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生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国际无机材料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无机材料科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科学家严东生传》一书,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均不失为一本极具可读性且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好书。在严东生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本书以翔实、平和的笔墨,记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严东生的科学人生。严东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无机新材料的开拓者。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等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曾参与新中国历次重要的科技政策制定,是国家“973”纳米研究项目的第一代首席科学家,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也是一位“科技外交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科技对外交流的新局面。本书多视角呈示了他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凸显了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品格高尚及严谨治学的精神。
1929年,年仅11岁的严东生只读了两年高小,就直接考进了崇德中学。
崇德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约1000米的西城区西绒线胡同33号,是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的。1910年,英国安立甘差会拨款1000英镑,修建崇德中学的校舍。
崇德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素以严格著称。严东生在这里学习了六年,于1935年毕业。
崇德中学周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还能够依稀见到过去的影子。严东生以前读书的教室和寝室都还能够找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教堂还保留在那里,那时候每个星期天,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在教堂做礼拜。
崇德中学中文教学比较重视古典文学,最初尽量聘请一些老学究任课,如榜眼左沛、翰林吴雷川、拔贡王鹤樵、举人贺振三等。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清末文人送其子弟来投考本校,其中有陈宝琛之子陈懋赓、王寿彭之子王世铨、刘春霖之子刘海云、杨度之侄杨康祖、梁启超之子梁思永和梁思成,以及陆和九之子陆国燕等。
学校的英语教学比较突出。从中学一年级起,都是用直接教学法上课。教师多数由英籍教员担任。课本从英国直接定购或由本校英籍女教员芮德兰编写,高中也选用由林语堂等编写、开明书店印制的课本。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语法准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小学和初中课本都由学校编译,从小学五年级就开设平面几何课,初中一年级开始讲代数。自编的几何课本由几何画开始,从直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代数课本用自译印刷的英国数学家高福来与西顿思合编的《普通代数学》,从形象引入概念,有很多直观性的插图。中学三年级开始用英语讲课,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加强了英语的训练。
学校对国文、数学,特别是英文的教学抓得比较紧。对学生学习、自修的管理和督促比较严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英语是严东生最为喜欢的课程之一。崇德中学有几位英籍教师,不仅英语课,世界历史、地理以及高中的物理、化学课程,也都是用英语讲授的,有的还采用英文课本。 因此,在高中时代,严东生已经能够阅读整本英文小说名著,如《双城记》、《魂断蓝桥》等。他用英文写读书心得,用英文来撰写长篇文章,用英文答卷,准确的发音也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由于在崇德中学打好了英文功底,严东生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把英语作为运用自如的语言工具,他在国际交往中用英语犹如使用自己的母语一样,应对自如。
至今,他感到自己能有非常道地的英语水平,是得益于中学时代。
崇德中学十分重视品德教育。刚一入学,每人的品行分定为60分,在校期间若违反校规、对师长不礼貌、影响集体的学习秩序等都根据情节轻重扣除品行分,扣除到只剩下30分时,即被开除学籍,严东生就是在这所以严格著称的中学里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他寄宿于学校,锻炼了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他在理科方面的兴趣和才华也渐渐显示出来了,为以后的学习和几十年的工作“上了第二层的台阶”。
春去秋来,懵懂的少年初长成青年,强国强民的愿望写在脸上,装在了心底……
崇德中学热爱体育成风,特别是足球和墙球活动,学校有一个足球场和几个墙球场。
严东生十分喜欢运动,田径、手球、足球都是他课余活动的爱好,直到今天,体育锻炼仍坚持不断。即使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期间,工作极其繁忙,他也坚持每周打一二次网球。对于严东生来说,运动就是最好的休息,热爱运动是他一直能够保持充沛的工作精力的重要原因。
情系母校
严东生对自己少年时期就读的母校十分关心,1985年崇德中学成立校友会时,严东生欣然为母校发去贺词:继往开来育英才,齐心奋力建新功。
1995年8月28日,严东生回到阔别60年的崇德中学母校看望师生。他说:“我从1929年到1935年在这里读完了中学课程,在校住了六年,是母校为我的人生打下了一个好基础。老师们经常指导同学们阅读课外读物和与学习有关的好文章,学习气氛很活跃。回想起来,那些年的教育不仅使我学习了知识,更培养了读书的能力。”
高中毕业后,17岁的严东生被保送到燕京大学,之后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在大学里我的英语很令同学羡慕。学习成绩时常是100分。”严东生感慨地说,“我的基础是在咱们学校打下的。学校重视抓品德教育,抓知识教育,同时对体育活动也创造了许多条件,鼓励同学们锻炼身体。教书育人是母校的好传统。”
事实也正如此,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方俊,世界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有机化学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数学家关肇直,结核病专家裘祖源,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等都毕业或曾就读于这所著名的中学。
严东生深情地寄语母校的同学们:珍惜中学时代的生活,努力为人生打好基础。只要打好基础,自己就有雄厚的实力,有了机遇就可以迎接任何挑战。预祝同学们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用自己的实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002年10月,严东生为中学母校建校90周年欣然题词:千秋业,需人杰。P8-10
严东生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国际无机材料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无机材料科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严东生先生生于1918年2月,浙江杭州人,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6年赴美,并于1949年春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聘期三年。
新中国成立后,严东生先生毅然辞去在伊利诺伊大学的聘约,冲破美国有关当局的刁难,于1950年夏回到祖国。
自回国投入新中国建设至今,严东生先生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也着眼于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他始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材料设计与微观结构调控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主要奠基入和开拓者。
严东生先生领导下发明的金属一陶瓷过渡型复合涂层,在“XX三号”和“XX四号”火箭发动机上用于高温防热。他主持研制的耐高温烧蚀材料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罩材料等难题,系我国独创的高温复相耐烧蚀复合材料,获1981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作为“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天线窗的框架材料仍被现役使用。
严东生先生领导的课题组进行复杂氮陶瓷系统相平衡的基础研究,所得到含氮化合物相关相图和X射线衍射数据被国际材料界收集为标准相图和数据。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类高温强度高、断裂韧性好、高温蠕变小的复相氮化物材料,从材料设计源头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严东生先生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各个时期,多次直接参与了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1956年,严先生参加了由周总理、聂荣臻、陈毅元帅主持的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订,1962年初参加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主持的广州会议,随后参加了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制订。1977年夏,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为振兴科学与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约请了30位科学家与教育家举行了为期四天半的座谈会,严先生出席了这个会议,并作了长时间发言,向小平同志恳切地陈述了意见,这次座谈会对小平同志首先抓住科技、教育这个关键环节,作为恢复与振兴国力之本起了重要的作用。
“持之以恒,推陈出新”是严东生先生在科研工作中信奉的格言。多年来,他正是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丰硕的贡献。
严东生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组织领导人。1984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他主持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汇报提纲》,和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率先在中国科学院迈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直至90年代,年逾古稀的他仍多次率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为国家重要科技决策、国家及区域性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意见。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要领导期间,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建设事业的需要,果断地领导该所进行了两次重大科研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先进无机材料研究体系,明确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作为主要方向,使该所很快进入国际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这对该所的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严东生先生密切关注并善于分析当代国际发展趋势,他一贯倡导科学研究要进入国际舞台,要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1983年,严先生开始与丁肇中合作,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日本高能物理所β-工厂(β-Factory)和北京高能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研制大尺寸锗酸铋和碘化铯晶体,成为国际无机闪烁晶体材料研制和批量生产中具有独占性地位的中心之一。90年代中期至今,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在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研制、生产钨酸铅闪烁晶体,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赢得声誉。“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严东生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以自己渊博的学术和高尚的人品作为表率,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如今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队伍中,可以找到他的学生;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里,更活跃着一批他所培养的学生。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他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学生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科学家严东生传》一书,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均不失为一本极具可读性且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好书。在严东生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我和严先生相识多年,先生于我来说是先辈,在和他相识相处中,他总是十分谦和、平等地和我们讨论,所以我们之间有深厚的友情,他严谨的治学风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乐观淡薄的处事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和先生相识相交亦师亦友,也可谓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了完成一个这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劳动和创新的实践,而严东生先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正是我们这一代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长 2009年8月
做科技记者多年,采访报道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严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学问渊深,品德高尚,地位崇高。严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严先生有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风骨,为人朴素、宽厚、真实,他视学术为生命,对名与利的淡泊,一直让我感受到这位科学老人的可爱与可敬。
“严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乐观淡泊的处事精神”,对于今日浮躁而功利的学术界来说,是一面珍贵的镜子。
虽然多年来有过很多次对严先生的采访和报道,但对他的一种深刻的崇敬心情,让我总有一种想去为他立传的冲动。
先生一贯低调,不赞成我为他写书。而我也自感水平有限,恐难写好,所以在前年写了5万多字后就停了下来。
今年适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独立建所50周年,该所领导班子自始至终认为,这是一项创新文化工作,支持我继续完成。从今年4月起,我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召开了两次采访座谈会,又多次采访严先生和他的女儿严燕来教授,以及所里的许多领导、科学家等,在查找资料时得到了中科院档案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档案室的支持,谈志毅老师将珍藏多年的资料、照片等提供给我。
本书的出版,感谢严先生的支持和理解,先生非常仔细地修改了文章,严燕来教授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全力支持,她纠正了多处表述上的出入,提供了大量珍贵而精美的照片,从而使本书更加生动、形象地显示了严先生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科技生涯。
李培俊老师两次通读了我的初稿和定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杨永田老师不仅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编辑,还专门为本书撰写了诗——《贺严东生院士九十大寿》,金德玲、杨兆良、王勇艳等同志也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很多帮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两位好朋友的鼎力相助,他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汤涛和上海交通大学董少校。汤涛除参与查找资料、谋篇布局外,还撰写了几千字的内容。董少校对书稿进行了仔细的审读和编辑。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陈立东、刘岩对此书的撰写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推动和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和分院综合办公室同事也给予了鼓励与支持。
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日理万机之际为本书题写书名、撰写序言。这是对严东生先生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创新发展的关心。
限于本人的学识和视野,时问又比较仓促,书中难以尽述严先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的大师风采,书中难免有误,敬请批评指正。
2009年9月9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