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6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铜与铜合金的分类、制品和材料的加工方法及最新标准。第2章较详细地介绍了铜、低铜合金及各类铜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第3章详尽地阐述了铜合金熔体的结构、性质,铜的氧化特性、吸气性、挥发性和吸杂性;分析了熔体的凝固过程及凝固过程中合金液的流动、传热、传质;介绍了铸造组织与晶粒细化。第4章分析了铜和铜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介绍了金属塑性变形理论、铜合金塑性变形的三大曲线和两图及其应用、铜合金的组织和相变、塑性加工时的力能计算。第5章分析了铜、低合金铜、加工铜合金、铸造铜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介绍了铜合金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第6章介绍了有关质量检验方法的标准及各种检验方法。书末列出了三个附录,供读者参考。
本书介绍了铜与铜合金的分类、制品和材料的加工方法、最新标准、成分、性能和用途,详尽地阐述了铜合金熔体特性、分析了熔体的凝固过程,介绍了铸造组织与晶粒细化,分析了铜和铜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总结了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三大曲线和两图以及铜合金的组织和相变、塑性加工时的力能计算,简要介绍了有关质量检验的标准及方法和铜合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附录中还列出了铜与铜合金常用的数据资料,供查询参考。本书充分反映了国内外有关铜及铜合金的基础理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书适合铜与铜合金生产与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大专院校冶金、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第1章 绪论1
1.1 铜、铜合金及其制品、材料加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1
1.2 铜及铜合金的分类2
1.2.1 分类方法2
1.2.2 铜的分类3
1.2.3 铜合金的分类3
1.3 铜、铜合金加工制品和材料3
1.4 铜、铜合金的加工方法4
1.5 铜、铜合金及其制品、材料的最新标准5
1.5.1 基础标准5
1.5.2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5
1.5.3 理化力学性能试验标准6
1.5.4 铜及铜合金产品标准6
1.5.5 包装、标志、运输及贮存标准8
第2章 铜、铜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9
2.1 铜和低合金铜的成分、性能和用途9
2.1.1 铜的结构9
2.1.2 铜的化学成分11
2.1.3 加工铜的物理性能12
2.1.4 铜的化学性能13
2.1.5 低合金铜的成分和性能14
2.1.6 铜和低合金铜的用途15
2.2 加工黄铜成分、性能和用途19
2.2.1 加工黄铜的成分19
2.2.2 加工黄铜的耐蚀性19
2.2.3 加工黄铜的特性和用途21
2.3 加工青铜的成分、性质和用途23
2.3.1 加工青铜的成分23
2.3.2 加工青铜的化学性能28
2.3.3 加工青铜的特性和用途29
2.4 加工白铜的成分、性能和用途32
2.4.1 加工白铜的化学成分32
2.4.2 白铜的化学性能34
2.4.3 加工白铜的特性和用途34
2.5 铸造铜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36
2.5.1 铸造铜合金36
2.5.2 艺术铜合金44
2.5.3 压铸铜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49
第3章 铜与铜合金熔炼和铸造加工的基础理论50
3.1 铜与铜合金的熔炼加工的基础理论50
3.1.1 铜与铜合金熔体的结构50
3.1.2 铜与铜合金熔体的性质51
3.1.3 铜的氧化特性52
3.1.4 铜的吸气性54
3.1.5 铜的挥发性57
3.1.6 铜的吸杂性57
3.2 铜与铜合金铸造加工的基础理论58
3.2.1 凝固过程中合金液的流动59
3.2.2 熔体的凝固过程61
3.2.3 凝固过程的传热63
3.2.4 凝固过程中的传质71
3.2.5 铸造组织与晶粒的细化78
第4章 铜与铜合金塑性加工的基础理论85
4.1 金属塑性变形机理85
4.1.1 塑性与塑性指标85
4.1.2 塑性状态图及其用途87
4.1.3 金属塑性变形时的受力状态87
4.1.4 金属塑性的影响因素92
4.1.5 提高金属塑性的措施94
4.2 铜与铜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95
4.2.1 金属材料的变形95
4.2.2 晶体的塑性变形机理95
4.2.3 铜合金的塑性变形97
4.3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99
4.3.1 弹塑性共存理论99
4.3.2 体积不变定律99
4.3.3 最小阻力定律99
4.3.4 塑性变形中的变形不均匀原理100
4.4 铜合金塑性变形的三大曲线和两图及其应用101
4.5 铜合金的组织与相变102
4.5.1 铜合金的组织102
4.5.2 铜合金加工过程中的相变103
4.5.3 铜合金的固态相变104
4.5.4 铜的合金化原则112
4.6 铜与铜合金塑性加工时力的计算113
4.6.1 工程法及其应用113
4.6.2 滑移线法及其应用简介120
4.6.3 其他方法简介122
第5章 铜与铜合金的组织和性能133
5.1 铜和低合金铜的性能133
5.1.1 铜的力学性能133
5.1.2 加工铜的高温氧化性能136
5.1.3 杂质和微量元素对铜性能的影响137
5.2 加工黄铜的组织和性能142
5.2.1 普通黄铜的组织142
5.2.2 普通黄铜的性能142
5.2.3 特殊黄铜的组织和性能150
5.2.4 加工黄铜的脱锌和应力腐蚀破裂152
5.2.5 加工黄铜的高温氧化157
5.3 加工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57
5.3.1 锡青铜组织和性能157
5.3.2 铝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65
5.3.3 铍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71
5.3.4 硅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73
5.3.5 锰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76
5.3.6 铬青铜和镉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77
5.3.7 锆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81
5.3.8 钛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84
5.3.9 铁青铜、镁青铜、碲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88
5.4 加工白铜的组织和性能190
5.4.1 白铜的组织及合金元素对白铜的影响190
5.4.2 结构白铜的性能194
5.4.3 电工用白铜的性能和用途195
5.5 铸造铜合金199
5.5.1 铸造锡青铜的组织和性能199
5.5.2 铸造铝青铜的组织和性能203
5.5.3 铸造铅青铜的组织和性能204
5.5.4 铸造铍青铜的组织和性能205
5.5.5 铸造硅青铜的组织和性能207
5.5.6 铸造黄铜的组织和性能208
5.5.7 铸造白铜的组织和性能209
5.6 铜合金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11
5.6.1 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211
5.6.2 铬锆镁铜合金212
5.6.3 高强铍铜合金213
5.6.4 接触线铜合金214
5.6.5 其他铜合金开发应用214
第6章 铜与铜合金材料和制品的质量检验216
6.1 有关质量检验方法的标准216
6.1.1 产品的化学分析方法标准216
6.1.2 产品的理化、力学性能检验方法标准216
6.2 化学成分检验216
6.3 金相检验216
6.3.1 宏观组织检查217
6.3.2 显微组织检查218
6.3.3 紫铜、无氧铜含氧量的测定221
6.3.4 晶粒度的测定226
6.3.5 显微硬度测定230
6.4 物理、力学性能检验232
6.4.1 拉力试验232
6.4.2 硬度试验232
6.4.3 冲击韧性试验235
6.4.4 其他力学性能试验235
6.5 外观形状尺寸检验241
6.6 腐蚀检验241
6.6.1 常用的腐蚀检验和试验方法241
6.6.2 其他腐蚀试验246
附录247
附录1 铜及铜合金牌号对照247
附录2 铜及铜合金的物理性能250
附录3 铜系与铜合金相图252
参考文献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