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指出,24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脏腑功能的活动、气血的运行、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等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4节气气候的变化必定会引起人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因此,顺应自然界中时序的变化,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依从24节气的要求,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预防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养生与保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徐宁主编的《国医24节气养生智慧》将为大家揭示24节气养生奥秘,书中有许多简便易行,可居家操作的食疗食谱,养生小窍门!
徐宁主编的《国医24节气养生智慧》依据中医学理论揭示了24节气的运行特点,从起居宜忌、饮食调理、运动休闲、防病保健、精神调摄等方面,《国医24节气养生智慧》介绍了顺应节气变化进行科学养生的知识,以及简便易行、可居家操作的食疗食谱、养生小窍门等,为大众提供一本适合呵护健康、关爱家人的实用养生宝典。
春分,每年的第四个节气。
每年的3月19~22日中的一天即农历的二月二十四日,太阳到达黄经O°,为春分节气。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另据《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的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这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和寒暑的界限。民谚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这是说春分一过,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从春分节气起,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在O℃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温暖多雨的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对春分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花、杏花、迎春花竞相开放,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无论南方北方此时都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
保持阴阳平衡是重要的养生法则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是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说,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即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出入”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命活动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积累超量,有些元素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平衡失调有关,如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产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故。所以,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有益于人类健康。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等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质状态,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防治多种非感染性疾病。
春分对人体而言,其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此节气的养生调理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此时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而气候骤变很容易导致人体平衡失调,甚至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及月经失调等病症。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除注意膳食调养以外,还要在思想上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平衡,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随时添减衣物,注意腿足保暖
在起居方面,虽然春分以后,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依然较大,而且仍不时有寒流侵袭,天气变化较大,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此时,要注意随时根据天气情况添减衣被,做到“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更应多加注意。P34-35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都可以在24节气中体现,这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智慧、文化的结晶。而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相合”的整体,四季交替影响着人体的健康,节气变化会引起人们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因此,依据24节气不同的气候特征,顺应天时以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就可以达到调养身心、强身益寿的目的,这就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
本书依据中医学理论揭示了24节气的运行特点,从起居宜忌、饮食调理、运动休闲、防病保健、精神调摄等方面,介绍了顺应节气变化进行科学养生的知识,以及简便易行、可居家操作的食疗食谱、养生小窍门等,为大众提供一本适合呵护健康、关爱家人的实用养生宝典。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