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故事)
分类
作者 胡修金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60年代。它是作为美国、澳洲等西方社会中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意在通过生命教育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随着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全球的认同与推广,生命教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我国所开展的生命教育,始自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专家的共同推动下,生命教育已经逐渐走进中小学校,走进中小学课堂,也产生了相应的配套教材、读物。面对这门新鲜又陌生的课程,人们都在思考着怎么去面对。

《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生命教育课程故事》是作者胡修金多年收集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故事,意在为一线的老师或家长提供一些实行生命教育的案例,以及教育方法的参考。本书内容真实感人,可读性较强,涉及内容均是生命教育所关注的热点,既可以作为教师及家长的一般读物,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的教育参考。

内容推荐

胡修金先生的这本《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生命教育课程故事》对于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生命教育课程故事》共分七个篇章,分别从读书引导、亲身体验、模拟感受、欣赏讨论、遇物则诲、学科渗透、案例教学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生命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将对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一些鲜活的教育案例,甚至直接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作为生命教育活动内容的蓝本。

目录

一、读书引导\1

1.亲子共读,伴生命成长\3

2.母女共读《三字经》\7

3.动物学校\11

4.痛苦的历练\14

5.关爱盲孩子\17

6.从讲故事开始\21

7.“青春期性教育协议”\23

8.两地书\25

二、亲身体验\29

1.生命从小练\31

2.有趣的幸福课\35

3.体验生活\37

4.星星河快乐家园\41

5.借个旅伴去旅行\44

6.火葬场里的死亡教育\48

7.让孩子早早打工\54

8.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57

三、模拟感受\61

1.安全自救\63

2.在娱乐中认识地震\65

3.电脑模拟:毒海无边\69

4.特别计谋\71

5.与孩子谈生死\74

6.走出网瘾的诱惑\79

7.保卫孩子\83

8.毕姆小姐的学校\87

四、欣赏讨论\93

1.有趣的性教育课\95

2.播分娩录像,教学生感恩\97

3.作文本上谈“生命”\100

4.一次神秘的旅行\104

5.生命的颜色\107

6.感受“婚恋全程”\111

7.张开音乐的翅膀\113

8.野外生存训练\118

五、遇物则诲\121

1.妈妈,我想和你结婚\123

2.校园悄悄话\125

3.母爱的力量\130

4.捅破性爱“窗户纸”\134

5.感恩的心\137

6.一条美丽的蛇\140

7.从悼亡仪式开始\144

8.家长,请您听我说\148

六、学科渗透\153

1.我是谁?\155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158

3.谁的数学成绩好\163

4.特殊的家庭作业\166

5.在祭文中感悟死亡\168

6.天地之间有杆秤\173

7.生命在西方古代雕塑中复活\178

8.美德培养计划\182

七、案例教学\187

1.孩子的权利\189

2.春去春又来\192

3.金色的柿子\196

4.一个孩子的逃生行囊\199

5.关爱留守儿童\202

6.女生晶晶\205

7.爱与宽容\208

8.美国式性教育\211

编后小记\217

试读章节

5.与孩子谈生死

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指出,在死亡问题上,孩子很小就会主动跟大人提出来,我们不要搪塞回避。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正视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启蒙教育,比如有亲人去世,这是对小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绝好机会。

他举例说,记得我儿子不到3岁的时候,正在看电视的他突然哭了。在黑着灯的屋子里,流着泪恐惧地问:“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呢?我能不能不死?”当时,我搂着他,很严肃很认真地说,人都会死,但爸爸妈妈保证让你健康成长!今年儿子已经8岁了,再也没有跟父母问过死亡的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搪塞过去,特别是当亲人死了之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实际上,当亲人去世之后,孩子伤痛的时间远比成年人长,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分离,成人已经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儿童却不能理解和接受。

家里有亲人死亡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告别仪式或追悼会。这个仪式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让孩子通过参加仪式明白死亡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并让他通过这种仪式知道人的生命从此结束,也让孩子对这个亲人的情感因此做一个了断。宗春山指出,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这样的仪式,主要是怕孩子因此对死亡产生灰暗的心理或恐惧感,实际上,没有处理好这个仪式对孩子认识生命死亡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孩子与对他重要的人的分离问题,这可能会让孩子痛苦和遗憾一辈子。

专家们还指出,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比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诉孩子生命的不可预期性,从而告诉孩子如何珍惜当下的、身边的人,珍惜与父母、同伴、亲人在一起的日子。

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在《与孩子谈死亡》书中提醒:“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在操作上,台湾的专家们总结出若干具体的方法。

想念外公

外公去世了,那年小孙子才两岁,这一天夜里,他突然想起外公,深深怀念,这时他已经六岁了。

于是妈妈坐下来,听听孩子对外公的回忆。渐渐地,她由惊讶、惊喜转而和孩子同样想念外公。他们想念外公的胡子,想念外公的眼睛,更想念外公怀抱的味道……

“每一个离别,都是一个记忆的诞生。”台北市立妇幼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陈质采引述达利的话。死亡为孩子带来的记忆,更难以磨灭。

一般人面对死亡,感到熟悉又陌生,孩子世界里也如此。况且,孩子对死亡的观点是从学习而来,如何与孩子讨论这沉重却又难逃的人生课题,格外重要。

说个家族故事

小孩子面对亲人去世,往往恐惧大于哀伤,认为从此无所依靠,甚至揣想自己也即将死去。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

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工作?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候喜欢玩什么游戏?吃什么东西?最令人开心或难过的事?  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过程中,逐渐了解生死。

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小孩喜欢养宠物,宠物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验,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一次参加园游会,其中有项捞鱼比赛活动,捞到鱼的小孩又蹦又跳,把鱼儿带回家。不久,鱼儿死掉了。小孩很难过。

家长教孩子用卫生纸包起来放在盒子里,并且陪孩子在马桶旁边举行简单的仪式,做个祷告,告别小鱼,然后才用水冲掉。

宠物过世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

“狗狗小白去了哪里?”

“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

专家认为,当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经常被关爱,遭遇亲人过世时,比较能面对。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教授伊凡斯建议,让孩子观赏卡通《狮子王》,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掉,电视机前的孩子跟着掉泪,其实这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落叶,了解植物、动物的死亡,体验大自然生命循环,人也是如此。

留意孩子的自责

通常每个死亡背后都有很多自责,妻子后悔替丈夫签下“放弃急救书”;先生自责跟太太吵架没接她下班,结果太太发生车祸过世;在外地念大学的儿子未能在父亲阖眼前回到家……

小孩同样也会自责。有个小男孩,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耍,有一天,爸爸心脏病发过世,小男孩非常难过,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害死爸爸。

家人怎么劝说都无效,最后只好求助有关医师。医师说,“先协助孩子平稳情绪,恢复正常生活,再慢慢解释过世的原因。”于是,情况变得好起来。

如何跟孩子说死亡发生了?

亲人过世时,究竟该如何跟孩子说出真相?

伊凡斯博士提醒:“最好立刻告诉孩子,不要拖延。找个跟孩子很亲的人,在令孩子感到熟悉、安全的环境下,紧紧陪伴着,让他们知道自己仍是被爱的,往后也会持续被关怀,以降低孤独感。也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导致爸(妈)死亡,没有人能预防死亡。鼓励孩子用语言及肢体表达内心感受,问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说的时候要简洁清晰,不必过度细说,使用适合该年龄可接受的语言及概念,年纪越小,解释要越简单。

最好不要跟小孩比喻爸爸只是睡着了或出去旅行,这会让孩子害怕睡觉,担心自己永远也醒不来,或当家人出远门时,小孩会非常担心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你可以这样说:“爸爸死了,心脏停止跳动,不会再呼吸,如果一个人死掉,不会再吃东西、上厕所。死掉跟睡着不一样,如果睡着,心脏仍会跳动,身体仍在运作,仍会做梦呼吸,如果死了,所有的器官再也没有功能,只剩下身体而已,身体就像没有花生的花生壳,就像没有小孩的校车一样。”

在活动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

这几年,台湾也出版过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绘本就是其中之一。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一开始他充满愤怒,因为爷爷答应带他去钓鱼,后来,却什么也没说,去了天堂,他的胸口经常感觉刺痛。经历了种种面对爷爷死亡的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体悟四季转换,感受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比如有人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诞生了。”

生与死,尤其是死,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又是对孩子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因为在生与死的教育中,我们更能够体验到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问题是,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方式与孩子们谈论生和死。

P74-78

序言

让生命教育扎根于课堂

在当今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生命教育”这个词已经广为人知,不少地方和学校都开展了生命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探索,云南、湖北、辽宁等省份更是开展了大范围的生命教育研究与实验。

但是,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许多人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阶段,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具体实施,不少教育工作者还一头雾水,或人云亦云。我对生命教育有这样一些理解:

生命教育就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

我们赋予生命教育以这样的内涵: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温暖: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每一个人的优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一个人对未来都有着乐观的向往,在每一个人心中培植起对于教育无限信任的力量。

一个人不管毕业于哪一所学校,所学的是哪一门专业,获得了怎样的学位,最终都得面对生活。任何人都首先是一个生活者,其次才是一个劳动者、思想者,一个技术人员、一个专家,一个文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艺术家。而只有一个人能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着,才能扮演好其他的社会角色,比如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更何况“人是目的”,每一个人的幸福本身就有着无须证明、自满自足的价值。而生命教育就正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也正是始终关注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教育。

这些理解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也比较宽范,但是,它指明了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向: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情怀的教育,是致力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

明确了基本方向,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才有了可能。

我走访过许多地方的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发现许多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实施作出了许多可贵的探索,这些探索概括说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建生命教育的校园,二是创建生命教育的课堂。

创建生命教育的校园关键在于校长,校长的办学思想会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生命状态。如果一个校长充满生命情怀,那么,他(她)学校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文化氛围等都会体现出关注生命,欣赏生命,切实成全每一个生命的迹象。在这方面,浙江省温州八中,四川省成都二仙桥学校都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走近他们的校园,会感觉到校园里的每个细节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创建生命教育的课堂则关键在于教师。生命教育课堂是飘扬着“人”的旗帜的课堂,它注重提升学生的“人的价值”意识,以学生的人格养成为重点,它要求教师从关注“知识”、“能力”向关注“生命”、“人格”转变,从“传授”、“训练”向“陶冶”、“蕴育”转变。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这应该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主旨,教师应力图通过教学带给学生阳光般的心态,从而让课堂充满温暖和乐趣,让教育世界充满仁爱、信任和希望。  三

尽管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在我国教育界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初步的实践,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生命教育的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意义、目标、内涵与组织实施认识模糊,理解失当,许多学校出现“无人教”和“不知教”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生命教育扎根于课堂,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十分迫切。

胡修金先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多年来致力于生命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特别是胡先生有几十年的基层教研经验,对中小学有深入的了解,是非常优秀的具有深厚实践关怀的教育专家。因此,他的这本《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生命教育课程故事》对于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这本书共分七个篇章,分别从读书引导、亲身体验、模拟感受、欣赏讨论、遇物则诲、学科渗透、案例教学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生命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将对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一些鲜活的教育案例,甚至直接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作为生命教育活动内容的蓝本。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与提高。我也真诚地希望因为胡修金先生的这部著作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生命教育的团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于生命教育。

生命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能践行生命教育,期待更多的教师能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真义并掌握科学的实施策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生命也才会更加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 川

2010年6月18日

后记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正式列入了中小学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这说明我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可喜可贺!

随着生命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教什么?怎么教?这样一些问题会更为紧迫地摆到校长、老师以及家长的面前。这是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之所以用“课程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小学生命教育,是出于一种现实的考虑。一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二是教学实践上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然而,我们一线的老师们又急需了解生命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产生了搜集生命教育课程故事来帮助生命教育老师的想法。我的选材标准是,一要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二要体现生命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三要有可读性。

选文时,我与部分作者(译者)进行了著作权的委托协商,但因作者(译者)涉及面较广,还有一部分作者(译者)无法联系上。因此,敬请作者(译者)或著作权人予以谅解,并与我联系,以便奉寄样书并支付稿酬。

联系人:胡修金

E—mail:huxiujin52@163.com

编 者

2010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