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用左眼看艺术家》,是纪太年与56位艺术家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写成的数十篇短文的汇集。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个性特点、艺术风采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写了徐邦达、程千帆的学问,启功、黄永玉、王学仲的幽默,萧娴、李琦的豁达,魏紫熙、喻继高、何家英的率真,吴冠中、刘文西的朴实,以及王明明的忙碌,陈佩秋的闲适,刘炳森的身后事……许多艺术家身上发生的轶闻轶事,经他一一写出,有滋有味,深刻而生动。文章语言朴实流畅,闲暇中读之,或可发出会心一笑,这一笑,或含着艺术品位和人生感悟的双重兴味。
随笔集《用左眼看艺术家》,是纪太年与56位艺术家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写成的数十篇短文的汇集。
《用左眼看艺术家》除了文学性,同时带有文献性、资料性、趣味性,画家的许多言行来自于作者亲身所见所闻,真实而直观。书中配有二百多幅图片,有些是画家赠送的画作,有些是相互间的笔墨合作,有些是报章的剪影,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徐邦达先生有一个雅号叫“徐半尺”,意思是画只要打开半尺,就能鉴定出真假。的确,很多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能说出与此画相关的信息。一次,一位来访者将画轴徐徐展开,刚看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一语定音。画轴展开,果然是“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作品。
1990年代初,徐邦达先生住南京金陵饭店。有人拿来一帧扇面,请他鉴定真伪。扇面镶在镜框里,落款为:“己巳年张宏”。徐邦达看了片刻,回答道:“这是张君度画的。张宏,字君度,明末清初人物,是位高寿画家,活了九十多岁,《明画录》上记载他‘工山水,笔意古拙,墨法湿润’。”听了徐邦达点评,在场的人均为其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大约是1998年,宋文治先生从艺50周年画展上,我又一次见到徐邦达。他的额头很高,身材清瘦,双眼深邃有神,头发梳得纹丝不乱,穿着中式对襟褂子,右手握着两粒健身球不停地转动,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我知道他和宋文治先生关系很好,便请他评价一下宋先生绘画。徐邦达侃侃而谈,末了还叮咛我文章发表后寄一份样报给他。我从交谈和其他渠道中得知,当年,徐邦达和宋文治、陆俨少、王季迁一同受业于书、画、鉴三者皆擅的吴湖帆先生学习绘画。有一次,徐邦达看了陆俨少三峡题材的山水画展,受到影响比较大,觉得无法超越陆俨少。从此以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书画鉴定上面,由此成为一代鉴定大家、学术权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年他初出茅庐就栽了一个大跟头。那是在徐邦达18岁那年,他看上了一幅据说出自“清初六大家”之一王原祁手笔的画,细细审辨良久,便以20两黄金的高价购下。可是,没想到竟是赝品。那次走眼算是他交的学费,也成为徐邦达渴求掌握书画鉴定知识的契机。
徐邦达先生的鉴定故事很多,举不胜举。业内流传:“徐邦达说真即是真,徐邦达说假即是假。”徐邦达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非常严谨地告诉身边人:以前字画造假的方法比较单一,现在的方法千奇百怪,层出不穷,鉴定是越来越难了。我初涉鉴定时是虚心,现在是心虚。
徐邦达先生的话不是故弄玄虚,他每次鉴定都全神贯注,不敢有少许懈怠。有人拿着徐文长的手卷请徐邦达鉴定。徐邦达对徐文长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对其作品的风格特色、用墨技法、题款盖章均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但他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反复审视了两个多小时,方告知对方,确是真品无疑。事后,徐邦达解释道:我一眼就看出那是件真品,但当时我发着高烧,有些疲倦,所以多花些时间,仔细研究,以确保对画负责。
徐邦达先生曾送我一幅书法作品,还为我一本新书题了书名:《从朝华馆到爱莲居——画坛学者萧平传》。他的书法造诣非常之高,大有“方寸天地见宇宙,笔走龙蛇写春秋”之气势。他的赠品挂进我书斋,写作之余,情不自禁间会浏览片刻以养性情。P14-16
几天前,纪太年来家中,聊起要出一本随笔集,叫《用左眼看艺术家》,是他与56位艺术家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写成的数十篇短文的汇集,并邀我作篇序。关于“用左眼”,我似有不解,他在后记中作了说明。
我与太年相识于1995年。当初,他与同事来到金陵饭店,采访我美国之行的感受。不久,以《传统的捍卫者》为题,将文章配图刊登于《江苏商报》,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15年的交往。太年好学,博闻强记,每次听我谈艺聊天,皆能有所得,很快写成文章,发表于报刊。其中为写我传记,曾数次访谈,记录下数万字素材,写成17万字的长篇人物传记《从朝华馆到爱莲居》。
太年在画家中间很有人缘,他在报纸上开专栏、专版,开讲座、办杂志、策划展览、搞研讨会,整天忙乎乎的。他在文章上花时间最多,据说已发表文章400万字,出版专著32本。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从数量上看,许多专业作家也难达到。他的文章,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相当部分是写画家的,所以不少画家称他为“真挚的朋友”。放在面前的这本书,是他所写画家文字中的一小部分,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个性特点、艺术风采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写了徐邦达、程千帆的学问,启功、黄永玉、王学仲的幽默,萧娴、李琦的豁达,魏紫熙、喻继高、何家英的率真,吴冠中、刘文西的朴实,以及王明明的忙碌,陈佩秋的闲适,刘炳森的身后事……许多艺术家身上发生的轶闻轶事,经他一一写出,有滋有味,深刻而生动。文章语言朴实流畅,闲暇中读之,或可发出会心一笑,这一笑,或含着艺术品位和人生感悟的双重兴味。文字写的是个体艺术家,但放在一起阅读,亦能感受到20世纪末新世纪初中国艺术发展的大略印象。
《用左眼看艺术家》除了文学性,同时带有文献性、资料性、趣味性,画家的许多言行来自于作者亲身所见所闻,真实而直观。书中配有二百多幅图片,有些是画家赠送的画作,有些是相互间的笔墨合作,有些是报章的剪影,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如今是一个多元时代,也是充满诱惑的精彩时代。各种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念层出不穷。面对眼花缭乱的现状,太年能以清醒的头脑、自信的眼光来思考、审视这一切,对一位年轻艺术家来说,非常难得。愿他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做画家永远的朋友,做时代的记录人。
萧平、钱晓征、秦金根、张粉琴等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书名取《用左眼看艺术家》?我曾经看过一篇医学文章,观点有:人右脑的容量大于左脑,右手通常比左手灵活,使用频率高;右眼吸取的信息量远远高于左眼。因为受这个观点影响,我取书名为《用左眼看艺术家》,意思即为轻松的话题,随意、简单,在艺术上不作过多专业的阐述,许多是发生在艺术家身上的琐事、闲事,甚至是鸡毛蒜皮。
这批每篇一千多字的随笔,是我利用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写成的,写得相当轻松。这些年我特别忙碌,经常飞往各地举办艺术品欣赏和艺术品投资讲座,还要为许多画家写评论文章,在报刊上开专栏,时间上显得匆忙。《用左眼看艺术家》最初是为老家的《盐阜大众报》所写,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南京晨报》开专栏刊登了全文,读者反应挺不错。《文艺报》、《中国书画报》、《金陵晚报》、《江苏工人报》等也陆续选登过。我安徽美术出版社的挚友秦金根先生知道后,跟领导汇报,承蒙抬爱,出版了这本非学术性专著。
这本书是我个人公开出版的第三十二本专著,加上主编、直接策划的书已有百部。望着家中堆放着沉甸甸的书,心中已情不自禁生出几多酸楚,又有几多感慨。
《用左眼看艺术家》编辑整理修改期间,刚好由我主编的《画坛才子丛书》系列文画集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所以时间上显得特别紧凑。好在有许多老师、朋友帮助,才能顺利完成。
感谢何家英先生绘制我的肖像,言恭达先生题写书名,萧平先生在百忙中写来序言。感谢《南京晨报》常芬主任,好友李帮会先生、肖立刚先生、丁以菲女士以及我太太刘步秀女士的帮助。另外,我要特别感谢书中写到的所有艺术家,你们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感悟对我做人从艺颇有启迪。我曾目睹过上百位名家现场作画,你们是我不交学费的指导老师,使我学到了在许多地方学不到的宝贵知识,以至于我也情不自禁握起画笔,随着性情,随意涂鸦。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想对所有帮助过的老师们、朋友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