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无疑是二十四史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经典。《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记/国学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西汉)司马迁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记》无疑是二十四史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经典。《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内容推荐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的史料价值、思想内容和编写方法,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而且对东方各国也有深具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是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一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一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一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一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卷一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一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卷一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一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一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一十九】惠景阋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1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试读章节 其後百馀年,秦灵公作吴阳上峙,祭黄帝;作下峙,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峙栎阳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蟥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惕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日“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茁南郊山下者。二日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日阴主,祠三山。五日阳主,祠之罘。六自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人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日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後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人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日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後三年,游碣石,考人海方士,从上郡归。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弑死。 始皇封禅之後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俘文学,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於是自觳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日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日济,日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日华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水日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 陈宝节来祠。其河加有尝醪。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驹四。 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淠、洛二渊,鸣泽、蒲山、岳轻山之属,为小山川,亦皆岁祷塞泮涸祠,礼不必同。 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i者逑之属,百有馀庙。西亦有数十祠。於湖有周天子祠。於下邦有天神。沣、滴有昭明、天子辟池。於、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而雍菅庙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唯雍四畴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畴,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驿,秋冬用。畴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琏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於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西畴、畦畴,祠如其故,上不亲往。 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诸鬼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於天子之祝官。祝官有秘祝,即有蕾祥,辄祝祠移过於下。 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扮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人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日北畴。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後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扮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於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各有时。 其後二岁,或曰周兴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於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 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月及腊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财以祠。制曰:“可。” 其後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下诏曰:“今秘祝移过于下,朕甚不取。自今除之。” 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及齐、淮南国废,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P102-103 序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西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学识渊博,对司马迁有很大影响。司马谈立志写一部通史,至死未能实现。临终前嘱托司马迁续成其未竟之事业。司马迁从十岁起学习古文经典,后来从师董仲舒、孔安国等经学大师。二十岁,胸怀求知欲望,游历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二十三岁步入仕途,任郎中。三十五岁,奉命视察西南,不久,司马谈病死,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之机会饱览皇家典籍。四十一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四十六岁的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家贫无力自赎,被囚三年,惨遭腐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为完成已经着手的著述,他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更加发愤写《史记》。其五十四岁前后,终于修完这部垂于永世巨作。他死后多年,是书由其外孙杨恽公诸于世。 《史记》初传并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之间,始称《史记》。《史记》记载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分《本纪》十二篇(记帝王国君大事);《表》十篇(以表格按年代排列史实);《书》八篇(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典章制度);《世家》三十篇(记载贵族、诸侯事迹);《列传》七十篇(记载各时期重要人物)。《汉书·司马迁传》称其中十篇“有录无书”,汉元、成帝时,由褚少孙补足,称“褚先生日”,极易辨认,后人习惯称之为《史记》褚补,同样保存了重要史料。 《史记》的史料价值、思想内容和编写方法,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而且对东方各国也有深具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之体例。(二)《史记》取材广泛,引用慎重。司马迁不仅引用价值较高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及诸子百家、官府档案等资料,而且把自己几十年亲身采访所得也熔铸其中。在引用时,注意考证分析,不可靠者不取。因其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谨,使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三)《史记》较客观地处理和评价了历史人物及事件。(四)《史记》文字通顺、流畅。(五)《史记》刻划人物形象生动,文学价值较高。 当然,《史记》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存在一些天道循环、五德始终等唯心思想和封建观点,但这并不能影响其历史地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