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想要安慰别人却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的窘境?
《疗伤的对话》(作者南希·格尔马丁)提供一些指导方针,帮你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你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关切。当你想要安慰别人但又不确定要说什么或如何去做时,本书内有关疗伤对话的指导方针,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疗伤的对话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美)南希·格尔马丁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是否有过想要安慰别人却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的窘境? 《疗伤的对话》(作者南希·格尔马丁)提供一些指导方针,帮你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你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关切。当你想要安慰别人但又不确定要说什么或如何去做时,本书内有关疗伤对话的指导方针,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内容推荐 我们人生常常处于这个处境,就是你最要好的朋友,比方说他失去了亲人、失恋了、被公司给开除了这些状况,他们都需要一些人听他们讲话,可是万一你不会讲话,可能给他带来的是更大的伤害,而不是安慰。很多人真的都需要了解一下,怎么面对一个在伤害中的人,被伤害过后的人,他需要朋友什么样子的对待方法,这本《疗伤的对话》(作者南希·格尔马丁)的确是很少见的这一方面的著作,它不一定完全符合中文世界里面的规则,可是它可以供你参考,而且让你找到你自己,在同等的时刻要怎么样应对。 这本《疗伤的对话》老实讲,它最主要精神就是在讲怎么样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而提出一个对对方来讲意味着更大的支持,更大的安慰,而不是更多的嘲笑,更冷酷的对待;如果能够培养这个同理心,我们想你就会有很好的能力,来面对这种关键时刻,要怎么样来应对进退。 目录 阅读建议疗伤笔记 推荐序爱是一切的答案 进入疗伤的对话 准备开始 第一章 当你需要朋友时 请不要问我好不好 使用“六个人”法则 只要听就好 能安慰你的,别人却不见得会受用 一切都不会有问题的,宝贝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和你自己的恐惧 请朋友帮助另一个朋友 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搬家前后 破产背后的伤害 在发生改变一生的事件后 我们分手吧! 内省:放下理性,回归心灵 第二章 健康问题 听到体检结果或等待消息 帮助别人面对诊断结果 手术前、手术中与手术后 我们到底该如何求助? 走出忧郁 善用与医生或病人见面的时间 与慢性疼痛共舞 对照顾者的支持 让丧失的能力变成一种新优势 当你看不到他们的痛苦 千钧一发 事故发生后 如何面对自杀未遂事件 内省:如何陪伴一个痛苦的人 第三章 职场上的疗伤对话 你们是一群饭桶! 当员工之间的相处有问题时 帮助同事不要急于下结论 你一定是在开玩笑! 让人失业但不失自尊 被裁员、解雇或聘用 办公室里的坏消息 来自普通同事之间的慰藉 我只是想表达出我的关心 面对同事之死 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内省:也许这是我的工作 第四章 过渡时期 我要离婚了 当个朋友,而不是英雄 我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学习独居 一个寄予无限关怀的礼物 退休也是一种生活 来自长辈的教训 和阿兹海默症共存 面对死亡是需要时间的 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逝者纪念日 内省:和他们以及你的沉默共处 第五章 失去所爱 一只名叫利奥的猫 假如你没有机会道别 当死亡带来解脱的时候 替生者写讣告 撒骨灰 最好的计划 当妈妈走的时候 葬礼之后,还有哪些事情要做 当孩子夭折 脆弱的情感潜艇 当悲剧激发出行动 哀伤如潮水般袭来 这里是天堂,还是人间? 内省: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语疗伤需要时间 感谢 试读章节 “你还好吗?” 我们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它是个礼节性的小小问候,是“嗨”的另一种说法。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句听起来无足轻重的问候却有可能给陷入困境的人带来压力。问候他人时,必须要意识到我们是否真的希望听到答案——无论它是好是坏。 我曾经与玛丽亚女士进行过一次难忘的对话。那时,她的父亲刚刚去世,随后母亲又息了重病。老太太写下遗嘱,表示要拒绝最后的抢救,免受治疗时的折磨。但玛丽亚的弟弟并不同意。她只好一边握着弟弟的手好言劝说,一边还要安抚妈妈。就在这个时候,朋友们纷纷问她:“你还好吗?” ”这是你们心里的想法吗?”玛丽亚颇有怨言,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你们真的想知道我好不好吗?那我就告诉你们我到底好不好。实际上,我觉得都快要受不了啦!我感到悲伤而无助,我甚至想对弟弟尖叫,对医生嚷嚷。我的压力太大了,每天我都必须面对复杂难懂的医疗保险条例,面对医院的医生和行政人员,面对我的家人,还有夹杂在这中间的所谓的正常生活。每次遇到情感上难以承受的问题,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可就在这时,你们却问我好不好?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是摆出一副苦瓜脸,叹息着跟你们说真话呢,还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勉强露出微笑,说。喔!还好,我还撑得下去’?” 玛丽亚无奈地说,当别人对她表示关切时,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你知道常会出现什么情形吗?如果我真的告诉他们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他们就会打断我,说些无关痛痒的鼓励的话,试图让我好过一点。有时他们只是同情我,有时会给我一些建议,有时则希望能够帮我解决问题。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会说一声。喔!’然后就转移话题了。 ”我想我可以对那些不熟悉的人说:‘我很好。’因为我觉得把自己的重担加在别人身上是不公平的。但对于亲近的朋友,我希望有话直说,可有时又不想让他们因为我而难过。大多数的日子,我尽量少说话,但会去猜想没有人真的愿意理解我的感受。令我失望的是,真相总是叫人太沮丧——听到我说实话的人不是想走开,就是想插手帮我解决问题。而我真正要的,不过是希望有个人能听我说说话而已。我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不要听什么建议,更不要听他们的事。我只是需要一个港湾,让我可以避风,可以疗伤,直到最后平静下来。” 有时人们需要交谈,把所有正在发生的、无法抗拒的、让人害怕的或令人沮丧的事通通说出来;有时候人们则宁愿与你相对无语;还有的时候,他们会这样跟你说:“谢谢你的关心。我现在还不想谈这事,过一阵子再说吧!” 你原本一定以为问一个人”你还好吗?”只是一件小事,却不知道在说与不说之间,“你还好吗?”这个话题其实非常开放,答案包罗万象,选择可能多到令人惊讶。 为了表示你不只是想听到“还好”之类无力的回答,你可以试着问:“你想谈谈今天发生的事吗?” “在经历了如此糟糕的一天后,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只希望你知道我很关心你。那么现在,有什么事情是你想一吐为快的吗?” 所以,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来说,如果不去追问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他们会很感激你的。这就是为什么问他们此刻的情形,比问他们好不好还要好一点的原因。 另外一种问候的方式则是让他们知道你的关心,但要记得把关注点放在具体一点的小事上,那样他们就可以告诉你:“我现在还好,但昨天却很难过。” 或者,他们可能直截了当地说:“我现在想小睡一会,希望有人能帮我按摩一下。” 如果你一点都没有要从他们嘴里得知任何消息的意思,就可以这样说:“我一直挂念着你。”或者说:“我希望能给你一个拥抱。希望可以帮你打包,带你去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还可以说:”我一直在想办法协助你,不知道我能帮得上什么忙吗?” 此外,疗伤的对话也是让彼此可以安心分享静默的时刻。开始谈话之后,你可能会想:接下来该说什么呢?谈话不见得总是一来一往,彼此轮流说或听。在疗伤的对话中,停顿是为了清楚地听到对方的需求(或想说的话)。如果对方想听你说话,你一定要先了解此刻他想听到的究竟是什么。并不是只须安静一下,然后就可以说出那些你在听对方说话时在脑子里打转的话。 想要进入疗伤对话的下一个阶段,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你和对方的关系。 如果彼此熟悉,对方会比较坦然地有话直说,但奇怪的是,有时这反而会让人觉得容易受责难。也许你和对方并不熟悉,有时却恰好能够提供给对方最需要的东西。因为你是怀着慈悲心去聆听的,并且不做任何评论。 不要以为你真的知道别人的感受。如果你不确定和一个不太熟的人能够谈得很深入,就先停顿下来,坦白地对他说:“我不是很了解你,虽然我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但真的希望可以尽我所能地帮助你。我愿意试试看。” 若是你和对方非常熟悉,或许会很自然地把谈话带到下一个阶段,方法就是认真思索你所察觉到的对方的感受,而不只是听他说话。 朋友有难时,我们常常开口就问:“你还好吗?”我们认为这样才能开始谈话,同时还表示出了关切之意。但我在这里要提供给你另一个建议:如果你试着安慰面临困境的人,一定要记得不把“你还好吗”当成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会因此心存感谢。P12-16 序言 刚开始读这本《疗伤的对话》时,我的内心是有些奇妙反应的。它让我回想起我在2004年患鼻咽癌第三期的那段时光。 当报纸上刊载了我得了癌症的消息,自然有许多熟悉或不熟朋友的问候纷至沓来。有人打电话过来,话还没说清楚就开始哭;还有人带着责怪的语气说:“你就是不会好好照顾自己……”;更有些危言耸听的人,劝我不能进行化疗,要改吃素等等。那时候这些问候不但没有安慰到我,反而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困扰与负担。 于是,我索性关起心中那扇与外界连结的窗,一个人自怨自艾地进行治疗。直到有一天,我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女学生来看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说:“以前我们对老师什么忙都帮不上,现在连您生病了我们也不知该做什么。我真的感觉好难过……”她带着爱来了,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有时候,接受也是一种付出。 在我逐渐康复之后,这段人生经历成了我最好的分享。不论是通过演讲、广播、写作,甚至当身边的朋友与我有相同遭遇时,我都会以“过来人”身份给予他们一些协助或建议。 其实不一定是透过言语,有时只是倾听,同时让他们看见我“活得比以前更健康快乐”、“更懂得爱自己”时,这无形中就能产生莫名的力量。就像书里提到的一些法则,其实都只是很简单贴心的提醒,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我们有时候面对遭逢骤变的朋友,总容易表现出“同情”或“可怜”的情绪,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会俨然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反而让那些正处于人生低潮的人心灵更脆弱,更容易受挫折。我记得在癌症治疗到后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所以,如果老是让朋友感觉自己是个“病人”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我们给朋友的关怀或支持就反而变成了一种压力,朋友也就自然感受不到我们对他的真正的关爱与善意,同时也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值得被爱的。 这几年我在北京生活,参加了一个固定的读书会,学习与阅读身心灵书籍。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有朋友生活出了状况的时候,有些人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会用身心灵的那一套去劝说对方:“你就好好想想老天爷要给你的功课是什么?”或是说:“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样严厉和漠然的话,让入有一种“罪该万死”的心寒。殊不知这时候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或倾听,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支持。至于人生的课题,总要痛苦过后再慢慢想明白,不是吗? 所以当我看完了《疗伤的对话》这本书,不由得拍案叫好,这真是值得推荐与推广的一本“工具书”。因为人生本无常,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书里所提到的各种磨难与考验,这本书教会我们什么才真正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要知道如果你的给予不是所对方需要的,那就不算是付出)。同时当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挫折时,也要懂得“求救”与“接受”别人的美意。 我一直在从事文字创作、写歌词或是演讲、作广播,我透过文字或语言去剖析自己曾走过的伤痛,常常也在不自觉地与许多人一起“疗伤”,我想这就是一种陪伴,或是同理心,也应该是《疗伤的对话》这本书的本意吧i? 所以最后,我想用我最喜爱的一个身心灵作家——芭芭拉·安吉丽思的书名做个总结,或许疗伤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我一直深信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而更重要的是——“爱是一切的答案”。 何厚华,资深音乐人、作词人、广播DJ、金牌策划人与畅销书作家。歌词作品横跨1990年至今,不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容易受伤的女人》等经典作品,或是最近的《新上海滩》《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都深获乐迷喜爱。出版书籍有《希望今天遇见你》《现在就是人生》等。曾获选“广播情人”“抗癌斗士”等。 后记 不论是失去工作、失去健康,还是失去所爱,都请记住:疗伤需要时间。 我们想要尽快好起来,恢复正常,忘却痛苦,再次快乐起来。可是,我们无法让时间倒流,无法恢复原状,无法把疗伤的过程安排进我们的时间表。尽管朋友和家人都殷切盼望并想帮助我们能尽快走出阴霾,但这偏偏就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失落的伤痛有很多不同的层面。 疗伤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它必须能够走进你心中那块被封闭起来的地方。疗伤或是独自一人隐遁于世,或是找人陪伴共度,它与治疗、写日记、海边漫步有关,也与与朋友谈话、自我帮助,或阅读教你如何忘记痛苦的书籍有关。 我向朋友珍妮请教:一个人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伤痛。她回答说:“疗伤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过程。” 对我来说,疗伤就像是个花园,而你播下的种子正在土壤中成长。有一阵子,你什么也看不到,直到有足够的雨水、阳光和时间,经过施肥和锄草之后,才会有新东西长出来。 疗伤也需要勇气。在痛苦似乎超过了我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时,要继续勇敢地活下去。我们所需要的朋友是能聆听我们的麻木、我们的自我否定、犹疑不决和愤怒,能容许我们忽视他们的好意,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的人;是能接受我们的哭泣,帮助我们对事情一笑置之的人。 我们的情况可能时好时坏。当我们以为自己不会再为了一首歌、一个思绪、一份记忆、一些话语而难过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没有走出伤痛。于是,我们感觉自己很失败,似乎刚刚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山,瞬间却又滚回谷底。所以,当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能够无所顾忌地表露出自己的混乱和歇斯底里,并且确信过了这一天,他依旧会是我们的朋友。 在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时,我们总是会说:“时间会医好所有的伤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雨过总会天晴”,“这样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些俗语可能有几分真实性,但当某个人进入疗伤的过程时,不管快慢,都是很个人的事。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不论是遭遇丧偶、离婚、被公司解雇、患有某种疾病、搬家,还是面对工作上的困难局面,我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我们的体验,而它们会在我们陷入痛苦时发挥影响力。 到底什么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帮助他们疗伤?这些问题我们不见得都能了解。所以我们需要耐心对待——喔!我们要非常有耐心才行。 有时候,我们能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得到一点安慰。但有时候,很奇怪的,他们总是会让我们失望。反而是飞机上偶遇的陌生入显得更称心,尤其是当他们怀有聆听的智慧时——虽然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诧异。不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可能被那份出乎意料的善意所感动,就像是人生中的一个意外的惊喜。 对话也能具有治疗的效果吗?当然。我们迟早都会和自己进行这么一场对话。我们会问自己:为何会发生这件事?我们会想,“如果……那么……”。我们会在心中回想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或是想象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会怀疑在这当中究竟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我们会扪心自问,我学到了什么?从此又将有什么变化? 我们甚至可能期望那些高于人类的力量——宇宙、神灵或上帝(不管我们信仰的是什么)能和我们说话,给予我们指引。 我们也可能因为转过头去,所以无法听到别人的回应,结果我们便认为没有人在听我们说话。 对于朋友或重要人物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或许会相信,或许会怀疑。我们需要时间,才能了解如何遵循那个“一直在我们面前”的指引。 我们甚至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明白:在过往的痛苦经历中,我们曾经无意识地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举例来说,当有人伤害到我们时,我们出于懦弱,没有大声地把受伤的感觉表达出来;当工作环境变得很糟糕时,我们出于无奈,仍待在那里没有离开。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朋友的信任,希望别人不要怀疑我们为何这么久才能大彻大悟。 最后,疗伤的对话还和原谅有关。 我们或许能在对方或我们自己离开人世前就互相原谅,但也可能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要原谅对方,或者没来得及赶在死亡猝然降临前获得原谅。在对方走了很久以后,我们可能才找到原谅(或取得谅解)的方法。有的时候,除非我们能够原谅自己,否则就无法真正地疗伤。 不论你的角色是朋友、同事、家人还是陌生人,任何承担陪伴、疗伤任务的人都需要耐性和幽默感,以及能给予对方深刻的见解、善意和勇气的能力。 你会说出一些他们也许不想听到的事。在说话以前,你要给自己留足够的停顿时间,以便找到方法帮助他们面对现实。 在疗伤开始发挥作用之后——不论是你在他们眼中重新看到了光芒,还是在他们声音中再度听到活泼生气,或者是感觉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察觉到他们朝着新方向所踏出的无形步伐——在你的身上都会折射出伤者自己不一定看得到(或听得到、察觉得到)的事情。而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个从天而降的礼物 有一天,一位先生送给他的某个女性朋友一份礼物。当他打电话给对方时,那位女士刚刚经历了几个月痛苦疗伤过程,他意外地从她的电话留言中听到了一些信息,便想向她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他这样说道:“我很高兴地听到你不再被痛苦撕扯了,毕竟你已经开始了疗伤。” 他的这位朋友之前一直处于过份震惊和痛苦的状态之中,以至于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步入疗伤阶段。在这样一个时刻里,他的关于疗伤的话语,恰恰给了她一个温柔的提醒。 书评(媒体评论) 透过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南希·格尔马丁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人,给别人帮助和关怀;同时,她也教会我们,在生命中那些艰难的时刻,如何表达自己的痛苦,如何去向朋友寻求慰藉。 ——《纽约时报》 这本小书真是太好用了。假如我有需要时都能在口袋里发现这本书,书页现在一定已经翻到烂掉了。 ——CBS电视集团名誉总裁托马斯·葛杰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如果早点出版,我可能已经把它用上百次了。凡是身边有朋友正在痛苦时都应该阅读本书,它直指问题的核心。 ——《别为小事抓狂》作者理查德·卡尔森 本书是份极为特殊且内容丰富的蓝图,指引读者面对每日的弓箭与弩石,以及充满压力、有时还很受伤的人生。举凡离婚、忧郁、悲伤、分离、愤怒和失落等各种情形,各有不同的《疗伤的对话》。本书给人相当大的慰藉。 ——《立志当老总》作者杰弗瑞·福克斯 本书针对如何帮助有困难的人,提供了正面且慈悲的方法。这个方法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到安心,也让我们能做好准备,对于疾病采取人性的方式。医生、护士、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需要这本书,而且现在就需要。 ——国际人道医疗研究促进学会会长鲁迪·安斯巴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