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二时代行乐图,一部新牛鬼蛇神录。它描绘了一个真相暴露的年代,面具扯下的年代,常识成为共识的年代。
在这本《贰时代》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贰时代(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采夫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幅二时代行乐图,一部新牛鬼蛇神录。它描绘了一个真相暴露的年代,面具扯下的年代,常识成为共识的年代。 在这本《贰时代》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内容推荐 《贰时代》目录所涉人物从陈丹青、余秋雨到黄苗子、文怀沙,大多是文化人物。可怪的是,当今天下,不管是朝堂上一名玩“躲猫猫”的衙役,还是山野里的一介玩“纸老虎”的村夫,不管是德艺双馨的文艺界人士,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房产商人,朝堂内外,城乡山野,一派“二”姿烂漫。当此“二”时代,或曰装“二”时代,不管它的形容多么猥琐,总是靠近了真相,真相不管如何丑陋,还是要努力地盯视,千万不要别过脸去。潘采夫努力忍住恶心,为我们画了一幅“二时代行乐图”。有心人不妨按图索骥,将暗藏在时代心脏中的魔鬼仔细打量一番。 目录 【二】的释义(黄集伟) 序:二时代的二办法(李多珏) 第一辑:品人 陈丹青:老炮们 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会老 郭德纲:郭德纲小评传 海子:一个春暖花开的神话 浩然:怀念文学史上的“坏作家” 胡玫:胡玫的影视政治学 黄苗子:那个疯狂的传统叫告密 季羡林:善待我们的文化老人 季羡林: 圣人也是弱势群体 姜昆:大佬怎样把自己混过去 金庸:金庸有点冤 李阳:圣教主李阳 李敖:还记得年少时渡过的李敖吗? 梁羽生:国士金庸,隐士梁羽生 倪萍:致倪萍委员的一封信 琼瑶:琼瑶很天真,金庸很唐僧 史玉柱:催眠师史玉柱 索尔仁尼琴:都是活着的遗产 汤唯:汤唯的一盘珍珑棋局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的麻烦事 王朔:王朔在此,诸神退位 王朔:愧对王朔 汪晖 :关于下课那件事 汪晖:汪晖朱学勤的双城记 王蒙:谁偷走了我们的历史 王小波:我媳妇已经不会说人话了 王元化:上海的文化板块 魏巍: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文怀沙:期待文怀沙公开回应质疑 谢朝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成就奖 谢东:假如他是真的 杨丽娟:史上最可怜的爸爸 杨丽娟:为奴隶的父亲 姚明:姚明是爹,麦迪是娘 于丹:合唱队里的女高音 余秋雨:你家大门常打开 余秋雨:青歌赛看涨,余秋雨跌停 余秋雨:围殴余秋雨的暴力美学 张艺谋:好吃还是官家饭 张艺谋:张艺谋与知识分子的恩怨情仇 张悦然:听张悦然歌唱“70后” 赵本山:赵本山是不是文化英雄 第二辑:阅世 百家讲坛:这一夜,学者说相声 曹操墓:说曹操,曹操就盗 春晚:投给春晚的一张弹劾票 封杀:封杀也需要技术含量 粉丝:这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国学大师:论国学大师的物种起源 红学家:红学家在“新红楼”演的什么角色 祭祖:六亿神州尽舜尧 建国大业:九月的光荣与愤怒 两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提案 鲁迅:让他们赞美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文学奖:文学不该“听妈妈的话” 论语:论语故事新编 鸟巢:让鸟巢变雀巢 人艺:谁断了人艺的香火 实话实说:官话文化与实话文化 四合院:一座院子的轮回 伪作家:再谈空头文学家 文化宣言:宣言小史 文坛:文坛板块学说 西南联大:怀旧热与愧对病 西门庆故里:抢祖宗的政治游戏 相声:请给相声小品松绑 相声:相声门没有明天 选秀:德艺双馨的孩子怎么选 赈灾:这里的作家静悄悄 主旋律:主旋律的进化论 作家榜:作家群,群作家 作协:文坛招安录 作协主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主席 第三辑:批书 《幸福了吗》:你在哪个服务区? 《小规模荡气回肠》:站的更高,尿的更远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的历史非常道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1》:历史的迷雾是容易拨开的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阴谋” 《何枝可依》:李零为什么这样拽 《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寂寞是一种气度 《李宗吾新传》:被误读与被冷落的李宗吾 《《人生的艺术——梁漱溟论述集》:梁漱溟为什么这样红 《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不过如此? 《非常病人》:领袖们的大头病 《论语心得》:像卖脑白金一样卖《论语》 《五十年代的尘埃》:失去精神家园的知识人 《挽联中的近代名人》:自是风流高格调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评介》:寻找失落的小学语文 《中国站起来》:摩罗的转身有点猛 《中国站起来》:洗脑快乐,祝你快乐 《人权报道白皮书》:我们的人权白皮书 《知道》:思想二道贩子 《王蒙自传》:三分可爱,七分可疑 《听我们的女儿谈话》:和我的女儿谈王朔 《致女儿书》:听王朔讲育儿经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中国的样板戏 《定西孤儿院纪事》:苦难相处流传 《定西孤儿院纪事》致敬词 《认得几个字》:几个字里有我们的文化 《张学良口述实录》:风流少帅与风骚史家 《明朝政局的三角恋》:一人之下,众生平等 《中国不高兴》:不高兴先生与盗版华山论剑 《范曾自述》:一个特别景仰自己的人 《城门开》:身在故乡为异客 《沉浮与枯荣》: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后记 试读章节 郭德纲 郭德纲小评传 郭德纲的半辈子,比一个普通相声艺人的几辈子都要复杂。他这三十几年可用两段话来描述:出身寒微,从小学艺,拜入师门,又被逐出师门,天津卫混不下去了,一咬牙闯荡京城,尝尽人间白眼,苦熬出一个德云社,依靠精湛手艺和青皮气质,打拼出一方天地,开始走上中兴之路。 但造化捧人,它也弄人,郭德纲成了郭员外,就有点势大力沉,顺手给自己圈了个后院,家丁还打了记者。打人不重要,郭德纲把记者当妓女,并大骂BTV,彻底触犯了媒体潜规则,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比打人是更深刻的冒犯。所以郭德纲成了“三俗”,郭德纲下课了,郭德纲关门了,郭德纲下架了,郭德纲道歉了……虽然现在等来了平反,说郭德纲不是真“三俗”,郭德纲也趁势复出,票房依旧火爆,但经此一役,郭德纲威势大减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说我是看着郭德纲长大的。 这句话不是砸挂,我指的是眼看着他长成大腕。他天津的事我不知道,他跟师傅的恩怨,他是不是犯了经济错误,那是天津人去研究的事。我关注的,是卫嘴子进京之后的奇遇。 郭德纲最美的时光,是在三四年前,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还是德云社里那个穿着长衫体态微丰的相声艺人。他在台上横扫千军,砸挂一切,什么央视、汪洋、姜昆、春晚,反正他嘴下不死无名之辈。他在台上说得入港,“钢丝”们在台下带着微醺拖出长长的“噫”声。 《论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西征梦》,郭德纲所有叫得响的相声段子,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可别小看这几段,这是新千年里中国相声惟一的收成。 在那个时候,一批青年才俊跟着他走。那个时候的郭,确实有相声大师的雏形,他远离央视,嘲笑歌颂相声,调侃主流意识形态,疾呼让相声回到剧场,很多神圣的虚伪的事物,都在他的讽刺中变得可笑。用王朔的话说,他是站在人民这头的。那时候他正遭到正统相声界的打压,我负责的评论版,曾一年之内发表近二十篇支持郭德纲的评论,一直评到“藏秘排油”为止。 郭德纲越来越火了,天价相声,上电视,当主持,演电影,开铺子,他的名字飞进了干家万户,他成功地摆脱了弱势与贫困。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星火燎原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里,不少资深粉丝离去了。 如今,当年跟着他走的意见领袖已绝口不提往事,我猜他们深以为耻,不是因为郭德纲被封了,而是因为郭德纲的“变节”。郭德纲后来在徒弟打人事件中应对失措,举步维艰,跟身边没高人有关系。试想,如果有史航、袁鸿、老六、水晶、陈晓卿等文化达人的指点,那绝对是另一番天地。但他们早就与他分道了,竖子不足与谋。 革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路线有了分歧。很多人期待,郭德纲大师的诞生,能让传统相声的春天到来,能横扫各路伪相声,能战胜某种腐朽的文化。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所托非人,郭德纲自有他的理想,这个人根本不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 郭德纲是一个有霸气的人,他剽悍的人生不需要别人解释,他就是要为自己活着。于是,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他都统统超额实现了。他还给自己的别墅圈了座后花园,成了一个员外,还有护院的家丁。一个卫嘴子,终于在京城混出了人样子。 他活出了真我,却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越来越油光满面,一个艺人失去他批判的刀子,太成功了,他都不好意思再批判了。大家开始怀念他从前的相声,这才红了几年呢? 郭德纲骨子里是个老派人,他有深厚的传统艺人的底色。对江湖道义烂熟于心,并且在创业时期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对德云社是这样,对侯耀华是这样,对徐德亮是这样,对BTV也是这样,他是一个小世界的主宰。但当他遭遇了业主委员会,遭遇了记者采访,遭遇了官家的宣传机器,现代法律和中国政治,这个陌生的世界让他有些发蒙。 于是,何云伟李菁退出了,德云社关门停业了,弟子进去了,书和音像制品都下架了,郭德纲傻了。打了一个记者,骂了句记不如鸡,竟然引发了惊天连锁反应。他在喜马拉雅山下骂了句娘,没想到引起了雪崩。自己怎么就下架了?还有没有天理?政治,尤其中国政治,这回事,他可能理解不了。 BTV一战输得属于完败,和媒体的关系那么脆弱,找不到有关部门灭火,上头连个递话的都没有,在官场两眼一抹黑,郭德纲应该发现了,在京城,一点点虚火根本算不上站稳脚跟。卫嘴子混北京,难呐! 郭德纲一直以来是以相声江湖的规矩行事,如泼皮不要命,仗义出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走的是忠孝信义的路线。但遇到现代法律和政治势力,就两眼摸黑一脸茫然,左支右绌狼狈不堪。他有小聪明而不懂大势,有小勇力而不知进退,还是一传统艺人的底子,所以能纵横于底层而不能游刃于大棋局。 郭德纲的不智在于,他既想在现实世界里成功,又想保持他的狂野的姿态。不跟官家合作,不跟曲协联手,不向BTV低头,要在他的小一统里称王。既不受委屈,又不昧良心,还年年丰收,他太天真了。事实证明,没有哪一块地盘是他自己的。 现在总算复演了,郭德纲接受一轮媒体采访,表达了洗心革面的决心,狠斗私字一闪念,说自己终于长大了。身子放得那个低,尘埃不见郭德纲。总算表态过关了,但德云社没有消停下来。郭德纲开始了战略调整,收缩战线,回到剧场,说相声是正事。跟徒弟们也签了长约。他对何云伟李菁仍然很有看法,大弟子出走,毕竟是件闹心的事。郭德纲对此事的反思是,只怪平日太面慈心软,换得别人以怨报德。这个反思相当不靠谱,也许会埋有祸根,但愿别成了“郭德纲掰棒子——红一个扔一个”。 郭德纲有两个诤友,一个是BTV,一个是姜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两个。这样郭德纲做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BTV会不会搞自己,这是多好的一位诤友啊。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姜昆为鉴,可以知兴替;以BTV为鉴,可以知三俗。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些跌荡不平但又不是摧毁性的经历,对一个有天分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当郭德纲真正过完他的一辈子,如果能写一则相声《我这一辈子》,也许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一帮白发老头坐在德云社里面听,那场面应该相当和谐。P7-10 序言 “二时代”!拿到书稿会心一笑,有如见到孙悟空,在盘丝洞里大喝一声“定”,妖魔鬼怪纷纷保持一个“二”的姿势立定,好猴子于是大摇大摆走上前去,揪揪这头牛的胡子,拉拉那条狗的耳朵,尽情调笑一番。 当然,潘采夫调笑的对象不止偏远山区盘丝小洞里的弱势妖魔鬼怪,更多还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将,或者山野中的高士贤达。本书目录所涉人物从陈丹青、余秋雨到黄苗子、文怀沙,大多是文化人物。可怪的是,当今天下,不管是朝堂上一名玩“躲猫猫”的衙役,还是山野里一介玩“纸老虎”的村夫,不管是德艺双馨的文艺界人士,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房产商人,朝堂内外,城乡山野,一派“二”姿烂漫。不管是多么高尚的人士,忽然之间就“二”得不可救药了,而且一“二”起来,就好像法庭上罪犯获得精神病科医生的脑残鉴定,拥有了“二”的通行证,可以一“二”再“二”,“二”不可当。 如若有人不小心被此“二”人的“二”举所伤,道理官司是打不成的,脾气好的人用忍气吞声息事宁人退避三舍可解。如果气愤难平,一定要一决高下,有两个办法:第一,如果事关真理正义,可以发动群众斗群众,布下网络时代人民群众的天罗地网,将敌人“二”的面具撕下,露出丑恶的罪犯嘴脸,绳之以法,此为正途。虽是正途,道路漫漫,即使全国网民都愤怒了,“躲猫猫”的一时半会也不见得认罪伏法。要是没有耐心,而且掂量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理在握,还是别用这个办法;第二,如果不关真理正义,只是被伤了脸了,你也可以拉下脸来,练一套“二”的武功,以“二”的不二法门,退敌于千万人的口水之战当中。不过,如果你“二”功不济,常识未泯,被脑残者斩于马下,那就死得很难看。尤其你生前若为社会贤达,那就不免遗羞万年了。你死之后,若不甘埋没于地下,还可以用更“二”的姿态重生,从此抛弃贤达嘴脸,做一个彻底的混人,也还是会有观众的。毕竟,这个时代,看客实在很多,看着看着,人对“二”就免疫了,每个人的胸腔里,都慢慢升起蠢蠢欲动的“小二”之心。 二时代自有二办法。有的人是真“二”,有的人是假“二”,有的人明明是真“二”却装成假“二”。有的人“二”那么一下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有的人“二”一下是为了撒撒娇挠挠痒取悦一下观众,有的人“二”一下是为了挑起战斗让自己名气更大。 二时代,看起来群魔乱舞,有时候让人恶心,却并不是一个恶的时代,起码比老大哥的时代要好,比装逼犯的时代要强。它是一个真相暴露的时代,是面具扯下的年代,是常识成为共识的年代。群魔并非只在这个时代舞蹈,之所以忽然显形,总是因为有悟空先生大喝一声“定”,定住之后,观众才忽然发现,这个家伙原来是妖怪的干活。或者群魔本来在黑暗里悄悄地干活,忽然之间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于是假装兴奋莫名、天真烂漫、舞之蹈之……正所谓当恶行无所遁形,装疯卖傻就是唯一的出路。“二”之所以这两年露出这么多头,恐怕还是因为三十年前被老大哥御用的人们还没有洗清罪孽,恐怕也因为十年前曾经装逼的人们身上还背着太多资本原始积累的债。装逼不容易了,装“二”便流行开去。 当此“二”时代,或日装“二”时代,不管它的形容多么猥琐,总是靠近了真相,真相不管如何丑陋,还是要努力地盯视,千万不要别过脸去。 潘采夫努力忍住恶心,为我们画了一幅“二时代行乐图”。有心人不妨按图索骥,将暗藏在时代心脏中的魔鬼仔细打量一番。 牵多钰 后记 在这本小书的扉页上,我写了一句“献给我的父亲李玉玺”。把第一本书献给父亲,是我出这本书的动力所在。不过,献词原来不是这样写的,写的是“献给我的父亲——中国最好的小学校长”。 当时,十年砍柴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告诉我,这个说法恐怕不准确,要不加上两个字,叫“之一”?后来父亲也发短信来,谦虚地否决了献词,建议我“献给青年朋友”。但我不干,结果最后就成了这一句。 十年砍柴初到语文出版社时,首先拉我和熊培云、五岳散人等出一套丛书,还给丛书起了个很剽悍的名字,但三本书同时意外遭毙,给砍柴的出版家梦一个痛击。后来,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出了,影响很大,五岳散人的《粗口政治》还遥遥无期,我的《贰时代》则被刘文莉姐姐收容。 刘文莉其实看中了我的《八卦掌》专栏,晓以大利,并早早签了合同,但被我拖稿拖得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我在QQ群里插草标叫卖《贰时代》书稿,说哪位编辑老师如果愿意赏脸,稿费小弟一文不要。正喊得可怜,被刘文莉发现,大惊,痛斥我太给她丢人,就把书稿拿去一并出了。所以,这本书能侥幸来到世间,实是沾了《八卦掌》的光。 《贰时代》这个名字,是抄袭自郭敬明老师,他的《小时代》卖得很火,我想跟风一下,也叫个什么时代。琢磨来琢磨去,发现眼下这个时代,非“贰”字不足以形容其伟大,还得是繁体的。 好几年以前,这本书的不叫《贰时代》,它叫《刺客列传》。 给这本书写序的李多钰,就是大名鼎鼎的子非鱼,在新京报任副总编时是我的领导,书中的文章一大半经她的手签片见报。在新京报,王小山是她的部下,我的领导,他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最热爱的工作就是眼巴巴地催编辑下班,然后陪他喝到天亮。 人的一生总有很多拐点,这本书就是我对某一个拐点的记忆,算一个纪念册吧,所以请这几位的名字出现在书上。感觉好像张罗了一次纸上的聚会。 写推荐语的东东被江湖誉为“潘采夫第一粉丝”,有好几年时间,他永远霸占着我每一篇博文的沙发。还给我开了QQ粉丝群,叫“潘潘采花团”,最鼎盛时期粉丝达到了十几个。东东先在北京参加律考,兵败回归洛阳,如今也娶妻生子,奋勇活着。我的朋友无人不知东东,为人不知袁正东,纵是英雄也白瞎,并认为我这样的懒汉,根本不配拥有这么敬业的粉丝。东东老师是我的偶像,盼着有一天能南下洛阳吃水席。 “二”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理解难点,为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请黄集伟老师给配了“二”的释义。 报社的校对主任郑厚今是我的朋友,他为这部书稿最后把关,让您至少避过了百十个错别字。 以上朋友一并感谢。 也郑重将此书献给我的妻子刘彩梅和女儿李江南,谢谢这么些年带给我的安宁和快乐。请继续维稳。 这篇后记的结尾原本是这样的:“开始敲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刚刚从父亲的卧室出来,他向我口述了一份遗嘱,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拿起笔。对于后事,他的交代是,咱是一般人,随大流就行。我还是觉得,我的父亲就是中国最好的小学校长。小学校长也是我们家族当过最大的宫。父亲生于1955年,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很希望他还能看得到。” 一个月后父亲去世了,这本书晚了半年。 怀念父亲。 潘采夫 2010年11月17日于长椿街 书评(媒体评论) 潘采夫的《贰时代》是抛给这时代的飞吻,挤给这国度的媚眼。在这本二书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程益中 刀刀见血,给当下中国带来一面镜子。打破镜子,每个碎片里都是中国,遍地二人下夕烟。 ——王小山 2006年在《新京报》读了潘采夫的文章,之后就跑到“小树林”抢沙发,四年下来,成了他“惟一的粉丝”。《贰时代》是本好集子,幽默、犀利、有趣、有情怀,实乃人民群众提神解乏壮阳保健必备之良药。作为粉丝,有句批评的话:这么好的文笔,不写小说,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东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