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诸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再复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性诸相》的文体是杂感、随笔,主题是谈人性变异、论世人诸相,是从作者刘再复十数种散文集子里选出和编就的。

在刘再复的杂感、随笔类文章里,由社会与文学的各种现象有感而发,最终进入到说人论相或察人观相方面的,比较普遍而集中,由此便形成了他此类写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收在本集“人相”、“禽相”、“阿Q相”、“心相”、“众生相”和“时相”六个小辑里的文章,从世人诸相和人性异变的不同的侧面与层面,体现了他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寻思的深度与不断探究的广度。

内容推荐

《人性诸相》收录了作者刘再复揭示人性真相、谈论人性变异、描写世人病态的杂文六十余篇。内分六辑:人相、禽相、阿Q相、心相、众生相、时相。

这些不同的侧面与层面,展示了作者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寻思的深度与不断探究的广度。这种集大成式的人性病例的诊断与寻脉,堪为继鲁迅之后对于现代国人国民性的又一次深入剖解,其间流露出深刻的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理论,到这本“人性诸相”,刘再复的理论批评与学术思考有一条内在的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围绕着人的主体与本体性问题,持续地探赜索隐。由此,他把人学与文学作了深切的勾联。

除了笔触幽默犀利的特色,作者对杂文新文体的尝试和探索也特别值得注意。有些篇什近似小说,却不失纪实,引入荒诞,却又非虚构,可谓别具一格。

目录

本卷说明

第一辑 人相

肉人论

畜人论

论傀儡人

论套中人

论分裂人

论两栖人

酸人论

忍人论

痴人论

第二辑 禽相

飞旋的黄鼠狼

老母猪的儿女餐

四代“卫卫”的故事

东方的鼠难

躯人

狼人

笑狼

自食之狼

“变质”的狮子

牛之梦

大黑夜中的荒原狼

黔刺

人虎之变

第三辑 阿Q相

阿Q蒙混过关的艺术

重兵围捕阿Q的苦心

不准姓赵

阿Q为什么爱讲大话

阿Q的乌托邦

阿Q膝盖软骨病考

新旧阿Q之比较论

郭秃:阿Q前贤

阿Q画圆与学者画红心

泼皮

第四辑 心相

当作家易,做一个人难

今昔心境

罗丹:三点启示

蒙田:美德的韧性

茨威格的绝望

最喜欢傻大姐

曾是类猿人

十项记忆

最后的偶像

思我思

第五辑 众生相

酸论

酸舞

为局长写检查

搞错了时代的忆苦思甜

大粪与“大同”理想

怪物五种

富人喜剧

世纪之咬

学者,苍蝇,臭肉

密集刑罚

千年吃人相

贾环执政

贾环无端恨妙玉

贾雨村心态

谁是最可怜的人?

第六辑 时相

怎么办?

器世界与情世界的冲突

语狂

关于舌头革命

可畏而不可信的学术年代

双向思维与大时代的基调

论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批评提纲

编者后记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世纪,从西方到东方都产生了大群的分裂人。人类走到此时此刻,突然感到整体精神破碎了,统一人格消失了,灵魂的天空裂成两半,甚至裂成碎片。刚刚宣布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们,紧接着又宣布人的主体也死了。于是,对人的否定性思维到处流行,而作家笔下则是“失落的一代”和“迷惘的一代”。

在这个世纪之前,分裂人自然也有,文学作品中的分裂人形象也有。莎士比亚笔卞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卡拉玛佐夫兄弟老大与老二,都是令人解读不完的分裂人。哈姆雷特爱父亲也爱母亲,然而他的母亲和他的叔叔乱伦并杀死了他的父亲。于是,哈姆雷特爱的整体世界分裂了,爱的一半化作恨,并鼓动着他去为父亲复仇。他就在复仇与不复仇的两项选择中痛苦到极点。他爱他的父亲,所以渴望为父亲复仇;但他又爱母亲,意识到复仇将给母亲带来不幸,于是,他动摇,犹豫,彷徨,完全陷入精神困顿与精神分裂之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让他笔下的人物直截了当地宣布,人的灵魂里本来就有两个互容又不互容的深渊,分裂不可避免。这两个深渊时时在碰撞、在冲突,也时时在对话、在论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者巴赫金(M. Bakhtin)就捕捉住了“对话”的特点,把陀氏的小说命名为复调小说,而高尔基则批评陀氏的“分裂”,无产阶级文学导师很难接受分裂人。

人类走到了二十世纪之后,他们发现,哈姆雷特那个至高至尊的完整的父亲死后一去不复返了,连鬼魂也不再显现了。而母亲的那种乱伦则普遍化了,性成为社会的解放者,文学的动力源。乱伦的概念需要解构。到处是肉人,到处是恶之花,到处是暴力的凯旋。人类手造的工业文明成了自己的精神之坟,摩天大楼成了自己难以逾越的高墙。人类一面制造了比普罗米修斯还强大的原子弹,一面被自己制造的“天火”吓得连滚带爬地钻入防空洞。亚当与夏娃的后裔,一会儿是英雄,一会儿是胆小鬼,一会儿是制造机器的设计师,一会儿是机器中的一颗渺小的螺丝钉。人类感到自己的大荒谬,并在自己手造的世界面前发呆、发愣、发疯了。于是,到处有分裂人的荒诞故事。艾略特(T.S.Eliot)笔下的荒原(The Waste Land)人,他看到身外是无比繁华的文明世界,而身内则是什么东西也没有的“荒原”。乐园是实在的,荒原也是实在的;层层叠叠就在眼前,空空荡荡也在眼前。现代人一半在乐园中,一半在荒野中。于是他们开始对自己创造的文明家园感到陌生,感到滑稽,他们不认识家园也不认识自己,这个家园剥夺他们存在的意义,用各种神圣的理由放逐他们,甚至判处他们死刑,于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己故乡中的他乡人,是文明家园中的异己者,他们感到存在的荒谬和本质的荒谬,并嘲弄这种荒谬。他们认定只有在死亡的那一瞬间才接近快乐,但在这一刻到来之前,他们还是紧紧地抓住“生”,还是要苟活下去。这就是加缪(Albert Camus)小说《异乡人》(The Stranger)中的另一种分裂人。而贝克特(Samuel Beckett)笔下那个“等待戈多”(Waiting forGodot)的过路人,则总是在等待,也总是在失望,失望了还等待,理想破灭了还等待,等待就是唯一意义。“等待”也分裂了,等待的仿佛是虚无,仿佛是实有,即使是虚无,也还是要等待,等待一半是欺骗自己,一半则是证明自己。分裂人其实最深刻地感知到现代社会的荒谬和自身存在的荒谬,但又不甘心于被荒谬所吞没,于是,他们便在反抗荒谬中寻找生与死的意义。只有了解分裂人,才能了解二十世纪。

西方的分裂人正是现代社会中患有所谓“现代人的精神病症的人”,但在西方,“分裂”又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精神特征,他们时时都处于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灵与肉的分裂,现实与理想的分裂。他们的精神无所依归,一切精神原则都陷入混乱,一切都变得模糊,变得很不明晰,连人的生存准则、道德原则也不明晰。现代的分裂人可不像哈姆雷特有一张明晰的痛苦的脸,他们可不那么痛苦,即使痛苦,他们也不忘玩玩笑笑。反正他们的性格已不太清楚,至于脸面,那是可以复制的,影坛巨星玛丽莲·梦露的脸就被后现代主义画家复制了无数张。一切的一切,只剩下语言。语言就是宇宙的本体和人生的本体,信仰、真理、历史、未来、主体,全是虚无,唯有语言是唯一的实在是最后的家园。一切都取决于你怎么说,怎么解释,哈姆雷特母亲的乱伦也许是对的,也许她正是自由社会的先驱者,哈姆雷特的叔叔恐怕也是对的,也许他正是爱的典范,哈姆雷特再也无须举起他的剑,人已被劈成碎片,人只是片刻的存在、片断的存在,早已不是整体的存在,早已丧失了完整的人格。

当分裂人在西方迅速繁衍的时候,东方的中国也诞生了自己的分裂人。但中国的分裂人不同于西方的分裂人。当西方的分裂人已厌倦于自己手造的现代文明而对旧时的古典文明重新怀念的时候,中国的分裂人刚刚对现代物质文明展开狂热的追逐,并为这种追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被传统文化所构筑的完整的精神天空破裂了,而且此后无论“女娲”怎么修补也无济于事,这将是永远的破裂。此时此刻——世纪末的中国人,经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社会动荡的苦痛,在精神上常有一种丧魂失魄之感,找不到一个精神支撑点。他们像空中盘旋的鹰,飞来飞去,就是找不到一个落脚点。

P36-39

后记

本卷作品的文体是杂感、随笔,主题是谈人性变异、论世人诸相,是从再复十数种散文集子里选出和编就的。

在再复的杂感、随笔类文章里,由社会与文学的各种现象有感而发,最终进入到说人论相或察人观相方面的,比较普遍而集中,由此便形成了他此类写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收在本集“人相”、“禽相”、“阿Q相”、“心相”、“众生相”和“时相”六个小辑里的文章,从世人诸相和人性异变的不同的侧面与层面,体现了他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寻思的深度与不断探究的广度。

在人的世界里,在人的发展中,人是如何地不断发生人性的病变与畸变,乃至懵懂又迅疾地的走向异化,浑然不觉变成了实为非人的人,或疑似人的非人,再复以他的详切观察所描述的种种情形,委实是令人可惊可愕,可憎可怖的。因他在人的异化现象的观察与体味中,同时也沿坡讨源地追溯导致种种异化的主观的与客观的,意识的与社会的种种内因与外因,这也就把造成人的异化的因由与原委,真切而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让人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得人们能够从人的种种“形”变,去探悉人的种种“神”变,进而去思索和探究导致这种人的异变的人性的与社会的种种痼疾。可以说,这种集大成式的人性病灶的诊断与寻脉,堪为继鲁迅之后对于现代国人国民性的又一次深入刨解。

让我深以为然的,还有作者在一些文章里不时显现出来的忏悔意识与反思精神。再复在审视人的异化与畸变时,没有绕过和漏掉自己。他在《论傀儡人》中直白道:“自己曾也是一个傀儡分子”。在《思我思》里又告白道:“过去几年里,我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作了些‘反思’,现在又对这些‘反思’再想一想,这便是思我思。”正是从自己出发,首先反思自我,他在不断深化自己的文学研究的同时,也不断地超越着已有的自我,使自己的思想日臻成熟而浑厚,学问也趋于深湛与丰博。

应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文学中人的主体性”理论,到后来的“告别革命”,“重读《红楼》”,及至这本“人性诸相”,再复的理论批评与学术思考一直都有一条内在的主线在一以贯之,那就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围绕着人的主体与本体性问题,发人所未发之蕴,言人所未道之言,在人的问题上,持续地探赜索隐,不停地穷形尽相。由此,他把人学与文学作了最为深切的勾连,对“文学即人学”作了最为透彻的阐发,并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以“人本”为底色的刘氏理论批评体系。

因为更为集中地反映了再复有关人的问题的所感与所思,所见与所得,这本专题性的杂文集子,不仅份量并不轻飘,而且也是进而读解他的理论思想的重要读本。

是为编后记。

二○一○年八月六日晚于北京朝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