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顾(珍藏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爱德华·贝拉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 1850-1898年),美国小说家和记者。小说《回顾》算是唯一成功之作,讲的是一位波斯尼亚青年在沉睡了113年之后,终于在2000年醒过来,发现理想的社会主义已经建立。这部畅销小说促使人们成立了贝拉米俱乐部和国家主义政党,倡导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秩序。

内容推荐

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社会空想改良主义长篇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年》。这本书出版后曾经风行一时,在美、英各地销售一百万册以上,并被译成德、法、俄、意、阿拉伯、保加利亚等国文字。

《回顾》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幻想的波士顿城一百年的惊人变化”,叙述想象中二十世纪的美国新的社会、生产制度。贝拉米在这部作品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提出了空想改良主义的经济、政治主张。

目录

《回顾》作者的生平

作者前言

第一章至第二十八章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1857年诞生于波士顿城。“什么!”你说,“一千八百五十七?这是个奇怪的差错。他的意思当然是说一千九百五十七。”对不起,我并没有说错。我不是在1957年,而是在1857年圣诞节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26日下午四点钟左右,第一次感到波士顿的东风的吹拂。我向读者保证,那个遥远的年代的东风,跟现时公元2000年的东风是同样凛冽刺骨的。

这些话乍听似乎荒唐,等我再补充一句,说我的外表像个三十左右的青年,那就格外不合情理,因此,如果读者认为下面仅是些欺人之谈,不愿再看,那也未可厚非。不过,我诚恳地向读者保证,决不是故弄玄虚,只要读者再多看几页,我包管你们会完全相信。那么,如果我可以暂时假定,对自己的出生年月要比读者知道得更清楚,并保证我的假定有所根据,我愿意把我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在十九世纪末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文化,或任何类似的文化,不过发展这种文化的各种因素却已经在逐渐形成中。另一方面,自古以来社会就被划分为穷人、富人、受教育的人和无知识的人四个阶级,或更确切地说,被划分为四个民族(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远比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别要大),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纠正。我本人既富有而又受过教育,所以享受到当时最幸运的人所能享受的一切幸福。我养尊处优,只顾追求人生的乐趣和考究的享受,依赖别人的劳动生活,却从未作出任何贡献作为报答。我的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就是这样,倘若我有后代的话,我希望他们也能享受这种舒适的生活。

但是,既然我没有为社会工作,又怎样能生活呢?你会这样问我。为什么社会要养活一个能够工作却游手好闲、一事不做的人呢?答复是,我的曾祖父攒了一笔钱,从此他的子孙就一直靠它过日子。你自然会推测,这准是一笔很大的款子,因为经过三代游手好闲的子孙的挥霍,它还没用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笔款子原来并不大,不过既然子孙三代依靠它来享受悠闲的生活,它比当初就要大得多了。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奥妙,看来不可思议,其实也不过是极其巧妙地运用了那种把自己的生活重担压在别人肩上的手段。这种手段现在幸已失传,可是当年你们祖先却把它发展到完美的境界。它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据说谁掌握了它,谁就可以说是依靠投资的收入来生活。在这里,如果要说明古代的生产方法如何使得这种事情成为可能,将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这里我只能说,投资的利息就是拥有财富或继承财富的人对那些从事生产者的劳动成果所征收的一种永续的赋税。千万不要认为,按照现代观念看来如此不近人情、如此荒谬的办法,从未受到你们祖先的指摘。从远古起,一些立法家和先知先觉一直都为取消利息或至少把它限制在最低限度作过努力。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只要古代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天,这种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我描写的十九世纪末叶这一时期,各国政府一般都根本不再想在这方面加以限制。

为了让读者对当时人们共同生活的方式、特别是贫富之间的关系有个大致印象,我想最好把当时社会比作一辆巨大的车子。广大群众被驾驭着,在一条坎坷不平、布满沙砾的道路上艰苦地拉着车子前进。尽管他们必然走得很慢,但在饥饿的驱策下,也不得拖延。沿着崎岖的道路拉车是十分困难的,可是车上却满载乘客,甚至当车子到了最峻峭的地方,他们也从不下车。车上座位非常舒适,他们迎着和风坐在那里,脚不沾尘,可以逍遥自在地观赏风景,否则便对那些精疲力竭的拉车者评头品足。当然,人人都想占据这样的座位,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每人在一生中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想替自己在车上占到一个座位,死后传给儿孙。按照乘车的规则,每人可以把座位让给自己指定的人,但另一方面,也会发生许多意外事件,使他随时可能失去自己的座位。尽管这些座位那么舒适,它们却并不牢靠,只要车子突然颠簸一下,有一批人便会从车上摔到地上。他们刚才高高兴兴地坐在车上,这时却不得不立刻拿起绳子一同拉车。毫无疑问,一个人认为失去自己的座位是很不幸的,因此乘车者经常为自己和他们的朋友担忧,而他们的幸福生活也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么,他们只顾着自己吗?你又会这样问了。当他们把自己的奢侈生活和他们兄弟姊妹们的牛马生活相比,而且明了自己的重量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难道不感到自己的奢侈生活难以容忍吗?难道他们对于那些仅仅由于命运的播弄而与他们处境不同的人们,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哦,是的,有过这种同情;乘车者也时常向那些无可奈何的拉车者表示体恤,往往当车子经过难走的道路或到达特别峻峭的山坡时,尤其如此。每当这个时候,拉车人拼命挣扎着,在无情的饥饿的鞭策下,跌跌撞撞,痛苦呻吟。许多人拉着车子昏倒过去,陷在泥里受人踩踏。所有这些形成了一片非常凄惨的景象,往往引起乘车者表现一种极可钦佩的同情。这时,这些乘客会吆喝着鼓励那些紧拉绳子的苦力,劝他们要忍耐,告诉他们虽然命苦,但可以希望从来世得到好报,有的人还出钱替那些伤残者买些药膏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致抱怨这辆车子这么难拉,当这段特别难走的道路过去以后,都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们松一口气并不是完全为了拉车者,因为在这些行车不便的地方常有翻车的危险,说不定大家都会失去座位。

事实上,也得承认,拉车的苦力所呈现的悲惨景象主要会使那些乘客更觉得车上座位的宝贵,更要拼命地占住不放了。如果乘客们一旦能够担保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绝不会跌下车去,那么除了出钱买些药膏纱布之外,对于拉车者的一切,大概也就极少放在心上了。

我很清楚,在二十世纪的人们看来,这种现象是极不人道的,但有两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多少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第一,大家确实相信,除了多数人拉车、少数人坐车的办法以外,社会就无法维持下去。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不论是挽具、车子、道路或劳役的分配,都不可能加以彻底改革。过去如此,今后也永远如此。这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也无可奈何。既然没有补救办法,按理也就不必枉费心机了。

P13-16

序言

从1981年开始,我馆编辑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移译世界各国学术经典,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所列选的著作都是文明开启以来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丛书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先后分辑编印,迄今为止,出版了十辑,四百种,是我国自有现代出版以来最重大的学术翻译出版工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思想奇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套丛书一直起着思想启蒙和升华的作用,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行各业的英才大都受过这套丛书的影响和熏陶。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学人心血的结晶。许多学界领袖、著名翻译家和出版家都以深厚的学养、严肃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这套丛书的谋划、厘定和翻译、审校工作。没有他们虔诚的治学精神,也就没有丛书的品质和风格。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也是商务印书馆百年品质的传续。商务早在20世纪初年便出版以严复翻译的《原富》《天演论》为代表的外国学术名著,20年代又规划出版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50年代后期更致力于翻译出版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中断,及至80年代,辑为丛书,汇涓为流,蔚为大观。百余年来,商务人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宗旨,用文化承续国脉,“日新不已,望如朝曙”。

基于此,我们整体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四百种,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以襄盛举。同时,我们也是借此机会,向几十年来为这套丛书做出贡献的译者、编者和读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既有成果,“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是佐证。我们会把此次珍藏本的出版看做一个新的开端,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做好这套丛书的规划和出版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必要的文明情怀,成为一个日渐昌盛的国家必要的文化积淀,以不负前贤,有益社会。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9年3月

后记

世界进步的速度

致《波士顿纪事报》编辑:1888年3月30日的纪事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回顾》的评论,为了答复这篇文章,请允许我说几句话。《回顾》一书是专门叙述想象中二十世纪美国人民所享受的各种崭新的社会方面和生产方面的制度与措施的。该评论者对于这些叙述并不反对;认为只要给人类以足够的时间,让它从现代混乱的社会状态向前发展,那么所描绘的这种人类幸福和道德进步的境地,未必就是高不可攀的。《回顾》一书在这方面既未给以充分时间,因而该书作者已经犯了一种荒谬的错误,严重地贬低了该书作为一本现实主义幻想作品的价值。他认为,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短短的五十年是不够的,建议作者应该把时间改为七十五个世纪。七十五个世纪和五十年之间,当然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如果该评论者对于人类进化可能达到的速度所作的估计是正确的话,世界的前途无疑会令人感到沮丧。但是他的见解究竟对不对呢?我认为是不对的。

虽然《回顾》一书在形式上是一本幻想的传奇小说,但作者却企图以完全严肃的态度,根据进化的原则,对人类的、特别是对这个国家中的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作出预测。作者在本书中委婉地预示了新世纪的曙光已在眼前,阳光即将普照大地;而且相信这个预言比其他预言更容易实现。由于假定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巨大,人们乍听之下是否会难以置信呢?伟大的全国性的变革尽管在不知不觉中逐代酝酿,但等到一旦发生,必然具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并不受其限制的那种迅速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历史的教训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

1759年,当魁北克陷落时,英国在美洲的力量仿佛势不可当,而且殖民地的统治也得到了保证。可是,三十年后,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届总统就职了。1849年,诺瓦腊城陷落后,意大利的前途就像中世纪以来的任何时期一样,显得毫无希望;但为时不过十五年,维克托·伊曼纽尔就做了意大利联合王国的国王。1864年间,德国千年梦想的统一,显然像过去一样遥遥无期。但在七年以后,这个梦想却成为现实,威廉在凡尔赛宫登上了巴尔巴罗萨王位。1832年,几个所谓梦想家在波士顿成立了最初的反奴隶制协会,三十八年以后,在1870年,这个协会被解散了,因为它的计划已经完全实现。

当然,这些先例并不能证明《回顾》一书所叙述的任何类似的生产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即将到来;但是也确实表明,当道德和经济方面的条件成熟,这种变化就可能飞跃发展。当时机一旦到来,没有哪一个舞台会像这个伟大的历史舞台那样,台上的一切景象像魔术般地迅速改变。所以,问题不在于必须进行如何广泛的换景,使这个舞台能适应新的友爱的文明世界,而在于是否出现了任何特殊的征兆,预示着社会变化即将到来。自从远古以来,促使这种变化逐渐接近的工作,早就已经在进行了。时代潮流导向某种社会形式的最终实现,这种社会,既能比以往更有效地促使物质繁荣,同时也必然保全而不是摧残人类的道德本能。自从人类开始有文明以来,每一声贫困的叹息,每一滴同情之泪,每一回人道主义的激动,每一种慷慨的热情,每一种真诚的宗教感,每一次不论为何种目的而更紧密地团结起来的人们相互慰藉的行动——所有这些,都加强了这股时代潮流。这种力量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一样,一直广泛而又深刻地扩展着它的影响,最后将会把它长久以来所冲击的障碍一扫而光,这至少足以说明目前人们由于对现代的社会安排不满而产生的那种普遍的激情。不仅全世界劳动者都参加了某种类似世界性的起义,而且,各阶级的真诚而又富于同情心的男男女女也都怀着近于完全叛逆的激愤情绪,反对这样的社会条件:把生活贬低为一种求生的残酷斗争,蹂躏了各种道德和宗教的准则,并使博爱主义的活动几乎流于空谈。

正如一座从冰天雪地的北极漂来的冰山,逐渐被温暖的海洋所溶化,终于变得动摇不定,以预示着本身消灭的剧烈的动荡冲击着大海,使之咆哮翻腾,野蛮的生产制度和社会的情形亦复如此。这种制度从野蛮的上古时代一直沿传下来,受到了现代人道主义的长期谴责,被经济学批判得体无完肤,正以预示本身死亡的强烈震动摇撼着世界。

凡是具有远见的人都会同意,现在的社会景象正是巨大变革的征兆。问题只是在于变好还是变坏。那些相信人性本善的人们,倾向于前一看法;那些相信人性本恶的人们则抱着后一种看法。就我来说,我却赞成前一种意见。我写《回顾》一书持有这样的信念:黄金时代不是已经过去,而是在我们前头,并且也不遥远了。我们的孩子们无疑将会亲眼看见;而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男女,如果能以我们的信念和工作来作保证,也是可以看到的。

爱德华·贝拉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