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义先生,东北辽阳人,幼年因避战乱,入籍上海,居沪渎之西南。成义先生家于徐家汇,“与阁老坟山为邻”,凡七十年。行止虽不出方圆十里,见闻则常在百年之外,恂如长者,亦谨然学者也。揆之缘由,先生既得徐家汇风雨沐浴砥砺,复与教内外有学人士多所交往,故而知沪上掌故甚悉。先生于乡前贤徐光启之事迹,并徐氏宗族之源流,用力甚勤,考订尤详。晚岁积十数年之功力,编成《徐光启家世》书稿八章,自视为毕生之功业,周围同仁闻之,亦无不为之欢欣。全书付梓之前,有幸先睹。读是书,果然拾遗补缺,条分缕析,图文并茂,俨然可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光启家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成义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成义先生,东北辽阳人,幼年因避战乱,入籍上海,居沪渎之西南。成义先生家于徐家汇,“与阁老坟山为邻”,凡七十年。行止虽不出方圆十里,见闻则常在百年之外,恂如长者,亦谨然学者也。揆之缘由,先生既得徐家汇风雨沐浴砥砺,复与教内外有学人士多所交往,故而知沪上掌故甚悉。先生于乡前贤徐光启之事迹,并徐氏宗族之源流,用力甚勤,考订尤详。晚岁积十数年之功力,编成《徐光启家世》书稿八章,自视为毕生之功业,周围同仁闻之,亦无不为之欢欣。全书付梓之前,有幸先睹。读是书,果然拾遗补缺,条分缕析,图文并茂,俨然可观。 内容推荐 上海后乐堂徐氏,因明代崇祯年间大学士暨天主教徒徐光启(玄扈,1562-1633)而兴旺。俗称“潘半城,徐一角”者,以上海城内“阁老徐”、“豫园潘”两族最为显赫,而尤以徐光启廉洁低调为誉。世称“徐阁老”者,则因光启晚年入值文渊阁,官居次辅(相当于近世第一副总理)而名。徐光启堪称上海之先贤,建模垂范,广受景仰,传之久远。先光启四世,高祖徐广文(竹轩)携家迁居上海。徐光启,并其父思诚,其子骥,三世单传,惕惕然不绝如缕。讵料万历年间,如有天宠,乃至光启孙儿一辈,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尔路,五男并传,徐氏宗族遂繁衍于南吴各县,于上海、于华亭、于松江、于川沙、于青浦、于嘉定,均有后裔传祚焉。徐光启和他的五个孙男,合葬于上海县城厢西郊江河港汊汇聚地,世人称此,遂有“徐家汇”之名。徐光启之于上海,重要若此。 本书以上海图书馆独家收藏之《徐氏宗谱》为经,用积年之调查见闻作纬,辅以有关诸家之说,对四百年来上海地区首要之望族——徐光启家族稽考钩沉,深描细写,确有可观。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成长 一 家庭 二 求学 三 应试 四 翰林 第二章 信仰 一 进教 二 谈道 三 传教 四 保教 五 益友 六 贡献 第三章 数学 一 《几何原本》 二 《测量法义》 三 《测量异同》 四 《勾股义》 五 《定法平方算术》 第四章 农学 一 甘薯 二 芜菁 三 除蝗 四 植棉 五 水稻 六 《泰西水法》 七 《农政全书》 第五章 兵事 一 萨尔浒之战 二 通州练兵 三 辽沈之战 四 宁远大捷 五 保卫京城 六 建火炮车营 第六章 历法 一 《简平仪说》 二 《崇祯历书》 第七章 宗谱 一 徐光启世系表、列传 二 徐尔觉世系表、列传 三 徐尔爵世系表、列传 四 徐尔斗世系表、列传 五 徐尔默世系表、列传 六 徐尔路世系表、列传 七 巾帼不亚须眉 八 宗谱分析 第八章 其他 一 清廉 二 称谓 三 品位 四 佚文 五 故居 六 祠堂 七 阁老坊 八 阁老坟山 九 纪念《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 十 祭扫 十一 纪念上海开教四百周年 十二 上海著姓望族关系 十三 “潘半城,徐一角” 十四 墨迹、印章 十五 2009年祭扫 主要参考书目录 跋 试读章节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在松江府金山卫考取“补诸生高等,食饩学宫”,即秀才,也就是上海县学的生员。县学设在文庙里,有教官,教育秀才,但并不经常上课,而是定期聚会或考核。秀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文化人,穿裥衫,戴方巾,冠服别于庶人,在乡里是头面人物。 生员尚不具入仕资格,却是士人人仕必由的初阶。所以凡为生员,必屡应乡试,以期一举成名。 按明太祖洪武年间的规定,秀才每月可领取俸米六斗和鱼、肉等,以补其生活。中了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省里的科举考试,称为乡试,中者为举人。 徐光启考取秀才后,就结婚,娶妻吴氏,是“处士吴小溪之女”。吴氏“善纺绩,三倍他人”,“操家有法,节俭自持。……平居布素,澹如也”,徐光启倚之为内助。 明朝科举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时间,明制:每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乡试。 万历十年壬午(1582)八月徐光启乡试未第,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因居祖母丧可能未参加应考。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八月,徐光启赴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乡试。太平府距上海有七八百里,途中需半个多月,徐光启与友人董其昌、张鼐、陈继儒等同行。走的路是由南运河转入长江再西行。走到句容,徐光启大概是为了抄近路以节省路费,便舍舟登岸,自己担上行李,沿着江边,走了一百多里的羊肠小道,那小路上铺满了卵石,又正下着大雨,咫尺莫辨,而且右江左荡,一失足就有性命危险。 这一年春,家乡大旱大疫,民死无数,夏五月又大水,秋七月,大风拔木、仆屋,田禾俱尽,民大饥。家境窘甚,母拮据以供俯仰。 八月,徐光启赴太平府乡试,而家中徐光启的母亲,这时却由于把家中所有都凑给儿子作盘费,在家中断了粮,竞至有一天仅从篱笆上摘下一个小瓜来充饥。 徐光启处在这样的境遇,曾经一度产生了淡然功名的念头,可是他终于担簦前进,到太平府参加了乡试的考试。这次乡试虽然失败了,但它使徐光启更加体会到穷困与艰辛。后来他一生刻苦节俭,就是做了高官,仍然是“自奉无异寒唆”,这种勤劳朴素的思想作风应当就是从他青年时代艰苦生活经历得来的。 发榜时,董其昌、张鼐都中了举,徐光启和陈继儒皆名落孙山。董其昌第二年又考上进士,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的书画家。张鼐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官至南京吏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 陈继儒考举人不中,焚儒衣冠隐居,善诗文,书画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治学广博,晚年杜门著述,有“山中宰相”之名。 在那样的贫困境遇之下,又过了四年,徐光启的母亲钱氏在万历二十年(1592)去世。 这时徐光启已参加过三次或四次的举人考试,一直未考中,但他的学问在这段期间却有了很大的长进,也有一定的文名。徐光启的朋友程嘉燧说他“少年以文章名天下”,后来许多人给徐光启作传记,也都说他的文章最善于说情说理,而且都从实际出发,都属切实可行。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在科举的考试中屡遭失败呢?原因在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是用八股文来选拔人材,所注重的只是文章的空洞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式,几乎完全无视思想的内容,这样当然是很难挑选出真正的人才。 徐光启的学问逐渐渊博,经验也逐渐丰富,但自从他母亲病逝后,贫困仍然压迫着他的家庭,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科名仍然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好在文章有了名,一般便会有人来聘请他去教家馆,教家馆不但比教村学轻闲些,而且东家往往还藏有一些书籍,可供阅览。 徐光启曾在上海一家官吏赵家教过书,不知始于何时,可能在母亲去世以后不久。赵家主人赵灼、赵焕两兄弟都有科名,赵灼,字时章,号文斋,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行人,考选刑科给事中,转户科,迁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仆寺少卿,历太常寺少卿,晋右通政,卒年四十五岁。 赵灼之弟赵廷炯原名焕,字尧章,号凤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授河南真阳令,迁锦衣卫经历,擢南京虞衡主事,转屯田员外郎,出守浔州。 万历二十四年(1596)赵凤宇(赵焕)任广西浔州府(今广西桂平)的知府,要把孩子赵公益等带到任上去读书,请徐光启偕行,仍然教他的家馆。徐光启自母亲去世后,家庭的牵挂少了一些,于是他答应随赵家一同远赴广西。’。 这时徐光启家中,除父亲徐思诚外,还有妻子吴氏与儿子徐骥。 次年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陪赵公益赴北京顺天府乡试,这次徐光启中了举人第一名,通称解元。从此“名噪南北”。 明制规定生员要到本省乡试,上海县应到南直隶应天府(南京)去应试,那么徐光启为何要到北京顺天府乡试呢? 有人讲是名额问题,实是非也。洪武十七年(1384)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1425)始有定额,其后渐增,至正统问,南北直隶定以百名,庆、历、启、祯间两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他省渐增无出百名者。 即应天府与顺天府的名额一直是相等的,而主要是南北经济文化差异颇大,到京师顺天府更有机会。 下表为根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的进士数分布表,其中隶属地取括号内的,例如:“董其昌,直隶华亭(直隶上海)”隶属取“上海”。 P8-11 序言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家父不给日本人工作,辽宁邮政局数十人,辗转最后到上海。1940年我们居怀安街安吉邨,与阁老坟山为邻。 1949年在上海老城厢徐光启故居的地方,参加老师陆增社(字芳济)的婚礼。 “文革”时结婚,知道妻子的外婆、舅妈都是徐阁老的后裔,才萌生研究徐文定公。 但那时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书是不开放的,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渐放宽。在图书馆古籍组,查找《上海县志》从明朝弘治至民国县志共十部,103册,搜集抄录有关史料。 又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门市部、上海古籍书店选购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徐光启集》、《徐光启年谱》、《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 去上海光启出版社买到《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许母徐太夫人甘第大事略》等。 还在其他书店,先后购到《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神父传》、《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研究资料》、王重民著《徐光启》、《上海著姓望族》等。 当然不是一下子能买到这些书的,而是经过十多年,不断求访各大书店。还有主要的工具书,如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 我一边研读一边撰写,参加上海中学教师历史学会,与王立强、傅克勤两位老师合编中学生课外读物《上海历史资料》时在康熙年间的《上海县志》中发现徐家汇最早的地名是徐家湾而不是徐家犀。 1983年上海举办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活动,并将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在活动中我认识了徐光启后裔:徐林生、徐承熙两位先生。数日之后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徐光启史料的展览,见到独家收藏之《徐氏宗谱》展开的一页是徐以嘉的简历:“徐以嘉字孚于,尔默长子,青浦学增广生,浙江布政使姚永济之孙女婿。” 在这之后为上海南市区教育学院组织的历史教师、徐汇区教育学院组织的历史地理教师、上海县红专进修学校组织的历史教师,考察徐光启故居桑园街、九间楼、祠堂、阁老坊遗址、徐家汇光启公园,分三次进行导游讲解。 在寒假、暑假时为寻找民间可能收藏的《徐氏宗谱》奔走在徐镇老街、紫阳路堂街西、老城厢九间楼、上海县颛桥徐家墙里、青浦徐泾之蟠龙塘,往返数次、一无所获。 再找徐承熙家,家已找不到,直到2006年《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论文集出版,才联系上他,其家因建地铁,已迁居浦东耀华路。 2007年与徐承熙先生一起参加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经过徐承熙的不断努力,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意查阅《徐氏宗谱》,我们两人也只是走马看花地翻阅一下八册的大概内容,想要抄录或拍照,要再次申请,须两位馆长批准方可。 徐承熙再次申请,经数月获准,徐承熙与徐静罡前往摄下世系表、画像及徐尔斗后裔自传内容,后来复印转交给我。 在这之前,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顾卫民寄来复印的罗光编著的《徐光启传》、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谭玉峰先生帮助弄到了《徐光启著译集》,复旦大学博士生贾雪飞寄来台湾方豪撰“徐文定公裔孙世系记略”一文,并得到上海光启社姚景星司铎、沈保义先生的鼓励,加快了撰写的进度,不断修改,最后定稿。 在编纂《青浦诸巷会周氏宗谱》时,在上海图书馆家谱室发现徐光启佚文:“明文简公像赞”即徐光启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周炳谟像赞。 在研究天主教传教史,从《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潘国光神父传略·发现潘国光在徐阁老墓前竖立的碑文,拉丁文铭刻译文:“全耶稣会怀着感恩戴德之心,立石永志中国杰出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保禄,他为信仰基督的圣教会,敬之爱之广扬之,历数十年如一日。”而光启公园前几年寻到散失的墓志铭,并不是潘国光撰写的,而是1903年别人另外写的两块。 万历四十五年(1617)徐光启奉命前往宁夏,代表朝廷册封庆世子朱倬■为庆王,按明朝惯例庆王馈赠给徐光启二百金和币仪等礼物,他婉谢。庆王又派人追送到陕西潼关,又婉言谢绝,可见其为官之清廉。 他翻译《几何原本》是要掌握“斧斤寻尺”这个基础科学工具,然后运用到国计民生各方面。梁启超盛赞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译文,称其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诚非虚誉。 为解决荒年百姓粮食,他亲自耕作,栽培甘薯,为南粮北调减轻人民负担,他在天津葛沽,耕作实验水稻,他编的《农政全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如同《诗经》之于文学,《本草纲目》之于医学一样,堪称我国古代农学的百科全书,忧国忧民的济世著作。 徐光启鉴于“辽东日亟,志图报国”,而研究军事,在通州、昌平练兵,著“兵机要诀”给杨廷筠、李之藻去函,请捐资赴澳门采购火炮。 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光启两次复函,“今日之计,独有厚集兵势,固守辽阳;次则保存海盖四州为上策。但须多储守之器,精讲守之法,中间惟火器最急”,后来袁应泰取代熊廷弼为经略,在这之前曾遣亲吏来咨,求守御之策,但在战时,俄然变计使辽沈之战失败,也扔掉了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在宁远的作战方针,正是以前徐光启尽力的主张,不仅取得宁远大捷,还击伤了努尔哈赤,使其不久一命呜呼!而立功最大的那门火炮,被封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这门炮正是徐光启等人从澳门取来的四门火炮中之第二门。 徐光启翻译宗教书的名著是《灵言蠡勺》,撰写最著名的论文是《辩学章疏》。耶稣会历史学家巴多理评论:“徐保禄的进教,这位官人把自己的才华,用为荣教,用为护教,用为开教,他一个人品德的名声,超出万人以上,所以他的名字,将常留为中国教会史乘的光荣”,也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他对中国天主教的贡献不亚于唐朝玄奘对佛教的贡献。 徐光启研究天文,与传教士一起编纂《崇祯历书》,使中国天文学跟欧洲天文学差距很小。采用欧洲通行的度量单行,即周天分为360度,一日分为96刻即24小时,并且采用60进位制。在观测日月食时,竭力主张使用世界上新发明的望远镜,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伟大创举,也说明徐光启善于接受新事物。 总之研究徐文定公,自己也受教匪浅,《徐光启家世》一书的特点是:画像、制图、地图近200幅,新的考证、论述也特别多。其他书中很少写徐光启的宗教信仰问题,本书写了一章:进教、谈道、传教、保教、益友、贡献。 另外是《徐氏宗谱》,其他学者都没有记载,《徐光启家世》记载到2009年。 本人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妥之处,尚祈国内外学者,读者大家指正。 本书最后得到文定公后裔徐勇谋先生联系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在百忙中书跋,还得到他的学生贾雪飞的指点第三章信仰与第二章数学互换,并要求第一章成长、第七章宗谱增加注解出处。 本人对所有帮助过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后记 王成义先生,东北辽阳人,幼年因避战乱,入籍上海,居沪渎之西南。成义先生家于徐家汇,“与阁老坟山为邻”,凡七十年。行止虽不出方圆十里,见闻则常在百年之外,恂如长者,亦谨然学者也。揆之缘由,先生既得徐家汇风雨沐浴砥砺,复与教内外有学人士多所交往,故而知沪上掌故甚悉。先生于乡前贤徐光启之事迹,并徐氏宗族之源流,用力甚勤,考订尤详。晚岁积十数年之功力,编成《徐光启家世》书稿八章,自视为毕生之功业,周围同仁闻之,亦无不为之欢欣。全书付梓之前,有幸先睹。读是书,果然拾遗补缺,条分缕析,图文并茂,俨然可观。 王著《徐光启家世》一书,以上海博物馆独家收藏之《徐氏宗谱》为经,用积年之调查见闻作纬,辅以有关诸家之说,对四百年来上海地区首要之望族——徐光启家族稽考勾沉,深描细写,确有可观。上海后乐堂徐氏,因明代崇祯年间大学士暨天主教徒徐光启(玄扈,1562-1633)而兴旺。俗称“潘半城,徐一角”者,以上海城内“阁老徐”、“豫园潘”两族最为显赫,而尤以徐光启廉洁低调为誉。世称“徐阁老”者,则因光启晚年入值文渊阁,官居次辅(相当于近世第一副总理)而名。徐光启堪称上海之先贤,建模垂范,广受景仰,传之久远。先光启四世,高祖徐广文(竹轩)携家迁居上海。徐光启,并其父思诚,其子骥,三世单传,惕惕然不绝如缕。讵料万历年间,如有天宠,乃至光启孙儿一辈,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尔路,五男并传,徐氏宗族遂繁衍于南吴各县焉,于上海,于华亭,于松江,于川沙,于青浦,于嘉定,均有后裔传祚。徐光启和他的四个孙男,合葬于上海县城厢西郊江河港汉汇聚地,世人称此,遂有“徐家汇”之名。徐光启之于上海,重要若此。 徐光启于上海社会之重要性,尤有进者。光启制定《崇祯历书》,为生民改历设元;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向国人介绍数学;光启又编定《农政全书》,助推明清之“绿色革命”;光启更引介《灵言蠡勺》、《泰西水法》,西哲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之神、哲、科学之说,渐次融入中华文教。近世学者称徐光启为“中国的弗朗西斯·培根”、“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允有据也。借徐光启之宏富著述,诠释上海精神,展现城市文化,促进族类融合,消弭文明冲突,善莫大焉。 二年前,初识王成义先生于徐家汇。耄耋之年,常携资料一摞,为编写《徐光启家世》劳顿奔波,舍家忘我。成义先生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退休前为徐汇区中国中学历史教师。以民间之学者,记本地之事史,是热情,是责职,惟独不是便宜生计之事,周围学者因以赞叹系之。文武之道,不坠于地,识无论大小,学不分朝野,总以民心为要。 余生也晚,知“徐光启家世”少,先生嘱余为序,后生岂敢应许。唯以此书跋附骥于尾,以表敬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