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熟悉的陌生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宁新路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熟悉的陌生人》:有种生活方式叫自救。自救是当下的,也是永远的。迷茫在等候,失落已敲门。自救者的文学女神,钟情了一个孤独的灵魂,挽他走向阳光的彼岸。

这些文字,是这样心情下的心迹。更多的篇章,是在呼唤善良,高尚,真诚,友爱。这是呐喊,也是渴望。一本作品的可贵是真诚,真诚是敢把自己的心打开让人看到底,真诚是让自己的灵魂去说话。这是作者宁新路写作的“底色”,是根本,是土壤,更是情操的坚守。

内容推荐

《熟悉的陌生人》是作者宁新路近二十年来的随笔作品。漫长的时间,也加厚了内心感悟世界的土壤,但没有变的是表达的初衷,对美的追求。因而,色彩斑斓的篇章,力求从人生的观察到对事物的感受,从内心的感悟到生活的体验,从点滴的事理到对世界的感知,表达追求纯净而美好情怀的渴望。也力求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视角,饱满的情感,表达多彩的思绪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力求使文字清新而透出高尚大美,也力求成为给人以启迪、思索、激励的具有思想和艺术美的作品。这些跋涉和探索,对身心带来的是愉悦和慰藉,也升华了灵魂的境界。

目录

一、对你无话可说

 1 迷雾里行走

 2 不经意间

 3 世间最美的味

 4 活得很腻的感觉

 5 在人群里仍然孤独

 6 在一起比分开还寂寞

 7 一起睡到老是很难的事

 8 庸俗让我们卑贱

 9 为人妻

 10 人脸

 11 人活一年

 12 誓言有悔

 13 一件床事

 14 如若生命与灵魂相爱

 15 长寿的意义

 16 熟悉的陌生人

二、坠入莫名的状态

 1 背着手睡觉

 2 某种角度

 3 空白一片

 4 黑的白的

 5 边缘

 6 俯视

 7 混浊

 8 羽毛

 9 后门

 10 脸色

 11 释放

 12 个性化之美

 13 魂不守舍

三、没有回应的询问

 1 微笑值多少钱

 2 人有多少好时光

 3 人有几副面孔

 4 谁是你的真朋友

 5 让你重活一遍愿意吗

 6 你的眼里有什么

 7 男人该是啥“味道”

 8 谁会记着你生日

 9 你的可爱有几分

 10 你的情人是谁

 11 怎样才会让你动心

 12 高尚有多少用处

 13 男人究竟要什么

 14 重复的询问

 15 如果知道“谜底”

 16 今生你想做什么

四、无法送到的花朵

 1 问恩

 2 像花儿那样回报太阳

 3 做人简单到两个字

 4 寻找朋友

 5 花儿在向我笑

 6 厚道人是快乐的

 7 善良是吹不败的花儿

 8 阳光照到星期八

 9 在霞光里出门和回家

五、我不知道我是谁

 1 一只交嘴雀的选择

 2 如果我们改变自己

 3 上路不知道目标

 4 让我们心儿不累

 5 会做父亲的时候

 6 寻找失去的快乐

 7 好好跟别人说话

 8 这些很有意思的人

 9 尊重比给予更重要

 10 与玫瑰的私语

后记 情不自禁的文字

试读章节

1.迷雾里行走

走在这人山人海的城市里,被人流淹没得好比虫子、蚂蚁般渺小。要是不把自己牢牢地记住,会一时想不起自己是谁;要是不把自己牢牢地盯紧,转眼间会找不到自己。这就是自我迷失的感觉。

这人海里,人不同于那庄稼地稠密的高粱、玉米、小麦,它们虽有高低,而在一块田里却是一个身份、级别、地位、贫富。可人在这人海里,虽五官、四肢谁都比谁不多什么,虽都是吸空气、吃五谷的人,看上去人跟人没啥两样,实际上身价、地位和金钱,却悬殊得天上地下。

在京城,不要想自己的官有多大。用一句调侃的话说,不来京城,不知道自己官小。北京满街净是官,官有多少?用侃爷的话说,往人堆扔一块砖头,准会砸倒一大片局级、处级干部。这也许有夸张的地方,事实上在京城局级、处级干部“遍街”,不为夸张,至于科级干部,用夸张的话说,得在局级处级人堆里拿放大镜找。因而,你走在京城街头,一定不能看重你是哪级干部,你的官再大,也大不过京城的官,你的官再大,也大不过中南海的官。在这个城市行走,最好不要显耀自己是个什么官,只有两个字形容自己比较确切,那就是“渺小”。所以,我在这个城市的人海里穿行,常会感到渺小得不知道自己是谁。

让人渺小得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缘由,来自官位、金钱和名利。它像飞奔在空气里三个巨大勾人魂魄的托盘,人人都想挤上去。挤到托盘中心的人,风光耀眼、富贵荣华,好不让人羡慕。于是,总有许多人,在竭尽全力追赶这个飞转的托盘,而总有许多人追赶不上,也挤不到最好的位置,反而使自己迷失得如坠云里雾里,找不到自己。那种感觉,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的。

偶然聚会,有朋友轻易请来十几位官员。有部级、有局级,有少将、有大校,处长成了最小的官。这么多、这么大的官“哗啦啦”来了一大溜,可想这个城市的大官有多少。让人感慨的是,即使处长这级官,在老家那个地方,也是很大的官了,可在这里算不了什么。在这么大、这么多官面前,官小的堆笑脸给官大的一杯杯敬酒。在大官面前,那么忙碌、那么躁动、那么殷勤、那么谦卑,频频敬酒、不厌其烦地说恭维话、热情话。从官小的人的殷勤、谦卑里,让人感到他不知是谁,他已找不到自己了。

在一个城市行走,尽是宝马、奥迪等高档车。开着这么名贵车的人,都是有钱有身份的人。都说“不来这个城市,不知自己的钱少”一点儿不假。聚会,一桌坐十二人,有存款几千万的,有身价几亿元的,三分之二是富人。这是巧合,还是这个城市人群的现实?是巧合,也是现实。在这么多有钱的人群里,你会立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有钱的人太多了。他们的钱多得使你想象不出来。他们那么其貌不扬,那么年轻,那么有钱,钱多得让人汗颜。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用什么办法挣的?只能猜了。

参加一个沙龙,几十号人净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且十有八九是硕士、博士学历。你忽然发现身边高学历的人,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本科学历倒“稀罕”了。在这群人中,你感觉你比别人矮了一大截。你深感你不考硕士、博士,你跟他们再无法玩下去。你感到了渺小,你感到找不到自己。

相聚,即使同乡、同学,也会以级别排坐。聚会排不排座次,实际上座次早已排在人们的眼里了,官大的、有钱的,毫无疑问是得到笑脸最多的人,当然还有当年的校花、美女。

现在更多聚会上,人们很少有谈兴趣、谈文学、谈名著、谈艺术、谈音乐,更多的人谈的是官、钱、女人。谈这三样基本成了当今社会主流人士张口闭口的话题,也成了他们子女、亲朋好友听习惯了的话题。

如今即使亲戚、朋友间办事,也要提钱,不提钱似乎是不懂事,也成为习惯和风气了。往往是,亲朋好友间办事,没利益“润滑”,好事常常也会“搁浅”。你感到,这个社会许多事不能不用钱说话,好像语言是非常苍白的。

在官位、金钱和名气三大强力磁场里,人们被它吸得头晕目眩。这个强力磁场,是超常的磁场,它强力吸引着有欲望的人。所有有欲望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挤向这个磁场。这个磁场的路很窄、很陡,像羊肠小道,像云霄峻岭。越往深走,越往高攀,越陡、也越高,没有体力的人,没有耐力的人,是挤不到这个磁场中心的。

P3-5

序言

精神和人性本质相融合的大美体现

石英

当下散文的发展形势很兴旺,散文作者及作品可谓汹涌澎湃,有目不暇接之势。在这种情势下,人们有理由要求不仅是数量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质量的充分满足,最主要的是:有出息有造就的散文作家们能够创作出有其独具特色,至少在某个方面有突出优长或新的突破的作品。如此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起来“过瘾”有味儿,至少不致产生“审美疲劳”之弊。

而宁新路同志就是这种有优长、有特色、有新成就的散文家,他的许多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本质上说,新路的散文文学观可以概括为:真善美的强烈追求者,淳厚乡情的坚守者,时代精神和人性本质相融合的体现者。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贯穿着对善美事物的无限钟爱与对丑恶现象的由衷厌憎。我印象极深的是名日《黑的白的》这篇取材和角度均为不俗而剖析又极透辟的文字。乌鸦和喜鹊,这两种人所常见在民间早已定位的鸟族,按说已无多余的话可说,但新路仍然从中挖掘出了新意和深意。为什么?我觉得这源自于他观察的细致、思考的别致尤其是好善憎恶的内在“基因”,借两种鸟族、两种形象给人的感觉做了非同一般的抒发,因而令读者不觉得老旧而对作者的“发现”与“发掘”由衷钦服。

新路可谓是一位具有正直品格的作家,他的作品诠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淳美人性的尊崇与坚守。坚守并非保守,正气犹如信仰。他清醒懂得丢掉该坚守的东西无异挖掉精神的基石,扬弃淳美的人性必然沦为无根的飘蓬。与之同时,新路在创作思想上充满时代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历来有一股子探求创新的“拧”劲儿。也许是命运使然,他从村庄到了省会,又从省会来到都城,强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促使他一直钟情于事业,尽可能优异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切地说,他的文学创作一直是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惜时如金。生命与时代同步,作品主调紧扣生活节奏,可谓时空光影的出色见证者。然而,他总是善将时代精神与人性的本质相融合,使社会生活中正能量和负面因素不致混淆,以明晰的头脑对不同的色泽、不同的声音进行理性的抉择与取舍。根据自身的情况摆正位置,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他说:“这同样可以用到做人的选择上。中心的位置和空间是有限的,中心吞不下那么多的人,中心没有那么多位置,中心太闹太吵太挤,大部分人都会是边缘。边缘,又有什么不好呢?中心有太多的喧闹,边缘有太多的清静。人最大的不幸是,进人中心却在中心的边缘,身在清静边缘却向往中心喧闹。人最大的幸运是,中心的边缘最清静、最安全,边缘的中心最舒心、最自我。”(《边缘》)这是一段极典型、极富代表性的语言。辩证、智慧、积极却又识进退,而且别具意趣,颇富魅力。  由此便联系到新路散文的结构方式与艺术风格。以他甚具代表性、发表于《中国作家》的《迷雾里行走》(散文十篇)为例,它们无不是表面随意,内质严谨;语见俏达,实则深沉。可谓融叙事、陈理、抒情于一体,宏观布阵与微观的无缝对接,读之日爽、浓、劲、昧、刺等诸种感觉应约齐集,非短时率尔成章,乃久孕厚积一朝吐露也。我之所以言其为“吐露”,而不是常用的“喷发”,是因为作者的总体风格从来不以“快餐”见称,而重在“琢磨”,细嚼慢品,自有厚味。应该说,每篇都对得起生活,对得起读者也对得起自己。真正的为文者,自己还没品出味道来,便硬叫别人去品滋味,那怎么成?

在这种总体风格中,有一个不能不说的突出特色,那就是俏皮中的讽刺,并不剑拔弩张中的揶揄与不屑,本质上是由正气垫底的锋锐之语。仅举二例:“在某种层次的人士面前,那么忙碌,那么躁动,那么殷勤,那么谦卑,频频敬酒,不厌其烦说恭维话、热情话,从官小的人的殷勤、谦卑里,让大家感到他不知是谁,他已找不到自己了。”(《迷雾里行走》)。另如:“背着手走路,背着手睡觉,除了没有用心之外,还可以治疗驼背、颈椎、腰痛等不良杂症什么的,但背着手治病可以,而背着手睡觉,那是绝对睡不着的,那样双臂会麻木和疼痛难耐,不信试试。”以调侃方式阐发人生哲理,是一种大幽默。

以上序文,也可以说是我的读后感。这还不是仅就新路近作而言的;事实上我一直在注意他的散文创作,在他不断发展创新中获得愈来愈明晰和深刻的印象。借用小平同志在改革问题上的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用在此处也很适合。我觉得。

2015年8月17日

(石英,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人民日报》原文艺部副主任。出版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70余部,达1000多万字)

后记

情不自禁的文字

《熟悉的陌生人》是近二十年来的随笔作品。漫长的时间,也增厚了内心感悟世界的土壤,但没有变的是表达的初衷,对美的追求。因而,色彩斑斓的篇章,力求从人生的观察到对事物的感受,从内心的感悟到生活的体验,从点滴的事理到对世界的感知,表达追求纯净而美好情怀的渴望。也力求以车富的内涵,高远的视角,饱满的情感,表达多彩的思绪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力求使文字清新而透出高尚大美,也力求成为给人以启迪、思索、激励的具有思想和艺术美的作品。这些跋涉和探索,给身心带来的是愉悦和慰藉,也升华了思想的境界。

仰望星空的蚕

文学艺术,是心灵的光亮。说文学艺术,想到了蚕。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蚕吃桑叶,吐出晶莹剔透的丝,丝轻得像云朵,鲜润得像花瓣,滑爽得像少女肌肤。丝织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尤物,织皇袍,织旗袍,织嫦娥仙女的裙摆和心爱,织衣织巾织手帕织绣球织绣鞋等雅品和凡物。丝织什么都超凡脱俗。丝绸是世间最富梦幻般意境的神赐之物。

丝绸华贵而浪漫,把它喻成云,喻成霞,喻成虹,喻成花,喻成仙雾,喻成美玉,喻成凝脂总不为过。蚕吐完丝,变成蛹,化为茧,结束一生,留下的是让人无尽的联想。蚕吃桑叶,是为了怀丝,怀丝是为了吐丝,吐丝是为了作茧,作茧是为了自缚。蚕吃桑是愉悦的,蚕怀丝是愉悦的,蚕吐丝是愉悦的,蚕作茧是愉悦的。蚕作茧自缚也是愉悦的吗?想来它是悲苦的,也是欣慰的。蚕一生在表达着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呢?蚕在表达诗意的一生。它的诗为丝,被人赋予无穷的颜色而流光溢彩,丝品尽显物宝天华之关。于是就让人想,蚕是诗人,它的一生是仰望星空的,它是以心仰望星空的,不然它的作品为何那么纯粹、高雅、唯美呢?

这好像是在赞美文学艺术家吗?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可真似春蚕啊,他们若蚕吃桑叶般纯朴生活而“吐”出闪亮的诗文,诗文“吐”尽了,气血耗尽了,容枯了,肌瘦了,背弯了,只剩皮包骨头,最后死在自己码起的书山里,死在自己酷爱的书稿上。

然而。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是劳动家,文学艺术家也是劳动家,所有劳动者都是“蚕”,在吐芬芳世界的“丝”,只是他们吐的“丝”品质不同而已。其不同,总是与仰望星空高远密不可分。那是纯净,雅致,高远,宽阔,无私等人生境界的不同。要有这样的境界,需有纯净的内心和雅致的情趣,方能超凡脱俗。方能如蚕以寻常桑叶为食,以素雅为食,汲取精华,吐出高贵,化蚕成诗。

文学艺术,是仰望星空之门,是走向文明高贵的心灵之门,也是让人想象美好,向往美好,追赶美好、享受美好的灯盏。没有仰望星空的诗意情怀,没有照亮人生内心的灯盏,没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燃烧,是不可能为“蚕”成“茧”的,更不能吐出华美的“蚕丝”。没有蚕的境界,坐在高处迷茫,拥抱金钱苦恼,口嚼美食无味,看到灯光无亮,坐在花间无香,美人相伴寂寞。那我们的人生就没有诗意,也不会发出生命的光热。

有位古人说:“要是没有花、月和美人,就不愿意活在这世上。”清朝雅士张潮对此说:“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他还对此加了一句:“要是没有文章、书画、围棋和美酒,就没有必要一定托生为人。”还有智者说,枉自托生为人活在这个世上的人,迫切应该深加反省;要是没有豪杰之士与文人,也不需要有这个世界。

因而,无知无识、无趣无味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做那仰望星空的蚕吧,不一定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就好。无论做什么,能够脚踏大地,眼望远方,不踩空,为世留香,哪怕是淡淡的一缕香也好,那也会是真正的“蚕”,诗意人生的“蚕”。

那我们得仰望星空,那我们得回归心灵。像蚕吃桑叶那样不停地读书,像蚕那样以终生精力为世间吐丝。那就让我们以书为友吧,那就让我们以文学为伴吧。这以蚕为喜的文字,表达了我对文学的敬仰和热爱。

……

何以有这样的苦闷和渴望呢?是在遭遇一个荒诞不经的时期。这个荒诞不经时期的腐败蔓延所助推的精神与道德的沦丧,是对善良人心灵的极大摧残,这也是人生经历中的不幸。一个想保持内心高洁、真诚和善良的人,一个不愿与卑劣、庸俗同流合污和随波逐流的人,必然是苦闷的,失意的,惊愕的,渴望的。

所以,就情不自禁地想说,想叹,想盼。这些文字,是这样心情下的心迹。更多的篇章,是在呼唤善良,高尚,真诚,友爱。这是呐喊,也是渴望。这是我善良、真诚、高尚的内心没有丧失的缘故。

好在这荒诞不经在见底,好在荒诞不经正缓缓回落,好在一个崇尚高尚情怀的时代在缓缓到来。在所盼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尚情怀拥抱人们的时代,我期待,甚至在梦中也会期待。如果是这样,那我会不再写苦闷与惊愕的文字,或会以幸福的心情写苦闷和惊愕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会是叩问灵魂、追逐大美的文字。对此,我对这个社会充满喜悦,我对未来我的写作心怀憧憬。

一本作品的可贵是真诚,真诚是敢把自己的心打开让人看到底,真诚是让自己的灵魂去说话。这是我写作的“底色”,是根本,是土壤,更是情操的坚守。失去了这些,我将不再写作,即使写了秀美而无魂的文章,那也是缺乏意义的文字。

一本作品,是一个作家刻骨铭心的感动。我为过去的岁月而感慨,也为帮助过我的人而感动。感动的实质是感激。感激生活和朋友们对我的给予。

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对这本作品出版的关爱。也由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重视,樊清玉编审出版了我的前两部散文作品《来去无尘》和《会笑的云》,得到市场上的好评。尤其是出自《来去无尘》的“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长篇散文,经2015年2月6日《光明日报》“文荟文化周刊”刊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中央各大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纷纷连续报道,掀起了全社会学习财政部原部长吴波高尚情操的热潮,作品也成为财政系统内外学习吴波的必读书籍和篇章。这无疑是出版社史上的大事情。这与出版社的眼光和责任编辑的精细编辑分不开。长篇散文《来去无尘》已成为奉献给财政人,乃至全社会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和一部感动人的经典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这是出版社的荣誉,也是我的光荣。因而,感激也是情不自禁的。

宁新路

2016年2月 北京阳光花园

书评(媒体评论)

抒情不腻,说理不僵,情景交融,收放有度,有种思想和感情并茂的质感。好读、耐读,有嚼头。从中不难读出,外表沉稳的作者,内心竟然激荡如潮,含蓄文字背后有真性情。真人不露相,文字难掩真。其为读宁新路散文之感。——著名作家柳萌

宁新路的文学观概括为:真善美的强烈追求者,淳厚乡情的坚守者,时代精神和人性本质相融合的体现者。是部洋溢大美的散文作品。它无不是表面随意,内质严谨;语见俏达,实则深沉。可谓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宏观布阵与微观的无缝焊接,读之日爽、浓、劲、味、刺等诸种感觉应约齐集,非短时率尔成章,乃久孕厚积一朝吐露也。它贯穿着对善美事物的无限钟爱与对丑恶现象的由衷厌憎,是一部文字优美、文化浓厚、思想深刻的作品。——著名作家石英

作为散文家,宁新路有敏感的艺术直觉,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都能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他的描述和解读,优美深刻,透着沉稳的气质。简约别致的文字,行云流水的笔韵,把万千思绪与感悟,从容道出耐人寻味的心灵之约。——著名作家王世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