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华楹联大全》(作者张傲飞)以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三方面为着眼点精心编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楹联大全/中华大字版文化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张傲飞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华楹联大全》(作者张傲飞)以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三方面为着眼点精心编排。 内容推荐 《中华楹联大全》(作者张傲飞)以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三方面为着眼点精心编排。“话说楹联”从起源、赏析、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中华经典智趣名联”、“内涵丰富的节庆联”、“十二生肖联”则通过对各种妙联、趣联的来龙去脉的介绍和楹联背后故事的穿插,把这些广为传颂的对联分门别类地展示给读者,方便查找和欣赏研习;而“最实用的楹联”遴选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所需要的各种联语,分类细致,选联精当。 《中华楹联大全》是“中华大字版文化经典”之一。 目录 话说楹联 什么是楹联 楹联的起源——从春联看起源 楹联的发展 楹联的分类 楹联的讲究 楹联背后的文字奥妙 楹联的应用 如何创作楹联 中华经典智趣名联 谐趣讽刺联 励志题赠联 经典长句联 绝对应征联 无情对 玻璃对 回文对 药名对 谜语对 集句对 亭台楼阁联 山水园林联 墓祠庙宇联 内涵丰富的节庆联 春联 元宵节联 清明节联 端午节联 七夕节联 中秋节联 重阳节联 腊八节联 祭灶节联 其他节日联 十二生肖联 个性迥异的生肖动物 久传不衰的生肖风俗 妙趣横生的生肖对联 最实用的楹联 人际交往联 喜联 寿联 挽联 宅第联 厅堂联 书斋联 行业联 商业志庆联 行业专用联 国家机关、学校联 公共事业机构联 附录声律启蒙篇 卷一 卷二 卷三 试读章节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又名“联语”,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用汉字书写(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长幅必须成对称形式,悬挂在相对的位置上,上联在右,下联在左。通俗地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两联字数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体,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楹联,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楹联。 楹联言简意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楹联是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结合最成功的典范,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实例,也是艺术与实用结合最完美的典范,是拥有最大群体的大文化,它遍及众多领域和场所,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独特文化现象。 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究其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先秦时期的桃符,五代十国时演变成春联,并逐步发展为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联。 关于桃符,传说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长达三千里,枝杈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的山洞里住了很多的鬼怪,这些鬼怪归“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管辖,他们专门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喂老虎。从先秦起,每年到了年终,百姓们就把两位神将的图像画在桃木板上,或在桃木板上题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桃木板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五代十国时,神像在桃符上消失了,联语被题于桃木板上,据说此种现象是拜孟昶所赐。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后蜀主孟昶突发奇想,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挥毫,在“桃符板”上写出: 嘉节号长春 从此,每逢过年,孟昶都要让臣子在桃符上书写联语,而后这一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虽然这不一定是中国第一副楹联,但一般学者都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换句话说,春联是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 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是多数学者予以认可的说法。隋唐时,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在诗人们的参与下,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题湖南岳阳楼联:“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题诸葛亮故居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题杭州观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一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虽然这时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但春联仍称“桃符”。赵庚夫在他的《岁除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当时的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另外由于受诗词的影响,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陆游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之工整可见一斑。宋代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元代时由于种种原因,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统治阶级对骈文和楹联非常赏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楹风极盛。皇帝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求赢得主子的抬爱;文人墨客更以题联巧对为人生乐事;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不通晓对工以应时风;甚至有人因一副楹联而改变命运。 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一夜之间,朱元璋便把春联从宫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万家。他本人还写了一副楹联送给将军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人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当时的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情幸事,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楹联推向了一个高潮;更因为有了皇帝的提倡,此后过年贴春联便沿袭成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是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更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如揭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反对帝国主义的“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在清朝还出现了楹联分类著作,如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 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的金銮殿到庶民百姓的茅草屋,从达官贵人的朱门到市井贫家的白屋,从楼堂亭榭到小摊茅店,乃至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庙观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的寺宇教堂,都能看到楹联文化的印记。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沿海内陆到北漠南疆,从名胜古迹到民居农户,从戏曲舞台到文学作品,从文人的书房以及文具到工棚、农具以及工匠用具,从供神到敬人,从言谈到楹柱,从古到今,地球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楹联的踪迹和影响,在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至今也还保留着贴楹联的风俗。P2-6 序言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新桃”和“旧符”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联,而春联是中华楹联的一种。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等,是我国汉语言文学所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极富对称之美,兼具诗、词、曲、赋等文体的特性,把汉字的声、形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其别致的形式和广泛的用途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新年来临时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制的两块对称的板,人们在上面分别写上传说中除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祈求福祉。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除鬼大神的名字。据载,五代十国时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题在卧室门上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楹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文人间也多唱和联对以逞才情。文学大家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擅写楹联,而楹联背后的小故事如今也都传为佳话。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楹联艺术,号称“对联天子”。据说他曾命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必须在除夕前拟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还亲自出巡,挨家挨户观赏。自此,上自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下至平头百姓皆好联语,写对联几乎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楹联艺术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也有了对联的题目。因此读书之人莫不精研对工,涌现出了郑板桥、纪晓岚等一批楹联高手,所创奇联、妙联不胜枚举。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楹联深人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从开始只限于春联,到后来各种谐趣讽刺联、励志题赠联、行业联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 本书以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三方面为着眼点精心编排。“话说楹联”从起源、赏析、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中华经典智趣名联”、“内涵丰富的节庆联”、“十二生肖联”则通过对各种妙联、趣联的来龙去脉的介绍和楹联背后故事的穿插,把这些广为传颂的对联分门别类地展示给读者,方便查找和欣赏研习;而“最实用的楹联”遴选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所需要的各种联语,分类细致,选联精当。为方便读者快速人门,我们还设置了“声律启蒙篇”,以使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对联词汇。 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