在心中怨恨他们。这样才算是君子。”

【分析】

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此话源于《论语》第一章。原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前两句,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倒背如流,熟悉得让人自然地认为自己完全理解其含义。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学习态度乃至思想态度无关。但是仔细推敲起来,我们却未必真的理解了。

从原文看,其中的“人”指的“世人”。“人不知”的意思是:世人没有大智慧。对于一心想教育“救世”的孔子而言,依然不能抱怨他们,而是教者本身的教化没有做到家,这个责任在孔子而不在于世人,所以他才不会因此而气恼世人,而是更加努力地实施教化。这不仅是孔夫子的心愿,也是所有觉悟者的心愿。

当然,这一句话还有一种解释:“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种解释源于朱熹的集注。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解法,可能是对背景的理解有所不同。基于孔子的职位考虑,第一种解释似乎更为可取。因为这三句话肯定不是随机放在一起的,如果三句话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孔子弟子就没有必要单单因为句式一致而把三个“子曰”捏在一起了。通章来看,孔子是夫子自道,也可以说讲的是师道,更主要的是孔子的生平,所以《论语》将其收于二十篇之冠。

再从求知者角度看,有以求知为乐的,也有不乐于求知的。不快乐者,每天为学习伤透脑筋,常常抱着书本就打瞌睡,结果越是如此,就越不快乐。读过《论语》之后,你也许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

为什么孔子与不好学之人对生活的感悟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深有同感?说到此,我们就有必要讲讲孔子的另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了!

【原文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到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分析】

孔子这句话的玄矶在“时”字上。“时”者,意为时时、时常、经常,也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便能找到宋朝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中的解释:“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人们大多都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真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沦语》中其他地方时所具有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中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这么一来,问题就明朗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解释成时机!

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如果使用倒记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发现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这时我们的感觉会与孔子的人生体验在霎时间显得如此之接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个贯穿他一生的最重要的思想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开篇就完全合理了。

孔子力求把自己的人生观呈现给世人。他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道破,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正比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人们的眼睛发现,即洞察力。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以及“好学”的重要性。“学”的精神贯穿了《论语》全书。

P3-5

序言

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让悠远历史连成缆索的工具,是让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的元素,更是让这片广阔土地长存文明火种的基础。几千年来,野蛮的战火几乎在不断地焚烧着脆薄的书页,很多书,来了,又去了。不幸中的万幸,有一本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书在无尽的灾祸中死里逃生,那就是《论语》。

《论语》成书在战国前期,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精练传神、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载了大思想家孔子及其主要门徒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人文思想、政教观念、治国之道与社会理想。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论语》几乎遭到灭绝。直到西汉。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将书保留下来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几经周折,才恢复了较完整的《论语》。

读《论语》的人当中或许不乏受功利驱使者,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事实证明,几千年前儒者虽已给我们谆谆教诲,教给了我们许多道理,但真正能以《论语》为做人准则的人,倒是少之又少。

《论语》是祖先留下的宝藏,如果单纯用于展览、炫耀,它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读它,更重要的,我们要学以致用,。将书中的道理记在心中,用在生活中。假如我们在现实中能够做好其中的几点,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许多。

正是基于这种构想,我们编写了这本《读<论语>,学做人》,从学习、教育、做人、选材治国等多方面对《论语》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实际将《论语》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书中深入剖析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目的和方法的认识。《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另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要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对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其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孔子是“有教无类”的最早倡导者,是“因材施教”的先行人,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也为今日的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孔子认为,管理訇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许多篇章谈到做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孔子重视“德”,认为“德”在“才”先。一个人再有才,如果无德,也宁可弃之不用。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孔子还提出凡事要从我做起,提倡严于律己,注意反省。

另外,孔子在治国上的思想,对于现在的企业管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论语》的思想特征、实用价值进行了描述和延伸性解读,希望在使《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的同时,又能帮助读者从中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