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集苏力先生于北大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之各种致辞,一洗官腔套话之陈腐,耳目一新脍炙人口,呈现苏氏风格之为师、为官、为学、为人,既有“铁骨铮铮”,不乏“温情脉脉”。正如冯象先生所言:“苏力的致辞,实际上是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关系场域即大学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但也不直接对抗)的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他的‘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体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力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集苏力先生于北大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之各种致辞,一洗官腔套话之陈腐,耳目一新脍炙人口,呈现苏氏风格之为师、为官、为学、为人,既有“铁骨铮铮”,不乏“温情脉脉”。正如冯象先生所言:“苏力的致辞,实际上是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关系场域即大学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但也不直接对抗)的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他的‘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体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内容推荐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苏力先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共分为三编。 第一编名为“想起校园”,汇集了苏力先生10年来在北大法学院的新生和毕业致辞。 第二编名为“废弃的石头”,是个选编,挑选了苏力先生在其他一些学术和准学术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 第三编名为“致辞与修辞”,是苏力先生有关修辞学,有关公众场合的有效交流和表达的感悟和思考。 苏力先生还选了三篇他认为比较好、类型不同的致辞文字,作为附录。 目录 Re:致辞与山寨(冯象) 自序 想起校园 你我都如流水 迎接挑战 你们不再提问了 珍重自己 发现你的热爱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走不出的风景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第一个梦想成真 你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 选择北大 责任高于热爱 你听见阳光的碰撞 在许多感动之后 重申的祝福 走出校园 更是播种的季节 不可能的告别 废弃的石头 不会忘记的承诺 不是见证历史,我们就是历史 历史不容假设 患难与共,血脉相溶 祝福复旦 务实时代中的理想 萤火虫的光亮 珍惜学术事业 既然当了和尚 废弃的石头 欢迎经济学帝国主义 走过法律援助 凝聚法治共识 渴望多汁的人生 艺术家与知识产权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热点?如何关注热点 法学发展创造的唯一源泉 法学院与律所 法律人自身的问题 法学教育的两个根本任务 法学院的产品(节选) 法学院的管理(节选) 大学改革和通识教育 想清楚,来北大干什么 奥康纳大法官演说引介 祝福我们的法学院(节选) 致辞与修辞 大学里的致辞——修辞学的或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修辞学的政法家门 附录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 约翰·马歇尔 /霍姆斯 多产的偶像破坏者 /莱西格 试读章节 走不出的风景 刚才,我是有意从湖边走过来的,想看看细雨淋湿的未名湖,淋湿的这个下午。 每年这时候,校园里都纠缠着留恋:睡在你上铺或下铺的兄弟,暗恋了数年的某个同学,“学五”或“农园”,“必逃的选修课和选逃的必修课”,对了,还有贺老师,以及那已成为你青春之象征的湖光塔影。 但年轻人往往多情又无情,敏感又迟钝,执著又漂浮。四周有太多鲜活的诱惑,未来则灿烂得令人眼晕,匆忙的你也许正忙着“毕业前一定要做的10(或20)件事”,或是哼着郑智化的“用一辈子去忘记”,一边在“一塌糊涂”上贴一张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决心把别人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帖子。也许你没有时间细细感受一些因熟视而无睹的东西,你的一些风景。 因此,我们把张文教授和盛杰民教授的退休仪式放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他们不仅是你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也曾同今天的你一样年轻,一样的激情洋溢。在为法学院、为我和你的成长贡献了自己全部华年之后,他们打算悄悄地离开。他们比徐志摩更懂得“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但许多时候是不允许悄悄别离的,否则,我们就太不仗义,会感到愧疚。我们希望把这一天变成他们人生中温馨的一天;借此,不仅表达你、我和法学院对他们的感谢,祝福他们健康、幸福,希望两位老教授能从你们身上感到一种欣慰和满足。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们也能从这一刻感受到一种期待和责任。 我还想提一下你的父母。几天前进城,路过两所中学,看到一些中年人在校门前林荫问溜达,我突然意识到这是高考的日子,不禁眼睛有些发涩。 四年前或数年前的一个焦灼季节,在座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经历过这种焦灼。而今天,在你的毕业典礼上,我又看到了他们,拿着相机,笑容比你的更茂密,比你更阳光;尽管更多同学的父母没来,或者说,没有能来。 我没打算神话你的父母,神话“养育之恩”。这是“欠了儿女的债”,普通百姓说;而今天的你也许会调侃地引证《婚姻法》第21条。我提起你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大多是普通人,也因为他们是我的同龄人。在你今天这个年龄,他们是知青、士兵、工人或农民;有的至今如此,有的今天则已下岗或“提前退休”了。他们许多人没机会进入大学校园,更不用说北大校园;大学是他们许多人一个永远的梦,一个醒时的梦。至少部分因为这个梦,你从小就承载了他们的追求:也许你因此没能看上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失落了一份童年或少年本该享有的快乐;也许你挨过骂,甚至挨过打,因为某次考试成绩或者一次恶作剧。而此刻,你是他们的骄傲,满足了他或她那难免的一点虚荣…… 你是他/她这一生最杰出的作品! 明天,你或许坐在建国门外某间写字楼,从深茶色玻璃墙后,俯瞰窗外的车流,无声涌动;也不无可能,后天,你会在谈判桌上同外国同行谈判投资甚或并购索尼、宝马或通用…… 但是,玻璃墙隔离了城市的喧闹,会不会也隔离了你对城市以外的感知?成天的飞来飞去会不会令你疏远了土地,走南闯北多了会不会什么都看不到了,或懒得看了?成堆的文件让你变得更务实了,但会不会也让你变得漠然?严谨的法条让你的思维更像法律人了,但会不会使你的判断不像普通人了?不错,知识改变命运,也确实改变了你的命运;但如同从老子、卢梭到王朔和波斯纳说过的那样,知识也会败坏人的纯朴天性。 知识不可能消除你的困惑和烦恼。你不可能拿着法理学要点去面对生活;“法律信息网”中也没有诊治人生的良方。午夜律所加班归来,打开房门,打开电视,你是否会感到孤独,或有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恍惚?而且,你们还有时间,或还有心情,同你的父母对话吗?说得更俗一点,你会不会忘了自己姓什么? 如果遇到一些就是“找不到感觉”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我建议,你可以甚至应当问一问你的父母,或设想一下他们的可能回答,即使他们的言词不那么雄辩,不符合教科书上的定义,甚至不符合什么“历史潮流”。也不是说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那不可能。但如果你真要做大事,不只是当个“知道分子”,那么起码要能同你的父母对话;你们要能理解他们的好恶,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愤怒和担心,他们的直觉、想象和判断,甚至他们的错误和平庸。否则,谁能指望你有能力同无数普通人对话?而你的成功,又能与谁分享? 你将为之服务、将捍卫其权利的,最终说来,就是他们,而不是什么抽象的正义。那个在你的教科书中常常出现的神圣的“人民”,说具体点,就是他们,就是像你父母这样的人——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成功或受过挫折的人,一些聪明、才华、运气都不如你的人,一些虽关心他人但更关心自己和自己孩子的人,一些在生活跋涉中似乎失落了理想的人,一些分享了人类种种“弱点”或称之为“人性”的人。 而多少年后,你可能发现,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们构成了这个社会的风景,你的风景;不可或缺。你行动的一切意义,最终由他们赋予;成功与否,也由他们说了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不只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其中或许还隐含了一种,甚至是唯一的,真正理解你人生事业的进路?! 同学们,在这湿淋淋的、难得的沁凉夏日,在这浓荫如云、烟雨朦胧的未名湖畔,加上毕业、青春和别离,我想,任何人,哪怕是一个“愤青”,也会神奇地“小资”起来…… 我也如此。 但不要说,明天起,你将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大道青天,绵延于你身后的,仍然是这个熟悉、朴素且庄严的风景,一个你永远走不出的风景! P30-33 序言 2001年至2010年间,我担任了北大法学院院长,也就必须出席否则不会或不愿出席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常常还须发言、讲话,以院长身份。这也是一份职责。 而职责就是,用我2010年欢送毕业生的话来说,做什么,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尽管不喜欢;还要干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务实推进,有所坚持,有所创造,有所改进。这包括说话。即使院长身份,也拒绝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拒绝真理的诱惑,拒绝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益多、知识益少”(波斯纳语)的通病;面对学生、老师或其他受众,坦诚交流自己对一些事情的观察、思考、感受和经验,既不强求,也不迎合。 决心总是比践行容易。这首先要负责任地思考,认真对待自己在每个公众场合的发言。即使非常仪式化的场合,即使高度单一甚至重复的话题,也力求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创造力来避免或减少无意义的重复。这是教育者和学人的天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只是真诚地重复,哪怕是普遍真理或普世价值,那也只是信徒,而不是学人。 还不能仅仅是学人,院长有教育者和学术教育机构领导者的责任。不只是表达个人的专业学术观点,他必须有相对开阔的政治、社会和学术视野;不能局限于专业和职业,他要尽可能从其他角度关注一些看似熟悉的人和事,研究因种种原因未获得足够关注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重新理解那些理解过了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所有这些追求最终必须附着于有效的表达,针对特定受众,让人听懂,听进去,给人哪怕是些许启发或感触。否则,就不是交流,而是自说自话。 这也是履行学术领导责任。创造学术氛围,争取学术尊严,这也是其中之一。反对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其实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政府或别人的事;最简单的,就是从自己做起,从日常说话办事做起,力求把每一天的日常、每一项常规活动都变成思考甚至研究的对象。否则就是推卸责任,正确的追求就成了口号或姿态,变成用作媚俗的另一个道德高地。崔永元是通过自己的说话,而不是通过号召,改变了当代中国电视主持人的腔调;王朔和冯小刚在各自行当中也是如此。 即使是说话,长期努力,也会超越“解释世界”,异化为“改造世界”。副产品就是这本小书。 第一编汇集了这些年来我在北大法学院的新生和毕业致辞。这些致辞本来只是在本校网站张贴的,后来为一些网站或博客转帖,流传颇广,甚至有假冒;有些也曾为一些报刊、杂志转载。事后来看,致辞中触及的一些问题或某些议论,哪怕不对,其意义也越出了致辞的具体时空。 第二编是个选编,挑选了我在其他一些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只有少数曾发表或在网络流传。除了多少得有点实在内容外,选编时,我还考虑到讲话的类型,甚至收了一篇介绍词。我想以此表明,由近及远,从小看大,个人的思考和表达空间总是存在的,别总是抱怨“风气”。 对这些文字,我基本保留了原样,只做了一些编辑性文字修改。时过境迁,为方便读者,我加了些也许多余的脚注。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悟到了另外一些道理,有关修辞学,有关公众场合的有效交流和表达。基于这些经验和感悟,加之时断时续、不多的阅读和思考,三年前,我写了“大学里的致辞”。这次修改,围绕两个主题,改成两篇,构成本书的第三编。我试图勾连修辞学与法学,也希望能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之前的致辞,不光是文本,还有实践。为此目的,还选了三篇我认为比较好、类型不同的致辞类文字,作为附录。 任何雄心或努力,回头看,都有遗憾。这是所有人的悲剧,但也因此是正剧。 我将此书献给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和同学们,因为你们,我有了责任、热情和坚持。书名则来自一篇致辞的题目;不仅法学院、北大乃至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走不出的风景,而且我们各自也成了对方的风景——尽管,如本书题记,境中人(当时)看不到自己的风景。 苏力 2011年1月31日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