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的《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以社会组织作为观察和分析的中轴,通过翔实缜密的资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历史轴卷。作者在中西方历史文明的比较中清晰地展示出中国社会管理的特性,即:西方文明的核心是“契约”,西方历史上往往呈现因分裂而竞争,因竞争而契约的现象,充溢着公平交易与合作的精神;而中华文明的关键词则是“稳定”和“统一”;而中国历史上尽管朝代更叠生生不息,有一点总是不变,即权力总是资源配置的终极决定者,是纵向的权力而不是横向的契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资源配置方法,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完成了对社会的控制和异化。
社会管理的宗旨是为了获得一种理想的秩序,然而,到底何种秩序为理想?以及如何可能?这是人类社会管理漫长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一书在不同国家的比较中不断追寻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秩序的溯源,本书认为,合作秩序可能是人类各种文明殊途同归的一种结果。在一种超越“控制”和“吸纳”的合作型社会管理模式构建中,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进行深层次多侧面的透视,尽管是复杂而困难的,但是对中国未来的社会管理来说,又极富深远意义。
《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由陈华编著。
第一章 绪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6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12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8
第二章 合作秩序与社会管理:一种分析框架32
一 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的历史梳理32
二 合作秩序与社会管理54
三 社会管理合作秩序达成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选择66
第三章 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变迁的历史和现实审视81
一 中国历史上的一元统摄传统与基层社会自主性的共存81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总体性社会”特征和
社会管理“行政性整合”的日趋强化86
三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总体特征:“控制—吸纳—协作”模式93
第四章 中国社会管理的核心困境及原因探析111
一 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核心困境:有效合作治理机制的缺失111
二 中国社会管理中有效合作机制缺失的现实考察维度之一——资源依赖的视角113
三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中有效合作机制缺失的分析维度之二——组织自主性分析135
四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中有效合作机制缺失的分析维度之三——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分析138
五 我国历史上公共领域保证权责对等机制的长期缺失154
第五章 比较与行动视野中的合作秩序建构157
一 从政府层面看,各国在达成合作秩序方面主要是构建了一些制度化的合作机制157
二 从非政府组织层面来看,达成合作秩序的主要做法是围绕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问题构建如下几种机制161
第六章 中国“合作型”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理念及演进路径181
一 转型期中国社会管理的理念:超越自治与控制张力的合作181
二 转型期中国“合作型”社会管理模式的路径构想之一:释放和拓展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空间184
三 转型期中国“合作型”社会管理模式的路径构想之二:构建非政府组织责任机制196
第七章 结语232
主要参考文献238
后 记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