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绩”号军舰,从北洋水师时期一直航行到中国海军时期,它穿越了历史的河流。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由聂成根和葛逊编著的这本《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通过这本书,记住这百年风浪中的一条小船——“永绩(延安)”号,让我们记住这条船在火海中的苦难航程:北伐西征、东弹南压、抗战高歌、内战低咽、沿海作战、大海献身。让我们记住在这条船上战斗过的、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聂成根//葛逊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永绩”号军舰,从北洋水师时期一直航行到中国海军时期,它穿越了历史的河流。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由聂成根和葛逊编著的这本《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通过这本书,记住这百年风浪中的一条小船——“永绩(延安)”号,让我们记住这条船在火海中的苦难航程:北伐西征、东弹南压、抗战高歌、内战低咽、沿海作战、大海献身。让我们记住在这条船上战斗过的、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 内容推荐 《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 有一艘军舰名叫“永绩”号,经历过大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汪伪政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在为中国海军服役。“永绩”号为战争而生,与各个时期的风云人物、重大战役紧密相连。然而,就这样一位传奇的历史见证者——“永绩”号,在档案馆内居然找不到一份有关他的完整资料。《百年沧桑永绩号(从北洋水师到人民海军)》是一部探索与发现之作,作者聂成根和葛逊从历史的缝隙里寻寻觅觅,拼图般拼贴出历史的镜像,呈现风云人物的命运图谱。沧桑百年,中华崛起。 目录 锤炼篇 第一章 杜鹃啼血·徐寿 第二章 命生水火·慈禧 第三章 劫后余图·王荣嫔 马德骥 第四章 高庙僧侣·曾国藩 李鸿章 第五章 胎死腹中·萨镇冰 第六章 起死回生·刘冠雄 第七章 炉火铁锤·蔡和森 李中 第八章 蛟龙入水·任光宇 浪涛篇 第九章 宣示主权·蒋斌 第十章 山雨欲来·陈绍宽 第十一章 龙潭试水·周恩来 蒋介石 第十二章 东南西北·蒋桂冯阎 第十三章 江阴惊魂·南造云子 第十四章 要塞江荫·陈季良 第十五章 花谢武汉·孙中山 宋庆龄 第十六章 大江绝唱·曾冠瀛 第十七章 奇耻蒙羞·孙增善 汪精卫 第十八章 死水微澜·桂永清 第十九章 火中涅槃·林遵 光明篇 第二十章 “延安”回望·张序三 戴熙愉 第二十一章 如沐春风·张爱萍 第二十二章 江上旭日·毛泽东 第二十三章 亮剑海天·陈雪江 第二十四章 乔装打扮·邓世昌 陶勇 第二十五章 百年乡愁·王罡 第二十六章 魂归大海·钟延安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圆明园、颐和园、海军衙门、北洋水师、朝鲜、日本……这几个似乎互不相干的名词,在1894年,因为一场战争一下子全联系起来了…… 1894年5月23日(清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六日),颐和园万寿山上空的天上,飘着一层薄薄的轻云,昆明湖边,咸丰年间栽种的柳树,已有一抱之围。那恻恻清寒剪剪风摇曳着刚泛鹅黄的柳枝,也吹皱了一湖涟漪。又一个春天来了! 可是,慈禧老佛爷的心情,却与这诗情画意的风景,怎么也联系不起来。 慈禧习惯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驻跸颐和园,到而今,已经两个多月了,明天就要移驾紫禁城了。本来,她想趁天好出来溜溜弯,因此特意选择了西区。本来,她想看看耕织园,看看西堤,看看湖水,看看水操学堂……本来,她今天心情还好,可是,当她看到还在忙忙碌碌修园子的杂乱景象时,她立刻就游兴索然、雅趣无存,怒气也不打一处喷发出来了。两个多好的园子啊!可惜,30年前被西洋夷匪一把火将圆明园烧了,一阵抢将清漪园(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毁了。想到这里,慈禧心头更是隐隐作痛。 一想起圆明园,慈禧又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她那苦命的亲生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载淳登基时才六岁,自然是她这个皇额娘垂帘听政,这一“听”不打紧,竟“听”了12年。一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同治皇帝才举行了亲政大典。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感谢太后的“放权”圣举,同治在半年之后的九月二十八日,就发布上谕,决定重修圆明园: “两宫皇太后保佑朕躬,亲裁大政十有余年,劬劳倍诸,而尚无休憩游息之所,以承慈欢,朕心实为悚仄,是以谕令内务府大臣设法捐修,以备圣慈燕憩用资颐养。”对儿子的回馈,慈禧自然是很欣喜的。可是,没想到皇帝的决定,竟遭到满朝上下一致反对,理由是很清楚的:几十年来,清朝不断地割地、赔款,国库已经很空虚了。面对群臣反对,同治仍一意孤行,意图也是很清楚的:一为“立皇威”:如果朕亲政后第一个圣裁就被否定,那今后还有何威可言?!二为“尽孝道”:不把园子修好,不把老佛爷请出紫禁城,难道她还在我身后“垂帘听政”?可是,无奈同治寿浅,在亲政后的第二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就病逝晏驾了。 “园子”的事肯定是先放下了,当务之急是解决“位子”——谁来“接班”当皇帝。刚到后台还没来得及卸妆的慈禧,又粉墨登场到前台来了。因为同治无出,没有法定的继位人,这就为慈禧选帝留出了大大的政治空间。她思前想后了一番,很快就将目光锁定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咸丰亲弟弟奕□的儿子——载湉。 1875年1月,光绪(载活)皇帝登基,成了清朝历史上的第十代第十一个皇帝。 道光、咸丰年间,大清帝国两次吃亏后,同治刚登基时,朝廷真可谓是内外交困:外有夷匪犯境,内有洪贼造反。外寇要银子,内匪要位子,洋人要她的银根,国人却要她的命根,孰可忍!于内于外,得赶快建立大清朝海军,“借师助剿”很快成了大清朝廷的统一认识。“怎么快?”“买船最陕!”从同治元年开始,大清政府就与英国政府谈购船,并很快签了购13艘军舰的合同。“没有人怎么办?”“聘外国人!”结果稀里糊涂聘了个曾经两次打过中国人的英国军舰“狂暴”号上校舰长阿思本。更糟糕的是,代表大清政府签合同的是任中国海关总税务的英国人赫德,结果是英国人跟英国人签合同,自然考虑的是英国政府的利益。于是,舰队组建后,怪事就发生了:“管理公司”总经理阿思本不听“业主单位”清朝政府的,只听“派出单位”——大英帝国女皇陛下的,这自然是弄不下去了。于是,现有固定资产——军舰作价拍卖,“公司”注销,人员散伙。清政府为组建这支舰队,先期支付了173.2万两银子,卖船所得106.8万两银子,这一进一出白交了近70万两银子的“学费”。 既然“引进设备”、“引进人才”都不行,那就还是走“国产化”的道路一自己造船吧。曾国藩不是造出过“黄鹄”号吗?于是,从同治七年(1868年)成功建造第一艘兵轮“恬吉”号开始,江南制造总局在以后的近20年时间里,造了“恬吉”、“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远”、“金瓯”、“保民”等近十艘兵轮。有了船,还得有人呀,当时,与江南制造总局齐名的还有左宗棠领导的福州船政局,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请求设立福州船政学堂,朝廷同意后于次年正式开学。这是大清朝的第一所海军学校。后来闻名于史的清朝海军将领刘步蟾、叶祖硅、邓世昌、方伯谦等,皆出于此。船也有了,人也有了;清朝海军该这样发展下去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大清朝龙旗飘扬舰队的阵法。 1873年3月,四个日本人在海中乘船时遇浪翻船,后漂游到台湾岛登陆,当地居民不但善意地救了他们,还将他们完好地送回日本。可日本政府却反咬一口,说四人在台遭劫,要去台湾“寻找”施暴者——慈禧是不知道了,60年以后,日本人又在卢沟桥“走失人”啦,又在宛平城“走失人”啦,所以也循惯例要出动军队去“寻找”。一年舆论准备后,1874年5月,一支日军海军舰队在台湾南部登陆。这时的日本海军装备中,除木质军舰外,已有铁甲战舰了。 而这一年中日本所做的一切,清政府竞一无所知,直到日本人登陆台湾后好几天,才知道自家院子里进狼了。接下来的事就更匪夷所思了:为了把日本人“请”出去,中日两国政府经过数番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北京专约》,又名《台湾事件专约》。等于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是合法的!要说慈禧不怒不气那不是事实,但她更知道非不战,是不能战也! “明知彼之理曲,而苦于我之备虚”,若战“自问殊无把握”。 日本侵台,既刺激了清政府,也刺激了大清海军。 “强大海军”已成朝野上下一致的呼声,自己造船,何年何月?赶快买船,时不我待。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海军,以沈葆桢为首的南洋海军,都一窝蜂地向外国订购军舰。势逼情切,难免病急乱投医,1875年到1880年左右,李鸿章花了150万两白银,一口气向英国买了ll艘小型炮艇“蚊子船”。服役后,才发现这种近岸防守的小炮艇,速度慢,炮的口径小,根本不适用或不能用。150万两银子,又打了水漂——银锭太沉,比重比水大,还漂不起来! P13-15 序言 “永绩”号军舰,从北洋水师时期一直航行到中国海军时期,它穿越了历史的河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从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到200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环球航行;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74年中越南海西沙之战;从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第一艘蒸汽动力兵轮(军舰)“恬吉”号,到1974年中国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一从187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出第一颗炮弹,到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有了自己的舰载导弹“上游”号;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2010年——“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艰辛、炮火、血泪中走向胜利、辉煌、骄傲、自豪。 这条舰艇从1911年出生到1964年涅椠,服役中国海军近60年,历经了大清政府海军、北洋政府海军、中华民国政府海军、汪精卫伪政府海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海军,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60年的苦难经历,“永绩”号折射出了中国海军在百年苦难中曲折成长的艰难历程。 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它多灾多难,命运多舛,历尽坎坷,九死一生。在这条多灾多难的军舰上,曾站立着一批经风沐雨、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中国海军军人。他们是: “永绩”之父萨镇冰; “永绩”号首任舰长任光宇: “青岛回归”中的“永绩”号舰长蒋斌; 武汉保卫战中的“永绩”号舰长曾冠瀛; 第一个登上“永绩”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张序三; “永绩”号上的第一位政委陈雪江; “延安”号首任舰长戴熙愉; “永绩”号的化名舰长钟延安。 以上是几个“永绩”舰上的“领导干部”,让我们同时也记住两个“普通工人”:一个是“永绩”舰的建造者李中,一个是“永绩”舰的“破坏者”孙增善。当民族危亡、国家危亡之际,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中华民族就有这么一股浩然正气:宁为玉碎,不求瓦全!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向全世界宣示的中华民族时穷节现的悲壮丹青! 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时有过精辟论述: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无数仁人志士,经过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都失败了,包括辛亥革命也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是结论,这就是真理。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记住这百年风浪中的一条小船——“永绩(延安)”号,让我们记住这条船在火海中的苦难航程:北伐西征、东弹南压、抗战高歌、内战低咽、沿海作战、大海献身。让我们记住在这条船上战斗过的、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 从大清海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百年的历史告诉未来:“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希望拥抱一个博大的海洋! 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殷切呼唤一支强大的海军! 后记 “我的灵魂跟你的灵魂是那样亲近,仿佛身上的左手和右臂;我们闭上眼睛,温存而陶醉,如同鸟儿的左翼和右翅。”在寻访“延安”号战舰生命历程的旅途上,我们的脑海里时常会想起俄罗斯诗人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诗句。当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出这部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时,我们在精神上已经与这艘战舰密不可分。 “延安”号军舰从诞生到涅粲,服役近60年,几乎为当代中国所有政府的海军服务过。在中国军舰史、中国海军史,乃至世界军舰史上,可能是个奇迹。有人曾经提议把沉睡海底的它打捞出水,为它建造一座纪念馆,至今没有下文。“如果真是这样,这条老舰的命运不免有些遗憾,用了四十年,挂过五色旗,青天白日旗,膏药旗,黄三角旗,八一军旗……如此奇特的经历,留下来做个展览馆,多好!”有网友如是说。 于是,我们开始搜集“延安”号的史料,想为之留下它的传奇故事。因为,如果说海军史是一部“史记”,“延安”号不能也不应该缺失,它应该有自己的“列传”。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曾经九死一生,最终从波涛之上,沉没到波涛之下。它是有着自己的光荣和梦想的一名献身者,不应该在“被遗忘”中,再一次流血,再一次流泪,再一次消逝。 故事是过去的事,在英语里,“历史”亦由两个词组成:他的、故事。然而,一旦走近“延安”号战舰,满眼的血迹与伤痕会让我们知道,100多年来的这段历史岂能用故事两个字轻言?! 这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寻觅与体验的过程。 如同演员“千斤道白四两唱”一样,纪实文学是千斤采访四两写。“延安”号采访之困难、过程之艰辛,均大大超出我们最初的想象,也难以在这里一一细说。首先是战舰没了,四十多年前它早已淹没大海;再是档案没了,走遍南京军区和海军的档案馆和纪念馆,找不到一份它的完整文档;更难的是,在这艘军舰上战斗和生活过的人早已星散,能找到的少之又少。搜集资料如同大海捞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能通过其他目击者的回忆,通过各种回忆录、文献资料等等,才能勾描出这艘军舰的历史航迹。如同一面镜子摔碎了,我们必须从历史的缝隙里寻寻觅觅,找来一点点碎片,然后,再拼图般拼接出一个重圆的破镜。 两年来,我们与“延安”号血肉相连,一沉一浮、一呼一吸间,就像进人波涛汹涌的海洋,经常会有全新的发现与体验,并会处于不断地惊喜之中。远去的岁月会由于新的细节顷刻间被激活而活色生香,为我们的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在建造它的江南造船厂船台上,似乎感受得到它尚存的体温;在它航行过的大江大海上,仿佛看到舰首飘扬的旗帜,至今仍在笑傲风雨,旗帜知道,为了血一样的色彩,必须站着而且继续飘扬;在它沉没的海域,我们依稀看到沉睡海底的船舱上被导弹击穿的伤痕,犹如一双幽深的眼睛,目光如炬地瞩望前方…… 于是,就有了这本由历史精魂构成的记忆之作。 一切都已远去。回忆采访、创作、出版的过程,应该感谢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们很多,恕不在此一一列出名单。我们会把新书寄给他们,并送上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最后,我们以一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献给永生的“延安”号——那是镌刻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市卫国战争牺牲者纪念碑上的碑文:“在记忆面前,时间失去了意义。” 2010年1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