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本耐读的活书,读来有趣、有益、有用……
《海浪花开》是李伦新的第七本随笔散文集。本书以平实、抒情又犹如海浪花般跳跃灵动的文字,以及广泛、敏锐的视野和心灵,细致又宽宏地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生活特点与文化内涵。字里行间,能够读出本书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和富于哲理的深度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浪花开--李伦新随笔散文选第七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伦新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本耐读的活书,读来有趣、有益、有用…… 《海浪花开》是李伦新的第七本随笔散文集。本书以平实、抒情又犹如海浪花般跳跃灵动的文字,以及广泛、敏锐的视野和心灵,细致又宽宏地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生活特点与文化内涵。字里行间,能够读出本书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和富于哲理的深度思考。 内容推荐 作家李伦新的随笔散文新著《海浪花开》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至今第七本随笔散文集。 《海浪花开》以平实、抒情又犹如海浪花般跳跃灵动的文字,以及广泛、敏锐的视野和心灵,细致又宽宏地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生活特点与文化内涵。书中的130余篇文章,均是贴近生活的现状、读者的心灵和我们眼下的这个社会与时代,且是言之有物、真情灼灼。 目录 一、上海,一部耐读的话书 1.用一个字介绍上海 2.上海,一部耐读的活书 3.海派无派有文化 4.海浪美如花 5.时间老人正向我们走来 6.海派文化在服务世博中互动双赢 7.海派文化就是上海文化吗? 8.迎来送往,繁荣发展 9.海水不止是成的 10.“长宁国际城区”见闻 11.海派饮食的文化符号 12.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的海浪花 13.海派旗袍新传 14.清流之美 15.家有海宝 16.如山似水 17.美丽的海浪花 18.殷行人的爱 19.蓬莱无影似有声 20.莫奈的经验 21.假如地球只剩下最后一泓碧水 ——湖畔随想 22.人生七岁上小学 23.见证人文历史的会馆 24.创名牌,也要写名牌 25.好一个海字,要得 26.不亦乐乎 27.同济,因你们而辉煌 28.“小地球村”随想 29.谢晋,永远的艺术大师 二、上海人,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取 1.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2.“雷击黄瓜”的味道 3.想起了霍英东 4.岂能以他人痛苦为乐 5.吃喝何须如此比赛 6.新年谈新 7.建议为民营医院立法 8.两个母亲 9.每天都要很溧亮 10.推己及人 11.盛夏说游泳 12.“无烟人家”好 13.高考加分有讲究 14.不止自然人 15.好大喜空何时休 16.大海弄潮 17.邵逸夫的养生秘诀 18.奔月精神无价宝 19.杭州细节 20.美好祝愿长伴随 21.心花怒放歌声扬 22.南京细节 23.楼上楼下 24.新娘的嫁妆 25.美在生命 26.良心无价 27.中华健儿竟风流 28.“笑顺”有方 29.壮美赞 30.襟怀坦荡 31.向馒头宣誓 32.闲话“进补” 33.劝和 34.快乐是会传染的 35.缺钙补钙 36.不可或缺的精神美餐 37.生命的节日 38.“尚不明确”何其多 39.从《新上海》谈起 40.关爱生物钟 41.谁来认定“纯天然”? 42.好一个“封山育林” 43.但愿人长笑 44.喜欢音乐的好处 45.用筷礼仪 46.感动 47.北京细节 48.兴趣 49.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50.迎春接福 51.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52.工作着是美丽的 53.乐乎楼 54.学会休息 55.心灵鸡汤加点糖 56.徜徉在花的海洋 57.为免费增光添彩 58.向这1%的同志致意 59.让“拿来主义”不断有新版本 60.彰显中华文化辉煌的北京奥运 61.誓言、诺言及其他 62.群众称好的会所文化 三、上海一耕夫,耕耘并快乐着 1.乐耕之夫 2.幸运 3.牛年说丑牛 4.百牛迎春乐耕耘 5.俗有俗的好处 6.美不胜收 7.画缘 8.将门虎女谱新篇 9.翰墨馨香飘四海 10.为了使副刊越来越“富” 11.心祭 12.擎起一片新天地 13.思想者永生 ——怀念王元化先生 14.亮丽人生 ——怀念沈柔坚先生 15.城市记忆保鲜有方 16.怀念老贾 17.茶话一题 18.动车之动 19.推荐一本新书 20.郭洞村的神采 21.风景中的亮丽馨香 22.心香一炷敬汪老 23.花间补读未观书 24.精神疼痛的验方 25.唱响乐龄之歌 26.老年教育需要“突围” 27.寄语当代大学生 28.无限的课堂 29.情注奥运付笔端 四、记忆屏幕中的几块拼图 1.良心与责任 ——读李伦新随笔散文集《思辨墨录》 2.金秋的收获 ——读李伦新随笔散文集《梦花情缘》 3.开拓文化空间和精神自由的温和长者 ——读李伦新随笔散文集《心海浪拍》 4.金融、社会与人 ——电视连续剧《银楼》观后 5.坚执宽和的态度与明朗的信念 ——读李伦新中短篇小说集《上海爱情》 6.随笔贵有真知 ——读李伦新随笔散文集《上海新话》 7.真情·真言·真追求 ——读李伦新《耕夫自选集》有感 8.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人性 ——读李伦新长篇小说《非常爱情》 9.人性中的至美 ——近读李伦新几篇小说有感 10.“笃悠悠地精耕细作” ——读李伦新的《明日玫瑰》 11.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学林出版社联合召开“李伦新作品研讨会”到会作家、评论家发言摘录 12.历经波折好人相伴 ——李伦新同志访谈录 13.《华人世界》访谈李伦新 ——海派文化成就上海崛起 后记:斗量海水 试读章节 一、上海,一部耐读的活书 1.用一个字介绍上海 前不久,在和热心于海派文化研究的朋友相聚,商谈第八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时,无不对即将到来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热情关注,对海派文化如何在服务世博会中互动双赢各抒己见。有的朋友还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假如要你用一个字介绍上海,形容上海,说明上海,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有七千万国内外宾客参观,我们每个上海人可以说都是东道主,都有可能被问及类似这样的问题,用哪一个字来介绍上海才最恰当呢?实在值得思考。 此后,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用哪一个字,当然是一个汉字,来介绍、形容、说明我们上海这座城市,才形象、生动,又准确、贴切呢? 申字?近日上海长江大桥和相连接的隧道通车,新开通了申崇一线、二线公交车,可见人们习以为常地将“申”字代表上海,似乎没错,其实,申字,代表上海,崇明不是也属于上海吗?其实,申,是上海的别称。楚王曾经封一位叫黄歇的人为春申君,传说他曾开凿黄浦,松江至今还有与此相关的春申村和春申祠。因此,黄浦江曾经又名黄歇浦、春申浦、申江、春申江;后人因此将“申”作为上海的别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字并不能形容上海,概括上海的特点。 沪字?上海的先民以捕鱼为生,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名之日“扈”。扈字,后来衍生为“滬”,简化为“沪”。唐人陆龟漾在《渔具诗序》中有“列竹于海滋日沪”句。流经此地人海的吴淞江支流称“沪海”,地名被称为“沪渎”。以后,“沪”成为上海的又一个别称,至今上海还是简称沪。 显然,我们所思索的能形容上海、概括上海的这一个字,既不是上海的简称,也不是上海的别称,而是要能体现上海的人文历史精神和城市个性特点的那一个字,既要形象具体,活泼生动,有声有色,又要准确无误,不可替代,非此莫属! 那么,究竟哪一个字是最佳选择呢? 据嘉庆十九年编的《上海县志》记载:“上海浦在陆家嘴南,北即下海浦。”从宋朝到清朝的五百年中,上海浦、下海浦是齐名的。明朝永乐三十三年,郑和率船六十二艘两千七百余人,由“天下第一码头”浏河镇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上海下西洋的船只,,除从浏河镇的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下海浦。后来因建上海镇于上海浦,下海浦的影响才不如上海浦了。在现今上海的昆明路、海门路二带,还有一座建于下海浦旧址的“下海庙”,前不久我还去过一次。 今天上海所在地,七千五百多年前还是一片沧溟。随着岁月流逝,以长江为主的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堆积的速度,超过海面上升和地体下降的速度,逐步形成滨海平原。在上海,除了“上海”和“下海”,还有“南海”、“北海”和“西海”呢,难怪当年家住南市的人到租界去叫“到北海去”,而西区则有一家“西海电影院”,上点年纪的上海人还能记得呢。 直到现在,上海的路名地名还多有滩、浜、湾、汇、渡、桥…… 据此,是否足以说明,上海原本就是海,用一个海字介绍上海、形容上海、说明上海是最为恰当的呢? 海,是令人振奋、发人遐想的。我曾经站在海边,久久地凝神眺望,无边无际,波澜壮阔。我也曾乘快艇飞驰海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我还从飞机舷窗朝下眺望,云雾缭绕下,一片蔚蓝色若隐若现,扑朔迷离。而投身于海水中游泳,同海水亲密接触,任海浪扑击,尝海水滋味,拾海滩贝壳……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我爱大海! 上海,无论是从地理、历史、人文方面,还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看,都和海有着自然天成、不可分割的渊源。上海,不管是从建筑、街市等有形的、外在的、表层的存在状态和演变轨迹,还是从更深层次、更多侧面观察对比,都和海在本质特征、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能善纳百川、兼容并蓄者,海也。能谦和而大气、追求卓越者,海也。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建设突飞猛进,上海的变化13新月异。上海的建筑,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上海这二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上海的戏剧舞台、电影电视百花盛开、多姿多彩……上海人民正在为建设国际大都市而努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上海人,就整体而言,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地域文化熏陶,在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诸多方面,无不显现海派文化特有的气质、风度等等.。海派文化是历史造就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褒贬不一,见仁见智,是很自然很正常的。 陆幸生关于桑塔纳轿车是如何引进国门的文章写道:引进德国桑培纳轿车生产技术,1978年9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轿车厂的报告》,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意见是: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必须以实行产品返销为前提。11月,传达小平同志讲话,“轿车可以搞合资,重型车也可以。”没有提到“返销”这个前提。时任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经理的仇克率团来到德国,和德国大众公司董事长史密斯 P1-3 后记 斗量海水 我的家乡有句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年少无知的我,理解这话的意思,就是不可以貌取人,不可斗量海水。如果用量米的斗,去量海里的水,那不是太傻了吗? 后来我移居上海,生活工作在老城厢,渐渐地对这座迅速崛起的沿海城市加深了认识,上海原本就是海,早在六千多年前,如今的上海市的大部分,尤其是市中心,还是汪洋一片。上海,名不虚传、名副其实,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近十来年,我参加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更加懂得了,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成就了上海,滋养了上海,孕育了这座城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海水是活的。海水不止是成的。海浪美如花。海派无派有文化……当我在汇编自己的这本随笔散文第七集书稿时,看到不少篇章都和海、海派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如《用一个字介绍上海》、《上海,一本耐读的活书》、《海派文化在服务世博中互动双赢》等等,于是,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傻乎乎地自言自语起来:“我这不是在斗量海水吗?” 是的,我们每年举行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一本论文集,目前已进入筹备第九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工作阶段了。可以说这是我和我的文朋书友们在斗量海水,量的当然是上海及其海派文化这蕴涵丰富、极具特色的活水!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我和文朋书友们齐心协力,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形与神、灵与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用纪实散文的形式,历时五个春秋,完成了33卷近700万字的“海派文化丛书”,在上海世博盛会集体亮相,这更是斗量海水史无前例的成果…… 我这个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水平低却一直喜欢学习写作,就像用量米的斗,去量海水,笨手笨脚,慢慢腾腾,虽然很累,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我牢记笨鸟要先飞,学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坚持“斗量海水”般的写作。根据身体情况,我将来也许不再继续写小说了,会更加集中精力于海派文化的研究,一点一滴地分析记录,写下一些心得体会,为的是尽一个上海人的责任。 这本书里汇集的,就是我在主编“海派文化丛书”期间所写的随笔散文。书名《海浪花开》,是我那天晚上参观上海世博会,夜幕降临后坐在世博园,面对灯火辉煌的浦江两岸美景,想到地球无边却有国界,如今各美其美在世博园,这正是海派文化博采众美、再创新篇的历史机遇啊!我的这本小书能在此时出版,也算是这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吧! 在此,我要由衷地感谢所有理解关心并支持帮助我的同志和朋友!感谢本书责任编辑修晓林同志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魏心宏、陈先法等同志,并热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教! 2010年9月26日于乐耕堂 书评(媒体评论) 温柔,其实也是一种执著,他坚执宽和的态度,任何境地,都抵御着暴戾的侵噬,从而有效保护了明朗的信念。所以,你就能解释,经历了世事动荡的老李,至今依然身心平衡。他看人看事,总是看到好处、温柔处、积极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希望,才会执迷于文学。因为在文学里,他可以有自由,将生活刻画得更好一点。 ——作家 王安忆 由于这样一个背景,读李伦新先生的文章别有滋味。只因为他受过多年的冤屈,所以在文章中总是本能地呼唤美好、抨击邪恶;又因为他平反昭雪后做过多年的“父母官”、当家人,文章中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种男性的责任感、温和的长者风。这两方面的风格尽管毫不张扬却渗透处处,有一种风急浪高后的平淡。 ——文化学者 余秋雨 在李伦新的散文和随笔中,处处能感受到他的这种良心和责任感。他的这种良心和责任感,并不是用板着面孔说教的方式表现,而是亲切随和得如同谈家常。 ——作家 赵丽宏 读了李伦新先生的不少作品,我对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觉得这位老人是真正的热爱文学,真正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追求对待的。 ——评论家 杨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