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博先驱沈之瑜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志强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之瑜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文博事业开拓者,曾先后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名誉馆长,对上海博物馆有着重要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美术考古及古文字学家、博物馆学家,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大家所爱戴的德高望重的领导和专家。

《文博先驱:沈之瑜传》的作者陈志强经过五年多的艰辛努力,采访和查证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例和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这位新中国文博事业先驱者的多彩人生。

内容推荐

沈之瑜毕业于上海美术专业学校,是著名画家刘海粟的高足。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副处长、处长。在他主管上海美术界和社会文化工作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如筹建上海自然博物馆,查实中共"一大"会址,筹建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协助整理恢复中山故居,参与鲁迅墓的移葬及筹建鲁迅纪念馆,等等。自1958年主持上海博物馆工作后,为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殚尽竭虑,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是上博在国际上声誉日隆。1960年,还兼任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贡献卓著。

《文博先驱:沈之瑜传》的作者陈志强先生经过近五年的艰辛努力,采访和查证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例和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沈之瑜先生作为一位忠于党的文化事业的优秀战士和新中国文博事业先驱者的多彩人生。《文博先驱:沈之瑜传》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事业和文博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每一个文博战线的后来者,乃至各行各业的读者缅怀前辈、学习传统的好教材。

目录

引言

少年茹茄

执著求艺

投身革命

苏中岁月

战地雪枫

重返上海

红色之源

文博先驱

教书育人

文革劫难

拨乱反正

老骥伏枥

尾声

附录:沈之瑜先生年谱

后记(陈志强)

试读章节

“南浔庞家”是浙江湖州的望族,人称南浔“四象”之一。其开创者庞云缯(1833~1889年)原籍绍兴,以经营湖丝起家,产业一度遍布南浔、绍兴、吴江、杭州、上海诸地。

庞家有四位“千金”,大小姐便是海上闻人朱葆三的儿媳妇。

朱葆三1848年3月出生在浙江黄岩,自小到上海协记五金店学生意,由于他聪明好学,深得老板赏识,20岁时便当上了经理。到30岁时他自立门户,在南市新开河开设了慎裕五金店,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即执上海五金业之牛耳。1890年前后,朱葆三受雇于英国人开设的平和洋行,当上了英商买办。从19世纪末开始,他广泛投资企业,涉及煤矿、轻纺、面粉、公用事业、造纸、轮船、保险等多种行业。1897年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通商银行的十大总董之一,随后又投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浙江银行等,由此成为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在同乡同行中深孚众望,被推为“宁波同乡会”会长。朱葆三发迹后曾捐过一个“二品顶戴候选道”的官衔。 “上海道”相当于上海市长,是个四品官,而朱葆三这个“候选道”倒是二品顶戴。按照清廷旧制,三品官就有“大红顶子”戴了,朱葆三这个“二品候选道”显然是个十足的“红顶商人”了。

1902年朱葆三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商会团体“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总董,该所于1904年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朱葆三出任协理。1905年7月,由朱葆三等出面宴请美国在沪官员及商人,要求他们接受不得歧视华工的《华工禁约》。遭到拒绝后,上海商务总会遂发动抵制美货活动,朱葆三代表上海五金业带头签了名,一时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反响。以后他又相继参加了抗议清政府出卖苏杭甬铁路主权、干涉江浙绅民自办铁路事件。

1911年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宪政运动的破产,朱葆三开始与清政府决裂。在上海地区响应武昌起义进行紧张部署之际,他与商务总会中的一部分绅商悄悄策动了清政府军警部队反戈起义,为推翻清政府在上海的统治贡献了一己之力。

上海光复后,朱葆三担任了上海商务总会会长,并出任军政府的财政总长。光复伊始百废待兴,为解决军政府的财政困难,他曾以私人名义向中外各银行借款,不出一天就筹集到200万大洋资金,解决了军政府的燃眉之急,因此“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的民谣在上海不胫而走。

1926年6月,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所创立的“上海时疫医院”疲于应付,为此他连日冒着酷暑到医院巡视,并四处募款。后因连日劳累、年老体衰而一病不起,当年9月便病逝于西门外斜桥寓所。

为表彰朱葆三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租界市政建设的突出贡献,法租界公董局破例将法大马路(现金陵路)到底、靠近外滩的一条马路即朱葆三创办的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所在的马路命名为“朱葆三路”以示纪念,由此足见朱葆三当年在上海滩的影响了。

对于朱葆三路,林微音先生在《上海百景·最短的街》一文中有过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这条小马路昔日的“闹猛”:

朱葆三路是上海最短的街,可是同时却又可说是最热的街。它的全长有十来间屋子长,而它的两旁大约20家店铺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些餐室、咖啡间、舞场、酒吧之类的场合。

热,在白天从朱葆三路却一些都看不出来,或者还可相反地说它是冷清清的。虽然有的舞场在做茶舞,有的还甚至在做午餐舞,可是它无论如何总不能像晚上那样有兴,那样热……

可是九点一过,朱葆三路便渐渐地热起来了。到那时舞女已不再是似乎老是在提防人会对她有什么不利的中国舞女,而几乎完全是俄罗斯的。而舞客也已不再是斯斯文文的舞客,而是在纵情地狂舞的,而且大都是已喝得半醉了的英吉利水兵,法兰西水兵,美利坚水兵。尤其是美利坚水兵,他们已喝得半醉了的,到了这样的舞场还是喝着酒,而且总是一个音乐接着一个音乐地纵情地狂舞着。有的,他们到了并不坐定,更不喝什么,只是狂舞了两三次或者五六次,便购了一二元舞票,付了就走。从这一个出去了,他们又会跌冲地走入了别一个去,这样一家家地他们会跑遍了全街上的每一家舞场。

抗战期间,这条马路一度改名为“溪口路”。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也就是朱葆三的百年诞辰之际,溪口路又复名为“朱葆三路”。解放后,再度改名为“溪口路”一直至今。

如今的溪口路随着延安东路高架桥的兴建,老建筑只剩下一幢了,这幢三层楼的建筑面向延安东路的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站在溪口路上向南遥望,因为左边的老房子已经拆除,新楼还未建造,溪口路的南面空旷冷寂,更显得对面金陵东路上两层楼房后面的天主教堂上哥特式尖塔顶部的十字架巍峨凝肃。

朱葆三的儿子朱子奎是上海通商银行的总经理,也是上海滩著名的工商业家。朱子奎第一位太太去世后,庞家大小姐就成了他的夫人。后来庞家大小姐也因病去世,庞家的四小姐又嫁给朱子奎做了续弦。

庞云缯在经营蚕丝时,在杭州结识了晚清巨商、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成为莫逆之交,并与胡合作,大量收购湖丝,雄心勃勃地与洋商竞争。许是在同一时期,庞云缯认识了经营丝茧业的同行、杭州“茹生记”的老板茹继生,并由此结下了秦晋之好。于是庞家的三小姐,嫁给了茹继生的儿子茹善庆,成了茹家的“大少奶奶”。据说当年庞三小姐从南浔嫁到杭州时,整条普安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嫁妆摆满了大半条马路。当年茹家少爷娶亲的盛况,多年之后还为一些普安街的老人们所津津乐道。杭州茹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1916年4月30日,茹家的长房长孙在杭州出生了,盼孙心切的茹继生自然是欣喜万分。他替孙子起了个小名叫“勤宝”——“勤奋是宝”,又为勤宝取了个学名叫茹志成,顾名思义便是“志在成功”之意,可见茹继生对孙儿的期待和希望。为庆贺小勤宝满月,茹继生兴高采烈地为孙儿大摆酒席,还在家里放电影招待亲朋好友。那时候电影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私人放映电影更是一件稀罕事。放电影要用银幕,银幕必须是白色的,孙子满月是大喜事,用白色的银幕奶奶觉得不吉利,就叫人在银幕的四周镶了一圈红边。于是在宾客们的眼前便出现了一块白地红边的大银幕,这在中国的电影放映史上也算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创举”吧。

茹志成后来又为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茹茄”。“茄”,意为荷茎,出自污泥,巍然挺立。“茹茄”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在字的外形上又颇有特色。茹志成显然很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用的都是这个名字。

然而“志在成功”的茹继生最终并未能成功。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悲的是杭州茹家只兴旺了一代。P6-8

序言

沈之瑜先生是我们文博界的前辈,我就任上海博物馆馆长时,沈之瑜先生已经去世近十年了。我与他并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他的名字、他的品德、他的廉洁和执著精神,伴随着他所钟爱和为之献身的上海文博事业,却时时铭记在心。

沈之瑜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先驱者和上海文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又是我国著名的美术考古及古文字专家、博物馆学专家,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是深受众人爱戴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专家。

沈之瑜先生的一生是瑰丽多彩的。

沈之瑜先生早年在陈秋草、潘思同等先生创办的“白鹅画室”学习美术;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六届西画系,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的高足。毕业后,曾与钱辛稻等一起创办过美术团体“线上画会”,1937年回母校担任助教。1940年赴浙江遂昌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赴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曾任《滨海报》编辑、苏浙军区参谋处参谋、华中雪枫军政大学文工团和华东军政大学文工团团长。

上海解放后,沈之瑜先生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副处长、处长。在他主管上海美术界和社会文化工作期间,创建了“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是上海美协的第一任党组领导;接管了亚洲文会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院,并在这两个博物馆所藏动植物标本的基础上,筹建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受命查实了中共“一大”会址,并在恢复会址原址、建立会址纪念馆的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领导筹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的同时,还协助有关单位整理、恢复了“中山故居”;参与了鲁迅墓的移葬及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工作;接办了华东文化部移交的文物仓库,加强了从废铜废纸中抢救文物、文献的工作,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1958年后,沈之瑜先生主持上海博物馆工作,先后建立了文物修复复制工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实验室和电脑室,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全国文博系统之先河。1960年,沈之瑜先生还兼任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2年后,在他的主持下,上海博物馆的综合陈列改为四大专题陈列,提高了陈列体系的学术性、系统性和艺术性。沈之瑜先生为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殚精竭虑。改革开放之后,多次筹划、组织出国展览,引进国外展览,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使上海博物馆在国际上声誉日隆;在学术研究上,他带头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使上海博物馆学术交流蔚然成风;他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编辑出版了许多文物图录、学术专著,创刊了((上海博物馆集刊》,大大提升了上海博物馆在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学术地位。

沈之瑜先生刚正磊落的人品、勤奋刻苦的探求、多才多艺的修养、深沉渊博的学识,铸就了其人、其艺与成就。

《文博先驱 沈之瑜传》的作者陈志强先生经过近五年的艰辛努力,采访和查证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例和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沈之瑜先生作为一位忠于党的文化事业的优秀战士和新中国文博事业先驱者的多彩人生。本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事业和文博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每一个文博战线的后来者,乃至各行各业的读者缅怀前辈、学习传统的好教材。

沈之瑜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读者,对于他的名字可能已经陌生。《文博先驱沈之瑜传》的出版,将对我们重新打开这段值得记取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前辈的鲜活人生,促进上海文化文博领域“两个文明”的建设大有裨益。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