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在中国是如何确立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了作为现代知识的(文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简化,相反,这样的讨论更可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和复杂。即使认定现代意义的上“文学”更多的时候是以[知识]的形态现身,那么也需要挖掘“知识”背后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特别是权力的“痕迹”,凸显“知识”最终可以落实储存和传授的制度性保护,寻绎[知识]在使用者和思想者的内心世界里的细微变化,并且指出“知识”在跨文化和跨语际传播中产生的误解、差异与创造性的挪用。很显然,作为“知识”的文学并非一定是凝固的和开而上学的,关键是如何发现制度中潜藏的个人经验以及这种经验揭示的制度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关系。
由罗岗编著的《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共分上下两篇,主要内容为何种文学,怎样现代?,“校园内外”与“课堂上下”,“新传统”与“文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