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贞观政要的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吴兢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诸葛谨主编的这部《贞观政要的智慧》在参阅、借鉴不同版本的基础上,含英咀华,从经文、注释、译文、评析和故事五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其中注释主要是对原文一些较为生僻、难读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译文采用直译,力求保留原文历史风貌;评析则融入了时代气息和人性化的思考,是拓宽读者阅读视野的一个窗口;故事则采用历代以及当代社会的具体事例加以阐释、对比、引申,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本书图文并茂,色彩美观,为灰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了一层亮色,让读者一扫历史古旧的印象,重新燃起阅读历史、借鉴历史的欲望,然后“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

内容推荐

诸葛谨主编的《贞观政要的智慧》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它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內容归类排列,使《贞观政要的智慧》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目录

卷一

君道第一

 安天下,正其身

 求木长,固其本

政体第二

 水载舟,水覆舟

 君乱上,臣治下

卷二

任贤第三

 有是非,则直言

 有小失,必进谏

求谏第四

 臣阿顺,君不明

 自知明,信难为

纳谏第五

 化凋弊,革浇漓

 面穷诘,不惭退

直谏附

 利小益,义大损

 未用长,唯见短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

 相匡谏,不避诛

 国之常,治之道

择官第七

 欲求人,须访行

 言之是,自公道

封建第八

 赏其劳,罚其罪

 宁异申,缯之酷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贫易俭,富易奢

 重礼制,尊太子

尊敬师傅第十

 置三师,教太子

 教太子,真重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教子孙,要用心

 王子贤,天下安

规谏太子第十二

 太子行,要谨慎

 做太子,要有德

卷五

仁义第十三

 仁义治,国祚长

 仁义积,物自归

忠义第十四

 忠烈士,仁者勇

 安天下,正其身

孝友第十五

 仁孝情,华夷同

公平第十六

 开诚心,布公道

 为人君,善恶明

诚信第十七

 诚信立,德礼形

卷六

俭约第十八

 风俗简,民心稳

谦让第十九

 常谦惧,宗社固

仁恻第二十

 君仁恻,民感励

慎所好第二十一

 上所好,下从之

慎言语第二十二

 慎言语,利百姓

杜谗邪第二十三

 放郑声,远佞人

悔过第二十四

 悔有过,即改之

奢纵第二十五

 戒奢纵,存百姓

贪鄙第二十六

 戒贪鄙,尽忠直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崇儒学,重天道

文史第二十八

 词理直,益政理

礼乐第二十九

 效先哲,从简约

 修礼仪,别同异

卷八

务农第三十

 不误农,不失时

刑法第三十一

 慎断狱,免冤滥

 君有德,惟刑恤

论赦令第三十二

 慎赦宥,四海安

贡赋第三十三

 拒赂赋,不劳扰

辨兴亡第三十四

 弘仁义,国大兴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穷兵武,亡家国

 兵喜息,武贵止

安边第三十六

 中国民,乃根本

 高昌国,应保留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采意见,国运长

畋猎第三十八

 若打猎,要适时

灾祥第三十九

 施仁政,存祥瑞

慎终第四十

 思危亡,保善终

 抑浮华,保克终

试读章节

贞观七年,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都官郎中薛仁方将他扣留起来查问,没有来得及处置。杨誉的儿子任千牛在殿廷上陈奏说:“五品以上的官员,不是反叛之罪就不应当拘留,因我的父亲是皇室亲戚,所以节外生枝,不肯决断,拖延几月。”太宗听这话,发怒说:“知道是我的亲戚,故意做这样的刁难。”当即下令打薛仁方100棍,解除他所任的官职。魏徵陈述说:“城墙下的狐狸和神社下的老鼠都是小动物,因它们有所依仗,所以除掉它们还不容易。何况官宦之家与皇室亲戚。旧时号称难于治理。东汉、西晋以来,发展到不能禁止驾驭的程度。武德年间,已多有骄横放纵的现象,陛下即位后,才开始衰减。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能为国家执法,怎么能乱给以处罚,以此助长外戚的私欲呢?这个先例一开,各种事端就会纷纷起来。以后一定后悔,那将没有办法来改变了。自古以来,能禁绝外戚骄横的,只有陛下一人。作好准备,防止意外,是治国的普通道理。难道可以在水横流的时候,就想自己毁掉堤防?我深切思考,没有看出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太宗说:“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先前没有想到。但仁方妄自囚禁人而不中肯,很是专权擅势,虽不该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罚以示警诫。”于是命令打20棍后赦免了他。

贞观八年,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监窦德素,问他北门近来又并营建点什么。窦德素将这事报告给唐太宗。太宗就对房玄龄说:“你只管南衙里的事,我的北门稍有点营建,何须你来干预?”房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徵进言说:“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要指责,也不理解房玄龄、高士廉为什么要下拜谢罪。房玄龄既然做了大臣,也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有所营建,怎么不可以让他知道?陛下指责他询问主管部门,是我所不理解的。而且所营建房屋有利还是有害,所使用的人工是多还是少,陛下做得好,应当协助陛下来完成;做得不对,即使已在营建,也应当奏请陛下停止。这是君使用臣、臣侍参君的正道。房玄龄等人问了既是无罪。而陛下却加以指责,又是我所不理解的;房玄龄等人不清楚自己的职守,只知道下拜谢罪,我也不能理解。”太宗听了这番话深为惭愧。  贞观十年。越王是长孙皇后所生,十分聪明,唐太宗对他特别宠爱。有人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轻视越王,想以此来效仿魏徵等人,激怒太宗。太宗驾临齐政殿,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引进宫,入坐后,换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说:“我有一句话,要向你们说。从前的天子,就是天子,如今的天子,就不是天子吗?以前天子的儿子,就是天子的儿子,如今天子的儿子,就不是天子的儿子吗?我见到隋朝诸王,达官以下都免不了被他们摧折,我的儿子,自然不准他们横行不法,而你们却随便起来,敢轻视他们?我要是放纵他们,难道他们不能摧折戏弄你们吗?”房玄龄等人吓得发抖,下拜谢罪。魏徵却正颜厉色地劝谏道:“当今的臣下们肯定没有人轻视越王的,然而按礼仪来说臣下和儿子该一例看待。古书上说,周天子属下的官虽小,要排在诸侯之上。诸侯被周天子任用为公才是公;任用为卿才是卿。如果没有被周天子任用为公卿,就只是地位低于士的诸侯。如今三品以上官员,都位列公卿,全是天子的大臣,为陛下所优待。就算他们有些小过小错,越王怎能随意对他们摧折侮辱?如果国家的法令制度已经败坏,我就不知道了。但在当今圣明之世,越王怎能这等无礼?况且隋高祖不懂礼数,宠爱抬高诸王,使他们做出无礼的事情。不久因犯罪而被贬谪,这怎能算法?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呢?”太宗听了这话后,喜形于色,对臣下们说:“凡是人家说的话在道理上,就不能不服。我所说的,出于个人私爱;魏徵所议论的,是国家大法。我刚才大发脾气,自以为理由充分,不用怀疑,等到听了魏徵的议论,才觉得自己很没有道理。做人君的讲起话来,真不能轻率随便。”于是把房玄龄等人大加责备了一通,赏赐魏徵绢一千匹。

贞观十一年,有关官署向太宗报告凌敬贫穷乞讨的情状。太宗责备侍中魏徵等人胡乱推荐人。魏徵说:“我们每次蒙陛下询问,都说明了凌敬的优点和缺点。有学识,敢于谏诤是他的优点;过分留心生计,爱好经营,是他的短处。现在凌敬替人写碑文,教人读《汉书》,以此作为依托,交换求利,这与我们所说的不同。陛下没有用他的长处,只看见他的短处,便认为我们在蒙蔽您,实在不敢心服啊。”太宗采纳了这个意见。

贞观十二年,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徵回答说:“如果就恩泽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潜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臣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魏徵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徵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劝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魏徵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百万钱。有人说:‘孙伏伽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住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体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少卿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滥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有滥用刑罚杀人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前些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德参丝绸二十匹,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些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才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

【评析】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非常乐意接受劝谏,后来,渐渐地,就不那么乐意听了。可见,要一辈子英明,一辈子接受他人意见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名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激励、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党、为国家、为民族和人民的事业而无私奉献,努力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个“完全有益于人民的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故事】

商鞅徙木立信

满腹才学的商鞅,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从卫国来到了秦国,为了改变秦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当时秦国是秦孝公当政,商鞅得到了赏识和认可。可是商鞅是个外来户,其他贵族官僚不相信,甚至是大力反对他。秦国的老百姓不相信他,谁知道他是否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

为了建立信誉,商鞅柱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告之于民,谁能把木头移到国都的北门,赏10金,没有人相信。商鞅把赏金加到了50金。于是有一个年轻人,抱着试试的心态,把柱木从南门移到了北门,果然商鞅赏他50金。于是商鞅在秦国百姓中建立起了诚信。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植,统一度量衡等。由于取信于民,变法成功,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强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

诚信不是无用,而是有用的。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都需要诚信。信则立,无信则废。这同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P67-70

序言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李世民》作者筑东阳先生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唐太宗在位时,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贤臣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他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倍受各朝统治者器重。

吴兢一生著述丰富,史学风格浓厚,叙事简明,秉笔直书,被后人称为“良史”。

吴兢和唐太宗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吴兢撰史丰富,然而今日所能见到只有一部《贞观政要》。顾名思义,本书主要内容就是记述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的。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一派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

本书是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Q篇,8万余言。它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本着“直笔”准则,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如《纳谏》篇记他为一马暴死而盛怒,欲杀养马人。又记他曾宠信过小人权万纪、李仁发。《封建》篇记他大封皇室诸王和功臣数十人为世袭刺史。特别是《慎终》篇照录魏徵《十渐疏》,疏中将太宗在贞观初期和贞观中期的不同表现一一对照列举,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指出太宗的现实毛病。

然而,正是这样的不着色,使唐太宗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楷模。

唐朝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很推崇这部书籍。元朝皇帝曾多次提起《政要》一书,并请当代儒臣讲解书中内容。明朗规定,皇帝除三、六、九日上朝以外,每天中午都请侍臣教授《政要》。明宪宗朱见深特别注意《政要》的刊行工作,亲自为之作序,以示推崇。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政要》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乾隆皇帝说:“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

《贞观政要》一书的价值,除了在于它所反映的“贞观之治”为我们研究唐初历史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唐太宗兼德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直言谏诤精神,都足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模板、建设国家的圭臬。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将《贞观政要》这部历史著作重新搬出,并以新面貌完美呈献给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读者面前,力图用最贴切的故事诠释出其中不朽的智慧。

我们编著的这部《贞观政要的智慧》,在参阅、借鉴不同版本的基础上,含英咀华,从经文、注释、译文、评析和故事五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其中注释主要是对原文一些较为生僻、难读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译文采用直译,力求保留原文历史风貌;评析则融入了时代气息和人性化的思考,是拓宽读者阅读视野的一个窗口;故事则采用历代以及当代社会的具体事例加以阐释、对比、引申,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本书图文并茂,色彩美观,为灰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了一层亮色,让读者一扫历史古旧的印象,重新燃起阅读历史、借鉴历史的欲望,然后“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