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洒满阳光的午后,风自遥远的地方吹过来,带来海的味道,旧日的记忆与梦想也自蒙蒙的印象中清楚地晕染开来。闻人悦阅以絮絮语调、顺畅笔触,淡漠中闪现的丰沛感情,书写曾经敏感柔软的少年心事,青春张扬的浪漫情怀,指点江山的睥睨青年与目睹“九一一”灾难后人们亟欲拥抱盛世的渴望与怀疑;深深镂刻出怀念情思与对太平盛世之反思。《太平盛世》由闻人悦阅所著,全书弥漫着淡淡哀伤氛围,却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明媚,让人在心情跌宕的同时也能会心微笑。
“我想这大概算是一个系列的成长笔记,孩子长成少年,少年离家远行,生活初露端倪,如流水一般继续前行。”
闻人悦阅在《太平盛世》之中,作者有一点作为成人的觉悟。我们经历的到底是不是一个太平盛世呢?在世纪转折的时候,在事实面前,没有人可以回避这样的疑问。亲历2001年9月11日的沉重悲伤,看见文明的脆弱,是一种打击;看见灾难之后,人们想要重建太平,拥抱盛世的渴望,是一种醒悟。有时候,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历史会重复自己的悲伤,那就是这漫长岁月中一次次人为的灾难。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没法不做的,那就是穿过废墟走下去,即使装出坚强的样子。过去恐怕不是完全忘得了的吧,但是走下去是必须的。与任何时候的生活一样,还是有小快乐和小烦恼,爱情和友谊,加上一点岁月雕刻的成熟。即使曾经失望,也可以当做历练。
这样的一组故事,这样的一群少年,希望其中一些七情六欲不产生所谓地域的限制。如今的时代,文明的进步,信息的流通,应该已经让很多东西变成易于理解和沟通的了。
我与小刚同年,比小薏大一岁,比起崇光来,则小一岁。我们都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对于七十年代,我们其实全无印象,仅有的一些感想都来自于道听途说。在我们还没有懂事的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末的那几年,中国的一切似乎还相当单纯,一切尘埃落定,风平浪静,大家都站在相同的起点上,仅仅是呼吸暴风雨后清洁的空气就可以让人觉得甜美而满足了。当然,也许不是这样的,但我们懂事以后吸收的知识似乎都越过了那段日子,着重于一些别的历史时刻。所以,我们对于没有经历过的那场六十年代开始的动乱,以及再前面一些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浮光掠影那类的事,反而更加了解。这样一来,我总觉得孩提时代极其遥远,那年代就像没有来过。我与崇光他们认识的时候正处于年龄的分界岭,之前,一切的记忆都笼统或者支离破碎;之后,所有的印象就变得鲜活了。那种感觉就像一夜之间长大了,当然只是长成了少年而已。成人是一件麻烦得多的事,要经过蜕变或者大的苦痛,绝不是一瞬间就可以轻松来临的。当然,那是要到后来才知道的。
我认识他们三人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是插班生,很幸运地被安排坐在小薏旁边,由此认识了我整个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朋友。可是人生有时候就像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的车,一个大的转弯就把过去甩在了后面,我们没有保持相同的速度,或者根本就开到不同的山上去了。总之,到了后来,我们竟断了联系。
我们都没有一辈子留在同一个城市,许多与我们同龄的人也没有,大家都想到远方去,于是很多人去了国外,在一个小时候没有想到过的城市落脚,然后再搬去另一个城市,好似热闹而繁华的样子。在这样的搬迁中,有一些东西就无法避免地遗失了,这并不是很好的感觉。生命中某一部分出现过的重要的人,像从空气中消失了一样,与目前的生活怎么也扯不上关系了,只能留在记忆里。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也一直没有很起劲地要与他们恢复联络,尽管同时却非常想念。
我在纽约,而他们三人可能在任何一个城市,在中国,在欧洲,或者在北美。
就这样子,许多年过去了。
生命在无数琐碎的事中进行,当然也有大事发生,比如毕业,第一天工作,升职,恋爱,分手,旅行,都是一些个人的大事,与社会的正常运作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也有的时候觉得生命好像没有真正的开始,但又说不清有什么具体的期盼。这样的时刻就像走到了雾里去,每天的日子没有什么具体的分界,印象反而不如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鲜明。
P2-3
我想这大概算是一个系列的成长笔记,孩子长成少年,少年离家远行,生活初露端倪,如流水一般继续前行。我久有写一些类似成长的故事的愿望,藉以送给我成长过程中一起走过某一段路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从这里那里看到一点点成长的蛛丝马迹时,便会心笑一笑。关于过去的回忆,我用此刻的心情记录下来,变成一组虚构的故事,或许能在今后老去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准确地找到曾经敏感柔软的少年心事。
故事从《一九八。年的蜜蜂和油菜地》开始。很多人觉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我们是幸运的,仿佛一切苦难和经验教训都已成书立传,今后只需借鉴,却不用亲身经历。所以我们最早的记忆与八十年代初的清新空气相关联。对于我来说是一大片望不到头的油菜地,金黄璀璨,以及蜂之热舞,在我的记忆里具有极清晰明朗的象征意义,常让我想到的时候,就觉得心中噼噼啪啪开出大片的花来。
稍后,我们的青春期成为一个目睹物质日益丰盈的过程,一切好像在迎接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一时之间眼花缭乱,那是缤纷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然世界并非百分百太平,但我们身边有一方乐土,很幸运地将少年们包裹其中。与所有和平年代的少年一样,成长不是沉重的,烦恼不过学业、恋爱、友谊、春花秋月,或者如何摆出一个指点江山的姿势。于是有了《中学时代的爱情传说》《蝴蝶秀,似水流年》《告别萨斯堡》。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获得了远比上辈多得多的自由,然后把自由变成远行,横跨南北,由东到西,马不停蹄,在青春张扬时候,迫不及待地想到一个别的地方去,这应当是一种幸运。梦想在他方,远离故土,一定要走得更远,于是便有了《英伦日记》和《村的声》。
到《太平盛世》之中,恐怕有一点作为成人的觉悟。我们经历的到底是不是一个太平盛世呢?在世纪转折的时候,在事实面前,没有人可以回避这样的疑问。亲历2001年9月11日的沉重悲伤,看见文明的脆弱,是一种打击;看见灾难之后,人们想要重建太平,拥抱盛世的渴望,是一种醒悟。有时候,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历史会重复自己的悲伤,那就是这漫长岁月中一次次人为的灾难。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没法不做的,那就是穿过废墟走下去,即使装出坚强的样子。过去恐怕不是完全忘得了的吧,但是走下去是必须的。与任何时候的生活一样,还是有小快乐和小烦恼,爱情和友谊,加上一点岁月雕刻的成熟。即使曾经失望,也可以当做历练。
这样的一组故事,这样的一群少年,希望其中一些七情六欲不产生所谓地域的限制。如今的时代,文明的进步,信息的流通,应该已经让很多东西变成易于理解和沟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