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佛经之一,取自佛陀说法的精要法语,文字简练朴实而不失优美,意义深远。全经四十二个章节中,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佛陀生动的比喻,反复不同层面的谆谆教诲,旨在教导大众如何观照自心,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以达到清净安乐的境界。

汪严法师以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讲解此经,并融合许多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将佛法带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心灵逐渐清新明净,待人处事和雅圆融。

内容推荐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

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

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目录

前言/1

经序/1

第一章 出家证果/7

第二章 断欲绝求/13

第三章 割爱去贪/19

第四章 善恶并明/24

第五章 转重令轻/28

第六章 忍恶无嗔/31

第七章 恶还本身/35

第八章 尘唾自污/37

第九章 返本会道/40

第十章 喜施获福/43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46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50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65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69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72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77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79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82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86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89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92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95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97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100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102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104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107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109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111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114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116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119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122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125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129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131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135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138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142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147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150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154

试读章节

佛陀说,出家“沙门”,要断欲去爱才能“识自心源”,认识自心的本体。“心源”指如来本性,也就是真如。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自性,所以,人的本性和佛性一样,只因被一念无明蒙蔽而爱欲、烦恼丛生。每个人都有家,家者,“枷”也,出家即是为了脱离这个枷锁,而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要了达佛陀的深理,解悟无为的本性与涅槃清净的妙境。“悟”是觉的意思,证是身体力行。修行是要真正去体悟,例如:我们现在觉得盘坐后,脚会痛或修行辛苦,是因为“我”和“身”还系缚着(我的身躯绑住我的心),而这些都是功夫还不到家,所以才会感到痛苦;若是修到真正顺心的境界时,也就是达到身心解脱、轻安自在的境界,就能够“行道”了。那时,我们的身心自然了无挂碍,也就一切无难事了。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佛陀的心法、教理,是“无所得”,也是“无所求”的,是原本就存在的无为法,不是造作的;众生本来就具有清净的本性,无须向外追求。《金刚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我们的自性和佛陀是平等的;既然是心、众生与佛平等,那还要修什么呢?又有什么好“得”的呢?其实,众生的心地,就像被一层雾所遮蔽的镜子,所要下的功夫是要拭除雾气。只要雾气一除,镜面光洁,自然能照彻外面的景色,而不染着镜里的物质,所以说“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只要内心有所觉悟、体会,声色货利等等外境,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到了“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境界,心就不会有所执著而造下恶业。《金刚经》有云:“如筏喻者”,学习佛法就像乘坐竹筏一样,是要将人由此岸载到彼岸。一旦渡过河流,就要舍弃竹筏上岸,不要执著在那竹筏上。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正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是邪法?我们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体会佛陀所说的法,执著而不知变通,就像到岸之后,却仍坐在竹筏上不愿舍离,将永远无法登上彼岸。

所以,“心不系道”是指心不要被“道”所束缚,也就是不执著。我们修行要像走路一样,前脚走,后脚就要放;这样才能继续前进。而且,心不但不系道,也要不“结业”。我们要断惑,因为有迷惑才会造业,如果能够断欲去爱,就不会结业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如果能修证到无分别的根本智,也就能“无念无作”。所以,我们要依循佛陀的教法,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地修行,并借由事相来端正威仪。所以,要依靠“戒”来护持我们的戒体,若能守戒清净,就像一张干净洁白、一尘不染的白纸。当我们的心达到本源的时候,也就是“无念无作”、学成功夫了。

学习事物,一定要全神贯注;熟悉了,自然能够运用自如。就如驾驶飞机、车子一样,之前一定要专心学习、了解车子或飞机的复杂性能,才能得心应手地操作而不会惶恐。有些人连搭飞机都感到害怕;但是,飞行员熟悉驾驶原理,所以能得心应手。

我们修行也一样,在还没有成就之前,一定要专心一意地学习、体会真理。若能达到最高的程度,就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的境界。

而“不历诸位”,是指不用再一果位一果位地进阶,也就是“顿觉”。只要我们心静气平,那就是本来面目,也是真体会。根机锐利的人,就能够“闻一知十”。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赞叹颜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子贡)闻一以知二。”同样是由孔子教授道理,弟子们也同时听闻,子贡却说:夫子讲一分道理,我可以理解两分,而颜回却可以了解十分,这就是对智识体悟的强弱之别。

但是,就一般修行人而言,都必须一步步渐次地修行,才能断除三界的“惑”。因为三界众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欲爱,所以佛陀要我们先断欲去爱,才能断一切烦恼。修行若要识心达本,就要去除爱欲,还要断除对一切物质的贪欲,也就是断除“四惑”及“五惑”的烦恼。

P13-16

序言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专业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与人或人与事的接触、变化,都在瞬息之间。还有更多人因面对丰富多元、快速变迁的社会,而行为处事却有太多模糊的标准,以至于无所适从。如何在快速短暂的时间中,应对进退都能表现得体,展露个人风范?这需要长期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与人和谐、对事圆融的态度。

现代人在物质满足之余,常向内心寻求、探讨。一些心灵改革的呼声,坊间盛行的心灵系列书籍,大众传媒上的座谈,处处都在说明现代人多么渴望寻求心灵的解脱,找到一条心灵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灵导引,以《佛说四十二章经》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说法中的精要法语。平时,佛陀说法会观机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经文较长;而《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可谓言简意赅,又易于诵读、理解;全经四十二个章节,已涵盖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是进入浩瀚佛法世界的一个最佳入门。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经可说是另一部《论语》。它除了能帮助读者建立个人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外,更能提醒、教导修学者种种精神层面的观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从天地而世界而灵觉,以浅显渐进的说法,表达出无常的真理,足以让我们从文字中心领神会到那无垠的真理境界。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尊创立,直到西汉时方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公元67年左右),特命大臣到西域(印度)寻求佛法,数年后以白马驮负佛像、经书返回洛阳,并礼请迦叶摩腾(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前来翻译。《四十二章经》就是最早翻译的佛经之一,也是中国官方正式翻译佛经之始。

汉明帝因礼敬佛教,遣使西域求法,在迎佛经回洛阳时,特兴建一座白马寺,供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等高僧在此专心译经,以后,“寺”便成为佛教殿堂的专有名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对佛法的渴求,以及敬重佛法的虔诚。

在粗略了解《四十二章经》传入与翻译的历史背景后,我们知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鼎盛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环境,也会影响译者译经的写作。综观全经,朴实而不失优美的经文,将佛陀的教法,精辟地一一道来,让学佛者更容易亲近佛法,进而启人智慧,引入行善精进。

本经一开始便明白讲述苦、集、灭、道四大真理,这是修行者修学的基础,也是人生历程的本质真谛。其中大部分经文所讲的去恶行善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但佛法更彻悟之处在于深入精神层面,有系统地为内在思惟以及外在行为,清楚指明方向,以引导大众自行化他。

首章清楚说明修行的次第,二三章主要针对出家众面言,四章以后便普及适于一般人的修行方针。而朴实浅白的文字,佛陀生动的譬喻,不同层面的反复谆谆教诲,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观照自心,进而如何付诸行为去恶修善,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并且明白指出一条直趋光明、清净的道路,让大众循正路而行,以达清净安乐的境界。

证严上人于1966年创立慈济功德会即致力宣扬——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中。上人常言:“经者,道也;道者,路也。”并从慈善志业开始,济贫教富努力不懈。为了让弟子们能解行并进,在20世纪70年代,上人对静思精舍常住众及慈济委员、会员讲述本经大意,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很单纯,慈济功德会所接触的层面尚仅及于慈善。在文中,上人以浅显的语言、轻柔的口吻、慈悲的心怀,谆谆讲解着每一个篇章,宣扬着“自净其意、欢喜布施、造福自他”的思想。

而今慈济之路已历经三十四年,遍及全球的慈济人跟随着上人的脚步,踏踏实实地力行菩萨道,上至名流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能在这里欢喜付出、增长福慧。在慈济世界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颗颗无私的爱心,随着志业的发展传遍了五湖四海,而人人心中谨记的是上人的话:“多用心!做就对了!”一如经中所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正是给佛法实践者的一个贴切批注。

慈济人在无私付出之时,也能遵守上人所定的慈济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吸烟(不吸毒嚼槟榔)、不赌博、不违规(遵守交通规则)、不忘本(孝顺父母)、不参与政治活动。这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变迁而立下的规范,也许有人觉得在如此诡谲多变的社会,要完全守住这十戒很难,但是“有愿就有力”,心中既已立定志向,何难之有?更何况这些规则正是保护自身的清凉法,慈济人理应时时自我勉励警策。

阅读佛经需要一颗虔敬之心,但虔诚并不仅仅是将它供上佛桌熏香礼拜而已,更要虔诚体会、实践力行。佛陀于《四十二章经》中阐述、教导大众如何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而证严上人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更拉近了本经与现代大众的距离,盼能与阅经读者相互勉励,并分享法喜、同沾法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4: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