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峰主编的《清华故事》共十九个专题,涵盖了红与专、文与“武”、通识与专识、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人、为学与为人、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等众多辩证统一的命题。可以说,上述矛盾的运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创作群体的立意和匠心。每个专题则以若干小故事作为支撑,这些故事既有年代相对久远、影响已较广泛的,也不乏产生于新时代的鲜活内容,必将使各个年龄层的读者觉得亲切可感。在书的最后,作者别出心裁地挑选了形成于清华各个历史时期的一百句经典话语。经典语句流传深邃思想,以这种形式作为对各专题的补充,更是一种创新与升华。
武晓峰主编的《清华故事》定位于发掘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中能够体现清华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经典故事,以此来阐释清华传统,传承清华精神,同时作为在校研究生群体奉献给百年校庆的一份贺礼。《清华故事》共十几个专题,涵盖了红与专、文与“武”、通识与专识、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人、为学与为人、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等众多辩证统一的命题。每个专题以若干小故事作为支撑。这些故事既有年代久远、影响广泛的,也不乏产生于新时代的鲜活内容,使各个年龄层的读者觉得亲切可感。
传承百年的清华精神
作为开篇故事,我们有必要集中系统地回溯和梳理一下清华的精神,尽管这有些难度。
在清华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梅贻琦校长,在办学上既强调儒家的“明明德与新民”,要求大学生做好新民工作之准备,学校对社会风尚与民族文化应有所建树;同时汲取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倡导“知识博约”与“学术自由”。可以说老清华所确立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范式,就是在国际化氛围中形成的。清华精神也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其集中、简练的表述则是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风“行胜于言”以及“人文日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堪称灵魂的东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演讲题目为《君子》。他用《周易》的两句关于“君子”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阐发“君子”之义后,更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殷殷勉励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在《君子》篇中,“自强不息”是勉学励志,无论求学治业,都要坚忍刚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不能见利而进,见难而退,要善于克己制胜。“厚德载物”是指待人接物,宽宏大量,责己严,责人宽。这些内容在今天仍然适用,但内涵已有发展。而在清华园内部,则逐渐内化为“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这一清华精神的核心所在。
行胜于言
“务实”是清华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们无论是做工作,还是与人相处,时时处处都透出踏实诚恳的品质。“清华人非常实在,有一股子憨厚劲儿。”他们奉行“行成于思”、“行胜于言”的准则,这一传统的形成轨迹,值得认真探寻。当初,清华国学院建立伊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他大学不同之处即在于重视“科学方法”。而清华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逐步上扬。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解放后的几位清华大学校长也都明确提出继承和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蒋南翔在1958年“大跃进”及“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表现出非凡的勇气,“要像杨柳一样,不论到什么地方,就在那里生根、成长;要像青松一样,不怕风雪严寒,挺拔长青”。(1958年)蒋校长的话语对清华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亦有深刻影响。这些都保证了务实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梁思成逐字、逐句、逐标点地修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从怎样用刀削铅笔讲起,教学生怎样用手握笔,怎样画线,画线时铅笔怎样在手中转动以保持线条粗细均匀,每天制图完毕后,仪器需擦洗干净,文具应归放何处等,他也都有要求。马约翰在建校伊始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时至五时的“强迫运动”时间,都会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说服那些躲在树荫、墙角等幽静处读书的学生锻炼身体。他和学生们一起锻炼,在锻炼方法上随时加以指导,经常按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编组,有计划地做些矫正项目,引导他们掌握赛跑、跳跃、器械、球类等基本技术,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效果。陈寅恪治学极严肃认真,患目疾后备课仍一丝不苟,听读后口述讲课纲要,由他人笔录,同一门课每次讲授均不尽相同而有所侧重。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人却也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独善其身之人,恰恰相反,清华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便是与生俱来并不断孕育的爱国奉献精神,而且这种精神与“行胜于言”的风气一样,同样有迹可寻。由于是利用美国退还的“庚款”建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耻”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在“五四”运动中,清华国耻纪念会曾立下“清华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的誓词。这种对国家、民族的孱弱,列强的欺凌感到痛心疾首而产生出的刻骨铭心的爱国精神,被老学长们称为“哀兵士气精神”。从抗战期间在前线英勇杀敌的战士,以科技知识为战争作贡献的师生,到解放后或隐姓埋名,或毅然回国,或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再到新世纪新阶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莘莘学子,“爱国、成才、奉献”的传统早已在清华园里深深扎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纵观清华近百年的历史,清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的有479人,约占2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3人中有14人是清华校友。工程师:清华曾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不少重大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是清华毕业生。企业家:一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如宝钢前董事长谢企华等。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曹禺、钱钟书等。艺术家:张肖虎、茅沅、胡芝凤等。外交家:乔冠华、冀朝铸、章文晋、乔宗淮等。教育家、教授:一大批毕业生在全国各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还有许多担任了校长等领导职务。
清华培养的这些优秀的人才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强,其优秀品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许多人被推举到领导岗位。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的一次讲话中说道:“今天上午我看了清华大学一个报告,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这样做很见效,现在学校风气很好。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这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于清华大学培养人才工作和清华人爱国奉献传统的肯定。
清华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多数一面担任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参与管理工作,实行“双肩挑”,这样有利于“党政互换、校系交流”。清华的教师队伍中,学术水平越高的群体,共产党员的比例越高,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做出榜样。一些优秀的教学群体由于学术带头人的带动,形成优良的学风,一代一代传承,培养了一批批名师。
P1-4
做清华精神的传承者
史宗恺
2011年,清华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学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为国家做出了足以为豪的知识和人才贡献。但事实上,清华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要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地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成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倡导者,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塑造者。经过百年来的历史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创造和传承,清华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孕育、培养出一种精神、一种灵性。这种精神和灵性流露于清华的一草一木上,体现在清华人的言行举止间。作为大学的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不断给这种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持续地传承下去,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清华的精神理念,并不是凭空堆砌出来的,也不是在瞬间形成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一项成绩一项成绩,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升华的结果。其中最精彩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准确诠释清华精神的,可能不是长篇宏论的大道理,而恰恰是一些细致人微的小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是一个清华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学长讲起这些故事。百年清华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折射出来的,却是具有清华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珲念。
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研究生部提出要组织研究生同学们编写一本《清华故事》,从研究生同学的视角回顾和梳理清华历史上一些比较经典的人和事,并用这样的一种形式来传承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作为在校研究生同学们奉献给百年校庆的一份贺礼。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学校在举办百年庆典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在于,充分发掘和梳理清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以指导下一个百年的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生同学在经历了多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之后,重新体会大学的文化精神,并以“故事”这样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分享这种体会,符合这个群体的特点,体现了他们对百年校庆的积极参与和有益贡献,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自觉,也正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当然,做这样一件事情并不容易。清华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故事可谓是浩如烟海,如何从中加以考察、取舍、摘选和编纂,这对创作群体的观察、分析、思考以及创作角度、深度等都是很大的考验。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喜的是,经过十几名老师、同学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二十余万字的《清华故事》终于成书了。
全书共十九个专题,涵盖了红与专、文与“武”、通识与专识、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人、为学与为人、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等众多辩证统一的命题。可以说,上述矛盾的运动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创作群体的立意和匠心。每个专题则以若干小故事作为支撑,这些故事既有年代相对久远、影响已较广泛的,也不乏产生于新时代的鲜活内容,必将使各个年龄层的读者觉得亲切可感。其中有些故事是我也不曾详细了解的,还有一些虽然是听说过的事情,再次细细品读后,又有新的心得、新的收获。在书的最后,作者别出心裁地挑选了形成于清华各个历史时期的一百句经典话语。经典语句流传深邃思想,以这种形式作为对各专题的补充,更是一种创新与升华。
开卷有益。我热忱地将这本书推荐给广大热爱清华、向往清华的读者朋友们,愿你们透过这样一扇窗户,能更好地了解这所百年大学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希望书中蕴涵的些许精神,能传之大众,受益国民。
百年清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华学堂的朗朗书声、四大建筑的恢弘、工字厅的恬静、二校门的端庄和近春园的宁谧,更有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承前启后、不断探求的理想与信仰。支撑一个大学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的传统与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大学文化不断积淀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代代学子心灵中永不落幕的精神家园。
清华的学子不会忘记用“庚子赔款”建立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人们也不会忘记外敌入侵的危难关头西南联大在中国大地上支撑起一片学术的天空,院系调整后凝聚力量建设“红色工程师摇篮”的火红时代,春回大地时那一声时代的强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代代清华学子满怀豪情,“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用生命书写下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生活在校园里的我们都在想,怎样为母校的百年华诞贡献一份力量。渐渐地,一个想法在大家脑海中形成并明晰起来,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清华人、清华事、清华精神整理、记录下来,尽我们之所能,将百年的清华精神传播开去,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母校,也希望前辈学长的故事给后来的学子以及世人更多的启发和激励。起初,编写这本书是希望收集和整理一些清华历史上经典的小故事,在编写过程中,编辑组又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征求意见,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故事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在近二十名老师和研究生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清华故事》终于呈现在了您的面前。
参与本书编写的老师和同学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大家都对清华园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够把他们对清华精神的领悟与大家分享。他们是:高鑫(物理系物研08班)、孙浩(自动化系自研六二班)、贾曦(电机系电博07班)、邴浩(热能系热研三班)、贺业方(化工系化工研五班)、药宁(公管学院公管博08班)、罗成(化工系化工研一班)、李文韬(材料系材硕09班)、孙宇(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硕91班)、周超文(人文学院文硕8班)、金晓曦(法学院法研102班)、吾夏琳(法学院法研091班)、刘更成(自动化系自硕102班)、谢谦(材料系材博10班)、张达(核研院核研91班)、张元智(法学院法研092班)、张艳凯(法学院法研091班)、王敏(微电子所IC8l班)、陈怡凤(新闻学院新硕091班)、许烨(自动化系自研四班)、任柠(航院航83班)、胡嵩智(化工系化91班)。
编辑组的诸位同学对全书框架的构思、文字素材的整理,以及具体的行文写作,都贡献了大量的心力和智慧。回顾近一年的编辑整理工作,编辑组认真查阅了相关史料,并拜访了很多师长,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几易其稿,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本书的完稿付梓。让我深感欣慰的是,同学们说这对于他们是一次极好的清华传统与文化的教育。
应当说,百年清华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不仅在置身其中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努力立足于回顾百年清华的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不断积淀的历程,认真地梳理了清华百年历程中所形成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尝试以研究生同学的视角来总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清华精神,并将这些精神与理念融入生动而短小的故事之中,增强其可读性,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怀着忐忑的心情,一方面担心自己对于清华传统理解所存在的偏差影响了故事的效果,另一方面担心由于故事的选择不够经典而影响了对于清华传统的展现与表达。幸好有很多学校的老领导、老学长帮助我们一起给书稿把关。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方惠坚、张再兴、史宗恺、白永毅、钱锡康和田芊等老师的细致指导与热情帮助,在此向诸位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回顾清华百年,前辈学人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为清华传统与文化注人新的思想与理念,并积累形成了许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传统与文化。面向新的百年,我们又将以怎样的状态和面貌迈向新的阶段呢?我们愿用下面的话与大家共勉:
学子常新,精神长存;传承百年,继往开来。
本书主编 武晓峰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