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陆战中的王者,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坦克的杀伤力几乎是步兵的噩梦,所有坚固的工事在它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它是陆地战场上无坚不摧的进攻利器。
陆战之王在战场上的相遇,注定会是一场火星四溅的对决,钢铁巨兽发出的震天怒吼令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坦克战——陆战之王的直接对话》让我们见证陆战之王的一次次相遇,感受其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坦克战(陆战之王的直接对话)/战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战典丛书编写组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坦克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陆战中的王者,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坦克的杀伤力几乎是步兵的噩梦,所有坚固的工事在它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它是陆地战场上无坚不摧的进攻利器。 陆战之王在战场上的相遇,注定会是一场火星四溅的对决,钢铁巨兽发出的震天怒吼令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坦克战——陆战之王的直接对话》让我们见证陆战之王的一次次相遇,感受其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内容推荐 《坦克战——陆战之王的直接对话》是一本军事图书,是战典丛书之一。本书分十六章内容,向读者展示了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坦克之战,如康布雷坦克战,基辅坦克合围之战等。通过翔实的历史史实、史料的记载,梳理了坦克出现和发展的脉络,以及坦克战的发展和变革。从纵向和宏观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科技发展之于坦克、之于军事的重要性。这些战争场面将读者带入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景,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战场上智慧、计谋与策略的魅力。 《坦克战——陆战之王的直接对话》旨通过将科学的体例、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新颖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并向人们传达战争的弊端以及和平的重要。 目录 第一章 一战坦克大对决——坦克战首役 前奏:坦克登场之前的血战 富勒建功:康布雷坦克战 “A7V”坦克问世:德国人的坦克始祖 不甘示弱:英国人的两款新型坦克再次登场 坦克对决:维莱-布勒托纳坦克战 战典回响 一战后,坦克家族在壮大 沙场点兵 人物:装甲兵之父——富勒 武器:英国“马克”I型坦克 战术:富勒理论 第二章 闪击波兰——幻影突击坦克战 前奏:二战从希特勒的豪赌开始 战幕拉开:德国战车呼啸而过 快速突击:波兰大地上的装甲怪兽 全线崩溃:波兰成为刀俎上的鱼肉 绝对优势:坦克成为真正的利刃尖刀 战典回响 闪击战战术解析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强的冲击力 将精神力转化为战斗力 沙场点兵 人物:古德里安 武器:“PzKPfw4”型坦克 战术:闪击战 第三章 法兰西战役——铁血装甲穿越阿登森林 前奏:欧洲大陆在坦克履带下瑟瑟发抖 老调重弹:质疑声中的“黄色计划” 出其不意:“施里芬计划”已经作古 长驱直入:英法在坦克轰鸣中惊慌失措 战局已定:古德里安、隆美尔完成合围 战典回响 马其诺防线的悲剧 沙场点兵 人物:曼施坦因 武器:马其诺防线 战术:失败的“D计划” 第四章 阿拉斯战役——坦克战与反坦克战的经典 前奏:马其诺防线被突破之后 英军计划:突袭阿拉斯 歪打正着:隆美尔的秘密武器 先赢后输:英军偷鸡不成蚀把米 战典回响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保障 沙场点兵 人物:隆美尔 武器:88毫米高射炮 战术:88毫米高射炮平射战术 第五章 基辅坦克大合围——纳粹履带下的孤城 前奏:东线战场迫在眉睫 决策失误:苏军乌曼大败 战前争论:是基辅还是莫斯科 战争豪赌:斯大林押宝叶廖缅科 完成合围:德国坦克荡平基辅 战典回响 基辅坦克大合围的罪与罚 沙场点兵 人物:基尔波诺斯 武器:苏联“T-34”中型坦克 战术:钳围战术 第六章 姆岑斯克坦克战——生死攸关的伏击战 前奏:战火快速燃向东线 迅猛围攻:莫斯科危在旦夕 时空互换:独立坦克第四旅奉命阻击 公路设防:卡图科夫设下口袋阵 连续伏击:德军损失惨重 组织防守:为战略防御赢得时间 战典回响 时间换空间的典范 沙场点兵 人物:卡图科夫 武器:“BT-7”快速坦克 战术:伏击战 第七章 东线坦克大决战——斯大林格勒的坦克之魂 前奏:斯大林格勒坦克决战前的态势 挥师猛进:德军坦克长驱直入 坚如磐石:巷战中的苏联坦克 势均力敌: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坦克对决 暗度陈仓:朱可夫全线大反攻 灭顶之灾:德军坦克的“滑铁卢” 战典回响 闪击战的终结 沙场点兵 人物:崔可夫 武器:T-34坦克 战术:消耗战 第八章 阿拉曼坦克战——击碎希特勒的非洲梦 前奏:北非战场再起战火 决战之初:“沙漠之狐”依然恐怖 初出茅庐:“沙漠跳鼠”蒙哥马利空降北非 巅峰对决:狐鼠大战阿拉曼 战典回响 “沙漠之狐”惨白的原因 沙场点兵 人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武器:“瓦伦丁”步兵坦克 战术:反坦克防御作战 第九章 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坦克壁垒的坍塌 前奏:希特勒走到了“三岔口” 大战爆发:苏德坦克大对决 南线激战:“闪击战”之间的碰撞 巅峰对决:“KV-1”坦克大战“虎”式坦克 苏军反攻:壮怀激烈的坦克决战 战典回响 防御中的攻势 沙场点兵 人物:罗科索夫斯基 武器:“KV-1”重型坦克 战术:大纵深作战理论 第十章 诺曼底坦克大决战——盟军坦克大战纳粹堡垒 前奏:登陆锁定诺曼底 顺利登陆:水陆坦克力退德国守军 情报失误:两栖坦克的灾难 绝地反击:海滩坦克攻坚战 狂飙突进:“巨蟹”坦克担当开路先锋 清除障碍:特种坦克在朱诺海滩发威 剑 海 滩:水陆坦克击溃混凝土堡垒 战典回响 水陆坦克影响战局 沙场点兵 人物:奥马尔·布拉德莱 武器:“M-4DD”水陆坦克 战术:战略欺骗 第十一章 血战卡昂——盟军精锐大战娃娃坦克师 前奏:诺曼底登陆之后的局势 初次遭遇:盟军大败卡昂桥北 夜间血战:维特之死 最后总攻:娃娃师被全歼 战典回响 让人惋惜的纳粹娃娃兵 沙场点兵 人物:库尔特·迈尔 武器:“豹”式坦克 战术:装甲掷弹兵战术 第十二章 春季觉醒行动——德军坦克集群的最后挣扎 前奏:德军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东拼西凑:今非昔比的德国装甲军 苏军防御:百万大军严阵以待 德军进攻:血战巴拉顿湖 苏军反攻:德军无力回天 战典回响 德军在春季觉醒行动中的败因 沙场点兵 人物:托尔布欣 武器:“SU-100”坦克歼击车 战术:坦克防御理论 第十三章 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坦克战中战 前奏:维也纳多瑙河畔的战火 夜色朦胧:维也纳城中溜出的“黑豹” 激烈交火:“黑豹”大战“T-34” 以寡敌众:凶悍的“黑豹” 铁拳出击:王牌坦克手的末路 战典回响 争议: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的真相 沙场点兵 人物:恩斯特·巴克曼 武器:“JS”坦克 战术:坦克与步兵结合 第十四章 戈兰高地坦克战——六五战争中的坦克大战 前奏:美苏在中东的争夺之役 西奈沦陷:以色列坦克初露锋芒 战争怪圈:戈兰高地之争 “眼泪谷”血战:叙利亚败下阵来 战典回响 主战坦克登上历史舞台 沙场点兵 人物:阿里埃勒·沙龙 武器:“百人队长”坦克 战术:反坦克堑壕 第十五章 “赎罪日战争”坦克大战——绿色橄榄枝下的闪击战 前奏:戈兰高地之祸 赎罪日之殇:以色列的选择 叙以开战:激战戈兰高地 战地救援:惨烈的坦克大战 西奈决战:埃以坦克大对决 战典回响 闪击战的复活 沙场点兵 人物:摩西·达扬 武器:“T-54”坦克 战术:反坦克火箭筒战术 第十六章 海湾战争中的坦克战——“沙漠军刀”行动 前奏: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伤疤 进攻前夜:交战双方摩拳擦掌 军刀出鞘:“M1A1”震撼沙漠 装甲对决:反坦克武器成为焦点 百时闪击:伊拉克举手投降 战典回响 战争的高技术时代已经到来 沙场点兵 人物:施瓦茨科普夫 武器:M1A1坦克 战术:“三非”作战理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前奏:坦克登场之前的血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况空前惨烈。陆战方面,在堑壕和铁丝网面前,机枪声、炮火声此起彼伏,血肉横飞。交战双方不得不共同面临一个问题:谁也无法突破对方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防御阵地。扛枪架炮的双方士兵都产生了恐惧心理,因为在暴风雨一样的枪弹、炮弹面前,人的血肉之躯是如此不堪一击。 故而,双方司令部从1914年冬天起竟同时改变了交战策略:由运动战转为了阵地战,双方士兵固守在阵地上,谁也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在阵地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名言:“我多么想拥有一种具有防护能力的铠甲,这样,子弹就无法将我射死,炮弹就无法将我炸飞。” 在这种局势下,研制一种既具有防护力以抵挡敌人的机枪子弹,又具有一定机动能力以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引导步兵冲锋,还要有一定的火力以消灭敌人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的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英国率先制造出了一种新式武器,名叫坦克,丘吉尔叫它“陆地巡洋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很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压制对方炮火、机枪的任务,最为致命的是坦克居然能穿越宽达一米的壕沟。1915年9月6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在林肯(地名)附近“陆地巡洋舰”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了成功,并取了个“小游民”的雅号。“小游民”全重18 289千克,装甲厚度6毫米,配有1挺“马克沁”7.7毫米机枪和几挺“刘易斯”7.7毫米机枪,发动机功率为105马力,最大时速为3.2公里,越壕宽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已基本成熟。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坦克的出现马上打破了战场的平衡。 1916年8月,松姆河会战期问,英军司令海格为表战功,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将48辆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坦克投入实战。由于驾驶员大都没经过专业训练,结果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他的都在途中损坏。众军官进谏,但海格司令下令让“马克”I型坦克向敌人阵地进军。众军官无奈,只有领命,发起进攻。此时,“马克”I型坦克笨重的缺点暴露无遗,经过检修,最后,大约只有10辆坦克隆隆地向德军阵地驶去。德国阵地上,端着机枪的士兵被吓杲了,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披着铁甲的怪物”向他们冲来。他们开始疯狂射击,但机枪射不透,吓得德军士兵惊慌失措,纷纷逃退。 坦克继续前行,目标是德军占领的一个村子。“如果没有坦克,我们是不会攻击那个村子的,那里的铁丝网多如牛毛,战壕足有护城河那么宽。”一个英军士兵说道。有了坦克便不同了,厚厚的铁甲,足以抵挡任何子弹;履带虽然笨重,但却可以穿越堑壕。英军士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德军占领的村子发起进攻。让英军士兵感觉纳闷的是,坦克所到之处,却不见德国士兵。英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村庄,搜查过程中,在一个地道里发现了300多名被吓得杲若木鸡的德军官兵。 “马克”I型坦克的亮相并不是那么传奇,相反有些平淡,但这恰恰说明了坦克在战场上的威力及其震慑人心的作用。坦克的胜利使英国人大受鼓舞。但它的数量毕竟太少,速度也太慢,时速只有6公里,况且无法越过泥沼,因此在战略上价值不大。不过,这次不大的战斗是坦克在战争舞台上的首次亮相。 从此,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被军事专家承认了,各国都纷纷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陆战主兵器。 富勒建功:康布雷坦克战 1917年冬,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德军为了顺利解决西线战事,开始从德俄战线调兵加强西线。 P2-4 序言 坦克战——颠覆战争历史的钢铁怪兽 陆地是人类战争中重要的元素,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武器如何更新,人类都不会放弃在陆地上击败对手的机会。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也就是人的胜负,广袤的大地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人类厮杀的战场,或许只有在陆地上击倒对手,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胜利。 在陆地上作战,不是两个人搭个擂台,你一拳我一脚,谁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那是游戏,那不是战争,尤其不会是现代战争。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懂得使用武器、马匹来进行作战,随着人们对战争武器的要求越来越高,陆地战争的王者坦克终于出现了。 其实在千百年来,作为坦克的前身的车辇,就一直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利用车辇作战,驾驭着它冲破敌阵,同时,在中国战争中的智者们,就已经知道依靠观察敌人车辇留下的痕迹,来判断敌人是真败还是佯溃。 从神话时代黄帝乘坐的指南车到特洛伊的木马,从春秋战国的战车到现代的坦克,指挥战争、参与战争的狂热分子们,都在研究和开拓着可以驾驭的器械和工具。机械时代的来临让人们开始掌握另外一种力量,当莱特兄弟把机械送上天空,当斯蒂芬孙把机械送上轨道,当机械的力量超过人乃至任何可用于战争的工具之后,战争早就已经对它张开了双臂。 于是,一个崭新的庞然大物伴随着战争的深入、时代的变迁,出现在了烽火狼烟的战场上。当人类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称之为“怪物”,这种钢铁怪物可以冲锋陷阵,无坚不摧,攻无不克。一种新的战争模式由此开始,人类在陆地上交战的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他们将拥有新的工具,他们将开创新的时代。这就是坦克战,当马匹和车辇成为过去,它出现在了历史上,开始主宰新的战争。 曾几何时,坦克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砝码,一个军队所持有的坦克是否先进,将决定这个军队是否在地面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同样,坦克之间的比拼,不只是机械与机械的碰撞和攻击,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人才储备以及综合国力的较量。真正的坦克战,既是先进武器之间的竞赛,也是杰出统帅之间的战场博弈。总之,坦克战是人类在大地上最高的战争智慧的交锋。 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战士的头顶,一望无际的沃野平原将是坦克的舞台,就像是古人所撰写的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一般,人类驾驶着这些钢铁怪兽在平原上展开搏杀,只不过其所凭借的是比那些尖牙和利爪更强悍数倍的炮弹和火药。坦克之间的战争,注定是真正残酷而又正面的对抗,乌黑的炮筒将直指苍穹,履带和车轮将踏平所有的阻碍,新的统帅必须用新的战术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坦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属于勇敢者最高级别的战争游戏。 坦克战的出现和发展 开启新的战争纪元 人类最早的战争,是在陆地上开始的。最原始的战争状态或许是从“物竞天择”的恶劣自然环境开始的,人类最早是协同对外的,最初的敌人是来自丛林深处或者海洋深处的猛兽,那时候的人类所倚仗的武器是木料、石块或者火焰。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驱逐猛兽的方法,最终,再凶猛的野兽也不得不远离这些聪明而又灵巧的矮小物种,而人类得到了充足的时间去休养生息,去发明创造,去衍化文明,然后使之代代相传。 人类的大脑为人类和这个世界创造了很多东西,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野蛮,创造了友好也创造了仇恨,创造了世外桃源也创造了战争。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同,人类的战争岁月也非常漫长,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如今,人类的头脑越发达,科学技术越进步,似乎就越有开始一场战争的理由。而正是在人与人的战争中,人类的智慧更加快速地向前发展,其速度远要比人类与猛兽的对抗快得多。从最早靠打磨得到的粗糙的木料和石器,到冷兵器时代复杂多样的战争工具,再到现代科技社会,人类开始把战争推进到天空,推进到海洋,推进到外太空,甚至是虚拟世界,但是,人类从未放弃过在地面上的争斗,这是最原始、最粗暴,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战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杀敌取胜。 在千百年的陆地战争中,人类不断升级着自己的武器和工具,终于,他们得到了最坚硬而又快速的武器——坦克,陆地战争进入了新的纪元。但是坦克并未逃脱作为一种陆地武器的宿命,坦克战是现代战争模式中最惨烈的,“自刃交于前”是陆地战争永远无法躲避的方式,参战的人总要面对面殊死搏杀,只是从血肉之躯变成了钢铁机械而已。 如何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胜利,是参与战争的人永远在思考的问题。于是,当坦克对于更多的指挥者来说不再是陌生的武器,当坦克战成为一种常规性战争模式,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在坦克战中更快捷、更简单地赢得胜利。逐渐地,初期坦克战那种一声令下,数以百计、千计的装甲怪兽横冲直撞、重炮对轰的情形不再出现了。从战役的对抗走向战略的博弈,或许本来就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实,这是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单纯的武器使用到战略使用,作为构成战争的一部分,坦克最终也只能成为战争的道具。战争归根结底还是入的战争,再强大和威猛的武器最终也要服从人的指挥,在战争指挥者的字典里,“胜利”是高于一切的,而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着眼于战略,而不能单单去考虑一场战斗的成败。 而每一位指挥者无疑都会在使用坦克上非常谨慎,这是陆地上的王者武器,要在地面的惨烈搏杀中收获胜利,就必须利用好手中的这张王牌。毕竟,如果在坦克战中胜出,至少可以向胜利靠近一步,而一旦在坦克战中败阵,那意味着胜利已经离你远去。 血肉绞杀逼出的铁血怪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陷于僵持状态,双方你来我往,一时难分高下。这个时候,参战的各个国家的武器研发人员为了打破阵地战的僵持局面,而开始研究一种集火力、机动和防务于一体的新型武器。最先取得突破的是英国。在一次意外中,英国人E.D.斯文顿发现,如果在拖拉机这样的机械上安装火炮或者机枪,这种武器绝对能够符合新型武器的要求。于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1915年,斯文顿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出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在法国北部的松姆河畔,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斗——“松姆河战役”。这场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英法联军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拼杀,但彼此都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战斗进行到了9月15日,就在德军士兵躺在战壕里休息的时候,忽然感到身下的大地开始震颤。他们从战壕里探出头来,然后张着嘴巴,难以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就在他们面前的大地上,十几个黑漆漆的钢铁怪物向着阵地开了过来,他们急忙端起枪支射击,发现子弹打在这些钢铁怪物身上,只是像在给它搔痒。此时被吓破了胆的德军士兵顾不得太多,他们几乎没有等这些巨大的家伙开到面前,就撇下阵地跑了。 这些德军士兵或许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正在见证着一段新的历史,坦克在那一刻开上了战场,坦克战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从此以后,战场上多了一种新的武器,一种新的战争模式就此开启。出现在松姆河战役中的坦克,就是世界上生产的第一批坦克——英国的“马克”I型坦克。当时,英国人共将49辆坦克投入到了战场上,而在松姆河最终完成首次登场亮相的则有18辆。正是这18辆坦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陆地战争时代。 这注定是一次唐突而又深刻的见面仪式,在坦克与战争的第一次会面中,人们既看到了坦克恐怖的一面,也了解了它的脆弱。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种武器是真正无敌的,当坦克与人在残酷的战场上交锋时,武器的设计者们才发现,在灵活多变的人面前,机器本身的漏洞是无法改变的。但坦克毕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陆战武器,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在现有阶段所发明的最强大的陆战武器。 人类可以破坏它,也能够将它的威力发挥到更大。一代名将艾森豪威尔曾说过:“战略计划应注意到作战的流动性和适应性,两不可过分刻板地施加给执行任务的指挥人员以一种硬性规定,否则便是危险的。”作为战争中的犀利武器,坦克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如果仅仅将它作为一个冲破桎梏的钢铁武夫,那肯定是低估了它的价值和作用。真正的坦克,只有在面对战略决战时,才能发挥出最为强大的力量。 统率的艺术与坦克战术 闪击战启示录 孙子很推崇速度,认为“兵贵神速”,是以“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而在从古至今的战役中,指挥者几乎都会抱着“速战速决”的想法。 之前就曾经说过,坦克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基于机械的机动性可以迅速冲破战场上的僵持局势。拥有了坦克之后,不仅意味着你的攻击工具本身在防护和火力上已经有所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陆地战争中,几乎没有一种陆地战争工具的机动性可以与坦克相提并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坦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成为陆地战争中最为主要的战争武器,要提升己方军队在陆地战争中的优势,就必须提高己方坦克战的实力。就是在这样一段时期,世界各国都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研究并开发坦克战战法的当世名将,其中首推德国的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隆美尔一起被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从政治角度来看,古德里安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其他国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但如果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古德里安创造了被后世所津津乐道的“闪击战”,他过人的军事素养,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战争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古德里安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想象力,他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那个时候的古德里安经常在《军事周刊》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他的文章总是非常有见地,让很多资深专家都自叹不如,以至于杂志的主编阿托克经常去登门访问。在与阿托克聊天的时候,古德里安经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很快,在德国的军界中,就开始广泛流传他的名字。 古德里安1935年参与组建德国装甲师,并任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术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从而萌生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体,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战术思想,这种战术思想加上希特勒一贯信奉的机动、攻击、迅速的“闪击战”理论,最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闪击战”。 在之后的历史中,“闪击战”所取得的功绩几乎有目共睹,欧洲大陆的列强几乎都被“闪击战”打得人仰马翻,德国坦克所到之处,几乎是攻无不克。“闪击战”理论的形成和“闪击战”的出现,证明坦克战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坦克战的战术储备已经完成,需要的只是通过战争去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个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世界上大多数所谓的“陆上军事强国”主要发展的仍然是骑兵,对于装甲部队还没有真正全面的认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德军的狂飙突进。血肉之躯在钢铁机械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这使得其他国家都开始研究提高坦克的性能和战术,随后,世界各国竟相开始组建或者改善装甲部队,坦克的光辉岁月到来了。说到这里,我们真不知道是坦克之幸,还是人类之殇。 二战时期坦克集群战法 英国军事学家麦卡锡在他的书中写道:“德军进攻速度之快,超过了老式电话和电台反应的速度。”当时的“闪击战”纵横欧洲大陆,凡敢挑战者,无不授首。但就是这样看似无敌的“闪击战”,却很快就在莫斯科郊外的冰天雪地里被苏联人化为无形。 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部队停下了一直向前的脚步,面对苏联人的阵形,他们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来速度了。 古德里安碰到了最棘手的对手,即同样对机械化部队推崇备至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但是朱可夫与古德里安不同,朱可夫并不推崇机械化部队将其自身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他是一个讲求平稳和均衡的统帅,更看重坦克的集团化优势,以及在战略决战中起到的作用。于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在苏联遇到了朱可夫的“集群战”,朱可夫的“集群战”不要求军队“速战速决”,相反,却要求部队谨慎、稳重,和敌人展开慢条斯理的周旋,直到找到敌人的弱点。 当然,朱可夫之所以在面对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时选择这样的战术,也是因为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不充分,而德军则是来势汹汹,处于被动的苏军只能选择这种耗损低的方法。就综合国力而言,苏联地大物博,矿藏丰富,又有着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天长日久,德军势必不是苏军的对手。选择与德军展开周旋的战争,或许,朱可夫也是因为有难言之隐。但无论如何,强大的德军就如同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他们真的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朱可夫和他所率领的苏联军队用强大的耐心消耗着德军的战斗力,一直到苏联的冬天降临,战争在这时出现了转机。 如果说古德里安的“闪击战”就是一道闪电,那朱可夫的“集群战”则如同风雨,或许没有闪电来得迅猛和凌厉,但却比闪电要强大和坚韧。闪电在完成一击之后,要过一段时间再出现第二击,同时在攻击范围上闪电也有所局限;而朱可夫的风雨就不同了,或许在威力上不能跟闪电同日而语,但是风雨的覆盖面大,而且是源源不断,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因此,如果你被闪电击中,只要你能够扛住第一击,抓住喘息的机会,你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但你一旦被风雨挡住,那它是不会留给你任何罅隙的。 战争的胜利,最终可能是战略上的胜利,而不可能是战术上的胜利。尤其是在坦克战中,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都必须用到最大化,而德军只是将火力和机动提升到了极致,却并没有真正将三者有效结合;反观朱可夫的机械化部队,则将坦克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现代的坦克战 虽然坦克被称为“陆战霸王”,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有其无法避免的弊端,不够灵活,而且受制于不葡的地形,从而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威力。 最典型的案例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虽然在城市攻坚战中屡屡取得胜利,但是在冀中、北岳一带却占不到多少便宜。众所周知,河北、山西一带多为山地,而且那里的土质不像东北或者南方,以沙石路面为主,可以说是颠簸起伏:此外,四季都多风,气候恶劣。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动陆地战争,对于拥有现代化武器的部队是没有多少优势的。众所周知,大型的炮火和坦克是根本不可能进入山地的。 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越南北方军队深入丛林中进行游击战,让拥有先进机械化武器的美军毫无办法。丛林里树木丛生,地势不平,像坦克这样的机械根本无法进入,美国陆军在进入之后,因为对地形不熟,经常会遇到越南北方军队的袭击,不仅没能起到打击敌人的效果,自己反而开始遭受损失。于是,美国政府和越南南方军队只能向美国民众表示,说在丛林中的越现北方势力已经被层层瓦解,越战胜利在望。可就在1968年1月,越南南方人民发动了“新春攻势”,美国人才发现,越南北方的兵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 就目前来说,坦克还是只适用于地面比较平整的平原,一旦到山区就无法正常行动,所以在陆地战争中,坦克一直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地位。在现代战争中,随着空军、海军逐渐占据着战争中重要的一环,加上对各军种协调作战的需要,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样坦克交锋的战斗场面已经不大可能出现。更多的时候,坦克起到的是战略作战的作用。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的主战坦克在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重量和车宽已经接近了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而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局限性,使坦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各国的坦克研究者都在极力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 虽然坦克本身有着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暂时无法突破的瓶颈,但是这并不意昧着对坦克的利用就是弊大于利。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世界各地爆发的一些局部战争以及接近实战的军事演习来看,坦克依然是陆地战争,尤其是野战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武器,依然会在现代的高技术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记 陆地是人类最早的战场,从蛮荒的远古时代一直到现在,人们从没有放弃过在地面上决定胜负。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到现在,陆地上的战争一直都是最为惨烈的。从刀剑的短兵相接,到长矛弓弩的骑兵作战,到后来,人们发明了火铳和铁炮,发明了导弹和坦克。或许,你总是记起在大地之上赢得胜利与荣耀的那些姓氏、那些武器和那些传说及残酷的故事。可是,大地是我们的生土,我们在大地上出生,踩踏着大地成长,然后,犹如战争中歌唱的那样: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却将动荡还给了她。 挥舞着弯刀的骑士和嘶鸣的战马,已经伴随着古老的时代远去,坦克的履带正在大地上碾压,战争永远不会像生命那样走向凋零,生命的凋零反而会助长它的残酷和暴烈。“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声名伴随着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成为云泥,但是战争依然被后来的狂热者们追崇,坦克的交战并没有减少战争的血腥,只是抽出战刀的人,变成了控制着炮口的人,砍杀也变成了轰炸。 战争是残酷的,阅读战争同样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坦克战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决定着陆地战争的胜负。在你所阅读的这本书里,你将会通过这种现代战争中最惨烈的战争形式,见证现代陆地战争的发展。但是,作为写作这本书的人,我并不只是想你在掩卷之后,仍然沉醉在战争英雄的史诗与颂歌中。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人类靠着大地完成生息和繁衍,却为什么偏偏要把战火燃烧在它的身体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