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德鲁克世纪精选)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的巨变,制造业的衰微,劳动力的裂变,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这些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变化已经出现,下一个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必须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

内容推荐

在这个不得不面临动荡局势和快速变化的时期,你不能仅靠聪明,就可以成功管理。

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它具有下列三种主要特质:

·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

·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

·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也就是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

所有一切都表明,最重大的变化还没有出现,2030年的社会与今天的社会一定大不相同,与当今最畅销的未来学家所预测的样子也相去甚远。它不会受信息技术所支配或塑造。当然,信息技术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众多重要新科技的一种。和过去各时期的社会一样,下一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将是新机构、新理论、新意识形态和新问题。

·我工作中需要什么信息?应向谁索取?用什么方式得到?什么时候拿到?

·我应该给其他人什么信息?用什么形式传递?什么时候应该交给他?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那国毅)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信息社会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第2章 互联网引爆的世界

 第3章 从电脑普及到信息普及

 第4章 电子商务是最重大的挑战

 第5章 新经济还未出现

 第6章 新千年的首席执行官

第二部分 商机

 第7章 创业者与创新

 第8章 他们是人,不是雇员

 第9章 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

 第10章 超越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

 第11章 伟大机构的崛起

 第12章 全球化经济与民族国家

 第13章 社会优先

 第14章 城市的文明进程

第四部分 下一个社会

 第15章 下一个社会致谢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露出端倪,而推动这种影响的并不是“信息”本身,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电脑和数据处理,而是10~15年以前人们未能预见到或谈论过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互联网成为全球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流通渠道,甚至还成为管理与其他专业人才的流通渠道。也许互联网最终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渠道。这种变化将对经济、市场及产业结构,产品、服务及物流,和随之而来的对消费市场的细分、消费者行为及价值,以及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变化对社会与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更重要的是,它将完全改变我们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与此同时,未知的新兴行业将方兴未艾,生物科技产业以及养殖渔业就是现成最好的例子。今后50年,养殖渔业可能会使人类放弃海上捕捞,成为“海洋畜牧”者。就像大约1万年前,相似的创新,使我们的祖先放弃陆上捕猎,变成了农民和牧民。

其他新科技也将会突现,催生重要的新兴产业。虽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到具体会有哪些新兴产业,但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新兴产业将会很快出现。我们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新兴产业,很少会从电脑和信息科技中衍生出来,它们会像生物科技和养殖渔业那样,源于自己特有而未知的科技中。

当然,这些仅仅是预测,而我们的假设是:信息革命的发展,会经历像500年前,也就是自1455年古登堡印刷术革命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一样的历程,特别会像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那样。事实上,信息革命最初5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铁路

信息革命现在的情况,就像l9世纪20年代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距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首次用于棉纺织生产大约已过了40年(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在1776年发明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种,更重要的是,它是工业革命的象征,其地位正如电脑在信息革命中的地位。今天,几乎人人都认为,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信息革命来得更迅猛、影响更巨大的革命了。但大家似乎都忘了,工业革命发展的迅猛程度和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信息革命。工业革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绝大多数的制造程序机械化,并开始生产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工业日用品——棉纺织品。摩尔定律认为:信息革命的基本要素——芯片的价格每隔18个月,会下跌50%。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机械化产品也是如此,18世纪开始后的50年中,棉纺织品价格下跌了90%,而与此同时,光是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就至少增加了150倍。除了棉纺织品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几乎把其他所有主要产品,如纸张、玻璃、皮革和砖块的生产完全机械化了。除了消费产品以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样提升了钢铁及铁制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产量,并降低了成本和价格。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整个欧洲枪炮的生产也改用蒸汽驱动,速度比以前快了10~20倍,成本下降了2/3以上,与此同时,惠特尼将美国毛瑟枪的生产机械化,并创办了第一家批量生产毛瑟枪的工广。

 这四五十年也是工厂和“工人阶级”骤增的时期,但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工厂和工人的数量,即使在英国,也是少之又少的,根本没有什么统计意义。然而他们已经开始主宰人心(很快也开始主宰政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早在其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就预言美国会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而那时美国还没有工厂。10年后的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赛伊认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企业家”,改变了整个经济。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工厂和工人阶级的影响,正如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在1997年出版的《美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的,正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棉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奴隶制度在美国的再度复兴。这种曾被美国开国先贤断言早已灭绝的奴隶制度,居然随着榨棉机的改良卷土重来,而且声势高涨,形成了对低成本劳力的庞大需求,使得蓄奴成为美国那几十年内获利最高的行业。

工业革命对家庭也有重大冲击。长期以来,家庭一直是作为生产单位存在的。在过去的田间或工匠作坊里,丈夫、妻子和子女都是一起工作。而工厂,这个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东西,却把工人和工作搬出了家庭,移进了工作场所。人们开始把家人丢在家里,不管他们是成年劳工的配偶,还是早期童工的父母都是如此。

的确,家庭危机并非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从工业革命就开始了。事实上,这是反对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人的老套忧虑(在所有描绘工作和家庭之间不断出现裂痕的书籍中,最优秀的著作当数狄更斯在1854年出版的小说《艰难时世》(Hard Times))

虽然有这么多影响,工业革命最初的50年,也只是把原有东西的生产全部机械化,让产量大大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创造出消费者和消费产品,但产品本身是工业革命前就有的,和过去相比,新工厂制造的产品只有一个区别,即产品比较均衡统一,除了不如早年优秀工匠的作品之外,新产品的缺陷比任何人工产品的缺陷都要少。

最初这50年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蒸汽轮船。自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之后的三四十年问,轮船都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几乎到19世纪结束,海洋运输多半还是靠帆船,而不是轮船。

接着,到了1829年,铁路出现了,并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回想起来,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铁路的发明要花上这么长时间。其实,在铁路发明之前,我们早在矿井中使用了运煤窑车。照理,人们应该可以很容易想到在窑车前加装蒸汽机,这样车就不再需要人推或马拉。然而,铁路的发明并非源于矿井的窑车,而是在一个相当独立的环境下发明出来的,而且其最初的目的不是要载货,相反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被认为仅仅是载人的工具。30年后,美国的铁路才成为运送货物的工具(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工程师受聘为刚西化的日本铺设铁路时,还只是设计用来载人的,因此直到今天,日本的铁路仍然不适于载货)。在第一条铁路真正开始运营之前,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始料未及的。

最初的5年之中,西方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热潮——铺设铁路,这股热潮在欧洲持续了30年之久,期间还夹杂着经济史上最惊人的衰退,直到19世纪50年代末期为止,这时,大部分今天现有的铁路线都已完成。在美国,铁路热潮又延续了30年。至于其他地区,例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中国,这股热潮则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铁路是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革命因素,因为铁路不仅创造了新经济区域,也迅速改变了我所说的“心智地理”(mental geography),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拥有移动能力,第一次拓宽了一个平凡人的眼界。当时的人们立刻意识到人类心智出现的根本性转变。(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1871年出版的小说《米德镇的春天》(Middlemarch)里的描绘,堪称是描述工业革命转型最好的著作,书中深刻记录了这种状况。)正如伟大的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在他最后一本巨著《法兰西的特性》(The Identity of France,1986年出版)中指出的,正是铁路使法国变成一个民族统一、文化统一的国家。在那之前,法国只是由众多自给自足的区域组合而成,仅靠政治维系在一起。至于铁路在创造美国西部中所担负的角色,在美国历史中已是一种常识。

……

P2-5

序言

我曾经对新经济深信不疑。1929年我还在欧洲一家公司的总部当实习生,该公司是在华尔街上市的一家大公司。我的老板是该公司的欧洲经济学家,他坚信华尔街的牛市会永远持续下去。他还写了一本绝妙好书,书名叫《投资》,希望藉此证明,买美国普通股将是万无一失的快速致富法宝。那时我还不到20岁,是公司最年轻的实习生,被上司指派当他的研究助理兼做他那本书的校对以及索引编纂工作。书在纽约股市崩溃前两天出版,随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几天后,我的工作也惨遭同样的命运。

因此70年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经济和股市热潮永无止息的说法铺天盖地,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当然,90年代用的词和20年代不同。当时我们谈论的是“永久繁荣”,不是“新经济”,但是,不同的只是用词而已,其他一切,诸如论点、逻辑、预言、修辞等,几乎都是相同的。

在大家畅谈新经济时,我开始察觉社会正在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越来越多。不但发达国家出现了根本改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变化甚至更为剧烈。信息革命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甚至可能还不是最强有力的因素。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至少同样重要,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出生率的稳定下降,造成年轻人口数量、比例和家庭组合速度更快速地萎缩。相比之下,信息革命只是一个多世纪发展趋势的巅峰之作,而年轻人口萎缩却是一个空前彻底逆转的形势。另一个彻底逆转的现象,就是曾经带来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制造业,正在不断地衰微。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已退居经济的边缘,而矛盾的是,制造业在政治上却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除此之外,劳动力的裂变也是空前的。

这些变化,加之信息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这些变化已经出现,下一个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

本书有若干章节涉及了传统的“管理”问题,有些章节则没有,但没有任何一章是在探讨所谓的“万灵丹”。本书不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众多的管理畅销书那样,有号称百发百中的工具和技巧。可是这本书的确是为管理者写的,也的确是跟管理有关的,因为本书所有章节强调的论点就是,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将成为每一个组织生存的重大威胁和机会,不论这个组织是大是小,是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是南北美、欧洲、亚洲还是澳洲的组织,都是如此。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在强调,社会变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成败而言,可能比经济事件还要重要。

ⅩⅦ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半个世纪过去了,自由世界里的企业和管理者,一直把社会视为理所当然。在他们眼里,经济和科技上会有快速和重大的变化,但社会则是既定的。当然,经济和科技一定会继续变化,本书结论的部分,也就是第四部分中,谈到下一个社会中的一些主要新科技还没有出现,而且,其中大部分的新科技恐怕与信息毫不相干,或者关系疏远(见第15章中“未来之路”一节)。如果管理者希望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就必须了解下一个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立足于这些情况为组织制定政策与战略,不论这个组织是大是小,是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都是如此。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管理者完成上述任务,帮助他们在下一个社会中成功地进行管理。

本书所有章节都是在2001年9月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之前写成的。除了第8章和第15章以外,所有的章节都在2001年9月之前刊载过(每一章最后会注明刊登的年份),作者并未更新文章的内容,除了一小部分略微删节,并更正拼写错误之外(也有少数几章把文章的题目恢复成原来的题目),每一章都保留了原貌。说得更具体一点,这就表示1999年首次刊出的文章所说的“三年前”,指的就是1996年,至于“三年后”,则指2002年。这样也能让读者判断,作者的预期或预测是否实现了,还是被后来的事实所否定。  2001年9月的恐怖主义袭击,使本书变得与管理者更为贴近,而且时机更加适宜。恐怖分子以及美国对恐怖分子的反应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在未来很多年里,我们显然要面对世界的混乱,尤其是中东局势的混乱。在这个不得不面临动荡局势和快速变化的时期,你不可能仅靠聪明就成功管理。管理一个机构,不管是企业、大学还是医院,都必须以可预测的基本趋势作为基础,这些趋势不会受到报纸头条的影响,它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我们必须将这些趋势当成机会来运用。这些基本趋势就是下一个社会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完全没有过的新特征:尤其是全球年轻人口的萎缩,以及新劳动力的出现;曾经带来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制造业持续衰退;企业及高级管理层的形式、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等等。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和意外的年代里,即使根据这些基本趋势来制定策略与政策,都不能代表必然的成功,但是,不这么做,就注定要失败。

彼得·德鲁克

2002年复活节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书评(媒体评论)

新经济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个社会将很快来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新社会的重要性很可能会远远超过新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新经济存在的话)。它不同于20世纪末的社会,也不同于大多数人期望的社会。新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来临,或正在迅速形成。

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和意外的年代里,即使根据这些基本趋势来制定策略与政策,都不能代表必然的成功,但是,不这么做,注定要失败。

——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我惊讶地发现,德鲁克已经在10多年前预见了今天网络化的知识社会的到来。如果从德鲁克将自己称为“社会生态学家”的角度看,也许这是一本他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

—— 林永青 价值中国网发起人 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