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北京往事》作者马天骥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从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浆”到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最美不过夕阳红”,他和所有的“老北京”一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北京这座伟大历史名城的巨大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话北京往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天骥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闲话北京往事》作者马天骥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从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浆”到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最美不过夕阳红”,他和所有的“老北京”一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北京这座伟大历史名城的巨大变化。 内容推荐 《闲话北京往事》的作者马天骥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片片的民房拆迁了,一些胡同和名人故居消失了,老北京的历史痕迹与胡同里生活的民风民情渐渐地淡化了。本书作者以亲切朴素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还讲述了一些胡同名称的由来与历史故事,展示了大杂院的民风民情,描述了走街串巷的艺人与儿时的玩具,回忆了难得再见到的北京特色小吃……文章写得真实具体,再现了五六十年前北京胡同里、街面上的景象与风情。 目录 一、 胡同春秋 热闹的“闹市口” 东、西观音寺胡同 南小街 方巾巷 “三坑四庙南衣袍” 与严嵩有关的三条胡同 洋溢胡同内的重要单位 今非旧貌的贡院西街 难忘的内务部街胡同 “吉兆”难救段祺瑞 方家胡同与古刹白衣庵 二、 皇城纪事 两个卖蛐蛐的老人 老北京“吹糖人儿的” 北京城的“响器广告” 昔日的“电影海报” 回忆几家老照相馆 走街串巷的卖艺人 青艺剧场 “儿艺剧场”给我留下难忘时光 北京曲剧与西单剧场 西单地区有我两个“音乐老师” 儿时的玩具“泥模子” 摆小摊儿的 中药店与“坐堂先生” 纯天然的包装用品 老北京的“二荤铺” 三、 老字号与北京小吃 “都一处”的炸三角 熏鱼炸面筋 老北京的“莲花白酒” 马蹄烧饼 京城“老米” 北京小吃炸糕和烫面炸糕 芸豆饼与“烂蚕豆” “炉肉丸子”又上市了 “自来红”与“自来白”月饼 四、 古都文物 豫王府及其门前的卧狮 南、北小街的名人故居 颐和园内的耶律楚材墓 独具特色的北京园林饭庄 模式口地区的三座寺庙 一座孤独的皇帝陵 五、 大杂院风情 大杂院里办婚宴 大杂院人的“敬老篇” 昔日大杂院孩子的“联欢会” 官、打、寻、美 回忆昔日夏季乘凉 昔日春节放花炮 六、 京城商情 老北京店铺的“和气生财”之道 再谈老北京店铺的“人情味”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看人行事,投其所好 小饭馆里的笑声 试读章节 在北京城里叫“闹市口”的地方可能不止一处,据我所知,在现在的复兴门附近就有一个原叫闹市口的街道。我所说的闹市口,却只是一个小十字路口的名称,其位置就在现在的北京站口中心位置。 现在,站在北京站口四望,南是宽阔的北京站站前大街和巍峨雄伟的北京火车站及两侧高大的现代化建筑;北是朝阳门南小街;东、西是宽阔的建国门内大街,即东长安街沿线;四周高楼林立,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然而,60岁以下的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今日的北京站口周围地区,有多少胡同、多少住户和商家消失了。即使60岁以上的人,大概也只有该地区当时的住户能对这一地区的昔日面貌做出描述。 1958年以前,大约在现在的北京站口中心位置,也是由四条街道汇合成的十字街口:东边的街道叫“东观音寺胡同”;西边的街道叫“西观音寺胡同”;南边是“南小街”;北边即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原称“方巾巷”。这四条街道汇合的十字街口,当时称为“闹市口”。而闹市口四周的街道,又分别连通多条胡同,除今日的朝阳门南小街两侧的胡同还保留大部分外,东、西、南的胡同基本全消失了。其周围的主要胡同,因为在本书的其他文章中会一一涉及,所以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当时,这一街口为什么称为“闹市口”,我未从书上得到考证,只是听老人们介绍,是因为这里非常热闹而得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当时住在闹市口北边方巾巷街西侧第一条胡同——南衣袍胡同1号院,出胡同口向右一拐即闹市口。至1958年此地拆迁,我与此处结缘十年,所历之事仍记忆犹新。当时此处的确非常热闹,仅从街口四面看,真可谓店铺林立、摊贩成群,街口西南面是一家酒馆(时称“酒缸”);东南面有早点铺、猪肉铺;东北面是油盐店、修自行车铺;西北面是一座“警察阁子”(因当时这里过往车辆较多而设的民警值勤处)和糕点铺等。此外,路口西北面的便道上,还有卖炸三角、炸油饼、面茶等的摊贩;路口西北面的墙壁上常贴有电影海报,海报随着新影片的上演而随时更换,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要知道,当时的北京城里没有太宽的街道,闹市口在当时就算是较宽阔的路口了。当时北京市的人口不是很多,但闹市口是一个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当时北京城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三轮车、自行车、畜力车,街道上偶尔有辆小汽车或卡车通过,在人们眼里就算稀罕物了,但说闹市口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在当时来讲,一点也不为过,确实与它的名称是名副其实。有一件事儿足以说明当时这里的热闹程度。 P2-4 序言 人过了花甲之年总爱回忆往事,特别是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人和事。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总在脑海里一幕幕不断地翻腾,于是便使人有了把它们写下来的冲动。 本书作者马天骥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从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浆”到不知不觉地唱起了“最美不过夕阳红”,他和所有的“老北京”一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北京这座伟大历史名城的巨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高楼林立的金融街、CBD、宽敞明亮的大商场、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世界顶级的国家剧院和体育场馆……与解放之初的北京相比,北京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但是,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片片的旧民房被拆除了,一些胡同和名人故居消失了,老北京的里巷历史痕迹渐渐减少了,胡同里的民情民风渐渐淡化了,新一代的北京人已经不知晓被高楼大厦掩隐的胡同与胡同里的故事,更不了解父辈们儿时的生活情境。 所以,我建议你在闲暇的时候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朴素的语言记录了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介绍了老北京一些胡同的名称由来、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各色行当、儿童玩具、饭庄、剧场、小吃等,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老北京世事风情的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有五六十年前修马掌的工人、走街串巷的艺人、挑担子卖小孩儿玩意儿的小贩、讲求“和气生财”的商人、大杂院里欢乐嬉戏的孩子,也有20世纪80年代共同操办一家喜事的街坊邻里…… 书中的一些文章曾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和喜爱。最近,作者又写了一些新的文章,并对原有文章进行了精选和删改,编辑成书,呈现给广大读者。 天骥与我是发小,又曾同在一个国家机关共事。他把稿子送来给我看,并要我为此书写序。由于我们对童年有着相似的感受和回忆,所以我乐于从命。我相信,老年朋友在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激起对儿时生活的思念,产生怀旧的共鸣;80、90后的年轻朋友们读了,将会丰富自己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父辈们为什么始终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传统、文明礼貌的道德风范和乐于助人的古道热肠。 在现代化、国际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保留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发扬北京淳朴亲和的民俗民风,这是所有北京人的心愿,也是所有北京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美好生活的今天,担当起这一责任和使命吧! 老朋友宋怀冰先生专为此书画了插图,使我们增添了阅读的乐趣,特此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北京城百十年前的旧事,现在听起来却更新鲜了。 ——锣鼓巷老居民张庆祥 这本书就如同一位博古通今的优秀“地陪”,带您走街串巷逛北京的同时,有趣的早年问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讲。 ——南小街老居民王大妈 北京城的年头太久了,细微到一砖一瓦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知道哪些故事最有意思?没关系。一杯清茶在手,听一位世居北京的老先生一桩桩一件件地讲给您听,真比听评书还过瘾呐! ——一位对老北京文化感兴趣的网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