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册子定名为《半生悟道》的散文集有些牵强附会,因书中涉及的篇目,有几篇算是名副其实的散文,有几篇则显得不伦不类。书中收集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数年来已发表于报列上的。
作者范文写这些文字,既是兑现诺言的盘点,也是对人生的小结。从字的行间里看,似乎与立意有相悖之处,甚至脱不了狭隘自私、借题泄愤之嫌。其实并非尽然,并非恣意所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半生悟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文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册子定名为《半生悟道》的散文集有些牵强附会,因书中涉及的篇目,有几篇算是名副其实的散文,有几篇则显得不伦不类。书中收集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数年来已发表于报列上的。 作者范文写这些文字,既是兑现诺言的盘点,也是对人生的小结。从字的行间里看,似乎与立意有相悖之处,甚至脱不了狭隘自私、借题泄愤之嫌。其实并非尽然,并非恣意所为。 内容推荐 《半生悟道》是一本略有些牵强附会的散文集。书中收集的篇章有点杂乱,相当一部分是作者范文这几年来工作中的应时之作,只有几篇是情绪所致时专意写的散文。 《半生悟道》中收录的《国学与价值观》一文是根据作者范文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讲课时的讲稿整理的,讲课时只列了提纲,2009年春节在珠海休假,作了些充实。文中之所以塞进兰州文庙改为兰州国学馆的事,是因为当时有人对此事有异议,在此一并说明。《文学与价值观》一文是回复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的信,发表之前已征求了他的意见。因是信件,言辞便有些随意,情感比较外露,甚至有点狂悖,个人之见,有待读者舍取性地阅读。2010年,兰州修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因两馆是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和文物局主持完成的,作者任两局局长。开馆之前,写了《凝重的华章》与《民族血脉文化基因》两篇文章,相继发表在《文化报》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推介。因篇幅限制,内容上只能浮光掠影,文字也有点华藻,作为文学作品,略显城府不深,有恣意张扬之嫌。兰州的水车博览园,也是时任旅游局局长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写了一篇《重修水车园记》,凿刻在水车博览园门前的石碑上,以志纪念。《母亲河的呼唤》、《中山铁桥百年纪》也均属应时之作。因兼任兰州市作协主席,虽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人情难却,只得努力为之。所以从内容和风格上与我的文风不大一致,望读者见谅。 目录 自序 国学与价值观 沉重的诺言 文学与价值观 记忆中的祠堂 理智地塑造自我 民族血脉文化基因 母亲河的呼唤 年关里舞动的故乡情 凝重的华章 扫舍 山水之美在于山水之间乎 文学的本源在于理性思考 西去的白云 中山铁桥百年纪 忠诚的呼唤 重修水车园记 试读章节 以上所言,似乎跑题了。其实没跑题,就鸡蛋说鸡蛋充其量也是一个鸡的见识。知识积累总是以“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态势来完成的。那就言归正传吧,讲点实用的。我个人认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得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历史环境。现在提倡环境保护,往往是狭义上的、当下的自然环境。环境也应该放在历史的、人文的空间上来看待。环境是个具有传承意义的扩张性的概念。刚才说到文庙改国学馆的事,我个人有不可言喻的文化私心,我对“庙”这个字不感兴趣。并不是说我对庙宇文化有偏见。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庙宇,承载了几千年的文明,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活体性的,是民族感情寄托的产物,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美妙结合的产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庙宇至今有不少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我哪敢不恭?但我认为,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人文环境变了,自然环境也变了,文化的挖掘整理,文物保护,就应该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不是复古,复古就是倒退。对个人而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客体,不以人的认识而存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属性是人的意识赋予的,依人的意识而体现价值,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唯物、唯心的雄辩问题。所以我认为,遗存下来的庙宇当尽力保护,因为它是历史上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活体见证,如果现在还要大修庙宇,以佐证逝去的人文环境,则是愚昧的表现。何为“与时俱进”?就是环境变,人的意识也得变。《道德经》上说“苟日新,日日新”,我们祖先的思想多解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残守缺! 对环境的认识,我们是有过误区的,主要源自对人文环境的漠视。至今有不少人对佛教道教,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斥之为封建迷信,文化糟粕。我们许多人在文化上有认识误区,主要反映在宗教意识方面。有宗教时很狂热,“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例证,面黄肌瘦,还要勒紧裤腰喊口号。没有宗教的时候很世俗,唯利是图,从假烟假酒到假药,甚至牛奶中也敢掺假。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有宗教,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人一半活在精神世界里,一半活在世俗社会里,价值观一半属于神,一半属于人,人的价值观受到来自内心神的约束,世俗生活中就得接受这些约束。能简单地否定宗教吗?如今社会高度发达,宇宙飞船上了月球,飞机在天上自由穿梭,没有发现天堂,也没有发现上帝。但人家的信念不变,照样祷告、忏悔、做礼拜。难道人家不知道觉醒?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人与天地的约定,是人类精神的价值体现。中国人没有宗教,也不愿意接受外来宗教。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中对人的价值观的约定,在域外宗教成熟之前就相当的成熟。孔夫子和释迦牟尼大体上是同时代的人,早基督大约五百年。佛教传入中国后,跟孔夫子的思想相融通,也中国化了,世俗化了,泛宗教化了。泛宗教一般缺乏约束力,张力区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世俗得变了味。在农村至今依然有许多老太太,见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有个农村老太太去庙里求佛,保佑她的孙子考上大学。虔诚得不得了,磕了一大堆头。临了又对佛说,让村里那几个跟她有矛盾的老太太的孙子千万不要考上。这话菩萨听了当作何感想!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并非风牛马不相及。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句诗:“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清代黄河泛滥,康熙皇帝问计于西藏活佛,活佛让他派钦差去黄河上游封山神、河神。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近乎荒诞,但这里面有伟大的环保意识。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人类就不敢放肆。环境问题说穿了就是人与大自然的约定。 文化与环境,其实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看透它目光需要极强的历史穿透力。《诗经》中有不少歌颂大自然的诗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歌颂爱情的同时,没有忘记歌颂大自然。《诗经》三百年后有了《楚辞》,屈原是领军人物,天地人神巫,平等对话,屈原独领风骚,文学史上才有了骚体。屈原殉国,跳进了汩罗江。他殉的是楚国,从华夏民族的历史角度上理解,他有点狭隘。但华夏文明博大,精神空间覆盖了地域空间,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因此上升到全民族意义的高度。《楚辞》成了国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人有了个端午节。 兰州市处在黄河中上游,兰州城市坐落在黄河两岸,黄河穿城而过。我们常常因此而自豪。我在旅游局当局长时主持编写了一本《游在兰州》,重点介绍兰州的名胜古迹与文化名人,封面上醒目地称兰州是“母亲臂弯里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黄河对华夏民族来说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她被我们称之为母亲河。这当然不是对河流图腾的盲目崇拜,我们的祖先在发祥过程中“逐水而居”,与黄河有不解之缘。当然不单是黄河水滋润万物,先民赖以生存的缘故,而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创造了黄河文化。一条河流是有形的纽带,一种文化是无形的纽带,两条纽带把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黄河作为母亲河当之无愧,那是发自中华文明源头的精神媾和,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情结。所以说人类的情结往往是人类与环境联手打造的产物。 如今环境问题不再朦胧,不再限于经济学的范畴。人类品尝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后,开始品尝由此带来的环境恶果。全球温室化,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暴增,淡水日缺,新疾病层出不穷,等等。由此科学家呼吁,政治家觉醒,值得庆幸。今天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因为我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问题严重,拜金主义已渗透到自然界,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你们即将面对社会,价值观要在很难驾驭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磨砺。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有他的道理。我当了十年旅游局局长,祖国的大好河山游历了不少,参与过不少旅游开发项目的论证。其间总会见到那么一些人,看见山清水秀的地方,像卖水的人看见了大河,眼前尽是钱。评价环境以利益为标准,评价人文遗产以金钱为出发点。金钱培植起来的价值观难免急功近利,很容易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瞳孔变方的人看什么都能看出利益,行为方式上就很容易走直线,走极端,人的意志主宰一切,环境能善待你吗? 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日月星辰,从不越轨,从不懈怠,万物赖以有规律地滋生,人类才有生存的空间。人类和大自然应当相互尊崇,人类应具备理智的心态。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刻在国学馆石碑上的原因。P20-23 序言 这本册子定名为散文集有些牵强附会,因书中涉及的篇目,有几篇算是名副其实的散文,有几篇则显得不伦不类。好在文学的概念本身就很宽泛,散文也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制,这样定名也算说得过去。 书中收集的篇目,绝大多数是数年来已发表于报列上的,只是自己马虎,没有留下发表在哪本哪期报刊杂志的详尽记录,在此一并致歉。之所以出这本集子,是因为近年来常有人打电话询问某篇文章发表在哪本杂志上?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比如,《国学与价值观》一文在《兰州晚报》上连载后,兰州的朋友常来索求,我只好在电脑上打印,先后打印了100多份,常常打印得电脑发热。《文学与价值观》在《财富》周列上连载(定名为“文学本真的探索”)后,常有外地朋友来电咨询是否出书?要求邮购。于是便有了出书的动机。 书中收集的篇章有点杂乱,相当一部分是这几年来工作中的应时之作,只有几篇是情绪所致时专意写的散文。《国学与价值观》一文是根据我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讲课时的讲稿整理的,讲课时只列了提纲,2009年春节在珠海休假,作了些充实。文中之所以塞进兰州文庙改为兰州国学馆的事,是因为当时有人对此事有异议,在此一并说明。国学是大概念,非我这等半途悟道的人就可以妄谈概论。但国学是普世性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谈点个人的感悟体会也属无可非议。就个人感悟与体会而言,也是支离破碎,非几页纸就能表述清楚,难免简略带过,就事论事,有些敏感部位还得“一言以蔽之”。《文学与价值观》一文是回复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的信,发表之前已征求了他的意见。因是信件,言辞便有些随意,情感比较外露,甚至有点狂悖,个人之见,有待读者舍取性地阅读。2010年,兰州修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因两馆是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和文物局主持完成的,我任两局局长,当然义不容辞。开馆之前,写了《凝重的华章》与《民族血脉文化基因》两篇文章,相继发表在《文化报》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推介。因篇幅限制,内容上只能浮光掠影,文字也有点华藻,作为文学作品,略显城府不深,有恣意张扬之嫌。兰州的水车博览园,也是我任旅游局局长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写了一篇《重修水车园记》,凿刻在水车博览园门前的石碑上,以志纪念。《母亲河的呼唤》、《中山铁桥百年纪》也均属应时之作。因我兼任兰州市作协主席,虽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人情难却,只得努力为之。所以从内容和风格上与我的文风不大一致,望读者见谅。我出生在陕西关中,从小生活在农耕文化很浓郁的氛围中,书中有几篇关于故乡的文章,是专意写的散文。当然不单纯是为了怀旧,其中有文化责问的属性。书中的其余篇目,算是心意畅然时的尽兴之作,随心所欲,词不达意,用以消遣还算说得过去。 如今官员出书成风气,大莫幸也。对书的向往,总比对书的漠视要进步一些。思想集中在文化上,总比集中在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像我这样的七品芝麻官,说是官员有点汗颜,说不是官员,也难免有点“自命清高”,故作推诿之嫌,用老百姓的话说,叫“棱子上滚”。但我总觉得这是两个逻辑上不存在必然关系的状态,工作归工作,写作归写作。以公仆的身份工作,以作家的身份写作。关于这些,权且不去论之,我行我素。读者看罢我的书,能留点值得记忆与思考的东西,我就心满意足了。 范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