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港风华(谨奉浙南解放60周年)
分类
作者 朱文豪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两港人民的特殊群体——浙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群英荟萃,众贤纷至。两港儿女,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站在时代浪尖上,各显才华,绘成一幅幅群英谱。在体育界,有为国争光的温州首位奥运冠军朱启南;在学术界,有耕耘在世界经济学前沿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俊森、著名南戏与文史专家徐顺平、清诗著名学者朱则杰等等。此外,本书对在教育、科技、文艺、医学诸领域,取得显著业绩的教授、作家、学者,都作了翔实、生动的记述。本书讴歌了他们所独具的奋斗拼搏,自强不息,为家乡、为国家争光,为国家、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的精神,从而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两港人民的特殊群体——浙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如《不敌陶朱誓不休》一文,不仅记述了罗坑群英在广州创业的片段。还对罗坑新农村建设的大手笔、大动作作了展示。罗坑村群众创业致富走在前列,受到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表彰,不能不说是两港农村的又一亮点!《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一文,记录了工商业界一个个拼搏奋斗、艰苦创业者的不同形象。《商海儒风品自高》记述了朱清国带领乡亲创建在国内外都已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广州中大九洲轻纺广场的事迹,真实生动地彰显了主人公朱清国的高尚情操,塑造了一个新时期优秀商贾的崭新形象。还有一位少壮企业家李忠益,因“势”善“变”谋跨越,也叫人记忆犹新。

目录

两港回眸(代序)/朱国才

前言/陈光梓

岁月的烽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红十三军在两港地区的组建与发展/陈光梓 朱茂昌

两港地区红十三军的战斗活动/陈光梓 朱茂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两港地区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邵汉领

两港区的主要革命活动/邵汉领

两港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简介/邵汉领

 红色篇章

血染东章/朱国政朱文豪

革命两代人——记老红军朱德洪和他的儿子朱光/朱茂昌

邵加南同志的战斗生涯/朱茂昌

壮丽的事业,赤诚的人生——记老党员林昌藏同志/朱茂昌

卓平西的壮烈一生/朱茂昌

关情惠爱自知音/徐顺平

童年/朱陈勋

刑场余生/陈仕章

 寻踪两港革命纪念地

两港地区红军火把点燃地——鹤巢洞,朱茂昌

永乐游击总队司令部驻地——驾鹤山本寸/朱茂昌 朱文豪

游击队的宿营地——隘罗洞/朱茂昌 朱文豪

游击队的交通站——水岩村/朱茂昌

沙头烈土墓/朱茂昌

风华正茂

 改革开放谱新篇

发展中的沙头镇/汪忠光

东港明珠——花坦乡/胡约素

陡门:你的末来不是梦/厉建淼

世界地质公园授牌纪事/朱国政

超市春风吹华夏——快速崛起的花坦超市业记略/朱文豪

人间阆苑双溪村/孙长芬 汪新民

不敌陶朱誓不休——略记捕捉南粤商机的罗坑村村民/朱文豪

山沟里的熊熊炉火——记北山铸造业基地,朱文豪 高松德

大溪大桥记/张志攀

 在时代的浪尖上

愿将一生献边疆——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张玉忠同志,朱文豪

目标——记雅典奥运冠军朱启南/朱文豪

商海儒风品自高——记南粤新温商掌门人朱清国/朱文豪

他.乘上了超市东风一——兼记“中华孝老爱亲模范”朱清众/朱文豪

陈德星创业纪事/朱文豪

追赶信息的年轻人——记青年企业家朱选阳/耕夫

应“势”度“变”谋跨越——访少壮企业家李忠益/朱文豪 朱国政

在路上——记抗雪灾而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汪国杰、林圣巧/徐贤林

耕耘在世界经济学的前沿——记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俊森/耕夫

箱根瓯越文化——著名南戏与文史专家徐顺平先生/朱文豪

我的治学之道/朱则杰

广览博涉 取精用弘——记高级编辑、书法家朱国才先生/朱文豪

张义家族多英才/朱文豪

路/张志攀

美丽的家乡 温馨的家——回忆我的成长之路/张志洲

笨鸟先飞——人生留痕/朱文豪

从廊下古市寸走向大学讲坛/朱招荆

攀登者之歌——朱国庆自学成医的足迹/王贵淼

宝岛殷情牵故园——记台胞朱清社、董茶翠一家的赤子情怀朱文豪 朱家省 朱国旺

钟灵毓秀

 花坦篇

花坦古村落,朱启连

花坦村发现两件明英宗皇帝敕书,朱国才

廊下市寸素描/朱国庆 朱国旺

花坦历史人物选录/朱国庆

春游水岩记/朱国庆

花坦朱氏先贤诗词选

 沙头古庙篇

千年古市寸拦街福/朱文豪 刘可超 刘家绅

临江绝壁太平岩/耕夫

幽谷深壑夏公婆/陈佐斐

鹤巢洞古诗选载

 陡门篇

深山奇景话陡门/胡念望

快乐山村——记梅岙新农村建设/陈继达

后记/朱文豪

试读章节

两港地区是指东港和南港两条溪流经过的区域。东港地区位于漫长的永(嘉)乐(清)边境中段,以正江山为分水岭,山之东面,其水流向乐清县山面乡(今岭底乡),经芙蓉镇流入清江;山之西北,其水经水岩,然后汇人廊下、花坦、东村、黄村,从珍溪口流入楠溪江。包括廊下、花坦两乡,这一带大都属山区,地域辽阔,山高谷深,峰峦重叠,林木茂盛,硐空众多,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分布着数百个大小村庄和单家独户,人烟稀少。它东边与乐清县山面乡、雁西乡(今雁湖乡)、溪港乡(今淡溪镇)接壤,北与孤山乡和溪垟乡为界,南与南港乡仅一山之隔,周围面积约150余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峰海拔达900多米,是瓯江以北重镇枫林通向乐清重镇虹桥的重要山路通道,又是枫林通向沙头、温州的通道之一。南港又称外港、古庙港,包括陡门、古庙两乡,1947年这两乡合并改称南港乡。解放前陡门村是个有八九百人口的大村庄,四面环山,山高路险,海拔约五六百米,周围有大小村庄30多个,陡门村既是陡门乡中的最大村庄,又位居中心,其东部与乐清的四都乡接壤,南与乐清的城北为界,西邻沙头、峙口乡,是枫林镇、沙头等地分别通向乐清县虹桥镇、县城和白石镇的重要山路通道。

两港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地瘠民穷,且民风强悍,百姓深受“三大敌人”的压迫与剥削,因此易于接受革命思想,闻知游击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他们从心眼里拥护。在革命战争年代,两港地区是一个理想的游击区,早在1930年间,就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一块重要的游击根据地。

两港地区是东港地区和南港地区的总称,其党组织都是由乐清边境发展过来的。分述于下:

1.东港地区

1940年8月,乐清县委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躁和暴露”的方针,县委机关从沿海的朴头村逐步转移到易于隐蔽的山区,同年12月转移至山面乡(今岭底乡)的泽基、南充、张庄等村。1942年下半年,泽基、南充党支部分别向邻近的廊下乡科竹、水岩等村发展党员。1944年山面乡的党组织指派地区工作人员陈忠到这一带建立党支部。武装抗日开始后,在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尤其是第四中队的宣传活动影响下,党的组织逐步扩大。同时参加第四中队的有陈时进(樟树袅)、徐玉清(烽下村)、朱增听(科竹村)等人。

1945年12月,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简称永乐总队)奉命精简,党的工作重点从原来的武装斗争转为地区工作。1946年1月,乐清县党组织在廊下、花坦这一带单独设立东港区(当时称花廊地区,又名胡山),调派原永乐总队第五中队队长黄义桃为特派员,活动地区包括花坦(又名观山)、廊下(又名坭尖)、孤山(又名独山)三个乡。黄义桃率领一个武工组来巩固老地区,开辟新地区。新地区工作人员有朱清洪(化名朱恒波,科竹人)等人。据同年3月统计,已建立党支部的有科竹、水岩、双坑、田寮、樟树袅、马田等七八个村。群众和党员关系颇好。同年9月,黄义桃调任乐清县柳市区特派员,山面乡特派员施泽安调任东港地区特派员,地区工作人员增加徐玉清(原名徐宝珍),活动地区除原来的三个乡外,进一步向南港的古庙乡(又名古寺)等地区扩展。据同年12月统计,全地区的农村党支部增至18个(3个系大支部分出,恢复2个,新发展8个),党员123人(包括干部党员3人),至1947年8月,党支部发展到25个,党员212人。

1947年12月,东港地区改设东港分区委,由乐清县山面乡中心区委领导。分区委书记施泽安,委员朱清洪、吴建中(乐清县天成乡万桥村人,原名吴中恢),分管古庙乡一带工作。地区工作人员仍为徐玉清,增加交通员朱清贤1人(东港大岭头人)。全区共有支部21个,党员220人。

1948年8月,东港分区委改设东港区委,归属乐清县委(由山面中心区委改称)领导。区委书记施泽安,委员朱恒波、吴建中,除地区工作人员、交通员照旧,增加地区工作人员陈正。1949年2月,区委成员吴建中调任山面区委委员,同时山面乡中心区委常委卢加志调任东港区委常委。

2.南港地区

1938年至1939年间,永嘉县沙头区地下党组织曾派员到陡门、潘蝉、东坑、梅岙、西林垟、翁山等村建立党组织。1943年11月至1944年春,国民党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在永嘉县枫林镇设立第十四“督剿区”,“督剿”官曹集云利用由少数叛徒组成的所谓“肃奸队”进行疯狂的“清乡”,这些地方的党组织均遭破坏。

1944年12月,中共乐清县四都区委成立,区委书记为郑伦,委员有梅迪民、黄乐平,陈权伍。1945年2月,郑伦、梅迪民、黄乐平均参加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六中队的组建工作。四都、城北、天成等乡部分党员、革命青年纷纷参军。他们首先集中在乐清县慎海乡岩宕村,然后来到陡门村并宣告第六中队成立,中队长黄乐平,政治指导员郑伦(先)、梅迪民(后)。从此,陡门乡一带就成为第六中队的活动地区。此后,郑伦就把四都区党的工作向永嘉县陡门、峙口等地推进,先后恢复和发展了陡门、牛伦、平坑、西林垟等村党支部。同年四五月间,梅迪民从部队调回四都区委工作,地区工作人员增加万昌义(原第六中队战士,随同梅迪民来到四都)、陈克(陡门人,原名陈岩贯)。7月,梅迪民在陈克的陪同下,接收了郑伦在陡门、山面一带发展起来的党组织,计有党员20余人。

1945年9月,郑伦调任乐清县大荆区特派员,陈权伍调任乐清县荡垟区特派员,四都区委改称四都城北地区区委,由梅迪民任特派员,地区工作人员陈克,分管陡门一带的工作。

1945年12月,原四都城北地区分设为四都淡溪和城北陡门两个地区,原永乐总队第六中队队长黄乐平调任城北陡门地区特派员,地区工作人员仍为陈克。1946年3月增加原第六中队战士黄杰(乐清县城北乡郭公山村人,原名黄朝宣)、黄志钦(城北郭公山村人,原名黄宣铎)。他们以老支部为基点,进一步向四周的峙口、中圹一带推进。

1946年8月,按照乐清中心县委第一次会议决议,将四都淡溪地区和城北陡门地区又进行合并,成立四都区委,书记梅迪民,委员黄乐平、万昌义。地区工作人员陈克、黄杰、黄志钦。先后分管城北陡门地区工作。据1946年底的统计,全区共有支部28个,党员167人。

1947年1月,四都区委成立武工队,队长黄乐平,陡门村陈永光、陈克(原名陈岩贯)、陈孔香(陈川)、陈昌传、陈仕敬、陈俊、陈友栋和大溪村陈益先后参加武工队。

1947年5月,组织提任四都区委武工队队员陈永光(陡门村人,原名陈德玉)为地区工作人员,7月又调四都区委武工队队员陈益(南港乡大溪人,原名张有发)为地区工作人员。1947年8月,四都区委改称梅溪区委,四都区武工队改称梅溪区武工队,黄乐平任区队长,归江北县武工队领导。黄乐平不再兼任区委委员,提任黄杰为区委常委,黄志钦、管显扬(四都乡垟岙村人,化名管立光)为执委。地区工作人员同前。1947年10月至12月,梅迪民因参加乐清中心县委机关整风学习,由万昌义代理书记。1948年4月,陡门地区增加交通员陈贤义(陡门村人,化名陈圣益),1948年8月梅溪区委建立武工组,由乐清中心县委警卫队副队长邵加南兼任组长,林加熙(乐清县岭底乡竹龙岙村人)为副组长。

1948年12月,梅溪区委改设为城西区委。原梅溪区委所属的四都、淡溪两乡划归虹桥区委,同时调整了部分区委成员,原区委成员管显扬调虹桥区委工作,原梅溪区委书记梅迪民调永(嘉)乐(清)黄(岩)边区区委工作,由万昌义任城西区委书记,区委常委黄杰、黄志钦,邵加南、陈立业(岭底乡南充村人,化名陈恒生)为区委执委,陡门、峙口等一带地区归城西区委领导,陡门、峙口一带的地区工作人员不变。

3.两港区

1949年4月,括苍中心县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决议,撤销城西区,将原城西区委所属的南港乡与东港区合并,成立两港区。同时将东港区所属的孤山等两个乡以及原南港地区的峙口乡一带分别划给双溪县。原东港区委书记施泽安调任乐清县民主政府教育科长,原城西区委书记万昌义调任乐清柳市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卢加志任两港区委书记兼区政府区长,区委委员有朱恒波、林立荣、陈永光等人,朱恒波兼民运科长、区农联会主任,林立荣兼组织科长、区委武工队长。这时全区有党支部44个,党员344人,其中男331人,女13人。区委、区政府工作人员有洪宇央、陈光梓、朱旭如(特务长)、刘柯华(文书)等17人。

同年9月1日,撤销两港区建制,其所属乡村从乐清县划归永嘉县(双溪县改称)。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P7-11

序言

牛年吉祥。在即将迎来永嘉解放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两港风华》(原名《两港儿女》)一书呱呱坠地,与世人见面了。这是两港人民在永嘉建设文化大县的浪潮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

为什么要编写《两港风华》这本书呢?这得从两港这个地名说起。“两港”之地,唯独在《括苍游击根据地》中的《括苍游击根据地行政区划示意图》中方可找到。此书此图,显目地标明乐清县(现称乐清市)两港区驻地罗坑村。历史上,花坦乡亦称东港或底港,古庙乡则称南港或外港,1947年古庙曾和陡门合并建立南港乡,直至解放。更重要的是游击战争时期永嘉县行政管辖的两港地区,党的组织则是由乐清县委领导的。1949年4月,经括苍中心县委批准,建立中共两港区委和区政府,隶属乐清县委县政府领导,至1949年8月,浙江省政府发文撤销两港区建制,所辖地域划归双溪县(解放初永嘉县曾用名),并入沙头区,从此结束了两港区的使命。两港区虽然存在时间短促,但它是两港地区革命斗争历史上一个值得记忆与缅怀的、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名。

两港地区面积狭小。仅有146平方公里,但“弹丸之地”却是一方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之地。

其一,古代以花坦乡的“布衣状元”朱墨癯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系永嘉“耕读传家”的杰出典范,世代受人赞颂。现代,从国内土地革命时期起,两港地区更是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之地。自1930年5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起,军长胡公冕常来两港一带宣传革命,撒播革命种子,组建红军队伍三个中队计300多人,中队长朱德洪、陈岩峰、卓平西,编入红一团第二大(纵)队,跟随红军队伍出生入死闹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两港地区共产党的组织迅速发展,抗日宣传活动深入人心,群众对日寇的侵略同仇敌忾。1945年春,国民革命军21师6l团与侵犯陡门乡的日寇激烈战斗,打死鬼子兵60人,打伤数十人,人心大快!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两港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党的领导十分坚强。广大群众心向共产党,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花坦乡碗底坪村搭建的茅棚,成了县委机关的驻地和游击部队的宿营地。游击茅棚既能使革命队伍行动自如,又不牵连革命群众,从此,游击茅棚像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仅两港区就达25处之多。游击茅棚是游击战争时期的一大创举,更是党和群众鱼水之情的结晶。架鹤山村则是县委书记邱清华同志和张雪梅女士的结婚地。这片红色土地自然而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浙南重要的游击根据地之一。

其二,解放后两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弘扬革命传统,拼搏奋斗,取得了显著业绩。花坦乡“超市”开遍全国,堪称“全国超市第一乡”。罗坑众多村民在广州开创“中大九洲轻纺广场”,《财富》杂志曾’评论说:“全球纺织品看广东,广东纺织品看中大。”时任广州中大九洲钜沣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朱清国先生,便是一位年轻善谋、儒风高雅的现代商人。在党、政、军方面,有祖籍花坦乡廊下村的朱清益中将,有从陡门乡大溪村走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张玉忠同志。在体育界,有为国争光的温州市唯一的雅典奥运会冠军朱启南。在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教授级人才达数十人,其中不乏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俊森教授这样的在世界经济学界名列前茅的翘楚。他们是我们的楷模,令人十分钦佩仰慕。两港人民为此感到高兴而荣耀。

两港的山山水水是秀丽的楠溪江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秀丽的山川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真可谓风华正茂!

谨奉本书向永嘉县解放60周年献礼!

陈光梓

2009年春

后记

《两港儿女》(现正式定名为《两港风华》)编委会筹备工作之始,就确定了“用两港人的资金作活动经费,由两港人来写作两港题材的文章”这样一个准则,鄙人承担了本书的编著工作。本人才疏学浅,为不负众望,只得躬身前行,历时一年半时问,完成了本书的文字工作。现在,新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邱清华对本书的编著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高度的关怀,给了我们极大的激励。邱老在医院疗养中不顾年事已高,于今年7月10日亲切接待了我们编委会三人的拜访,笑称“我也是永嘉人”(邱老的原籍在温州市蒲州,1957年前属永嘉县所辖——编者注),一句话使我们热流穿身。同时,邱老向我们了解了老区近年的建设情况及老同志的情况,还在接见后挤时间认真审阅了本书的主要篇章,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多次电话指示。

本书编著筹备工作从2007年10月开始,难能可贵的是仍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岗位上供职的朱国政,主动承担起筹资重任,在朱岩龙的热情支持下,陪同陈光炽三人一起下广州筹集经费,得到朱清国、朱建和等在广州创业的罗坑知名企业家的鼎力资助,并得到朱云升、朱国乃、李忠益、朱选勇、陈久环、朱建龙、朱远有、朱启斌、朱清众、朱敏、金可炉、金旭康、朱建平、陈建新、李忠杰、高仁忠、金可珍、李作勤、陈德星、朱哲忠、朱少锋等众多企业家的慷慨解囊,沙头镇、花坦乡、陡门乡三乡镇领导的多方支持,使全书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受编委会之托,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感谢!

此外,本书的早期发起人、离休干部刘可淮和陈光炽、朱启朝、朱清纯等退休干部都为本书做了不少工作,刘可淮同志在爱人患病住院期间,还为本书各方联络,奔波忙碌。陈光炽数次带领采编人员到三个乡镇以及偏远老区山村调研采访。这些离退休老干部以及其他未能一一列举、同时关心本书编著工作的干部,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年轻一代树立了风范。

承蒙县委宣传部、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委党史办、县文化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光临审稿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对编著工作给予有力支持。

本书编写提纲原以篇目提要的形式拟定,随着工作进展,积极吸取采纳新的意见和建议,经编委会研究,不断完善修正,先后曾作过五次梳理。因此,有的文章选人之后又不得不舍弃,敬请作者谅解。

由于编者水平低,差错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朱文豪

2009年7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